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声乐演唱的多样化训练
2021-01-12吴桑妮
吴桑妮
摘 要:演唱训练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息、咬字、发声等内容。根据训练内容的不同,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研究声乐演唱中开展训练活动的意义,分析声乐演唱训练存在的问题,阐述多样化训练对声乐演唱的作用,对于声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声乐;演唱;多样化训练
声乐不仅是一门艺术,也可以看作一门科学。声乐对技术性、实践性有较高的要求。单纯掌握理论知识并不能真正提升声乐水平,演唱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训练来提升技巧,从而在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之后,更好地演唱乐曲[1]。
一、在声乐演唱中开展训练活动的意义
(一)提升演唱技术
所谓声乐演唱技巧,就是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技巧,演唱者通过采用技术性的处理方式来提升声乐作品的美感,进而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通过训练活动,可以提升自身对歌曲的把控能力,可以根据具体的情感控制演唱的速度、力度、音色等,提升演唱效果[2]。例如,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要使高音明亮干净,就要保持稳定的气息,把控气息的位置。一般情况下,音调越高则气息位置越低,因此大部分演唱者会将气息保持在腰部周围。开展训练活动能够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气息把控能力,从而提升演唱技术。
(二)控制速度、力度
聲乐作品种类、风格不同,其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些活泼的声乐作品通常会表达愉快、欢畅的情感,所以演唱者在演唱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节奏速度,以此体现活泼的特点。如果演唱者无法合理地控制演唱速度,那么就无法充分地表达作品营造的情感和氛围,很难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不利于表演效果的提升。因此,演唱者需要通过训练来控制速度和力度。
二、声乐演唱训练的现存问题
(一)缺少演唱技巧
演唱者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声乐演唱的效果,因此声乐演唱技巧对演唱者至关重要。声乐演唱技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演唱者本身具有的能力和技能条件,包括各项身体机能与呼吸、共鸣等技巧,这些都是提升声乐演唱效果的要素;另一方面,演唱者通过训练、学习获取的技巧方法,包括声乐理论知识、演唱技巧经验等等,这些要素也会影响演唱者的演唱效果。
(二)缺少情感表达
声乐并不是简单地歌唱,而是声情并茂地表演,需要投入丰富的情感。创作者在音乐创作时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而音乐表演就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3]。因此,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不能单纯地使用演唱技巧,还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不仅要清晰地呈现作者创作的词、曲,还要通过表情、动作来传达情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可以深刻体会音乐作品展现的精神内涵。如果演唱者的情感表达不到位,即使演唱技术高超,也很难引发观众的共鸣,难以带来良好的表演效果,同时也使声乐演唱失去了基本的表达作用。
三、多样化训练对声乐演唱的促进作用
(一)呼吸训练
由于缺少演唱技巧,不少演唱者在唱高音时会出现气息不稳、气息不足、气息不顺畅的问题,进而会不自觉地收缩下巴。这样不仅影响表演效果,还会损伤喉咙。因此,演唱者应该加强呼吸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演唱者要感受自然呼吸的特点,在保持身体放松的状态下打开喉咙,通过嘴巴和鼻子缓慢吸气,感受气息进入肺部,然后逐渐下沉。此时,腹部会有微胀的感觉,用力收缩小腹,可达到控制气息的效果。在吸气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放松和平稳,不能抬起肩膀,背部要保持挺立,身体应该处在自然的状态,脊柱两侧可以有动作,但要向下、左右的方向扩张,此时气息会存储在后方,演唱者要保持气息稳定然后缓慢呼出[4]。吸气的过程中,喉咙会打开,胸腔也会随之扩张,身体会感到放松。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测试学生的呼气把控能力,教师可以在距离学生1米的位置放一根点燃的蜡烛,让学生深呼吸吹动烛火,但要保持烛火不灭。教师也可以通过发“s”音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气息控制能力,使学生在呼气的同时也可以保持吸气的状态,进而学会均匀吐息,使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稳定的气息。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的小腹位置应该保持紧张,根据发声需求转变其紧张的程度。在进行高音、强音、长音发声训练时,演唱者需要吸入大量的气,小腹会较为紧张;在进行短音、弱音的发声训练时,演唱者则可以减少气的吸入,小腹也相对轻松。要体现音色的美感,就要保持气息的稳定。因此,对于演唱者来说,气息是根本,也是促使音色变化的主要条件,只有保证足够的气息支撑,才能增加音色的美感。在演唱的过程中,优美的音色要以稳定的气息为基础,而借助气息强弱、力度的变化,可以有效改善音色。
