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弦乐录音作品中的混音艺术研究

2021-01-12葛姝音

大观 2021年11期

葛姝音

摘 要:在录音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混音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音乐形式,但古典音乐作品的混音较少,这对古典音乐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为促进古典音乐更好地发展,提升混音效果,分析管弦乐录音作品中应用混音艺术的意义,探讨混音艺术在管弦乐录音作品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管弦乐录音作品;混音艺术;音量处理

混音是对音乐作品的多轨音频进行缩混。在管弦乐录音作品中使用混音艺术,能够在完善音乐作品的同时,通过加入混音师对音乐作品的见解而实现管弦乐录音作品的三度创作。因此,探讨管弦乐录音作品中的混音艺术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管弦乐录音作品中应用混音艺术的意义

录音行业中,相关从业人员更注重歌曲录制和后期制作,相较于其他音乐形式和作品,对管弦乐录音作品混音制作的关注较少。因此,为促进管弦乐和录音行业协同发展,提高音乐作品后期制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应重视混音艺术的应用,从而促进音乐事业的长远发展[1]。

二、混音艺术在管弦乐录音作品中的应用方式

(一)处理主、辅传声器

管弦乐录音作品的混音制作与流行音乐作品的混音制作相比存在多方面差异,流行音乐在录制作品时主要是分期分轨录音,作品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后期制作,而管弦乐在录制作品时是同期录音,作品效果取决于现场录制效果,更加注重还原度。因此,在对管弦乐录音作品进行混音时,需要处理好主、辅传声器之间的关系,进而保证声源的清晰和声像的稳定。在对主传声器进行处理时,主要从定位、强度和时间三方面进行处理。定位处理指的是合理设置辅传声器声像,按照声场中各声部的位置对应设置,进而发挥对主传声器声部位置的校正作用;强度方面主要是处理音量电平,控制主传声器电平高于辅传声器,保证声音的深度,使其更加自然;在时间方面,主要处理的是时间差现象,由于主、辅传声器与声源的距离不同,在混音时应对辅传声器轨道进行延迟补偿处理,以主传声器为基准重新设置辅传声器声音,从而保证作品的协调。

(二)塑造作品音乐空间

管弦乐录音作品是在具有强吸声性能的录音棚中进行录制,因为拾音间具有较大面积,所以主传声器拾取到的声音具有一定空间感。不同于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管弦乐需要更加庞大的空间效果。因此,在对管弦乐录音作品进行混音制作时,可以使用混响效果插件补充音乐作品中缺失的空间效果,进而让听众感受到合适的空间感。例如,可以使用Audio Ease Altiverb卷积混响插件,调节到Concertgebouw音乐厅效果,以模拟出音乐厅演奏效果,以此增加管弦乐录音作品的空间感。另外,还应发送少量混响效果至话筒轨道,在不影响声音清晰度的同时增强声音融合度,保证管弦乐录音作品混响制作质量[2]。

(三)处理作品音色

管弦乐录音作品的音色处理应维持音频原始音色,由于在录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因此,只在有调整需要的时候对音色进行修饰。使用Neve1073均衡器插件对主、侧展传声器轨道进行处理,由于管弦乐录音作品需要多人共同演绎,在演奏人数较多的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底噪,为提高管弦乐录音作品混响制作后的干净性,需要对作品开展低切处理,减少低频轰隆声,同时,以提升高频的方式提高音响效果。在对辅传声器轨道进行管弦乐录音作品的音色处理时,主要使用均衡器插件对弦乐声部音色进行塑造,提升低音提琴声部的低频成分比例,并使用均衡器过滤超低频成分,从而在增加管弦乐录音作品音色厚度的同时使声音更干净。若是管弦乐录音作品中含有古筝声部,那么还需要使用均衡器对其进行音色修饰,从而保证古筝音色亮度,使其更加突出和清晰。以《啊依塞》这一管弦乐录音作品为例,在该音乐作品中,古筝声部是主要演奏声部,为突出古筝音色,使用均衡器对不同分贝的声音音色进行修饰处理。对于50Hz以下的古筝声音进行低切处理,以保证古筝声音的透亮;而对于200Hz至700Hz的古筝声音,使用均衡器对其进行少量衰减处理,保证古筝声音与整个音乐作品的协调,避免该频段与整体效果具有冲突感,以此实现对管弦乐录音作品混音制作效果的优化。除此之外,在该音乐作品中,制作人员对4KHz以上的古筝声部进行了提升处理,加强了该频段的音色亮度,进一步提高古筝声部在整体中的突出性和清晰性。

