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均衡节制的表现

2021-01-12关立红

艺术研究 2021年5期

关立红

摘要:新古典主义用以描述某些20世纪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的術语,其要义是区别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社会“天才主导”的作曲家们日趋夸张自我陶醉结构松散的标题音乐作曲形式。室内乐是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创作的精华,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精致均衡的美学特征。这篇文章旨在从发展历程、创作风格和演奏特点等方面分析大提琴在新古典主义室内乐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尝试梳理新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大提琴作品与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大提琴作品在演奏的传承与突破。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室内乐 大提琴艺术特点

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al)用以描述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作曲家作品风格的术语。这一时期的作曲家“仿古”使用均衡的结构和清晰可辨的织体进行乐曲的创作,尝试替代19世纪末音乐作品中日益夸张的姿态及松散的结构。新古典主义的音乐创作者在调式上进行创新技法,而并非回归于18世纪按功能组织的调性结构,因而用“新(Neo)”来称呼。

音乐研究者的观点,1918-1945年间的新古典主义重要创作的艺术成就和美学目标是一致的,新古典主义其实是以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集体探索音乐发展模式的过渡阶段的称呼,分为三个“流派”,即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Fyodo-rovich Stravinsky,1882-1971)、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和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1892-1974)。

一、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

1.古“织”新用

诞生于喧嚣20世纪的“新古典主义”除却19世纪的梦幻,透视与现实,利用“纯器乐”的音响写实时代风貌。古典主义的织体结构和音乐形式在新古典主义时期被广泛模仿,形成了“古织新用”音乐创作风格,而其中的区别在于新古典主义在调性上极具自主性,既要用18、19世纪优秀的古典作曲家传统作品滋养,又要有勃勃的生机激发创作的欲望,“发扬传统是为了新事物的诞生”。均衡的主题结构、清晰可辨的风格来取代晚期浪漫主义日益浮夸的表现和模糊不清的结构,而不是单纯地对早期音乐形式地回归或怀旧。新古典主义从传统的古典主义中学到条理性、秩序、法则、平衡、和谐、适当、合适。“艺术越有控制、限制、越反复琢磨,它就越自由”,在音乐形式上,将协调、严谨、完美的曲式结构作为音乐创作的唯一目标。

2.多元对立

正如上文所述,新古典主义的仿古并非全盘或大规模的后退复古,而是在多元对立的大环境下探索前进的特殊过程,回归古典的同时又坚持现代的个性。作为新古典主义的代表斯特拉文斯基,是在“俄罗斯风”“原始主义”和“十二音体系”中间过渡的一个创作风格的转化,在斯氏的一生中就有四个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的融入其中,每一种风格的转变就会引起乐坛的哗然,并引发这一系列潮流。评论家对欣德米特先后评价是“一个活跃的青年激进派、一个奔放的表现派、一个冷静的新古典派、一个成熟受人尊敬的新浪漫派大师、最后还被认为是一个保守的人”(彼得·斯·汉森)。激进--保守显然是一对反义词,亦是两种性格的极端,就这样被欣德米特完美的融合了,足以证明在20世纪作曲家性格上的多元,创作上不断探索对立融合。

二、新古典主义室内乐大提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通变》中说:“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即每一种体裁都有定格,而创作方法则变化无穷。在新古典主义时期,室内乐作为一种以纯音乐的形式来表达音乐形象与情感的器乐体裁,受到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广泛喜爱,这一时期室内乐大提琴作品创作题材广阔。本文从作品仿古融新的创作风格来阐述新古典主义室内乐大提琴作品的艺术特点。

1.作品体裁传承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室内乐大提琴作曲家,在作品体裁和曲式选择上立足于回归传统,主要继承巴洛克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的古典的严肃的理性思维(如复调的运用)结合巴洛克音乐中的对位技巧,使得作品独放异彩。比如,肖斯塔科维奇、潘达雷斯基的弦乐四重奏,基本保持海顿、贝多芬的古典弦乐四重奏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一是保留了大提琴以类似歌唱的表情效果及常规拉奏为主的发音方式等音质特点,二是体现了声部的主题陈述机会均等和独立、音量平衡的重奏曲特性,三是突出了抽象、客观或节制、非标题性等室内乐的音响性格。20世纪,虽然无调性音乐崛起,但一些对古典传统作曲手法十分重视的作曲家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宣称自己的作曲手法是建立在复调思维之上的,复调音乐在他们手中得到了“复兴”。

2.创作手法融合现代技巧

承接上文,新古典主义室内乐大提琴作品的曲式结构是“古织新用”,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曲式结构,但并不是简单的回归古典、回到巴赫,在作品创作中通过音乐内部的改革和创新,突破旋律和节拍的约束性,将古典时期的曲式结构,与现代风格相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仿古”的音乐风格,这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作曲形式。比如,普朗克创作的《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作品143号),在运用古典与20世纪创作手法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风格的和声写作手法,充分挖掘大提琴技术潜力。再如,库塔克的《第一弦乐四重奏》,吸取古典主义音乐的美学原则中的“对称”思维,运用音高处的微变奏、线性思维的音程控制技术,将音乐的要素重新构建,创造性应用乐音与噪音的大提琴音色,织体结构仿古,凸显力度变化、在短小的作品中尽可能做微妙细致的变化,极具个性化的演奏魅力。

