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出口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

2021-01-12

国际贸易 2020年11期
关键词:超高速机电产品收入水平

徐 强

一、 文献回顾

本文研究我国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 研究上述问题的恰当理论视角, 是基于各地工业化背景。 以下根据上述理论视角, 回顾本文需要借鉴的既定研究成果。

(一)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

将出口发展和工业化进展联系起来的学术研究,可追溯到钱纳里。 在钱纳里、 塞尔昆(1975; 中译本, 1988) 多国模型中, 出口结构变化, 是工业化进程中多方面数量特征变化的一个方面, 也是推动人均收入水平上升动力之一。 钱纳里等人(1986;中译本, 1995)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 经济结构转变加速经济增长; 制成品出口导向国家经济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二) “雁形序列” 思想对东亚环太平洋经济体经济发展的关注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东亚环太平洋经济体赶超发展的一大明显特征是, 各东亚经济体之间形成经济次第发展的“雁形序列”。 “雁行形态” 思想最早由日本赤松要基于日本部分制造业发展的实践提出, 日本学者小岛清(2000)、 松石达彦(2002)进一步将其他东亚经济体工业化发展进程和雁行形态论联系起来。 通常, 从产业和贸易转移的角度看,日本被视为其他东亚经济体的“头雁”, 美国则是所有东亚经济体所组成“雁群” 的终极引领者。

(三)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体工业化和出口发展规律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新一轮经济全球化逐步展开, 国际贸易高速增长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出口发展对经济体赶超发展的重要性大为上升, 且值得研究者给予更大关注。为此, 笔者曾就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体工业化特征、 出口发展特征、 中国出口特征开展过系列研究。 从和本文内容相关的角度, 有关结论要点有如下三点:

(1) 关于经济体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分。 徐强(2013b) 首次提出收入水平率(PIR) 指标, 该指标量化经济体收入水平相比世界平均收入水平的相对高度。 按国民收入核算原理, PIR 也是要素成本高度的量度, 直接影响经济体出口产品全球竞争力。 PIR 也是区分经济发展阶段的恰当指标(徐强, 2017a)。

(2) 关于经济体出口总量增长的规律。 徐强(2013a, 2017b) 参照成功赶超经济体经历发现,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全球平均水平(PIR 接近于0)前后, 经济体出口增速由大幅高于全球贸易增速,下降至略高于或大致相当于全球贸易增速。 徐强(2013b) 基于计量模型发现, 自2007 年始, 中国高收入省区上年收入水平开始对当年出口增长发生具统计显著性的负弹性影响。 徐强(2014b) 基于截面回归分析指出, 出口相对规模提升对经济成功赶超发展具有重要性, 相对收入水平上升应和出口规模提升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 徐强(2014a)基于国际比较指出, 关键制造业部门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提升, 并承担起主要增长点的功能, 对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持续增长, 具有关键重要性。

(3) 关于中国出口总量增长及境内境外结构的态势趋势。 徐强(2013a) 基于参照国际比较认为,由于中国东部高收入水平已接近全球平均水平, 因此未来中国货物出口增速必然进入下降调整期。 徐强(2017b) 分析指出, 由于工业化步调差异, 2010年以来, 中西部出口增速相对更快我国省区出口额及其增长态势的国内地域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东部高收入省区出口额占比已经并且还将趋向下降。 徐强(2018) 分析指出, 我国远距离贸易能力增强,境外各国经济增长活跃程度, 双边经贸安排紧密程度, 都是影响我国出口境外区域占比变动态势的重要因素。

(四) 关于文献回顾的评论

钱纳里等人的研究, 已经揭示了随着经济体(区域)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 出口规模会持续上升, 并且制成品出口占比会上升。 按照东亚经济体相继发展的“雁行形态” 思想, 则不难推论, 东亚经济体会和美国、 日本发生相对密切的经贸联系。 笔者序列研究则已揭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体(区域) 收入水平高度会影响出口增长的节奏和速度, 良性赶超要求出口总量、 结构和收入水平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并且我国东部、 中西部出口增长节奏存在明显差异,我国出口区域格局正在不断调整。

