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基础条件、 挑战及对策思考

2021-01-12吴崇伯

国际贸易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德非洲德国

陈 慧 吴崇伯

内容提要: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是国际合作新模式, 已成为中国和德国共建“一带一路” 的重要方式。 一直以来非洲与中德都维系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因而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具备非常坚实的基础条件。 然而, 中德第三方市场合作也面临诸多困难挑战, 比如中非经济关系增长迅速, 中德在非洲的竞争持续加剧; 德国仍存合作疑虑, 中德合作阻碍大; 德国仍难摆脱美国因素影响;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还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等。 为进一步推动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中德双方应做好战略对接, 加强顶层设计; 加强政策协调, 形成长效机制; 扩大合作领域, 强化合作机制;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利益保护机制。 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很大发展空间。

第三方市场合作最早来源于2015 年6 月中法两国政府共同发表的《中法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联合声明》。 第三方市场合作是由中国开创性提出的一种包容性强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 即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开展经济合作, 将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及产能优势与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进行有效结合, 是实现乘数效益的经济合作新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并存,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在全球的某一完整产业链中保持绝对优势, 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中都有各自比较优势。 在这一客观现实下, 第三方市场合作发展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

2017 年G20 汉堡峰会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道, 中德双方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 建设, 两国以开拓第三方市场为抓手, 坚持走好开放、 创新、共赢的合作之路, 共享亚欧互联互通的巨大市场机遇。 2018 年7 月, 李克强总理和默克尔在柏林共同发表的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联合声明指出, 应在企业自主决策和照顾第三方国家意愿基础上, 鼓励中德两国企业各施所长, 积极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实现共同受益。 德国总理默克尔多次在不同场合赞扬中国与非洲开展的一系列合作, 认为德国应该向中国学习如何与非洲开展高效务实的合作。 中德两国可将各自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中德共同在非洲开拓第三方市场合作潜力巨大。

一、 中德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基础条件: 非洲与中德维系着非常密切的经济合作

德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和全球制造业大国,存在着原材料和外贸市场都高度对外依赖的经济发展局限性。 非洲大陆市场广阔且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非洲对于德国的国家利益至关重要。 德国为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经贸投资、 能源与原材料合作以及对外援助等三个方面积极寻求多种方式与非洲展开经济合作。 进入21 世纪以来, 中非双边经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特别是“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后, 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投资流量与存量实现双增长; 基础设施方面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一) 德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概览

1. 贸易较集中但规模小, 需求强但阻碍多

虽然德国企业有较强烈的愿望开拓非洲市场,但由于非洲一些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政治局势动荡,导致德国在非洲的贸易仅限制在经济状况较好和安全形势较稳定的尼日利亚、 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 南非和埃及, 这大大缩小了德国企业在非洲的贸易对象范围。

非洲是德国传统的资源和原材料来源地, 德国向非洲进口的资源产品主要包括: 原油、 金属、 矿物燃料和矿石。 德国与非洲的贸易规模总体较小, 南非是德国在非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18 年德国从非洲进口的煤炭有34%来源于南非。 2009 年德国对南非的贸易额仅为109. 5 亿美元(见图1), 占德国与非洲贸易额的30. 2%; 2015 年德国与南非的贸易总额为146. 3 亿美元, 占德国对外贸易总额的0. 58%; 到了2019 年德国对南非的贸易总额为158. 5 亿美元, 只占德国对外贸易总额2. 69 万亿美元的0. 59%。

