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

2021-01-12杨婧怡陈东丁继军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杨婧怡 陈东 丁继军

摘要:文化景观是一种人与自然不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持续性景观,同时传统村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社区见证,因此村落往往是研究文化景观的良好载体。福德湾村于2012年被住建部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是浙南地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工业型村落。本文以福德湾村为例,探讨文化景观在工业型传统村落中的体现。

关键词:文化景观 传统村落 工业遗址

近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村落规划与村容建设。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文化景观”概念源于20世纪初,美国地理学家苏尔将其定义为“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作品”。1984年第1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文化景观的概念进行讨论,会议提出“人与自然共存的部分区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1992年,文化景观被纳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针对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方面,单霁翔认为“乡村文化景观反映出特定环境制约条件下,利用不同理念与技术,折射出建立文化景观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限制”。

传统村落包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集合,其文化层面在村内的留存可看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而文化景观就可成为村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集中表达,充分体现村落发展中人类生产经营对村落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对其带来的变化。因此传统村落是研究文化景观的理想对象,福德湾村作为浙南以其工业而兴的传统村落,对其文化景观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一、传统村落的保护内容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随着社会演变不断变化的生活区域,人类的活动会不断影响村庄自然环境。百年间的生产模式会对村落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产生影响,并和村落自然环境共生,这种人类行为和村落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能够充分体现村落的文化遗存,所以在进行传统村落的研究中需重点注意村落的文化景观内容。当前进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时,主要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1.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遗存;2.村落的传统建筑和具有文物价值的构筑物;3.村落自然景观和资源;4.村落的民俗特色和文化传承。

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为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需加大对乡村文化景观的关注度。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到古建的功能修缮、村域自然环境的维护,村落的文化内涵也需通过合理的设计进行传承和产业融合,进一步从整体角度保留。挖掘、发展传统村落文化相关产业不仅是设计规划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结合了人、自然、社会的复合体,如何发掘广袤乡村中有特定价值的文化景观,需要进行严谨的调研分析,不破坏、不过度开发,正确理解文化景观对传统村落的价值。

二、福德湾村村落概况

福德湾村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区域面积44.97公顷。所处的矾山镇因盛产明矾而得名,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矿山集镇。自宋末矾山发现明矾矿后,便开始有人入驻福德湾,距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村落沿鸡笼山明矾矿区而建,因采矾、炼矾而生而盛,属于中国矾山礦山遗址公园规划的一部分,是典型的工业文化活遗址。2012年福德湾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并于201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未来的村落保护利用可将工业文化遗产作为重要载体,成为福德湾村独特的地域性文化景观。

三、福德湾村的文化景观组成

村落往往能够体现乡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各种风貌,从物质构成要素中的村落格局和传统建筑,到非物质构成要素中的特色节庆和民俗技艺等都是村庄百年发展的痕迹。区别于大多数传统农业型村落,福德湾村最典型的就是它的矾矿工业文化,这座因为矾矿而繁衍生息的浙南沿海村落,见证了从古至今的矾矿工业发展史,也是浙江民居工业的代表性遗产。

1.物质景观的构成

(1)村落格局演变

由于村落坐南朝北,东高西低,村落整体被林地环抱其中,来自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来自于鸡笼山,鸡笼山海拔600米,因形似鸡笼而得名,南北两侧山体似双臂将村落包围在内,造成了整体布局依山而建、逐级而上的形态。福德湾村域内最大的水系为北部蜿蜒而过的矾山溪,全年流水不枯,环绕于村落东北方向。此外,涵洞溪与西坑溪顺山势从北至南穿村而过,是村民利用人造涵洞和沟渠引水而成,因其流经炼矾区、生活区。历史上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取水来源,也是村落格局重要的线性组成部分。

历代村民多以炼矾为生,因此形成了福德湾村自发聚局发展的村落形态。百年发展中,应其进行矾矿开采、生产等需求,在鸡笼山上初具雏形,随生产生活的变迁逐步延伸到山下,最终形成当前的福德湾基本格局:矿铜-矿主居住区-普通居住区-炼矾工业区。采矿遗址、炼矾遗址、挑矾古道种种物质场所构成了福德湾村的格局要素,这个因矾而生的村落,也在历史中形成了这种因矾而生的古村格局。

