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性

2021-01-13于子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9期
关键词:利己集体主义市场经济

□文/ 于子原

(吉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吉林·四平)

[提要]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独特的经济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内嵌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在文化多样性碰撞及经济转型时期面临式微的风险。因此,基于新“经济人”假设,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关系,提出从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市场竞争机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方面指导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引入带来市场竞争导向的主体利益多元化选择与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矛盾的背后,人们开始对集体主义产生不同程度的质疑。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对稳定的今天,要重新认识到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形态的根基,对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经济人”假设下集体主义的内涵

传统“经济人”假设将利己性作为资本主义市场中理性人经济活动的逻辑起点,与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矛盾。新“经济人”假设的提出从利己和利他两个维度,阐释了片面地强调追求集体利益最大化或者牺牲个人利益都是错误的,要从科学的角度理解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理论对集体主义的阐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了“集体是人的联合并且人要通过集体才可能获得自由。”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这决定了个体只有在集体中才有相对的独立与自由。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位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公有制的社会制度下,个体与集体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究其内在逻辑,真正集体的内涵是从独立的矛盾体走向和谐的共生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尽管没有“集体主义”的明确表述,但其作为我国传统的价值导向早已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我国早期的集体主义内嵌于“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之下,由于现实条件的日趋变化,个人力量创造的财富必然参与到市场经济的流通、循环过程中,并实现个体与集体的有效互动。

(二)坚持利己、利他辩证地指导集体主义建设。即使将市场经济的手段引入社会主义制度,也绝不能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混淆,新“经济人”假设从马克思主义视角提出利己性与利他性的辩证统一。区别于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我国自古秉持“天人合一”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个体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内嵌于传统文明之中。与此对应,社会主义文明下的集体主义包括个人与集体的有机互动,即个人利益的获得以集体为基础,集体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人价值的创造。正确地理解个体具有利己与利他的双重属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文明建设。否则,一旦陷入集体主义的误区,可能会导致虚假的共同体,扭曲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新“经济人”假设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重性

1759 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提出了人是有道德的,同时又是自私的。17 年之后,斯密又发表了《国富论》,其主张人是自私的,只要关注自己的利益自然会有“看不见的手”推动社会福利的进步。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同样是建立在人性的双重性基础上,但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了个人优先关注自身的利益,使个体主义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甚至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新“经济人”假设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角度论证了由于利己与利他双重动机选择导致人的行为结果的复杂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展现出社会性与市场性的双重性质,其中代表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体主义的利他性处于重要地位。

生存是人的基本层次需求,人性的自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类似的,达尔文“物竞天择”思想也论证了在生存环境改变的条件下利己性能有效形成自我保护。因而,在利己性动机的驱使下,市场竞争中人们追求理性和效益,规则的效力高于道德的馈赠;同时,随着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人会展现出同情心。换言之,当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拉近时共情的能力会使人做出利他行为判断。这也证明了在“小圈子”的集体组织中成员之间的联系以情感为纽带,并非完全的竞争与算计。同理,当“小圈子”扩展到大社会时,社会主义制度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将每个人联结起来,集体主义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是利他性凝聚力的突出表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集体主义式微风险

市场经济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继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市场经济在与社会主义制度融合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经济开始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适用于市场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具有自由竞争、效率优先的属性;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计划经济具有政府主导、长期规划的特点,二者具有一定矛盾性。于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新思想引入不可避免地对传统集体主义造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在经济迅猛攀升时期产生“畸形式”唯利是图的企业发展模式。面对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电影票房造假等现象,社会的秩序遭到破坏,这是市场主体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采取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此类做法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将道德要求束之高阁。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运行本质就是提高市场的竞争力来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背景下,不能抛开成本谈效益,也不能抛开集体精神谈个人利益。我们要寻求如何在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社会制度进而维护全体人民的利益。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社会和谐稳定为代价,行为的不端是精神文明缺位的体现。集体主义文明作为国家倡导的基本价值理念,不仅是个体应具备的道德素养,而且是实现民族复兴强大精神力量的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阶段,集体主义依然面临着风险与挑战。

四、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契合性

(一)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理解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契合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全体人民利益的制度保障,是从本质上突出我国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的集体主义内涵。而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同性质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制度补充,将市场经济作为评判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是片面的。市场竞争的目的就是提高经济的效益并激发市场活力,发展的本质也是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集体主义目标,经济建设带来社会物质文明的富足,在此基础上,集体主义价值观能够为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精神动力。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与集体主义的内涵相契合。

(二)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契合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价值观念的转变集中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与社会生产创造的活动中。其中,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利己性的市场竞争引入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可能出现与集体主义相冲突的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性地将市场的利己性与社会主义的利他性结合起来,通过集体目标的实现保障个人利益最大化。发挥集体主义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向调节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由此可见,集体主义通过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重点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为手段引导经济充分发展,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五、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通过党的核心领导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党的大局观对国家经济运行宏观调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体利益导向将党和群众紧密联系起来。若仅依靠市场自发的运行机制,价格竞争不能有效克服其追求短期目标及盲目性弊端,甚至产生消极腐败的机会主义行为。将集体主义原则始终贯穿于党的革命与建设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先,发挥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契合优势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机制,构建主体间协同效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的机制实现市场活力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提升,市场竞争作为调节各利益主体与社会经济循环之间关系的中介机制,可以通过竞争或合作的战略实现创新型发展,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实行竞争机制能有效避免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受社会逻辑支配而被束缚的主体活力,同时促进改革发展新时期不同类型企业逐步嵌入到市场逻辑的组织场域之中。从集体主义的视角出发,主体间的协同效应更关注企业外部即社会中群体间的利益流动,形成非封闭市场资源循环网络化路径,使集体主义价值观通过网络路径渗入到市场各个组成部分。坚持集体主义导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倡主体间良性竞争与合作共赢,反对损人不利己的“零和博弈”。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增强协同效应的价值创造。

(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集体主义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极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是因为价值观念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起中轴的作用。集体主义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需要不断地更新时代内涵才能彰显民族文化软实力。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必然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在“伪自由主义”遮蔽之下,个人对集体的依附性被削弱,导致违背社会主义原则的事件频发。要正确地建立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联系,既不能否定个人追求自利需求的合理化,也不能“一刀切”地推行牺牲个人成全集体的极端行为。只有弘扬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推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双向共赢,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集体主义导向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坚守的时代底色,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进步。

猜你喜欢

利己集体主义市场经济
“利己”二面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