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火热』 曹县『出圈』
2021-01-12丁春丽张媛媛
丁春丽 张媛媛
近日,曹县汉服作为山东交易团的一员,登上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舞台。曹县自上半年因其雄厚的汉服与电商产业火爆“出圈”后,此次又在进博会上收获满满。据曹县汉服参展商孟晓霞介绍,由于来之前备货不足,对于有采购意向的客户,他们靠交换联系方式的方法,“回去再联系”。
曹县的汉服,为何如此火?孟晓霞所在的曹县大集这个在外人看来不起眼的小镇是曹县的汉服生产核心地,拥有完整的汉服产业链,无论任何人或企业,只要设计出款式,就可以在这个小镇上解决配饰、配件、物流等问题,小镇呈现出的高度配套协同发展链条,能够满足全国各地的不同汉服客商要求。
“中国三分之一的汉服产自曹县”
孟晓霞是内蒙人,美术专业的本科生;胡春青是曹县大集镇胡楼村人,金属材料专业的博士。夫妻二人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回到胡春青的家乡创业做起了电商。曹县有着中国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承包了淘宝70%演出服的生产销售。夫妻二人也从表演服起家,开始创业。
孟晓霞涉足汉服已有四五年的时间,但真正转战汉服却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群体性聚集活动被叫停,曹县火热的演出服市场遭受重创。夫妻俩却发现了汉服的新商机,孟晓霞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习中国传统花纹画法,设计原创汉服。他们已经累计卖出超过10万件汉服,去年仅是汉服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五百多万元,孟晓霞预测今年销售额更会远超去年。
“曹县的产业链太齐备了,只要设计好了款式和图案,汉服所需要的布料、打版、绣花、配饰及配件采购、物流等问题,都能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全部得到解决。”孟晓霞说,刚开始设计汉服是从南方制作,当时本地没有绣花和印花设备,工艺也跟不上。
随着汉服产业发展迅速起势,汉服设计师、面料供应商、绣花和印花供应商以及汉服的各种辅料商快速汇集到了曹县,汉服商家们可以“共享”这些资源。“最初印花一米5元,现在只需2.8元,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孟晓霞说,加上当地政府对产业的大力扶持,完善的产业链推动了汉服的快速发展,这才有了“中国三分之一的汉服产自曹县”。
“曹县是年轻人第一件汉服的来源地”
“目前汉服群体年龄在15-25岁之间,本身消费能力低。曹县的汉服比较平价,我们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穿上汉服。”胡春青说。曹县的汉服让更多的人买得起、体验到中国传统服饰的魅力,也促进了整个汉服市场的发展。《2019汉服产业报道》显示,选择100-300元价格汉服的比例最高,达到41.78%。而这一价位的汉服,大多来自曹县。于是,有网友称“曹县是年轻人第一件汉服的来源地”。
在孟晓霞看来,曹县的汉服也正在从原来单纯模仿的低端路线走向原创中高端路线。“汉服市场增速惊人,但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要追求原创,做出自己的品牌。”孟晓霞说。汉服对工艺和制式要求比较高,版权意识也越来越重要。孟晓霞的公司已经设计出40多款汉服款型,其中12个获得原创美术创作版权专利,她也联手其他汉服设计师一起开发新产品。
“开发一套汉服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是好几个月。而一套汉服上市前的开发费用少则三五千元,多则几万元不止。”孟晓霞设计的汉服价位从几百元到五六千元不等。目前,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高级定制订单也在增多,孟晓霞会把更多的中国元素融入到汉服中,也会请苏杭一带的刺绣大师手绣,桑蚕丝、香云纱等高级汉服面料备受青睐。
目前曹县约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超过600家,2019年全縣汉服电商销售额近19亿元。曹县,这个位于鲁苏豫皖四省八县交界处的小县城,正在和杭州、广州以及成都等城市一起重新划分中国汉服市场的版图。
“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因为网络上的魔性“喊麦”,让曹县“火”出了圈。“曹县666”“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等网络流行语,也迅速火遍全网。“宁要曹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本以为是一句玩笑话,没想到却成为了很多南方设计师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在广州接到的订单八九成都是来自山东曹县,客户需求量特别大。”50岁的王蓬从事服装设计30多年,在广州中大布料市场有着自己的工作室。2019年底,他把工作重心“北迁”至曹县大集镇,成立了汉服文化设计工作室,主营汉服设计和开发。
据王蓬介绍,汉服侧重工艺,曹县已经聚集了数千台高速绣花机,如此大规模的体量在中国颇为罕见,也更适合汉服的发展。“曹县中低价汉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但市场对原创汉服有着更大的需求。”王蓬说,曹县的汉服设计和制作水准需要一个大幅度的提升,而汉服的原创设计、开发,包括图案、色彩、版型、做工等方面都是他的擅长领域。
汉服设计师张卫和王蓬一样曾在南方做过服装设计的工作,目前在大集镇拥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他还曾经到北京服装学院进修学习,具有专业服装制版、放码、排料等技术经验。
在曹县大集镇,像王蓬、张卫这样“北迁”曹县的南方设计师不在少数,打绣花版的师傅们也从全国各地汇集到了曹县。他们的到来,让养不起设计师、绣花师的汉服商家们“共享”了这些专业细分市场资源。
大集镇还有一批热爱这片土地的返乡青年,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通过电商平台,将曹县汉服卖到了全国各地。王逢青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建立了汉服销售工作室,坚持利用线上进行汉服带货直播,每晚雷打不动播4个小时。他在自己开的店里名叫“三叔”,一米八高的王逢青动作熟练地把浅粉柔丝的汉服披在身上,小姑娘们在直播间里喊:“除了三叔,我都要!”
孟晓霞、胡春青、王蓬、张卫、王逢青……他们都是因为汉服,选择了曹县,选择了大集镇。在这里,汉服不是流行符号,不是文化情怀,而是他们赚钱谋生的东西,是他们的创业致富经。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