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基于N市三所城中村学校的调查分析

2021-01-12覃洁莹王艺博郑阳春

教育观察 2020年39期
关键词:城中村家校德育工作

覃洁莹,王艺博,郑阳春

(1.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299;2.南宁市第二十中学,广西南宁,530003)

一、研究的缘起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坚持协同配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协同育人”是创新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之一。同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以下简称《实施手册》)强调:“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的成效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配合,离不开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工作指南》和《实施手册》的相继出台为中小学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导和评价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后,协同育人的研究主题引起学界关注,反映出学界对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是,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城市或农村的协同育人状况,对城中村社区的家校协同育人关注不够。

城中村是随着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而出现的产物,被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具有制度管理农村性、经济收入城市性、人口结构多重性、文化素质多元性的复杂特征[1],存在社区教育环境不佳、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家庭教育方式落后[2]、家庭教育模式与学校存在着一定偏差[3]的状况,导致城中村青少年出现“社会主流价值观模糊、理想信仰缺失、道德素质滑坡、价值认知和行为失调、择业标准功利性、炫耀性消费的价值观念”[4]问题,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5]。可见,城中村青少年德育是德育工作的难点,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难以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急需家庭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因此,对城中村社区的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探讨促进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的对策和建议,既具有理论价值,又具有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N市三个城中村社区的三所学校作为调查场所。三所学校均位于城中村内或城中村周边,三所学校的初中部,户口在城中村或者家庭租住在城中村的学生占比超过50%。本研究对三所学校的家长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德育主任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的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调查城中村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影响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家长和教师对协同育人的满意度。本研究发放教师问卷107份,回收有效问卷107份,回收率为100%,发放家长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100%。此外,本研究还对三所学校的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德育主任进行访谈,挖掘家校协同德育工作开展实施细节。

三、城中村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现状

(一)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有正确的认识

人类的行为是由其思想和意识决定的。城中村社区中学校和家庭认识到双方在德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校合作开展德育的必要性,是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1.家校双方认同家庭和学校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

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88.67%的家长和87.85%的教师认为,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共同起主要作用。此外,42.89%的家长和53.27%的教师认为,教师和家长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同等重要。从整体上看,绝大部分家长和教师都认同双方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1 学校和家庭在德育中的重要性

2.家校双方认同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家庭与学校对协同育人的态度影响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和实施,积极的态度有利于推动协同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如表2所示,97.2%的教师和85.78%的家长认为非常有必要在学生德育中进行家校合作,2.8%的教师和12.53%的家长则认为比较有必要进行家校合作,仅有个别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持反对态度。可见,家长和教师都清楚地意识到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而且教师群体比家长群体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意愿更强烈。教师作为学校的代表,他们的认识和意愿反映出学校期望城中村家庭参与德育工作的积极诉求。

表2 家校协同德育的必要性

(二)家校协同育人的途径多样、内容多元

家校之间具备沟通、联系、交流的途径是家校协同育人的前提,顺畅的家校联系和交流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基本保障。

1.家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途径多样

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家校联系的途径多样,而家长会、电话沟通和网上交流是家长和教师之间常用的联系和交流途径。家访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补充和延伸,在家校双方的联系和交流途径选择中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71.03%的教师把家访作为家校沟通的途径之一,仅有3.13%的家长在家访时才与教师有交流。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家长认为,学校和教师是家访主动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拥有是否进行家访的主动权,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和教师对家访采取了灵活的处理方式,但家长不了解这些方式。结合访谈了解到,N市教育局曾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6],上述三所学校在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文件时,结合学校和受访家庭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操作。E校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反映,该校班主任较多采取电话家访而非实地家访的形式。通过访谈了解到,除了以上沟通渠道,上述三所学校都建立了家委会,家委会每年开一到两次会,收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在家长会召开前反馈给学校。

表3 家校双方联系和交流的途径

2.家校交流所关注的育人内容多元

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家校双方协同育人所关注的内容多元。从交流的主要内容所占比重来看,家校双方关注的重点略有差异。关注的内容方面,家长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际交往,教师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人际交往。通过比较家长和教师关注的内容可以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师首要关注的重点,其次是学业成绩,而对于家庭而言,学业成绩是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这与访谈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一致的,城中村的家长对子女有着朴素的“一代比一代强”的教育期待,希望子女通过学校教育,从“干体力活”的蓝领阶层上升到“坐办公室”的白领阶层,实现阶层跨越。