本文是上述系列研究的深化和推进。 本文拟进一步细化全国范围的省区分组, 并更加清晰详尽地揭示不同类别省区出口额的增长节奏、 美国占比、机电占比等三方面差异, 进而由此揭示我国工业化的基本形势, 特别是明确工业化成效和阶段的地域差异, 以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和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 中国省区组别划分

本文按2009—2019 年这段时期的出口额和出口增速, 对我国省区进行分组, 并将同组的省区组成大区。 由于我国沿海近海省区的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的占比在2009 年达到历史最大值(91%),2009 年后则是部分中西部省区发生一轮出口超高速增长, 因此, 本文省区分组的基本线索是2009年省区出口额排序和2009—2019 年省区出口额年均增速。

(一) 中国I 区

中国I 区由2009 年出口额位居前10 位的省市组成, 包括广东、 江苏、 浙江、 上海、 山东、 福建、 辽宁、 天津、 北京、 河北。 如图1 所示, 其各省市2009年出口额位居前列, 表明在2009 年以前, 这些省区已通过相对更高的出口增速, 实现了更高的出口规模。

(二) 中国II 区

中国II 区由最近10 年出口发生强劲增长的省区组成, 包括重庆、 河南、 陕西、 安徽、 四川、 湖南、 广西、 江西、 山西、 湖北共10 省区。 定量标准是2009—2019 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大于12%, 但不包括其中的云南和贵州, 这是因为至2019 年, 上述两省区出口额仍位居全国后列, 其出口增速相对较高(见图2),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基数相对较低。

图1 2009 年出口额位居前列省区的年出口额

图2 2009—2019 年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大于12%的省区及其增长率

(三) 中国III 区

中国III 区由2019 年出口额位居全国后列的省区组成, 其中山西因近年出口增长相对强劲, 已将其归入第II 组, 因而除外(见图3)。 中国III 区包括新疆、 云南、 内蒙古、 黑龙江、 吉林、 贵州、 海南、 宁夏、 甘肃、 西藏、 青海, 共11 省区。 上述省区在地理地貌上也具有共性, 除海南省之外, 他们或是高原(如云南、 贵州、 西藏、 内蒙古、 新疆), 或是寒地(如吉林、 黑龙江、 内蒙古), 或是高原寒地(如内蒙古、 西藏) 兼具, 这种地理地貌导致他们贸易成本相对较高。 至于海南省, 由于孤悬的地理位置和省内贸易环境开发不充分, 其国际贸易发展和高原、寒地有类似之处, 即存在额外运输成本和其他不便。高原、 寒地、 孤悬(本文简称为高寒孤) 的地理特征, 是上述省区出口规模相对居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图3 2019 年出口额位居后列省区的年出口额

三、 出口总量增长节奏比较: 高寒孤省区缺失一轮超高速增长

(一) 统计指标

为相对直观地比较分区域出口增长的相对强劲程度, 并展现出口增长和相对收入水平高度的互动关系, 设计收入水平高度量化指标( 收入水平率,PIR) 和出口发展相对速度指标(出口发展相对绩效指数, REDRI)。

1. 收入水平率(PIR)

PIR 用来量化经济体(区域) 的收入水平高度,是以世界平均人均GDP 作为对照基准, 计算得到的经济体(区域) 人均GDP 对数化相对高度。 计算式如下:

2. 出口发展相对绩效指数(REDRI)

REDRI 用来衡量出口增速相对强劲程度, 也称区域出口增长相对增速。 计算式如下:

(二) 出口增长相对强劲程度的单独比较

如图4 所示, 通过计算和观察1993 年以来中国I、 II、 III 区的3 年期年均REDRI 指数, 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三大区域出口增长节奏和各阶段出口增长强劲程度的差异。 为方便叙述, 以下所称出口增长“超高速” 的标准是: 出口年均增速连续高出世界进口增速的幅度超过10% (年均REDRI≥1. 1)。

