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中的传统文化

2021-01-12闻丹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旋律节奏钢琴

闻丹

摘要: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领域中,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创作思路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观念的本质极为相似。钢琴音乐作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横向音乐旋律展开为蓝本,突出钢琴音乐作品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独特魅力。音乐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素材。包含文学诗词作品、国画、民俗风貌、民歌小调、舞蹈、民族器乐、戏曲等。以钢琴作品为载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表达出中国人民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经历着社会环境的变动以及民族文化的变迁,致使文化精神生活的多样性出现。也是中国音乐文化走向世界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国风格钢琴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其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属性,中国钢琴作品改编曲“取于斯而高于斯”。钢琴演奏技法的运用和情感、内涵的表达已经到了钢琴音乐同民族文化融合的较高境界。这也是钢琴艺术全面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中国风格钢琴作品传统文化

一、文学艺术为创作源泉

音乐创作的源泉是作曲家进行文学思想渗透和文化体验之后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受西方音乐思潮的影响,掌握钢琴演奏和作曲技术的音乐家选择钢琴这一艺术形式(西方作曲技巧、钢琴文化、钢琴演奏方式等音乐技术)为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学思想视域下进行音乐创作。由于钢琴在西方传播几百年,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殊历史和文化属性以及音乐表达方式。在調性应用、和声编排、以及演奏方式都形成了独立的音乐思维。在中国钢琴艺术作品的发展中,必须学习西方钢琴艺术的演奏方法。结合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为指引,对西方钢琴艺术进行中国本土化、民族化、顺应时代的改造。用中国人的视角和审美来完成对钢琴艺术的同化和建构1。

中国的文学艺术博大精深,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诗经三百首》《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音乐文学始终伴随着华夏民族王朝的更替。到了20世纪初,五四运动之后,以萧友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观念发生了深刻地变化,他们呼吁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制度,宣扬民主与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利用钢琴这种新兴的艺术体裁,使中国音乐文化与外国音乐形式相结合,为本民族的音乐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中国文学对外来乐器钢琴的创作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书画追求意境美,用钢琴这一现代乐器来表现古典诗词的意境,无疑会把这种意境通过听觉表现得淋漓尽致,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效果。下面列举出是中国文学作品为题材的钢琴作品(如图1):

黎英海的钢琴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发展而来:通过对“朝雨”“轻尘”“客舍”“柳色”等景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对友人的真挚友情和惜别之情。在演奏方面:黎英海所创作的《阳光三叠》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模仿古琴的音色,乐曲的开头没有采用旋律或者伴奏音型,而是用了三行谱子来共同模仿古琴的音响。乐曲在bA宫调性展开,旋律在左手的第二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三声部中,只采用柱式和旋的和声展开。第三声部装饰音的运用模仿了古琴揉弦所产生泛音的音响效果。乐曲是以行板(An-dante)——慢的速度开始,每分钟73-77拍。旋律一开始利用琶音下行的演奏,烘托了一个沉重氛围和对世事的无奈,并且下行琶音的反复运用,给听众的感觉好像一次次的无奈与惋惜在不断的加深3。乐曲在大量的持续低音中进行,沉重的心情跃然于心中和手指之间,透过音乐,向我们引入故事的开端。谱例1:

二、以民族器乐的模仿为特性

中国作曲家们利用钢琴的特殊音响创作出许多可以模仿吹奏乐器、弹拨乐器的钢琴作品。对民族器乐的模仿也是独具匠心。如用右手在钢琴上模仿板胡演奏的旋律。虽然板胡的滑音在钢琴上是做不到的,但作曲家利用小二度之间的碰撞和装饰音的运用,来表现民族韵味和地域音乐特色,虽然和原汁原味的音乐有区别,但是在钢琴的创作上已经达到了极致。《阳关三叠》以江南一带的民族音乐及古琴的音乐为素材,原为古琴独奏曲。先后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体裁,如弦乐合奏、民乐合奏等。