2. 对非投资积极, 限制进一步放宽

非洲虽是世界落后国家最集中的大洲, 但自然资源丰富且拥有3 亿多具有较强购买力的中产阶级,同时也是世界重要的新兴消费市场。 因此, 德国把非洲看作其在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之一,近年来德国积极扩展其在非洲的投资。 德国目前有600 多家公司在非洲设有分公司, 以大型企业为主,投资大多集中于能源领域, 在非洲的雇佣员工达到14. 6 万; 德国EON 在尼日利亚、 南非、 摩洛哥等非洲国家投资近1. 8 亿欧元。 此外, 以慕尼黑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等12 家大公司共同成立的沙漠技术工业倡议公司, 在非洲投资4000 亿欧元建立了基础设施项目。 德国为了维护和扩展其在非洲的投资, 鼓励其跨国公司积极开辟新的投资领域。 例如, 鼓励已在非洲经营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德国西门子公司, 在其具有传统优势领域的基础上, 利用其在电子科技方面的优势, 在非洲的新领域竞争中与其他国家抢占资源和市场。 被称为“非洲亚马逊” 并已发展成非洲电商领头羊的德国孵化器公司非洲子公司Africa Internet Group 旗下的电商网站Jumia, 其提供的非洲货物配送服务范围极广泛, 已远超其他竞争对手。

为了与非洲国家开展深入合作, 德国不断放宽对非洲投资的限制, 帮助非洲国家完善其私有经济发展的框架: 加强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非洲市场改革; 为德国企业在非洲的出口贸易提供信用担保; 给予非洲国家零关税和无配额的市场准入;对非洲出口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 此外, 2018 年德国召集12 个非洲国家领导人召开了“非洲投资峰会”, 指出德国要成立10 亿欧元基金保障中小企业在非洲的权益, 为其提供贷款及投资担保。 该基金在2019 年6 月已正式运行。

图1 2009—2019 年德国与南非对外贸易总额

3. 改善能源合作模式, 挖掘新合作潜力

非洲拥有的矿产资源占到全球总量的13%, 探测到的天然气资源占到全球天然气生产总量的6%。自然资源缺乏的德国早在2011 年出台的《 非洲战略》 就已将原材料和能源列为德国在非洲的六大战略重点, 并已与摩洛哥、 南非、 尼日利亚、 突尼斯、安哥拉建立了能源合作关系。 为了保障未来能持续获得非洲能源和原料供应, 德国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非洲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帮助非洲有效开发水利资源。 例如, 在尼日利亚修建水电站, 提升尼日利亚水利资源可持续发展水平, 改善非洲区域电力资源供应状况, 改善能源合作模式, 确保能得到非洲长期能源供应。

为了充分挖掘非洲可再生能源潜力, 德国在非洲建立了可再生能源体系, 仅2016 年一年德国就向非洲提供了12 亿欧元, 促进非洲低排放战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 德国充分利用能源技术优势, 通过技术合作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技术。 德国共向非洲提供10 亿欧元帮助其提高开发自然资源技术水平,提升非洲的能源结构与能源效率。 例如, 德国积极推进北非太阳能“沙漠科技计划”, 通过与北非国家开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合作, 大力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通过地中海地区联盟支持非洲太阳能计划, 为非洲和德国共同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框架基础。 至2020 年年底, 将在非洲推出一批能生产20万兆电流的能源项目。

4. 巩固既得利益, 强化软实力

冷战后, 德国对非洲援助的价值取向由政治利益向经济利益转变。 20 世纪90 年代, 德国开始减少对非洲的无偿经济援助, 增加保证原材料生产和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类捆绑援助项目, 其目的是通过支持非洲原材料生产保证德国获取充足的原料供应。 根据德国统计局统计, 2004 年至2018 年, 德国对非洲提供发展援助共计495 亿美元。 近几年由于各大国在非洲的竞争更为激烈, 德国对非洲发展援助资金占到德国全球官方发展援助总额的30%以上。 为了维护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 德国对非洲援助的价值取向更强调提升和优化在非洲的软实力,开始对非洲采取平等伙伴关系的援助战略。 例如,德国在气候治理方面有比较优势, 因而德国将环保与投资有效结合: 为埃塞俄比亚量身定制绿色增长的国家发展战略, 通过气候融资保护突尼斯海岸线以应对气候变化等。