3.多元发展呈现民族特色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音乐交流的深入和音乐民族意识的觉醒,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呈现出各国、各民族独有的特色是各民族作曲家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个性解放”,音乐创作其本质的外围其实依然秉承“浪漫化”的风潮。我国作曲家谭小麟,曾师从于欣德米特,求学期间创作《弦乐三重奏》,这部作品获杰克逊(John Day Jackson)奖,是第一部中国人创作的西洋乐器重奏作品在国外获奖。他运用20世纪新古典主义的作曲技术,并使之与清新的中国传统五声性旋法与调性民族风格相给合,使作品既具有现代色彩,又带有中国古典节制清新的韵律,形成了独具匠心的创作手法与风格特征。

三、新古典主义室内乐大提琴作品的演奏特點

在古典主义音乐中,大提琴在室内乐演奏中的特点是:表现作品细腻、含蓄,表达作品中歌唱性的旋律。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音乐出现“古典——新古典”“古希腊——文艺复兴”等现象,人们在不断向前探索音乐内在及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同时,产生追溯传统的审美倾向。表面上是“复古”的回溯,但内在则是打破传统、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推进”。

1.精确均衡的演奏技巧

新古典主义室内乐作曲家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创建了诸多新的音乐理论,使音乐变得更加复杂,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这就要求大提琴演奏者要掌握更高程度的“智力体操”,要把握“精确的速度”记忆,以及精确的音高,这样才能实现自身演奏手法的创新和丰富,才能表达作品本身的内涵。在这样风格在作品中,大提琴演奏领域得到扩展,与旋律片段结合,演奏者必须掌握大跳技巧,即从一个音符跨越遥远的八度,跳到另一个音符的大跳,这不同于演奏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手法,是一个新的挑战。

2.精准节制的演奏理念

受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影响,新古典主义室内乐作曲家在对和声以及节奏创新的基础上,开创了全新的音高组织形式,使固有的传统创作模式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要求大提琴演奏者突破原有的演奏理念,适应多元化、现代化的音高材料,接纳新颖的演奏与配器,要熟练把握并且能够表现出作品中富有个性化的节拍节奏、独特的调性布局及曲式结构。演奏者只有意识到这些改变和创新,精准并且具有节制的演奏才能在新古典主义室内乐作品中,在演奏者的实践探索中,发挥出与以往不同的独特的艺术作用,全面展示新作品的新风格。

3.深入细微的作品解读

在新古典主义音乐影响力最大的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新古典主义室内乐作曲家受时代背景影响,作品创作体现出和平与战争、光明与黑暗、人性与兽性的对立风格,各种旋律在对位过程中形成,作品体现普通人的思想情感,表述把苦难转化为美好的奋斗动力。大提琴四根琴弦,音域较为宽广,每一根琴弦各具特色,能表述出作品对立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在演奏中,演奏者必须全部身心投入到作品的思想和情绪当中,探索作品内部结构构成规则,要做到赋予技巧以思想,更准确地表达作品主题,完成作品的再创作。这一时刻的演奏,不仅仅是在演奏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表演,更是演奏者对作曲家表达自身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解读。

结语

从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出发,探求创作者本身对于时代的思考音乐创作上的美学逻辑——古典的均衡与节制,融入现代的新调性上无边界应用,呈现室内乐大提琴作品的技术与诠释上的革新,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回归于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学逻辑,使从业者在提升音乐表演高度的同时深耕表演深度的一次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晖.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中的作曲技法[D].太原:山西大学,2007.

[2]程楚楚.谭小麟《弦乐三重奏》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9.

[3]【台湾】许丽雯.你不可不知道的音乐大师及其名作(第二版)[G].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7(10).

[4]苏乐.法国新古典主义乐派“遗珠”——普朗克室内乐作品浅析[J].艺术教育,2007(7).

[5]吴晶晶.浅谈弗朗西斯·普朗克的音乐作品[J].北方音乐,2013(11).

[6]王旭青.《肖斯塔科维奇<第三弦乐四重奏>中的"小二度修辞"与"morendo叙事"》[J].中国音乐学,2016(4).

[7]李弦歌.关于21世纪新古典主义音乐的特点与创新[J].黄河之声,2018(20).

[8]王永振.斯特拉文斯基早期室内乐作品的创作特征[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6(3).

[9]周明昆.乔治·库塔克《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思维研究[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1).

[10]【俄】斯特拉文斯基,金兆钧,金丽钧.音乐诗学六讲(之二)[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2(2).

[11]钱亦平,王丹丹著,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苑出版社.2016.

[12]【德】泰奥多尔·阿多诺著,曹俊峰译,新音乐的哲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