(2)传统建筑

福德湾的古建筑多为依山而建,为方便采矿生产生活,这些民居建筑通常随着采炼区的废弃和兴建而不断形成新的区块,因此福德湾古建筑具有距工作区距离近,分布集中的特点,能够明显的从区位布置上看出居民区与工作区的相互联系,这也是其独特的生产经营和村落居民相互作用带来的特色文化景观现象。从古建形制来看,最能体现它工业化特色的地方在于民居材质大多利用废弃的矿石进行修建,颜色多变五彩。后檐多用废石垒砌而成,屋面多为薄砖砌筑的三坡面。福德湾砖石混合的古建构造方式和浙江多数传统村落的木构建筑大为不同,也是其与矿山文化紧密相融的体现之一。其中朱为润民居拥有典型建筑特色,位于福德湾南山坪,正屋为传统的木构框架,面阔五间,进深七架十三檩。东侧厢房具有典型的民国仿西式风格,房前山花用青砖砌筑,并做成并列式,上、下部开方窗。寺庙信俗建筑方面,福德湾村有石宫、白马明王宫、南山坪宫等。石宫又称窑主庙,是历代矿工祭拜窑主的地方,为纪念明矾始祖秦福,有一定规模的信俗活动,曾做办学之地使用。

(3)工矿遗迹

工矿遗迹是福德湾的百年历史中的独特文化记忆,主要为与矾矿产业相关的采矿、炼矾和附属遗迹等。2019年,福德湾矾山矾矿遗址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迹文物本体包括四处锻烧炉(图1)、挑矾古道、堆料场(图2)、变电房、打铁铺、压风机房和铁索控制室等。其中1号锻烧炉保存完好,炉身由青砖砌制,石灰勾缝,顺丁交错。四个锻烧炉坐落于福德湾老街附近,虽然停止运作却无时不带给当地居民巨大的社会认同感。矿硐区现为两处,分别为雪花硐和400平硐,雪花硐是矾山发现最早的古采矿井,400平硐现为高危区域禁止进入。挑矾古道作为矿产业的附属遗迹,从内街通向内山村,全长2180米,由花岗岩和青石板铺设而成。福德湾这种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独特的生产方式,留下了特定时期的建筑、机械和工业制造水平,是这个村落最有特色也最具价值的景观因素。

2.非物质文化的构成

福德湾村的非物质文化发展演变和传承与它的矿山文化密不可分,在这个与“矾矿”息息相关的村落里,明矾炼制技艺、矾塑、为唐宫肉燕制作技艺、矿工号子和挑矾诗的非物质文化保存至今较为完整。其中矾塑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非遗有明矾炼制技艺、肉燕制作技艺和窑主爷信俗等。

(1)明矾炼制技艺方面,该技艺有煅烧-风化-溶解-结晶四道工序,自宋元以来沿用至今,该炼制技艺因与最为原始的“水浸法”十分相似,仍为明矾炼制的核心工序,且当前保存状态良好,这也是福德湾的工业文化遗址被称为活遗址的一大原因。

(2)“矾塑”是福德湾村特有的工艺美术,于1920年产生,起初是为了提升明矾的利用价值而产生的。擅长手工艺的部分福德湾村民用铜丝纱线等材料编制各种形象模型,将模型放入明矾结晶池中,经自然凝固模型就会依附上明矾,成为矾塑作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矾塑在当时的关注度很高,矾山镇最多时拥有十五家左右的售卖商店,曾被《人民画报》等报刊进行报道宣传。

(3)在民间信俗上,采矿业过去一直是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业,一代又一代的福德湾村民便将生命安危寄托于神明,并在历史长期演变中渐渐成为区域性的信仰习俗。其中,“窑主爷信俗”为温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福相传为最早开始冶炼明矾的人,因此被福德湾村民尊称为“窑主爷”“明宝爷”或“明矾始祖”。是福德湾最为广泛流传的信俗,也是矾矿业的保护神。每逢初一、十五或是九月初六等重要日子,福德湾村民烧香点烛、进行祭祀活动。村中的窑主爷、陈府侯王、白马爷等香火兴旺,因此此类民间信俗文化在福德湾始终传承不断。