2017 年, 德国公布《新的非洲—欧洲关系: 发展、 安全和更美好的未来——非洲版马歇尔计划》明确指出: 德国将会更积极参与到非洲经济发展与安全事务, 到2030 年预计对非援助将达1200 亿欧元。 同时, 德国(KFW) 复兴信贷银行从2017 年开始, 与其他德国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了公平贸易准入基金, 为缓解非洲各国小农户的经济生活现状,为非洲小农户提供长期贷款、 贸易融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等。

(二)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合作现状

1. 中非贸易增长迅速, 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9 年中非贸易额为2068. 3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1. 3%; 中国从非洲进口939. 72亿美元, 向非洲出口1128. 6 亿美元。 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9 年至2019 年, 中国与非洲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 双边贸易额从910. 6 亿美元增长至2068. 32 亿美元(见图2), 增长了1. 27 倍。 南非、 安哥拉、 尼日利亚、 埃及和阿尔及利亚是2019 年中国在非洲的前五大贸易伙伴国, 中国与这五个国家的贸易总额占到中非贸易总额的52. 5%, 中国与非洲前十大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中非贸易总额的68. 5%。 近年来中非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对非洲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如农机具、 化工产品、 纺织产品、 机电产品和轻工产品; 中国主要从非洲进口能源产品、 农林产品和矿产品。

2. 投资流量与存量实现双增长, 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中国已是非洲第四大投资来源国,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额仅次于美国、 英国和法国在非洲的投资。2018 年中国政府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 提出了中非合作“八大行动计划”, 为推动中非合作转型升级, 未来三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额不少于100 亿美元。 目前中国对非洲投资机制较为灵活, 有专门促进中国企业到非洲开展投资的“中非发展基金” “中非产能合作基金” “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 等机制。

图2 2009—2019 年中国与非洲对外贸易总额

对非洲投资持续增长。 从2009 年年末到2018年年末,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从14. 3 亿美元增长到53. 9 亿美元(见图3), 增长了2. 8 倍; 中国对非洲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从93. 3 亿美元增长至461 亿美元(见图4), 占中国2018 年在全球投资存量的2. 3%。

投资覆盖率较高但分布较集中。 中国在非洲地区投资的企业数量从2008 年的近1600 家增至2018 年的3680 家; 从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覆盖率来看,2003 年为73%, 截至2018 年年底中国在非洲52 个国家和地区有投资, 覆盖率为86. 7%, 覆盖了非洲的大部分国家。 2018 年年末, 中国在非洲设立的境外企业占中国境外企业总数的8. 6%, 投资主要分布在南非、刚果(金)、 赞比亚、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尼日利亚等,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国别分布较为集中。

在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中, 制造业、 建筑业、金融业、 采矿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投资存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 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和采矿业, 仅这两个行业的投资占比就超过50%。 中国在非洲的投资已从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转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重的发展趋势。

此外, 中国在非洲多元化产业的基础上, 还注重创新投资合作模式, 积极支持中方企业建立在非境外经贸合作区及境外产业园区, 有力促进中国在非洲集群式产业体系的形成。 到2018 年年底, 中国累计投资超过60 亿美元, 在16 个非洲国家建成25个经贸合作区, 成为中国在非洲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的典范。 目前, 已有超过1 万家的中国企业到非洲各国开展业务, 有近百个已经运营业务和正在建设的中非产业园(见表1)。

