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的思考

2021-01-12何善波徐青松郝明霞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稻作研学旅行

何善波,徐青松,郝明霞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广东广州,510450)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再次强调了劳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重要内容。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明确劳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3]困扰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弱化问题,如劳动课程育人价值认识肤浅化,劳动课程与学科教学、综合实践割裂化,劳动课程开设不全,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缺位等,将随着劳动教育课程顶层设计落地而化解。而如何有效地推进劳动教育成为摆在当前一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劳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一种教育方式。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4]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都是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程,都具有实践性课程特征,都指向学生动手参与、过程体验,都具有实践内化育人的特征。

作为旅游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涉及食、住、行等生活劳动要素,具有生活劳动实践的要素特征。研学旅行、劳动教育与研学目的地的课程资源相结合,可挖掘丰富的生产性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在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条件可行且有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劳动能力与热爱劳动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价值认同意识、责任担当意识、实践创新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在集体生活的劳动中培养责任担当意识

(一)养成个人独立生活的劳动能力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活动,暂别家庭和校园,进入陌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旅行、生活和学习,首先面临的是食、住、行等生活问题。独立生活所需完成的食、住、行的生活劳动任务是非常好的劳动教育内容。研学旅行前个人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的准备、研学旅行途中每日的行李搬运、个人生活用品的整理与清洁等生活劳动任务,都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劳动能力时,一是要给予方法与技能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二是要加强思想教育,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克服懒惰思想和畏难情绪,勤于动手,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的“环祁连山”丝绸之路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从祖国的南海之滨深入祖国的大西北地区,跨越千里进行研学旅行,不仅要克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独立解决生活劳动问题,解决途中各种突发的生活小难题,如晕车、着装保暖问题。通过这次研学旅行,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劳动锻炼,大大提升了适应环境、自我照顾、独立生活的能力。

(二)提升集体生活劳动的责任感

学生参加研学旅行实践活动,通过集体生活的形式旅行、生活和学习,完成集体的劳动任务。集体的劳动任务包括小组的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的准备、行程的设计与车票订购、小组的行李物品搬运、小组的学习用品的整理与清洁等。研学旅行途中还有其他因意外因素而产生的集体劳动任务,如“环祁连山”丝绸之路研学旅行中,某小组成员在爬山过程中扭伤了脚,他所负责的小组实验器材的搬运任务就只能由小组其他成员来完成,而他也需要小组成员搀扶着行走,这些都是生成性的劳动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团结一致,共同承担,有利于形成团队凝聚力。学生树立集体意识与集体荣誉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承担并完成好为集体服务的劳动任务,通过集体生活劳动培养自身的集体意识与担当品质。

三、在劳动课程的实践中内化价值认同

(一)内化劳动价值认同的课程范例分析

开展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生产性活动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生产性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参与和体验生产劳动的过程、感悟生产劳动的价值。

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稻作农业以及在此蓬勃发展的桑基鱼塘等基塘农业独具岭南特色,可将其开发为生产性劳动课程。我校地处广州市北郊,多年来坚持开展学农活动,逐步在学农活动实践中建构了“稻作农业劳动课程”,由“稻作农业知识学”“稻作农业亲身做”“稻作农业劳动悟”三大模块内容构成。三个模块设计的明线是按照研学旅行前、研学旅行时、研学旅行后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暗线则是知识认知、实践体验、感悟内化自下而上的由低到高设定的课程育人目标。课程内容与课程育人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稻作农业劳动课程”研学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图1 课程内容与课程育人目标的逻辑关系

表1 “稻作农业劳动课程”研学内容设计

(二)劳动研学课程的设计策略

以劳动为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要提高劳动教育的目标达成度,需要遵循如下策略: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要紧扣国家和地方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指导文件、指导纲要,如《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将劳动教育的课程目标中明确的条目确定,确保其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清晰明了。二是精选真实社会生产性劳动情境。社会生产能够为学生展示最直接的劳动体验效果与教育价值,让学生通过劳动感受创新的力量,尊重劳动的价值,认同劳动是创新的源泉。劳动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密切,能够拉近社会生产劳动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三是规范课程的实施过程。研学旅行课程主要在校外开展,受一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容易存在游而不学、观而不劳等问题,导致预设的教学环节无法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做到前置课程、研学课程、后置课程各环节严格执行,确保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

(三)突出对劳动精神的认同和培养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劳动精神作为高阶素养,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素养构成之一。学生通过劳动实践,体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劳动艰辛,认同生产劳动的价值,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的习惯。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感悟我国劳动人民在从事稻作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奋斗精神,感悟奋斗改变了民族的命运,奋斗创造了国家的竞争力和人民的幸福。学生通过学习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先生的优秀事迹和劳模精神,了解袁隆平先生通过勤奋劳动,选育出优质的杂交水稻,为中国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袁隆平先生的劳动不仅是一般的种植水稻的体力劳动,而且是中国科学家选育水稻的创新的脑力劳动。学生从中领悟到劳动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形成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价值认同。

四、在评价反思中强化劳动意识和创新意识

研学旅行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评价反思。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评价主体为个人、小组、教师三方。过程性评价能够指引和规范学生参与劳动过程,加强学生参与劳动的意识,提升课程实施的效果(表2)。我校实施的稻作农业生产研学旅行活动早期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劳动的过程中做了旁观者,消极对待分配给自己的劳动任务。实施过程性评价后,由于个人、小组、教师都参与了评价,有了评价的指引和激励,每个小组成员承担和完成劳动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终结性评价将劳动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所体悟的情感、所培养的思维与意识进行最大效度的内化,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启发学生通过劳动进行创造。我校学生完成稻作农业生产研学活动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提交了利用校内种植园进行校园植物花卉栽培的研究方案,研究在广州的气候环境下最适合在不同季节在校园内种植观赏的花卉品种,通过种植园劳动形成了创新研究。

表2 稻作农业劳动研学评价表

五、结语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一环,也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在育人工作中缺一不可的重要内容。依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研学旅行中实施劳动教育,因地制宜地开发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参与劳动、体验劳动、感悟劳动,内化劳动认同,培养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树立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理想。

猜你喜欢

稻作研学旅行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研学之旅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小黑的旅行
夏日旅行
赣榆区麦秆还田稻作试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