APP下载

创新驱动下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1-13□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

□文/ 潘 聪

(长江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荆州)

[提要] 制造业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换挡提速的关键阶段。面对发达国家高端技术封锁,泰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劳动力竞争压力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多重阻碍,中国制造业必须加强创新赋能,完善产业链、创新链、资源链、价值链的构建融合与协调发展。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交通区位优势显著,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对于推动全国工业现代化、辐射更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湖北省为例,在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导向、内需基础、自身优势等方面的有利条件,结合当前湖北省高速发展惯性思维尚未扭转、自主研发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等方面的困境,提出可持续发展相关路径。

一、前言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发展日趋加速,各国各行各业分工协作日益紧密,消费者需求结构不断升级,深刻影响我国经济关系发展演进。全球低端制造业逐渐向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汇集,继续依赖传统要素禀赋推动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做法并不可取。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对全球市场贡献增速较快,但整体大而不强、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不完善等瓶颈问题仍未彻底解决。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支撑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制造业应该着力聚焦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优化,完善动态创新系统建设,加快从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专业化向全球经济中持续的知识竞争力过渡,实现速度、质量、效益三者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

湖北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精神,因地制宜,推陈出新,制造业发展成绩斐然。2017 年,在工信部公布的首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中,全国23 家企业入选,中部3 家,其中湖北独占2 家。2018 年,湖北省12 家企业列入工信部智能制造试点示范,81 家企业列入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紧扣信息化、智能化,湖北省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产业新的培育点,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0 年,湖北省13 家企业入选“2020 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 强”,武汉7 家企业入选“2020 中国企业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2 家。在工信部发布的第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中,湖北省6 家企业上榜。截至目前,湖北省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的企业达22 家,居中部前列。依托各类资源优势,湖北省制造业企业持续健康运转,发展活力旺盛,带动第二产业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共同促进全省经济增长。

二、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一)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导向关乎产业发展活力、动力和效力,积极有效的产业政策对于各微观主体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须用长远、辩证、全面的眼光分析经济发展态势,把握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与评价的正确导向。近年来,国家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作用,多次颁布指导性文件,引导制造业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支撑制造业发展的扶持机制。《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提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坚持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发挥的制度环境。2016 年,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 号)中提出,要放宽新产品、新业态的市场准入限制,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进一步扩大制造业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2019 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重点提出,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扶持新兴产业高效运转。湖北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相继出台《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提升发展能力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5G 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 年)》《支持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若干政策》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文件,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极,培优扶强制造业新兴产业,增添新动能,嵌入新机制,助推制造业向国际国内价值链中高端发力。

(二)内需基础扩大。以创新撬动内需基础、释放内需活力是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构建经济发展双循环格局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前提,必须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厚植经济发展优势,增强经济运行韧性。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受中美两国经贸摩擦以及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冲突影响,全球国际贸易在2019年出现了萎缩。2020 年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外贸出口更加困难,市场风险加剧,消费、投资不景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20 年全球GDP 增长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约为-4.4%。加快释放被疫情抑制的消费潜力,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支撑经济稳定运行。第二,我国经济体量和增长结构方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高速度向高质量的经济模式转变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更多新机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拥有世界级的消费需求增量和巨大的市场开拓价值。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和常态化防控中,我国制度优势凸显,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性保障。2020 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 万亿元,更大程度上展现了我国强大的内需潜力和供给能力。第三,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输入型通货膨胀影响较大。加快建设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引领和价值导向,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多元化管理,有利于降低过度对外依赖可能带来的风险,提高国家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湖北省应该深度挖掘省内消费需求,结合其他省市消费结构特点,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促进供需两端良性动态循环,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基础潜力。

(三)自身优势显著

一是交通优势突出。湖北省凭借“九省通衢”、“千湖之省”的特殊地理优势,历来为中国水陆交通枢纽,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不断释放交通运输发展红利。据交通运输部网站显示,截至2019 年,湖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406 公里,铁路投产里程达3,961 公里,武汉“米”字形高铁网辐射全国24 个省会城市,中欧(武汉)班列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8 个国家,拥有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襄阳刘集机场、荆州沙市机场等7 个机场。湖北省依托交通枢纽优势,缩短产业之间的距离,为制造业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是区域发展迅猛。武汉“1+8”城市圈以武汉为中心,与黄石、孝感、鄂州等周边8 个城市共同组成经济发展同心圆,是湖北省加快创新发展改革建设的核心区域。武汉城市圈抢抓长江经济带、“互利网+”等国家政策优势,大力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加快实现产城融合结构布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省内其他市州和周边省份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科教优势明显。湖北省科教创新资源富集,科研实力雄厚,拥有高校128 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 个,科研院所2,300 多家,两院院士80 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大学生150多万人,每年大学毕业生约40 万人。《自然》杂志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显示,武汉在全球科研城市中排名第13 位,全国第4 位。湖北省科教规模优势显著,效益突出,为制造业人才供给和创新转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困境

湖北省坚持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充分利用并综合整合地域优势、要素禀赋、产业政策等各类资源条件,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但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和完善。

(一)高速发展惯性思维尚未扭转。惯性思维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以规模、速度为表征的旧经济发展范式向以质量、效益为要求的新经济发展范式转变,必须跳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惯性思维僵局。旧经济发展范式的内部均衡已被打破,虽然新经济均衡尚未完全形成,但已基本具备规模,并构成不可逆的发展轨迹。湖北省高速增长阶段成就显著,说明过去一段时期内所选路径和方式的可靠。但部分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面对全球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制造业增速持续放缓、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刚性化等多重不利因素,政治站位滑坡,思想认识滞后,对经济长期向好发展态势把握不准,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性预期不足,致使政策制定考虑不全面,仍用高速增长阶段的思想理论和思路方针指导经济工作及社会实践,不能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造成市场失灵和政府治理失灵的恶性循环。湖北省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应该紧扣新发展理念要求,加快思想观念变革,切实转变惯性思维逻辑和传统路径依赖,保持思想和实践的同步性、同时性、同态性。