1. 出口超高速增长持续时期

I 区超高速增长期是1999—2007 年, 8 年期年均REDRI 为1. 127。

II 区经历两轮增长超高增长。 第一轮为1999—2008 年, 9 年 期 年 均REDRI 为1. 12; 第 二 轮 为2008—2015 年, 7 年期年均REDRI 为1. 151。

III 区超高速增长期是2000—2008 年, 8 年期年均REDRI 为1. 102。

2. 关于增长节律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2009 年前的情况: 1995—2008 年, II、 III 区相对增速基本一致, 且都总体攀升, 并和I 区相对增速差距缩小。 2000—2007 年, 三区出口都保持超高速增长, 但I 区增长强劲程度高于II、 III 区, 表明II、 III 区此间的高速增长, 很大程度来自沿海近海省区出口高增长的带动。

2009 年后的情况: I、 III 区相对增速都是先持续回落, 再上下波动, 其中I 区3 年期REDRI 波动向下但仍略高于1, III 区3 年期REDRI 则两度探至1 以下。

(三) 出口增长节奏和收入水平高度互动关系的比较

通常, 一个经济体(区域) 的收入水平在一定幅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时, 其要素成本相对有优势,才可能发生本经济体(区域) 增速大幅高出全球贸易平均增速。 再考虑到中国区域之间发展政策环境的相似性, 中国不同区域(用PIR 来衡量) 收入水平高度和出口增速态势的匹配关系, 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相似性。 事实上, 中国I 区和II 区之间的情况确实是这样的。 表1 显示了1993—2019 年间中国I、II、 III 区各年收入水平率(PIR) 量值, 以下将图4和表1 对照起来考察。

如图4 所示, 中国I 区启动上一轮出口超高增长的年份是1999 年(1999—2002 年均REDRI 为1. 14),1999 年中国I 区的PIR 为-1. 436; 中国II 区启动上一轮出口超高增长的年份是2008 年(2008—2011 年均REDRI 为1. 105), 而2008 年中 国II 区的PIR 为-1. 330。 上述启动年PIR 高度都在-1. 4 附近。 上述对应关系表明, 中国I 区在1999—2007 年、 中国II区在2008—2015 年, 两大区域收入水平和出口发展互动关系高度类同, 只是在时间节奏上II 区滞后于I区约9 年。

再观察中国III 区。 如表1 所示, 在2008 年时,中国III 区的PIR 量值为-1. 297, 和中国II 区同年量值-1. 330、 I 区1999 年量值-1. 436 大体相当。 然而,2008 年后, 中国III 区的出口增长强劲程度却和中国II 区走向大相径庭(见图4)。 中国II 区进入一轮超高增长, 中国III 区持续下跌, 并上下振荡。 2008 年后, III 区3 年期REDRI 高过1. 05 的只有2011—2014年、 2012—2015 年 两 个3 年 期, REDRI 分 别 为1. 091、 1. 056 (均低于1. 1)。 对照I 区、 II 区相对收入水平和出口增速的互动, 可以看到, 中国III 区在相类似的收入水平高度上, 缺失一轮出口超高速增长。

图4 1993—2019 年中国分区3 年期年均出口发展绩效指数

表1 1993—2019 年中国分区收入水平率(PIR) 高度

(四) 总结

I 区率先在1999—2008 年发生一轮持续出口超高速增长, 此后出口增长强劲程度持续走低。 II、III 两区在2000—2007 年出口受国内国际贸易景气带动, 也发生超高速增长。 从出口规模增长和收入水平提升的互动关系看, II 区于2008 年, I 区于1999 年, 大致在相同相对收入水平高度(PIR) 上启动一轮出口超高速增长, 表明他们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入相类似阶段。 由于高寒和孤悬的地理环境导致的较高商务成本, III 区在大致类同的收入水平高度上, 未能发生出口超高速增长。

出口增长节奏差异已经初步揭示, I 区、 II 区、III 区分别是工业化第I、 第II、 第III 梯队。

四、 出口目的地占比差异: 高寒孤省区的美国目的地占比明显更低

(一) 统计指标

关于目的地j 在中国境内某区域i 出口额中占比的计算, 如下所示:

(二) 中国主要出口目的地占比历史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环太平洋雁形序列之中。在这种背景中, 就中国整体出口而言, 美国、 日本出口占比, 一直在所有出口伙伴之中位居前列。 具体历史趋势如下:

——1995 年, 占比位居前列的分别是中国香港(占24. 2%,下同)、日本(19. 1%)、美国(16. 6%)、韩国(4. 5%)。

——2019 年, 占比位居前列的分别是美国(16. 8%)、中国香港(11. 2%)、 日本(5. 7%)、 韩国(4. 4%)。

1995—2019 年, 美国作为中国出口目的地的主导地位变动不大。 至2019 年, 中国香港作为中国内地出口中转地的角色作用, 已经大为下降。 至于日本, 其出口额占比已下降至只是稍高于其他东亚经济体了, 即已经和普通出口伙伴的角色地位相差无几了。

(三) 美国作为目的地占比的区域差异

参照上文所描述背景, 以下基于中国境内省区分组, 仅就2019 年美国作为我国各省区、 大区的出口伙伴的目的地占比, 在省区、 大区之间的差异开展比较。 具体量值情况, 如表2 所示。

首先, 从三大区差异情况看, I 区、 II 区的出口额美国占比大幅高于III 区。 2019 年, 中国I 区、 II区、 III 区的占比值分别为16. 8%、 18. 5%、 4. 7%。这表明, 以高原、 寒地、 孤悬为地理特征的III 区各省区, 在发展外向型制造业方面, 美国并不是良好的出口伙伴选择。 原因在于这些省区面向美国出口的附加成本相对高昂。 这也表明, 今后III区出口伙伴市场的开发路径, 将和I、 II 两区会有明显不同。

表2 2019 年中国分区美国目的地出口占比单位:%

其次, II 区的18. 5%稍高于I 区的16. 8%。 其主要原因是, 到2019 年, II 区相比I 区, 处在相对更早的工业化阶段。 通常情况下, 越是发展早期,由于本地企业的贸易经营能力相对更弱, 其出口市场对环太平洋“领头雁” 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会越大。 可以推想, I 区出口额美国占比相比前一阶段已经略有下降, 并且随着自身境外贸易市场开发能力的增强, 未来II 区美国占比也会逐渐降低。

另外, 在三大区内部, 各省区出口额的美国占比值, 也表现出差异。 在I 区内部, 长三角省区相对更高, 环渤海省区相对更低; 在II 区内部, 加工贸易发展较快的河南、 山西、 重庆、 四川等省区占比值相对更高; 在III 区内部, 三个与美国地理距离最远的边境省区, 即西藏、 新疆、 云南的占比值更低。

五、 出口产品结构占比差异: 高寒孤省区的机电产品占比明显更低

(一) 统计指标

关于某类产品k 在中国境内某区域i 出口额中占比的计算, 如下所示:

(二) 中国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历史趋势

通常在工业化初期, 受制于资金和人才的条件限制, 经济体(区域) 会选择服装纺织、 农矿加工等资本、 技术密集程度相对较低的制造业, 作为工业化的产业起点。 当资金积累和人才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时, 机电产品才能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因此,在处于赶超发展经济体(区域) 的工业化中前期,机电产品在出口额中的占比会呈逐渐攀升的态势。

如图5 所示, 1992 年中国机电产品(以海关HS产品分类项下的第84 至第91 项加总额作为计算口径) 在全部出口额的占比为18. 7%, 此后基本保持持续攀升态势, 2009 年、 2010 年分别达到53. 1%、53. 4%, 此后轻微波动, 2019 年为51. 1%。 由于中国I 区一直在中国全部出口额中占主体部分, 因此可以推测, 中国I 区出口额中机电产业走势和上述走势基本类似。

(三) 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的区域差异

以下基于中国境内省区分组, 就2019 年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在省区、 大区之间的差异开展比较。 具体量值情况, 如表3 所示。