(四)进行动态范围控制

对于动态范围控制这一制作流程而言,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管弦乐录音作品在同期录音时拾取到的原始动态范围,进一步缩短录音棚与音乐厅现场的作品效果差异。具体而言,在对管弦乐录音作品进行动态控制处理时,由于此类音乐作品的动态起伏能够增强响度对比效果,进而推动情绪发展,保证情绪的传达效果,因此,应尽量保持管弦乐录音作品原有的整体动态起伏变化,只进行微小的控制处理。在实际处理过程中,主要使用压缩效果器对低音提琴声部等进行处理,通过对该轨道进行效果压缩处理,进而重新塑造低音钢琴组音色。具体处理方式是在压缩效果器中设置起始和释放时间,之后对低音提琴的音频轨道进行处理,以此塑造出与低音提琴声部音色更加合适的音色展现的包络走向,以此提高该声部的力度和质感,为整个管弦乐录音作品的音响效果提供支撑作用。如若管弦乐录音作品中具有古筝声部,那么制作人应把握古筝声部音色细节处的处理,即根据该乐器声音动态起伏较大的特点,使用压缩效果器适当减少其声音的动态起伏,尤其是当其作为主要演奏声部时,应使其响的声音部分适中,清晰传达出轻的声音部分,从而实现音色细节的完美突出[3]。

(五)音量处理

对于音乐作品的混响制作而言,音量处理是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在录音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音乐后期制作技术和设备也得到极大优化,音量处理目前已实现自动化处理,具有较高效率的同时也对制作人的音乐艺术素养和造诣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管弦乐录音作品的音量处理,主要通过自动化处理(Automation)进行,在开展实际混音工程时,制作人需要以作品乐曲总谱上标注的声部力度变化优化音乐作品各声部音量,同时增加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想法,对音响效果进行创新。因此,在开展管弦乐录音作品混响制作时,音量在自动化处理下已经进行一定的处理,若是作品演绎较为理想,应少量调整,不可过于随意地更改与调整。另外,对于乐器音色力度变化而言,音量是因素之一,还涉及音色层面,而自动化处理主要作用于音量,因此,管弦乐录音作品的力度起伏等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演绎效果,不应过于依赖混响制作。

在管弦乐录音作品實际处理过程中,主要对录音素材表现力、声部平衡等方面进行检查,使用音量自动化处理对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增强各声部表现力,保证音量比例合适。

以《啊依塞》前奏引子为例,在对其进行处理时应明确引子部分所要表达的画面与情感,即彝族村落在春天到来后万物复苏的景象。因此,在演绎时主要以弦乐群奏铺底,之后由木管乐器依次负责曲子的主旋律,营造生机勃勃的画面。主旋律是以层层递进的形式进行各个乐器之间的轮换,并逐渐衬托古筝这一主奏声部。为达到这一理想效果,可以使用音量自动化处理对主、弦乐点传声器轨道的演奏音量进行提升处理,直到木管乐器的主旋律出现后,将几轨音量以渐弱的方式进行调整,同时逐渐提升木管声部。之后,根据具体演奏差异对声部进行拉轻或推起处理,塑造层层递进的感觉,增强整个音乐作品的情绪推动力。而对于古筝声部,则是使用自动化处理重新塑造其演奏力度,保证其力度的均匀性,进而更好地传达作品意境。处理完上述内容后,应使用母带限制效果器进行收尾处理,在保证管弦乐录音作品整体动态范围的基础上,适当提升作品整体电平,以此实现作品音量输出标准化,同时塑造整体频响,进而完成管弦乐录音作品的混音制作。

综上所述,混音制作对管弦乐录音作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地促进管弦乐录音作品的发展,应使用专业化软件对音色、音量进行适当修饰调整,并合理布置主、辅传声器,尽量保证最佳的录制效果,为混响制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乐夫.立体声拾音技术在弦乐四重奏同期录音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8(2):44-45.

[2]徐卓.录音室环境下录制的管弦乐作品混音技法研究[J].北方音乐,2020(19):64-66.

[3]张婷,乔建军.浅谈如何运用录音技术手段达到理想的音响效果:以歌曲《北斗》的混音为例[J].数字传媒研究,2018(9):49-52.

作者单位:

郑州西亚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