(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产业发展可持续是经济增长可持续的关键要义,归根结底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及效益。围绕自主研发及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实力,是包括制造业在内的任何产业立足国内外市场的基础。湖北省高端制造技术的研发及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四基”不牢,严重制约精准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对湖北省经济增长可持续存在重大不利影响。2019 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总计586.5 亿元,约占全国的4.2%,有效发明专利数总计3.8 万件,仅占全国的3.1%。从专利类型看,湖北省发明专利在三类专利中受理量和批准量所占比重常年偏低的状况尚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分别为33.6%和19.2%。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极其重要。近年来,湖北省基础研究投入较低,2018 年仅占R&D 经费的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 个百分点,2019 年占R&D 经费的4.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 个百分点。必须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优化基础性课题经费和竞争性课题经费的结构比例,注重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在深度和广度层面的拓展延伸与渗透互促,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先导性作用。原始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疲软,与社会生产实际需要不匹配,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难以实现由技术跟随型向自主研发创新型转型升级。

(三)产业协作配套体系不够完善。产业协作配套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在属性和基本要求。湖北省制造业总体上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附加值较低,产业链后端应用领域薄弱,产业协作和产品配套体系建设能力不强,制约制造业各类创新要素向价值链中高端集聚。湖北省已基本建成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分工协作体系,“重主机、轻配套,重产品、轻零部件”的现象虽有所改善,但在生产、加工、组装等技术环节以及管理、资金、人才等服务和支撑本产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供给方面,各方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明确,合作沟通交流不通畅,较大程度上影响产业链协作配套效率。以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系统集成能力尚且较弱,缺乏将主机、辅机以及工艺、物流、信息、管理等系统资源综合集成的大企业,必须着力打造一批示范引领样板,强化对制造业整体规模和竞争效益的支撑。制造业产业发展不平衡明显掣肘地区经济总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的省情实际,应该强化产业协作配套水平,不断提高产业供给体系质量和产品附加值,支撑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稳步推进。

四、创新驱动视域下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摒弃传统思维模式,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一是转变模式依赖。系统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党政方针,深刻认识高速增长阶段的各项理论应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盲目性、局限性、错误性,大力革除以收入、利润、GDP 等工具性指标为依据的片面化评价方式。过度利用传统资源禀赋,长期实施追求速度的非均衡战略,容易加剧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所处产业链的低端压制,造成重大结构性失衡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积极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新路径。综合实施以内需和创新为二元结构的驱动性战略,重塑制造业发展新格局。二是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准确完整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系统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把握指导“十四五”工作实践的思路、方向、着力点。2018 年湖北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7.53%,远低于同期发达国家水平。科技创新产业化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必须着力加强解决制造业发展动力问题的顶层机制设计,以更有力、更有效的制度供给激发科技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绿色元素赋能绿色制造,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制造业,倡导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低碳经济活动。

(二)加强科技创新策源,有效保障新发展供给。一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着力人才结构优化、人才素质提高、人才培养加强,以适应制造业持续发展和技术变革的需要。发挥政府在人才柔性引进方面的引导性作用,切实解决制造业重点领域高端人才不足问题,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高效发挥提供优质人才资源保障。强化自主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对人才的激励作用,继续优化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科研创新的评价标准和配套政策。发挥本地科教优势,建立基于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合作培养体系,将人才优势更大程度上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胜势。二是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优化基础研究在科技活动经费中的结构比例,提高基础研究在整个创新链、产业链中的战略地位,夯实基础研究政策基础。基础研究成果市场潜在价值高,但直接转化应用较为困难。尤其要加大地方政府对企业基础研究的资金扶持,改变中央财政支持基础研究的传统单轨制模式,构建以政府支持为引导,企业研发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为支撑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体系,为科技创新主体实现更多重大原创性高水平成果研发突破转化筑牢源头保障。

(三)推动产业协同融合,探索构建新发展机制。一是推进协同制造。以供应链和产业链协作配套为牵引,全力打造供应链协同生态环境,加强制造型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构建以跨界融合为特征,供应链各环节为基础,政府、企业、社会为辅助的新型制造业体系,更好服务于产业链中后端和价值链中高端的消费主体需求。努力探索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链各方主体融合发展的信任机制,通过协商、对话与沟通,满足各方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激发各方主体一体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实现共赢。以武汉城市圈为基点,构建中心-腹地协同融合发展路径,带动周围落后地区进行产业升级。二是强化智能制造。重点围绕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聚焦制造业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高度融合,整体提升湖北省制造业技术水平以及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影响和地位,推动“湖北制造”向“湖北智造”转变。突出汽车、钢铁等优势产业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强化带动其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效率。政府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牵引,立足制造业空间布局和融合发展基础,着力培育新模式、新体系、新生态,加强分类施策效力,优化智能制造业的商业和法律环境,鼓励外国高端制造商在湖北开设工厂,实现追赶者到并跑者再到领军者的跨越。

五、结语

创新驱动力是提升产业发展竞争力的核心动力。湖北省必须将科技创新融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全过程,优化要素禀赋利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充分认识理解高速增长阶段的低成本优势战略显然不适用于追求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时期。面对竞争激烈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和日益精细紧密的国际分工体系,湖北省应该切实转变高速增长惯性思维,围绕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地域优势、科教优势等一系列有利发展因素,深化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新发展理念,保障新发展供给,构建新发展机制,破除当下发展不利局面,更好地发挥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引领性作用。

猜你喜欢

湖北省制造业高质量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