首先, III 区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只有25. 3%,大大低于I 区、 II 区都超过50%的量值。 如图5 所示, III 区占比高度, 大致相当于全国在1996 年的高度26. 6% (可推测中国I 区1996 年占比高度也大致相当)。 这表明, 目前III 区机电产品生产制造业发展步伐相对落后。 这种落后, 既有高寒孤省区的投资、生产、 贸易成本相对较高的原因, 也有这些省区科技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等其他方面原因。

其次, II 区占比量值60. 8%高于I 区占比50%。图4 显示II 区刚经历一轮出口额超高速增长, 由此可认为, II 区近年发生的快速工业化, 和上一轮I区快速工业化相比, 面向机电产品的投资、 生产,乃至自主开发, 确实发挥更大作用。 其主要原因又在于, 在最近十多年, 全国范围的基础设施和科教环境相比过去都有很大改善。

图5 1992—2019 年中国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

表3 2009 年中国分区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单位:%

另外, 在各大区内部, 不同省区的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表现出差异。 如表3 所示, 在I 区, 科教文卫相对发达的上海、 天津、 广东、 江苏超过60%, 而山东、 福建、 河北低于30%。 在II 区, 重庆、 陕西、四川、 山西、 河南接近或高过70%, 而广西、 湖南在40%以下。 在III 区, 也有两个省区, 即甘肃和贵州高过40%。 具体各省区机电产品占比量值和本地制造业历史沉淀、 本地科技开发能力等多方面, 都有密切关系。 如福建的鞋帽箱包业、 河北的钢铁业, 一直都是地方优势产业, 他们的存在必然使得本省区出口额的机电产品占比量值在短期难以较大幅度抬升。

六、 关于比较结果的分析和推论

本文从三个方面, 对我国出口发展的省区差异开展分大区比较。 关于出口总量规模增长节奏的比较显示, II 区出口增长及收入水平互动和I 区相应历史阶段高度类似, 而主要由高原、 寒地、 孤悬省区组成的III区, 未能在相类似的收入水平高度上, 启动出口规模的超高速增长; 关于美国目的地占比的比较显示, 2019年, II 区当前出口额美国占比略高于I 区, 而III 区出口额的美国目的地占比则比I、 II 两区都要显著更低;关于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比较显示, 2019 年II 区机电产品占比稍高于I 区, 而III 区占比则是显著更低。

上述比较表明, 高原、 寒地、 孤悬的地理特征,会导致运输成本和其他商务成本抬高等问题, 并由此导致先行工业化省区的目标市场路径和产品开发模式不可充分复制, 进而会进一步引发工业化步伐相对缓慢, 出口增长速度不高等问题。

基于本文比较还可推论, 中国20 个非高原寒地省区的工业化, 都已经或即将度过工业化步伐超快的发展阶段, 未来这些省区的出口规模增速将显著降低, 降至大概和全球贸易规模增速基本相当。 目前,非高寒省区出口目标市场, 对美国依赖程度仍相对较高, 而其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占比已基本趋向稳定。

上述比较能够为我国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有益启示。 未来我国所有省区, 都应该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动本地出口贸易增长和制造业发展。 对非高原寒地省区, 应不再过分追求出口总量和规模扩张, 并应适当逐渐降低出口市场对美国的依赖, 不断提升机电产品的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 对高原寒地和位置孤悬的省区, 则应继续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贸易、投资的软环境, 以降低运输和商务成本; 应重视培养科技人才和完善创新环境; 应注重特色机电、 非机电制造业的培育; 并应主动拓展和美国之外伙伴的贸易关系。

猜你喜欢

超高速机电产品收入水平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浙江省机电产品质量检测所有限公司
为HDMI2.1标准的普及保驾护航 详谈Ultra High Speed超高速HDMI线材认证
中国风投行业迎来超高速发展
基于ST-SRCKF的超高速强机动目标跟踪算法
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检验
法学院哪家最强
机电产品的使用方式研究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机电产品加速贮存寿命试验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