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021-01-13凌婕吕谦
凌 婕 吕 谦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 201620;2中石化上海工程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前期工作中的经济评价并不是仅仅计算某一年的成本和利润,而是考察从项目建设现金流出开始到建成投产实现销售收入获得现金流入,最终在项目寿命期(或计算生产期)结束,项目清盘回收资产余值这整个过程的各年投入产出情况,进而计算项目的内部收益率等动态盈利能力指标,评判该建设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
有无对比法则是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通过有项目(改造后)和无项目(不改造)两种状态情境的比较,用有项目数据减去无项目数据,以其投入差额及产出差额所形成的增量数据来评判一个项目是否值得投资建设,增量的投入是否带来了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增量的产出是我们所关注的。该经济评价原理虽然简单明确,但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1 关于有项目数据
“有项目”是指进行投资改造后的项目投入产出数据。既然是前期可行性研究的经济评价,那么改造后的产量和物料消耗都是仅存在于计划之中但尚未实施的,其数据自然为工艺设计计算的理论产量或设计产量及相应消耗,该产量是按照装置公称规模计算的100%负荷时的理论产量。它是根据装置规模和设计年工作小时数(如石化项目8 000 h/a或8 400 h/a)计算出来的;物料消耗则是根据工艺设计物耗和能耗的保证单耗数据值计算出来的。所谓保证数据就是技术提供方或专利商承诺能够达到的保底数据,这和实际生产数据相比往往是偏保守的,因为这样有助于技术方案的考核达标,实际生产运行中往往能达到更高的指标(如更低的物耗、能耗)。也就是说,该数据系列中年产量是不考虑设备超负荷生产、超设计年工作小时数运行的理论产量,而物耗和能耗又是基于单耗保证值计算,可能略高于实际生产运营状况的数据。
2 关于无项目数据
“无项目”是指改造前或不改造情况下的投入产出数据,其可能有好几套数据可供经济评价人员选择。
(1)采用企业目前的实际生产数据。理论上无项目状态数据应该是未来的一个时间序列数据,是由不进行改造行为企业的目前状态以及若不发生改造未来各年的预计状态数据组成的。但由于未来预测数据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经济评价实务中往往用企业目前的实际状态数据延伸到未来各年作为无项目状态数据,所以这些产量和物耗都是依据目前实际发生的数据来确定的。从企业财务报表可以看到,现有装置规模生产的产品品种和产量每年都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这取决于产品市场的畅销程度、原料等供应是否及时充沛、设备是否超负荷运行、年实际工作小时数是否超过理论值等因素。所以选取哪一个时期的产量作为无项目状态未来数据是存在一定人为选择弹性的,也就是说无项目状态数据会根据选择的不同有所差异而不是唯一的。有的时候也有通过明星单月产量推导换算得到年产量,该年产量可能高于甚至远高于设计产量。由于装置设计一般都有10%~30%的设计裕量和弹性,因此这样确定的无项目实际年产量可能远大于原设计产能。如果采用本套无项目数据进行有无对比分析,会面临比较基准严重不统一的情况。可能是130%甚至更高的实际产能、实际物耗所形成的无项目数据与100%理论产能和按照保证物耗、能耗计算的有项目数据进行比较,这样对比明显是有失公允的。用改造前超负荷的130%实际产能对比改造后的100%理论产能,先不论某些按照明星月度数据或超基准年生产小时数推算的年产量是否合理,评价中无项目未来年份的计算生产期是否能一直保持此高产量;若无项目采用超公称负荷数据是合理的,那凭什么有项目数据只能用100%设计负荷而不能也采用超设计负荷产量呢?因为改造后的装置也有一定的设计裕量和操作弹性。比较基准的不统一会导致增量内部收益率计算结果的变形。另外,企业实际数据有时无法给出评价界区整个流程完整的物料平衡和公用工程消耗数据,这对计算会带来一定的困难。