钢琴作品《阳关三叠》是由作曲家黎英海在延续了原有的乐思特点基础上,保持了旋律委婉流畅,柔美苍凉的曲调。突破了古琴的音域的局限性,主题旋律贯穿不同的音区和声部,在乐曲的纵向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用键盘来完美展现了东方古琴音乐作品风格。第一叠中,通过八分音符的断奏、切分的运用模仿古琴的音色,并在低声部与高声部遥相呼应中,采用装饰音和切分节奏的加入。深刻表达友人之间的分离之痛。在第三叠中,主调音乐的在此声部再此呈现,利用八度和弦,将主题旋律进行和声扩充。强化主题音乐音响效果。左手进行旋律中的和声部分的补充,增添音乐色彩。通过两手共同演绎主调旋律,把《阳关三叠》中的情绪推向了全曲的高潮。此时表现了朋友之间推杯换盏的送别场景。这节谱例出现了琶音音阶连接乐思的部分4。用写意性和旋律性的表达方式,突出了多声部音乐的纵横关系。给予观众鲜活的画面感和可触的空间感。配合踏板的延音效果在不同音区的奏出,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留白”的审美意境。

三、以中国绘画为素材

“中国画”也称“国画”。主要是指运用中国传统绘画语意和工具材料呈现民族绘画精神。其绘画的内容大概分为三大科,即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这种精神不仅深深影响绘画艺术风格,也影响着整个华夏艺术文明的审美。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也表达同一个观点。音乐作品以横向旋律线条为基本表现手段,纵向开展的音乐织体化结构,多重装饰手法,使旋律定型化、变形化、模式化、节奏化、加强了旋律线条和节奏感。力求突出乐器的个性化音色。

中国绘画对钢琴音乐创作方面的影响表现在装饰性创作技法上,绘画中的装饰手法在中国绘画技巧中占有重要位置。

“装饰性的绘画”在中国工笔人物绘画中所呈现的是留有大块的“空白”。“色彩”与“空白”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就通过大量的装饰性音符律动和节奏律动交替的创作技巧。描绘了一幅飒飒秋夜中,镜湖月圆的典型东方图画景象。中国传统音乐旋律创作的基础是五声调式,通过装饰性的作曲技巧与五声调式为基础的旋律展开相结合5。使钢琴作品《平湖秋月》具有中国绘画式的语汇特色。作品流露出中国绘画的精髓——用简单的思维构图和简洁的绘画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文化精神。《平湖秋月》采用了一部曲式结构。完全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起、承、转、合的音乐构建。在演奏设计方面:运用琶音和短倚音填充旋律声部,描绘了波平如镜的湖面美景。右手采用柱式和声织体来呈现主题音乐部分,暗含中国音乐的结构逻辑(2+2+2+1)的结构,此小节为全曲灵魂的开端。调性中运用五声调式的角音翻高8度。接下来f角音─bA徵音完成三度上行到六度下行的调性织体转换,用密集型的三十二分音符通过不断的重复和速度上的递增,完成乐曲的内在动力。谱例2:

四、民俗文化为指引——舞蹈

民俗文化是指在特点的区域范围内,人们所共同追求和遵循的一种生化方式以及规定的约束。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承载了民俗文化中的大部分祭祀、礼仪等活动,每逢过年过节之庆典,舞蹈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舞蹈在民俗文化的蜕变和发展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歌唱性的旋律与新疆舞蹈的节奏特点涵盖整个钢琴演奏音域,节奏汇聚了许多新疆舞多变的节奏形态,将新疆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凝聚在《新疆随想曲》变奏之中。其创作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1.由作曲家储望华所创作的钢琴曲《新疆随想曲》,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模仿新疆手鼓这一伴奏乐器,乐曲贯穿了六种不同的节奏型,纵向的节奏对位和交替。突出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节奏风格。与“美丽孔雀河”的歌唱主题遥相对应并推动着音乐主题的展开6。在节奏型1的散板中,为主题的出现铺垫了欢快的节奏气氛:节奏型2中,主题歌唱性乐思的出现,成为歌唱性旋律部分每次展开的基础乐句。此音乐主题贯穿全曲:节奏型3是典型的舞蹈切分节奏型,与节奏2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节奏的对比展开,给乐曲增加了内在動力和音乐支持。谱例3:

