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效果研究

2021-01-13张显峰王先锋刘明峰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张显峰,王先锋,刘明峰,王 平

三叉神经痛是颅神经主要疾病类型之一。临床症状为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有突发电击样疼痛,疼痛剧烈、反复发作、发病时间短[1]。随着年龄增加,三叉神经痛患病率逐渐提高,并有老龄化发病趋向,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使其生活质量下降。目前,该病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且无统一意见,多认为神经血管压迫是其主要发病因素[2]。而采用手术解除患者神经血管压迫,有助于减轻其面部疼痛感,获得理想效果。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主要手术手段,广泛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对本病的诊断标准[3]。将90例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5~76岁(56.84±6.39)岁;病程1~8(3.60±1.04)年;左侧疼痛21例,右侧疼痛24例;累及分支疼痛:第1支痛4例,第2支痛12例,第3支痛17例,累及第2、3支痛12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25例;年龄35~76(57.14±6.42)岁;病程1~8(3.72±1.03)年;左侧疼痛23例,右侧疼痛22例;累及分支疼痛:第1支痛5例,第2支痛10例,第3支痛18例,累及第2、3支痛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健侧卧位。对照组行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术,于耳后做4~5 cm直切口,显露横窦与乙状窦转角下缘。“T”形剪开硬膜,悬吊,使小脑幕下缘充分暴露。显微镜监视下,打开小脑,探查病变区域,观察三叉神经根,确定责任血管。推离神经,以Teflon棉分离血管与神经。若神经被静脉压迫,先分离,再用Teflon棉分离。硬膜连续缝合,使用6-0微乔线,硬膜缺损者使用筋膜瓣修补,骨瓣复位;若未预留骨瓣,以钛网修补。观察组行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于枕乳缝交点做钻颅点,形成骨窗2 cm×2 cm,打开小脑,分离压迫血管,其他操作同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定期到院复查,或进行电话回访,随访6~20个月,询问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统计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记录术后恢复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数据采用t检验;定性数据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45例患者中,疼痛完全消失43例,占95.56%;对照组45例患者中,疼痛完全消失41例,占91.11%;两组患者疼痛完全消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8,P>0.05)。

2.2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见表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颅内血肿,1例患侧面部麻木,并发症发生率为4.44%(2/45);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3例发热,2例面部麻木,2例听力减退,2例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9/4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多见中老年人,男女比例1∶1.4,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本病一般为单侧疼痛,双侧疼痛仅占0.8%~4.2%[4]。微血管压迫、动脉压迫以及三叉神经扭曲是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主要原因。其中血管压迫是其发病过程中重要假说,以此为手术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单纯静脉压迫并不足以认为是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机制。在探查三叉神经根时,不可遗漏重要血管,若术中有静脉压迫,也需解除静脉压迫,以免导致三叉神经痛复发。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手段,术中需充分暴露三叉神经根部,准确辨别责任血管,以此解除血管压迫[5]。传统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是在耳后做4~5 cm直切口,骨窗切开面积3 cm×3 cm,面积较大。而采用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时,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切口,骨窗切开面积2 cm×2 cm,可相应提高手术安全性。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疼痛完全消失率接近。说明两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显著效果,可明显缓解患者术后疼痛程度。而在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安全性高,术后恢复快。可能是该手术减小了骨窗面积所致。依据患者发病特点选择合适手术切口,能相应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耐受力,以此促进患者恢复,缩短其恢复时间。

关于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①术中开颅显露病变后,悬吊硬膜,充分暴露小脑幕下缘,以此获得最大视角,充分显露三叉神经根。②术中准确分辨责任血管,即为压迫神经或使神经扭曲变形的血管,此时需重点处理动脉血管或静脉血管,术中准确分离,尤其是静脉压迫血管,责任血管常紧密粘连神经,此时在松解粘连时,准确仔细分离,以免导致血管撕裂大出血,或以免损伤神经,以此恢复神经的自然走行。③老年患者常伴有小脑萎缩,颅腔容积大,三叉神经暴露充分,于术中减压时容易形成血管扭曲,造成脑梗死;故此术中需广泛分离蛛网膜,适当移动压迫的神经血管,准确插入Teflon片。④椎基底动脉粗大者,不可盲目在椎基底动脉处塞入Teflon片,此时要注意是否有隐藏血管;椎基底动脉张力大,可使用生物胶将血管黏附在颅壁,并插入Teflon片隔离[6]。

综上所述,两种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显著效果,可在最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疼痛程度;但小骨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恢复快、并发症少,有积极推广意义。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微血管
高血压靶器官微血管病变及其治疗进展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基于OCTA图像分析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病变观察
MRI融合技术提高三叉神经痛伽马刀治疗术前定位的准确性探讨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血管病,“大河小溪”一起治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非药物治疗三叉神经疼
治三叉神经痛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与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