(4)矿工号子和挑矾诗都是在矾矿工业文化中孕育而生的。矿工号子俗称“号歌”,至今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随矿工劳作时发出的律音曲调,没有具体的歌词,却拥有纯粹的感情和鲜明山歌风情,体现矾山矿产业最为独特的地域精神。挑矾诗是百年前挑矾劳工按行走路线串联而成的顺口溜,将所经过的小地名以诗词的形式表达,成为福德湾工业文化的一部分。

四、福德湾村文化景观形成因素

1.自然因素

空间区位上,福德湾村所在的矾山镇地处浙南丘陵地区,群山环抱,呈葫芦形盆地形状。自古以来都是苍南片区的交通枢纽,也是周边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汇集点。长期以来,受到地形制约,农业较为薄弱,是中国众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村落中较为罕见的存在。

地质要素上,福德湾所处盆地为1.9亿年前中国东部最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燕山旋回后期火山喷发的产物。火山岩覆盖村镇后,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地质结构,并造就了矾山储量丰富的明矾矿石,同时福德湾所处的鸡笼山也是浙江省10处大型矿床之一。正是丰富的明矾资源,于宋末开始吸引先人入驻福德湾,并于明中业开始冶炼明矾,繁衍生息。最终形成福德湾工业型村落的面貌。同时,诸如河流泛滥、台风之类的自然灾害,也会对村落文化景观产生影响,如2018年时,受第8号强台风“玛莉亚”影响,2号煅烧炉就受到损害发生墙体坍塌,这种由于特殊地理位置产生的灾害影响也会对村落造成改变。

2.人文因素

村落中文化景观的产生与人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产业格局也会成为村落景观体系的影响因子。这些来自外部的力量,会让村落的文化景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前文提到,福德湾2号煅烧炉因台风而坍塌。在聚落景观中,煅烧炉本为人类因生产需要而在自然场地基础上建造的物质景观要素,能够反映出区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台风对煅烧炉的摧毁,以及随后的人为修复工作,再度体现了自然因素对物质要素的反复影响,造成了文化景观的生成和不断变化。再次,福德湾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后,福德湾村被划入中国矾山矿山遗址公园的一部分,对于其文旅发展的设计不断加强,引入“矾山印象”灯光秀见(图3)、矿工村小火车见(图4)等体验项目宣传矿业历史。当地民众对古村保护利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拥有内生动力,形成至今仍生机不断的文化景观。

在各种聚落中,人类都会在长期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产生一定的信仰文化和传统技艺。福德湾最典型的信仰文化就是它的窑主爷信俗,这种信仰文化因采矿业的危险性而产生,是福德湾历代村民对自身平安的一种精神寄托,随后出于这种信仰文化建造了石宫这样的祭祀场所,成为了人对自然场地的物质影响。除此之外,福德湾的信仰文化还包括浙南地区广为流传的陈老爷信俗等。福德湾独特的窑主爷信俗,产生于他的明矾资源,也是福德湾长期以来作为工业型村落而产生的特殊信仰文化。

结语

文化景观作为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空间复合体,乡村聚落能够体现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中国历史上长时间都处于农耕社会,因此现今状态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大多也都是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型村落。福德湾作为一个因矾而生,具有六百余年工业文化的浙南村落,与普遍的农业型村落有很大差異性,具有典型意义。其文化景观有最具代表性的工矿遗迹和随矿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村落格局等,还有包括矾矿炼制技艺和衍生而来的种种民间习俗和信仰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景观内容。福德湾村作为浙南地区知名工业型传统村落,本文对其文化景观进行内容组成与形成因素两部分分析,望对浙南地区工业型传统村落的相关研究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名城,2010(4).

[2]邓儒思,谢明洋.基于地域文化景观的中国乡村复兴建设类型分析[J].山西建筑,2020,46(7).

[3]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4]李和平,肖竞.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园林,2009,25(2).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