3. 基础设施合作成效显著, 交通基础设施为优先领域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中非基础设施合作的优先领域。 当前,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而非洲在交通基建方面却非常落后, 严重阻碍非洲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 中非以交通基础设施为“ 设施联通” 的突破口, 中国积极推动的非洲“四纵六横” 铁路网、 “三纵六横” 公路网和航空网络的规划与建设已经取得较好成效。中国参与非洲建设的铁路项目, 如: 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 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蒙内铁路(蒙巴萨—内罗毕)、 亚的斯亚贝巴城市轻轨、 尼日利亚沿海铁路等。 中国参与非洲建设的公路项目, 如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埃及开罗公路、 埃塞俄比亚阿达玛—米埃索高速公路、 塞内加尔捷斯图巴收费高速公路、 尼日利亚拉各斯—喀麦隆—刚果(布) —安哥拉罗安达跨境公路、 肯尼亚埃肯走廊公路等。 中国自主研制生产的民用飞机已在非洲10 多个国家投入使用, 中国航空公司还投资了非洲内部航线为非洲航空网络的规划和建设贡献中国方案。 在“一带一路” 框架下, 中国与非洲还在能源、 电力、 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合作, 并已取得丰硕成果。

图3 2009—2018 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

图4 2009—2018 年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存量

二、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 中非经济关系增长迅速, 中德在非洲的竞争持续加剧

中国与非洲开展经贸合作时间远比德国等西方国家要晚, 但中非双边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 成效显著。 对比一组中非与德非的经贸数据: 2018 年中非贸易额达2041. 9 亿美元, 同期德非贸易额为253 亿美元。 对比数据可以发现, 2018 年中国与非洲的双边贸易额是德国与非洲贸易额的8 倍多。 在投资领域,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 一带一路” 倡议, 迅速扩大中国在非洲投资范围和数量。 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在产业、 生态环保、 金融、 减贫、 和平安全、 人文交流等六大工程方面开展合作, 对非洲的投资远高于德国。 中国在非洲影响力的增强,已经削弱了德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 并缩小了其传统势力范围, 因而中德之间在非洲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竞争关系。 2015 年德国工商大会和德国贸易与投资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 德中两国企业在非洲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在持续加剧, 中国企业已获得德国核心出口行业在非洲的较大市场份额。 当前中国与德国在非洲第三方市场竞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利益竞争, 双边竞争焦点主要是争夺非洲的广阔市场以及丰富的资源; 二是机制战略竞争, 中德双方主要对非洲事务的主导权开展竞争;三是价值观之间的竞争, 中国与德国对非洲政策的理念以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竞争。

表1 部分已在非洲运营的中国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

(二) 德国仍存合作疑虑, 中德合作阻碍大

首先, 德国政府担心德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时, 其知识产权容易被侵犯,无法得到保护, 或被非法盗取商业秘密甚至担心在合作时其核心高新技术流失等问题。 因此, 德国政府要求德国企业一定要严防“德国技术失窃”, 并特别提到要防止中国企业通过提高资本投入与德国共享技术的方式来获取其核心技术。

其次, 中德在非洲开展的第三方合作沟通协调难度较大。 例如, 合作时采用的技术标准是德国的技术标准还是中国的技术标准? 三方合作利益攸关方较多,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 价值观不同、 各方诉求不一致, 很容易产生摩擦甚至矛盾。 再加上德国一直崇尚的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的精神, 这与中国制造的中国速度在开展第三方合作时可能也存在难以磨合的问题。

最后, 德方担心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合作有风险。例如, 德国学者担心, 非洲一些国家安全局势不稳会给中德开展第三方合作带来困难, 特别是在非洲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风险大, 容易受到当地政治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另外, 德方还担心中国“一带一路” 倡议使得非洲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得到提升, 交通物流变得更加便捷, 同时也使得恐怖主义团体的有组织犯罪变得更容易, 从而导致中德在非洲的第三方合作项目风险增大。