表4 家校协同育人关注的主要内容

3.家校双方寻求德育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存在差异

家校双方寻求德育交流与合作的主动性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调查发现,主动指导家长进行德育的教师达85%以上(33.64%的教师经常主动指导,51.4%的教师有时主动指导),很少或从不指导家长的教师占比不到15%。可见,学校作为德育的主体,在寻求家庭对德育工作的支持、参与和配合上态度和行为更积极主动。而家庭方面,仅有8.67%的家长经常主动向教师寻求德育方面的指导,41.21%的家长有时向教师寻求德育指导,42.17%和7.95%的家长很少或从不向教师寻求指导。约50%的家长缺乏协同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影响城中村社区家校协同育人的因素

诸多因素影响着城中村社区家校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鉴于此,笔者将从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1.影响家校协同育人的消极因素

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在家长群体看来,自身工作繁忙、文化程度低导致无力参与、缺乏家校沟通的平台和渠道是阻碍家校协同育人的主要消极因素。对家长学历进行交叉分析发现,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影响其家校协同育人的消极因素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家长文化程度越高,越有信心和能力参与家校协同育人,越倾向于希望增加、拓宽家校沟通渠道,越对协同育人的质量有着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而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长(小学占74.36%,初中占55.15%)对参与协同育人感到力不从心,因而对现有的家校协同育人渠道和平台要求不高。这与访谈调查了解到的信息相互印证,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对协同育人的参与意识更强,而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对参与协同育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倾向于服从学校权威。

表5 不同学历家长视角中阻碍家校协同育人的消极因素

调查发现,对于教师群体而言,阻碍家校协同育人的消极因素依次为家长工作繁忙(84.11%)、家长沟通态度敷衍(78.5%)、家长推脱教育责任(74.77%)、缺乏家校沟通的平台和渠道(43.93%)、家校之间教育理念冲突(15.89%)、家长教育能力不足(10.28%)。只有10.28%的教师认为家长教育能力不足是消极的影响因素。可见,大部分城中村学校的教师认为家长对协同育人的态度不积极是阻碍协同育人的重要消极因素。而对于家长的教育能力,教师并没有过高的要求。

2.影响家校协同育人的积极因素

调查发现,影响家校双方协同育人的积极因素在教师和家长视角中存在一定差异。家长认为,促进协同育人最重要的因素是学校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家校协同育人活动(37.35%),其次是家校之间具备多种交流沟通的渠道和途径(27.23%)。而对教师而言,家长积极推动和参与是促进协同育人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因素(38.25%),其次是组织丰富的协同育人活动(25.23%)。可见,丰富多样的家校协同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可能是促进和吸引家长参与协同育人活动的有效手段,为开展高质量协同育人活动提供了参考。

(四)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效果的满意度有差异

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的满意度是衡量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调查发现,家长群体对协同育人的效果满意度比较高,非常满意(22.89%)和比较满意(61.20%)的家长达84.09%,不大满意和不满意的家长只占15.91%。而教师群体中,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教师和不大满意甚至不满意的教师各占一半。可见,家长群体比教师群体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满意度更高,教师群体对家校协同育人的诉求更强烈,比家长更迫切期望开展高质量的家校协同育人活动,也比家长更重视家校协同育人活动开展的效果。

四、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值得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对N市城中村三所学校的家校协同育人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当前城中村家校双方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正确认识,家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途径较多,双方关注的育人内容比较多元,家长对家校协同育人的满意度比较高。但是,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如果不加以关注,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就会影响协同育人的成效。

第一,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协同育人中存在不对等性。现有的家校沟通交流途径虽然比较多,但是从沟通的形式来看,家长会、网上交流(班级QQ群、微信群)、家长开放日、家访等都是由学校组织发起的,学校处于上位,扮演领导者和主导者角色,发通知、发信息要求家长参加。而家长居于下位,只能被动配合,扮演服从者和参与者角色,家校之间没有建立起相对平等的互动机制。

