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2021-01-12陈云云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35期
关键词:教学衔接初中数学小学数学

陈云云

摘要:家长最常提的一个词是“考试”,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关注三句话不离“基础好好学,考试有底气”。但留心观察会发现,家长与教师对学期过渡、教学阶段过渡等都不太在意,忽视了过渡、衔接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影响。本文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过渡入手,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衔接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初中数学  教学衔接

从小学阶段过渡到初中阶段,较为明显的变化是教师对待学生的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的不同,因此,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会出现不适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对合理过渡引起重視,尤其是理性学科的知识衔接,阶段不同难度也不同,学生极易因为难度过大而产生排斥心理,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衔接工作,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学习环境及教学难度的变化。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一)衔接研究的缺位

目前大部分小学与初中进行学科教学衔接时都存在教学研究共同体的缺失问题,导致学生在明显变化的教学环境中出现学习心理、学习态势不适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与初中教师团队之间缺乏交流或交流较少,教师几乎都是从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传授,缺少全局意识,学生在突变的教学模式中难以适应教学方法、解题引导、管理方式的变化,再加上初中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仅仅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进行学科知识点的复习、衔接、过渡,学生难以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教师也会对学生表现出来的问题和现象茫然无措,从而无法真正有效导入知识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差异

学生在小学时期与初中时期的学习心态是明显不同的。细观小学阶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处可以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相对而言更依赖教师,教师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也更为多频,重在指导学生对于知识的实际理解,教学方式相对“幼稚化”,对学生更耐心。进入初中阶段后,随着学习科目及学习内容的增多,教师的教学节奏即使适当放缓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严格把控,对于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而言,很容易在短暂的落后之后形成长期落后,最终出现学习分化现象;教师的教学也相对集中于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于知识的串联讲解、合理衔接更为“理性化”,与小学的知识讲授相比,更讲究教学方法的逻辑性、思维性,并且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方法的差异

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相比,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在深度、广度上等出现拓展延伸,因此,学生初进入初中阶段后,一旦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衔接引导,学生在较大变化的学习氛围中就会出现学习方法、学习规律的不契合,自身的学习习惯、学习自信、学习态度等也会受到影响。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数学知识的套用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使用背、记、套用的方式比较普遍;而进入初中阶段后,数学学科的抽象知识越来越多,学生个人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单纯的死记硬背已然不能保障整体学习情况。所以,基于教学目标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也会呈现较大的差异。

二、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措施

(一)构建教研共同体

要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首先要加强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之间的互动,根据不同阶段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举办学科教研探讨活动,让不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在同一个主题活动中互相听取彼此教学中的困难与优势,在深度交流中捕捉行之有效的衔接、过渡方法,了解彼此教学模式的特性,在实际的方案规划中摸索、熟悉、深化。然后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掌握学科知识点衔接、引导措施用于自身,或者举办校际教师分享会,让具有衔接经验的教师进行个人方法分享,帮助其他数学教师更快、更全地掌握知识衔接能力。

(二)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与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虽然深度不同、广度不同,但是小学的数学知识作为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基石,对学生的长期学习生涯都会产生隐性作用。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分层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适宜的教学引导中放松排斥意识,与教师进行衔接期的困惑回顾、难点回顾,然后在难度适中的提问对答中建立自信,在潜意识中构建自己的学习动力,最终让学生对初中数学产生学习和探究兴趣。

(三)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阶段的学习基本上是教师起主要作用,家长从旁辅助,双管齐下地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即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已见雏形,但学生已经在这种监管模式下养成了依赖性,较为在意家长与教师对自身的管理,即使学生有其他因素干扰学习时也会有教师与家长干预。但是,进入初中后,家长会越来越难以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及学业辅导,如果强硬管理,学生也有可能出现逆反心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难以良性持续。因此,在学生由小学迈入初中的过渡期,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激励,让学生在成就感中自发地养成良性的学习习惯。

(四)做好学生心理的衔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都会用到多媒体教学设备,虽然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不同,但基于辅助设备的共性,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衔接的过程中,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准备好小学知识总结、复习、巩固的视频,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过渡、知识衔接,巧妙地与学生建立对话互动,然后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多向学生提问,由简入难地让学生在成功发言与对应鼓励中由积极心理暗示逐步融入现阶段的学习,以减少陌生感、不适感,从而逐步接受各方面的变化。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向初中数学过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树立有关过渡、衔接的意识,使学生在所学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增大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构建学习自信,保持对未知知识的探究欲望,并在衔接期尽快摆脱“小学化”心理,使初中阶段的教学效率得到实质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瑞清.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数学教育衔接[J].内蒙古教育,2020(11):62-63.

[2]孙茂忠.对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36):73-74.

[3]白永潇,曹辰.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初一年级数学前测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9(10):40-45.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教学衔接初中数学小学数学
从新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探讨初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衔接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