(二)共鸣训练
口腔共鸣是共鸣训练不可或缺的内容,它可以为胸腔和头腔的共鸣训练奠定基础。共鸣训练主要包括对喉咙、咽部、口腔、舌头的训练。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应该自然地将口腔上下打开,笑肌微微提起,保持下颚下放,上颚上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演唱者可以随着气息的推送发出声波,在口腔内部产生共鸣,达到口腔共鸣的效果。头腔共鸣就是将口腔共鸣作为基础,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把下胛放下来,将声波传到鼻咽腔、鼻腔、蝶窦等位置,并且引起振动。胸腔共鸣也以口腔共鸣为基础,在发声时,下颚自然下垂,喉咽部适当开大,把在硬腭上声波的反射点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反射,再由气管附近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虽然在共鸣练习的过程中是对几项共鸣进行单独练习,但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要将共鸣进行结合运用。此外,演唱者可以采用哼鸣的方式来训练共鸣的能力。在哼鸣的过程中,演唱者要保持闭口打哈欠的状态,双唇微微闭合,口腔内部保持空荡,打开鼻腔、咽腔,使气息通道变宽,通过口腔使气息逐渐进入头腔蝶窦位置,声音缓慢向前、向上,并且在眉心产生振动,使哼鸣的声音更加集中和明亮。通过头腔共鸣来展现明暗音色,这是歌唱的基本表现方式:在幸福、愉快、热情的歌曲中,演唱者可以采用明亮的音色;在悲伤、忧郁、愤怒的歌曲中,演唱者可以采用阴暗的音色。通过头腔共鸣对音色的明暗程度进行把控,通过共鸣比例的变化调整发声区,可以使音色更加美妙。
(三)咬字训练
咬字训练包括字头、吐字、字尾三项训练内容。汉语通常以辅音开头,字头也就是最开始的发音部分,即“五音”。演唱者要明确“五音”的用力部位,出口应该清晰准确。唇音字应该在唇上用力,出口保持清晰有力。舌音应该在舌尖用力,牙音、齿音、喉音都要在相应的位置用力。在吐字方面,演唱者应该明确字音的韵母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个组成部分,韵腹应该引长,可以运用“四呼”,注意不要在曲调变化时变化口型,应该使其始终保持一致[5]。在演唱的过程中,声音圆润与否与吐字发音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演唱者一定要多加练习吐字发音。字尾强调收音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演唱者应该保持放松,坚持“短、准、轻”的原则,确保收音位置准确、响度合适。咬字训练的方法有很多,演唱者应该对中国语言的咬字规律有所掌握和了解,结合美声唱法中的“母音连接”“母音变形”等方法,使咬字更加清晰准确。在没有形成固定且标准的声音效果时,演唱者可能存在咬字不清晰的情况,在练习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过于强调咬字发音,忽略了声音的连贯性、统一性。因此,演唱者在训练中不仅要确保咬字的准确清晰,还要做到“松中咬、动中咬、似咬非咬”,在行腔的同时控制咬字,并不是做好咬字之后再行腔。此外,演唱者在训练时还要使声音保持松弛和通畅,在保证连贯的基础上控制咬字发音。如果存在咬字太松的情况,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调整方式,先巩固基础,再强化技术。
综上所述,在声乐演唱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影响演唱效果的因素,然后确定具体的训练内容,再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训练。声乐表演训练以呼吸、共鸣、吐字、情感等内容为主,其中尤其要注重情感的把控,这样才能使作品表演更具艺术性,进而给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胡倩.视唱练耳在声乐演唱中的辅助性功能研究:以艺术歌曲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
[2]张洪显.关于中职声乐教学中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5):104-105.
[3]马云志.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声乐教学发展探讨[J].青春岁月,2019(8):223.
[4]郝宇崎.浅谈高职院校声乐课多样化教学[J].国际教育论坛,2020(4):226-227.
[5]袁文.学生多元演唱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院校声乐教学:评《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3):141.
作者单位:
上饶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