第二,“家长工作繁忙制约其参与家校协同育人”是个伪命题。调查发现,84.11%的教师和58.07%的家长一致认为家长工作繁忙是影响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最重要的消极因素。本研究了解到,19.04%的家长为企业员工、0.96%的家长为公务员、3.86%的家长为事业单位员工、21.45%的家长为商贩、54.69%的家长为自由职业者(含14.7%的外来务工人员)。其中,工作相对稳定、上班时间和时长相对固定的家长如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他们占比只有23.86%,余下的占比76.14%,他们的工作时间和时长难以确定,工作繁忙程度难以评估。可见,“工作繁忙”不是制约城中村家长参与协同育人的真正原因,工作性质导致的上下班时间不固定、工作时长难确定、工作场所经常变更、劳动强度大等现实因素,使他们难以兼顾协同育人活动。

第三,部分家长缺乏与学校进行德育交流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导致学校对协同育人的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其根源可能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城中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面对青春期子女的管教问题,面对复杂的时代变迁,他们在知识储备、教养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都难以与学校教育同步,对协同育人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二是城中村部分家长靠出租多余住房、商铺以及分红等方式获取高额收入,缺乏竞争意识和上进心,对子女疏于管教,对学校教育不够关心;三是城中村家长首先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其次才是子女的品德教育,表现出比较明显的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

五、改善城中村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的建议

要改善城中村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学校和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家校协同育人双向沟通机制。家校协同育人双向沟通机制的建立是良好的家校协同育人的基础和保障。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学校应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体系,制订家委会章程,发挥家委会在家校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所调查的三所城中村中学都建立了家委会,但是,由于城中村家长学历偏低、教育能力参差不齐,家委会基本上一年只开一次或两次成员会议,其监督、参与、协调等作用并没有完全体现和发挥出来。城中村学校要进一步改变观念,改变家校合作中的“上位者”“领导者”定位,不能将家校协同育人停留在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服从、支持和参与的单向交流模式上,应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和指导,在现有家委会的基础上,推动家委会的工作系统化、规范化,使家长成为学校的育人同盟者,促使家校协同育人逐渐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第二,组织开展特色鲜明、有针对性的协同育人活动。除传统常规育人活动外,城中村学校还应针对城中村家长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等具体情况,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协同育人活动。一是借助外部力量协同组织育人活动。学校争取城中村社区的支持,创设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面向社区居民和家长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月或宣传周活动,宣传本地区、本学校教育改革的措施、成绩和前景,听取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为家长进行良好的亲子沟通提供咨询等。二是深入开展实地家访工作。教师要扩大实地家访的覆盖面,主动向家长介绍学校、班级及其子女的情况,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措施和办法,做好家访记录,把家访目的、任务、过程、达成的共识、获得的启发和反思记录下来,提高家访的实效性。三是组织与家长密切相关的育人活动。如感恩教育活动,既能进行德育,又能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促进亲子交流,教育学生学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感恩父母。

第三,增强家长培训的针对性、计划性和系统性。城中村学校对家长的培训方式单一,以讲座形式为主,通常在召开家长会前先开展家长培训讲座,讲座内容与亲子教育、家庭科学教养方式或者考前心理辅导相关。针对城中村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知识、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增强家长培训的针对性,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训家长,提升他们协同育人的能力。对家长的培训应该有组织、有要求、有评估地向前推进。在形式上,突破单一的讲座形式,学校可以采取研发培训家长的校本培训教材、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开设家长网络学堂、定期发布培训主题、组织家长开展教育交流活动等形式。在内容上,学校应该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城中村家庭教育或者家校沟通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和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亲子观、育儿观、家庭观。学校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性的家长教育培训,帮助“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城中村家长逐渐成长为“力所能及”甚至“得心应手”的家庭教育能手,真正实现学校与家庭育人在目标、理念和方法上同步。

总而言之,城中村学校德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难点,学校和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协同育人双向沟通机制,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育人活动,创设和谐的家校育人环境。

猜你喜欢

城中村家校德育工作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