2.乐曲的结构主要的变奏曲式,但并没有拘于西方的创作手法,其变奏曲式是由风格迥异的三个部分组成。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的特征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带动音乐的展开。钢琴《新疆随想曲》的创作中为了呈现新疆维吾尔族的舞蹈节奏特点。节奏采用了混合节拍、变换节拍、散拍结合的运用方式,在主题变奏的段落中,充分发挥了随想曲的艺术境界。在三次不同的变奏中,和弦不段的转位、节奏不断的变化、力度不断地增强。情绪也在不断的愈加激昂。最后在拿坡里大七和弦特有的小调音响上终止。犹如万马奔腾的场面,将新疆舞曲的气氛推向了全曲的高潮,本曲的变奏形式的展现,可视为中国风格钢琴作品的经典。主题变奏三(165-186)节拍变化。

五、以民歌小曲为音乐题材

民歌是人们通过地域文化特点所创作出来的民间歌曲,表达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民间歌曲多取材于劳动人民在劳作的时候所创作出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音乐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民歌的内容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反映社会矛盾、反映生产劳动、反映爱情生活、反映日常生活、歌唱传说故事。)民歌的体裁大概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作曲家在进行钢琴改编曲时选择以民歌、创作歌曲或民间小调为素材。通过对原始作品主题的再创作,准确、真实地反映出乐曲所表现的地域性内容,展示出生动的画面。如中国早期钢琴小品的经典之作《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钢琴旋律完全遵循原有的陕北韵味,通过和声技法来丰富曲调。突出和强化地方民族色彩,对民族音乐钢琴化做了好的诠释。这类钢琴曲的风格主要表现是通过和声织体的技法来丰富原始曲调,乐曲一开始完全引用民歌曲调,只在二声部和声填充。遵循了原汁原味的民歌曲调,对民族音乐钢琴化进程进行有意义的尝试。谱例4:

六、以戏曲艺术为根基

中国文化艺术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戏曲都不愧为一座魅力、辉煌的宫殿。从先秦到现在,用了两千多年时间在舞台上精心构建起来的。西皮、二黄是构建京剧剧种的两大要素。通过京剧的唱腔、板式结构的运用、以及京剧中伴奏乐器的模拟。创作出带有京剧风格的钢琴作品。如《皮黄》《小开门》等都带有北方的豪迈、洒脱的音乐特性。朱晓宇钢琴作品《戏曲组曲》既没有直接的运用西皮、二黄等京剧唱腔,也没有运用京剧伴奏乐器的模仿,而是将京剧元素巧妙地呈现在作品的每个精彩的瞬间。“行弦”在戏曲音乐中是一种间奏音乐表现,常用来连接唱腔过门以及配合演员的动作。戏曲的演绎种节奏的安排很灵活,其特点可以自由反复,也可以拆分使用;没有具体的含义,也没有突出的个性;由于”行弦”的本质就是对音乐某一个动机的环绕,因此其旋律多变。《戏曲组曲》中,高声部就运用了京剧的西皮“行弦”。展现出京味十足的京剧韵味7。谱例5:

结语

中国风格钢琴音乐作品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中国作曲家、教育家的不屑努力中,钢琴音乐作品始终贯穿着中国五千多年精神文明和历史的文化变迁,其呈现方式多存在于文学作品、绘画艺术、书画作品、民歌小曲、民俗文化、舞蹈器乐、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体裁中。钢琴乐曲中没有唱词、情节、以及曲种、剧种的限制。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作曲家超凡音乐吸纳和消化的能力,在钢琴曲的创作种不断的进行创新、或广泛采集,或融会贯通,或激发创作,或蕴蓄积淀。展衍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尽管作曲家创作的手法稍有区别,但是不影响钢琴演奏家演奏此类型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推动中国钢琴传统文化走向国际道路的进程。

注释:

1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201304、05.

2陈金.古琴曲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审美特征研究——以《梅花三弄》《阳关三叠》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3李虻,张文婷.钢琴曲《翻身的日子》音乐分析[J].音乐生活,2014(3).

4陈新宇.试论音乐审美体验中音色要素的特殊品质[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5张婷婷.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解读[J].滁州学院学报,201512.15.

6毛鸿亮.储望华《新疆随想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8).

7潘瑾.张朝钢琴作品《皮黄》中京剧元素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猜你喜欢

旋律节奏钢琴
花有自己的节奏
春天的旋律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YOUNG·节奏
纸钢琴
7月,盛夏的旋律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