对于以上情况在工作实践中经常会碰到。如某企业乙烯改造项目,其是由改造前150 kt/a乙烯生产规模变成改造后的790 kt/a乙烯生产规模。改造前的项目评价界区为150 kt/a小乙烯装置和其下游的聚乙烯、丙烯腈装置,改造后的项目评价界区为新建的790 kt/a乙烯及其下游装置。改造后的装置产量都是按照满负荷的理论产量作为评价数据,根据计算,其将生产乙烯790 kt/a和丙烯355 kt/a;而根据业主提供的改造前装置实际数据,产量均高于相应装置的理论产量。如150 kt/a小乙烯装置理论产量是150 kt/a乙烯+77 kt/a丙烯,实际上当年却生产了160 kt/a乙烯+83 kt/a丙烯;下游聚乙烯、丙烯腈装置理论产量分别是180 kt/a和130 kt/a,实际却生产了197 kt/a和147 kt/a。以乙烯增量效益为例,按理论值计算,乙烯增量是790-150=640 kt/a,丙烯增量是355-77=278 kt/a;但按实际值计算,乙烯增量是790-160=630 kt/a,丙烯增量是355-83=272 kt/a;下游装置同样如此。按超公称负荷的实际数据测算增量效益与均基于理论值测算是有差异的,差异程度取决于无项目实际情况与理论值的偏离量,而这会带来评价的不公正。所以,在经济评价中,即使采用企业报表的实际数据,通常也会将无项目超负荷的实际产量和成本数据还原为100%负荷数据,从而统一对比基准。
(2)采用企业目前装置的理论设计产能作为无项目计算的基准,这样的有无对比基准就统一了,都是理论设计负荷改造前100%对改造后100%,同时无项目情况相关设计专业也能够提供完整的理论物料平衡和公用工程消耗,这样对比有其合理性,但缺点是可能有的时候实际情况和无项目理论值会相差较大。若某装置理论产量为100 kt/a,但由于市场预测失误导致基于市场销路只能生产40 kt/a,正是因为产品没有市场,成本没有竞争力才需要进行改建转产,这时采用有无对比法对改造投资所产生的效益进行评价,实际产量40 kt/a更能代表无项目状态的数据。因为市场和成本的瓶颈导致无项目的年产量永远达不到100 kt,只能每年生产40 kt。这时候,实际产量应该更能代表未来无项目(不改造)情况下的长期状态,基于40 kt/a的无项目数据更贴合实际,这时应该采用不改造的实际数据作为无项目状态计算依据。
以往,我们还曾碰到过原有投资装置因产销不对路连续亏损而停产,继而转产其他产品的项目评价。由于主要是利用原有设施再新增部分改造费用后进行转产,如果简单以新增投资等投入带来新增产出来考虑效益评价是不合适的。因为新的产出是新的改造投资和所利用的原有固定资产所共同带来的,在这里被利用的固定资产并不是沉没成本,它如果不被新产品生产所占有利用,也许可以通过出租等方式获取其他收益,被占用后它就失去了其他途径获益的机会成本。因此,其成本必须在本项目中加以考虑,尤其是该利用资产价值很大的情况下。利旧资产所形成的折旧原来是分摊在旧产品成本中的,旧产品停产、转产新产品,该被利用资产价值所形成的折旧转而体现在新产品的成本中,该资产的价值通过新产品的销售得到回收是顺理成章、合乎逻辑的。例如,某化纤企业改造项目,其原来建设了一套100 kt/a1,4-丁二醇( BDO)装置,投产不久即因市场原因停产,该固定资产净值约4.7亿元,投资3 000万元改造后转产为30 kt/a 1,6-己二醇(HDO),该项目效益评价中资产投入应该采用4.7亿元加上3 000万元,而不能仅仅以新增3 000万元作为项目资产投入。即30 kt/a HDO的产出是3 000万元新增改造投资和利用原有固定资产4.7亿元的投入所共同带来的。原项目停产,资产以净值4.7亿元被转让给新投资者,其再追加3 000万元后转产30 kt/a HDO,这么理解,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就比较清楚了。此时经济评价相当于新建项目,有项目资产投入数据为4.7亿元加3 000万元,无项目数据为0。
3 结语
总之,如何合理选择和运用无项目数据需要根据项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必须基于经济评价基本原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无项目数据选择对有无对比法所获取得增量数据会带来较大的差异,对基于该增量数据计算的经济评价指标也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左右经济评价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