(三) 美国公然“妖魔化” 中国形象, 德国仍难摆脱美国因素的影响

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迅速发展, 令美国焦虑。2009 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美国在非洲的力量被逐渐削弱, 从而严重影响了与美国结盟的其他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倾向。 美国意识到中国已严重威胁美国根本利益, 必须要强化美国在非洲的地位, 与中国展开竞争。 因而利用各种手段“妖魔化” 中国形象, 以此牵制中国在非洲的发展。 其一, 鼓吹“债务陷阱论”。 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约翰·博尔顿2018 年年底公开宣称: 中国政府和企业在非洲的经济活动大大阻碍了美国对非洲的经济利益, 中国政府在非洲实施掠夺性政策正威胁非洲各国的经济独立, 中国在非洲的活动已经阻碍了非洲国家的发展。 其二, 抨击中国在非洲的经济活动, 特别是投资行为具有“新殖民主义” 性质, 凭空捏造各种不实观点: 中国在非洲贪婪获取非洲的宝贵资源和占据庞大市场, 掠夺性的资源开发给非洲国家带来严重污染; 中国企业排挤非洲本地产业, 限制甚至破坏非洲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非洲本土企业难以获得实惠。 其三, 反对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 认为中国的援助政策“缺乏透明度” 和“不附加条件”,纵容部分非洲国家的独裁政权, 削弱了国际社会改善非洲人权状况的努力, 加重了非洲各国的腐败问题。

德国目前仍还保持有传统不合时宜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竞争思维, 仍受制于美国的利益和西方国家战略考量的影响。 在中德开展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时, 有时甚至还会欠缺独立自主的判断, 从而导致与中国开展合作时, 瞻前顾后不敢把步子迈得太大, 因而很容易错失中德在非洲开展合作的良机。

(四)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仍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

首先, 非洲存在较高国家债务。 2015 年以来,由于非洲国家债务风险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启暂停对非贷款计划和经济援助。 导致非洲各国债务风险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国际需求萎靡不振导致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下跌, 加重了依靠石油或其他原材料出口获得收入的非洲国家财政赤字负担; 二是国际经济下行导致非洲经济发展放缓从而加剧非洲各国财政赤字。

其次, 非洲基础设施水平低下, 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成本高。 由于非洲公路、 医疗和基本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由此增加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成本。 此外, 由于非洲国家资金严重缺乏, 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带动能力较弱, 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洲经济发展。

再次, 非洲安全形势严峻。 不少非洲国家频发的政局动荡和社会骚乱严重影响非洲经济发展。 由于全球3 / 4 的不发达国家都在非洲, 非洲国家被严重的疾病、 环境恶化、 失业等民生问题困扰, 因而战乱与冲突、 贫困与饥饿是非洲大部分国家常态。此外, 非洲地区还存在非传统安全问题。 近年来多个极端宗教组织在非洲势力逐渐扩大, 恐怖主义活动在非洲开始进入活跃期, 政变、 武装抢劫、 劳工抗议、 内战等威胁日益上升。

最后, 非洲腐败问题严重, 制约经济发展。 由于大部分非洲国家社会制度化水平低, 国家治理能力弱, 国家治理体系不完善等, 从而导致非洲国家政府官员腐败常态化, 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大增加第三方市场合作成本与合作风险。

三、 助推中德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对策思考

(一) 做好战略对接, 加强顶层设计

首先, 将中国的“ 一带一路” 建设、 “ 中国制造2025” “ 德国工业4. 0 战略” “ 德国工业战略2030” 与“非盟2063 年议程” 进行有机战略对接,进一步明确和把握好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深刻内涵, 顺利推动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投资合作、 能源开发建设等若干项目的实施, 为促进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形成互利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 加强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顶层设计工作。 根据中德两国在非洲核心利益指向, 充分尊重非洲国家的发展意愿, 根据非洲国家的现实需求, 发挥德国文化优势和德国技术优势, 发挥中国的资金优势和产能优势以及与非洲合作的丰富经验, 在巩固中德两国与非洲友谊的基础上, 开展高效、 共赢的第三方市场合作。 明确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共同目标——促进全球层次的南北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发展新模式; 扩展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范围,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 工业合作、 能源开发合作、 农业合作以及其他符合中德非三方利益的一切合作范围; 还需明确中德两国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主要形式、 工作机制、 协调机制、 共同利益维护机制以及风险防护机制等重要内容。

(二) 加强政策协调, 形成长效机制

首先, 中德两国应加强高层领导间的定期会晤和通话机制, 强化两国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政策的沟通交流与协调。 只有中德两国建立长期有效的协调机制和政策沟通渠道, 才能更好地正确认识双方的比较优势, 正确分析和判断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重点领域, 明确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具体目标, 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隔阂、猜疑和竞争。 其次, 中德两国应建立和完善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项目信息平台, 通过会谈以及网络等沟通渠道做好合作项目的前期、 中期和后期的信息交流和更新, 对接中德双方在项目合作中各自的利益需求。 特别需要及时地沟通和磋商合作双方在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中涉及的市场份额、 供应链、 利润分配等关键性问题。 最后, 应在中德两国政府部门中成立专门的中德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调机构, 两国定期举行合作项目会议,建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 从行业到具体参与企业的工作对接机制。 中德第三方市场合作协调机构工作人员可通过官方提供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定期召开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会议, 及时沟通中德两国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中出现的问题, 将合作信息沟通与交换常态化。

(三) 扩大合作领域, 强化合作机制

首先, 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基础设施、 能源、 制造业和农业合作为基础的同时, 两国还应积极扩大在非洲城市化建设方面的合作, 将中德两国在城市规划、 设计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应用到非洲国家; 加强与非洲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的合作, 中德两国可运用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谋划构建非洲跨境电子商务体系。 其次, 中德可在非洲开展安全事务合作, 除了继续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还可以共同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 与非洲国家在情报共享、 演习联训以及人才培育方面开展合作交流, 帮助非洲国家增强打击恐怖集团、 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能力。 最后, 中德两国应积极与非洲开展人文交流。 一是通过学术交流、 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与非洲在教育、 卫生、 医疗、 青年以及妇女等事务上的交流合作; 二是加强与非洲媒体的交流, 在非洲国家官方电视台及报纸等媒体上, 发出更多关于中国和德国的采访和报道, 发出更多中非友好和德非友好的声音, 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为中德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是加强智库交流合作, 智库是非政府组织, 同时也是政府政策的智囊团体。 中德两国应重视非洲智库建设, 在非洲国家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中成立相关研究机构, 为中德在非洲开展合作做好服务。

(四) 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利益保护机制

首先, 中德两国应共同构建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风险防范体系。 非洲国家由于国内动荡分裂、 民族关系紧张、 官员腐败及缺乏民主等问题导致其政治和社会情况较为复杂。 中德两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对非洲各国建立起政治平稳度、 基础设施、 产业发展、投资环境等指标齐全的动态评估监测体系。 中德应联合两国专家力量定期对非洲各国可能存在的政治风险、 经济风险及社会风险等进行详细研究, 发布权威分析报告。 其次, 联合中德两国智库力量, 构建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信息库, 及时关注合作项目最新动态信息, 并对共同开展的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进行事前、 事中以及事后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风险预警, 及时规避风险。 再次, 创新第三方市场金融合作模式, 吸引中德两国各类资本,特别是将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资本引导到合作项目中, 实现资金融通多元化。 最后, 建立中德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利益保护机制。 中方可向德国借鉴学习其海外利益保护经验, 与德国共同建立和完善在非洲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利益保护机制, 特别是中德两国可以就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项目的情报收集和分析、 上游冲突预防、 危机反应、 冲突应对和解决等重要内容进行合作, 通过两国智库、 外交决策部门和经贸投资部门紧密对接, 共同建立情报共享、 预案共制、 危机共管的机制平台。

猜你喜欢

中德非洲德国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鼓乐活动中德艺融合教育的实践探索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德国弃煤的烦恼
发扬中德传统友好 推动两国关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写在中德建交45 周年之际
非洲的远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