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视角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以湘潭市为例
2021-01-12邓江楼谢文娴
邓江楼,谢文娴
(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2018年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政府需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尤其是义务教育事业,而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农村教师的队伍建设。[1]我国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此的研究成果颇多。国内研究多聚焦于如何从文化、政策和个人发展等角度建设农村教师队伍,但从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角度展开的研究较少。我国农村各地迥异的地域空间对当地的教育事业,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本文将基于地理视角,对湘潭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展开成因分析。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地理学知识,从地理学科角度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的成因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一、湘潭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2018年相关数据显示,湘潭市现有中小学教职员工30 240人,其中农村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队伍建设历来是湘潭教育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
为方便阐述湘潭市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现状,本文将在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湘潭某农村中学为例,说明湘潭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低
图1显示,此次调查样本中处于46—50岁、51—54岁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4.33%和27%,40岁以下教师只占其中的19.05%。由此看出,目前湘潭农村地区以中老年教师为主,青年教师较少。
图1 教师年龄结构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农村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教师年龄结构易造成农村地区新老教师的衔接中断,给其后续发展带来一系列困难。另一方面,青年师资的缺乏也会导致该地区出现教学思想守旧、创造力差、教学积极性低、教学质量差等问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农村教育的振兴。
(二)音体美教师缺乏,教师多兼任数门课程
由图2可知,该校在各学科教师人数配置上存在一定问题。音、体、美教师占比明显低于其他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湘潭农村地区学校对音、体、美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图2 各科教师分布情况
据调查,学科教师人数的不合理分布是导致该地区农村教师兼任多门课程的原因之一。在现实教学中,这种身兼数职的情况不仅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降低其工作效率,而且多数兼职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与学科素养,最终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职称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晋级难
由图3、图4可看出,该校多数教师虽然教龄较长,但是职称却多停留在一、二级。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该校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以中老年为主,青年教师的职称普遍不高。
图3 教师职称结构
图4 教师教龄年限
一方面,这种不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难以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难以为农村教师队伍发展及时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教师职称的限额制大大减少了在岗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晋升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青年教师的流失。
二、湘潭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的成因分析
目前,农村学校面临的师资困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教师职业吸引力较弱、教师流动机制不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不到位、教师文化建设缺失等。[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发展会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下面将依据地理学相关理论,从农村地区服务级别、可达性、空间扩散以及文化空间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农村地区服务范围小、可达性差,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根据中心地理论,湘潭农村地区附近的集镇属于低级中心地,所能提供的服务级别和档次较低且服务范围小,这是导致湘潭农村地区青年师资缺乏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为:一方面湘潭农村地区周边的大型超市、综合性商场以及文娱场所较少,这不仅难以满足教师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业余活动空间;另一方面,湘潭多数农村学校位置较偏,可达性差。湘潭毗邻省会长沙,但从学校出发前往市区或长沙所需时间较长。除此之外,由于学校扩建等原因,近年来周边市区教师数量亟须补充,大多数青年教师更倾向于前往市区就业,谋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广阔的就业前景。
(二)新教育思想在农村地区传播慢,难以普及
教师需要终身学习,应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接受并学习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等,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因此,加强教师对新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等的学习也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
根据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心易产生新思想、新观念。这种新的思想观念往往以发源地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首先,湘潭市人口密度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城市,而新教育思想往往最先产生于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传播至湘潭市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相较于城市地区,该地农村地区在新思想、新观念等信息的传播上具有明显的滞后性。除此之外,农村地区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对新教育思想的接纳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以上种种因素都给农村地区新教育思想的空间扩散带来一定困难。
正是由于这种缓慢的空间扩散,城市教师和农村教师在运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时间上具有不同步性。长此以往,农村青年教师易对个人前景产生担忧,继而选择前往市区发展。而农村地区青年教师的日渐减少反过来又阻碍了新教育观念的空间扩散。
(三)文化认同感低,外来新教师难以融入当地
湘潭地处南方,多山多水的复杂地形特点使湘潭广大农村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其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十里不同音,一村一方言”。一方面,这种独特的语言环境容易带来沟通上的不便,给外来教师融入当地的社交圈、文化圈带来一定的阻碍;另一方面,湘潭农村地区青年师资的培养多以老教师的“传帮带”形式进行,但大多数农村老教师习惯用当地方言进行交流,这给外来新教师在接受专业指导方面带来一定困难,也不利于农村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综上所述,这种地理环境导致的方言差异,让外来新教师难以对当地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低认同感、低归属感的出现,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不稳定因素之一,对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造成一定阻碍。
三、湘潭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进策略
(一)完善农村交通及物流体系,改造学校硬件设施及周边环境
第一,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及物流体系,不仅可以降低教师因城乡发展差距而产生的失落感,而且能满足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湘潭农村与周边市区的省道、国道以及高速公路的立体交通网络建构,提高湘潭农村地区的交通可达性。便捷的交通能扩大教师的业余活动空间、缩小城乡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城乡之间的信息流通以及新教育思想、新教学方法在农村地区的传播,有利于农村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顺应新时代发展趋势,加速构建农村物流体系。完整的现代物流网络加上发达的网络购物程序,能让教师即使处于服务级别次一级的农村地区,也可以享受到与城区一样的便捷生活。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加强湘潭农村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第二,湘潭市政府近年虽多次出台《湘潭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9年“学校清洁百日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整治农村学校环境,但与市区和省会长沙相比,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仍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由学校硬件设施所产生的物质差距和心理落差是导致湘潭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出现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结底,是农村地区学校自身对教师的吸引力不足。为此,政府可以加大教学建筑、教师住房、教学基础设施配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对湘潭农村学校进行提质改造。除此之外,湘潭毗邻长沙,而近年来长沙对农村学校的提质改造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已取得了较大成效。这一落差也可能是农村地区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因此,湘潭市政府可以效仿长沙市政府,针对农村学校周边环境的具体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改造计划,为农村教师提供更舒适的工作环境,提升其工作、生活的幸福感。
(二)多管齐下促进城乡教师培训交流的常态化、高效化
由于优秀教师比例较少,且农村信息通达度较城市地区低,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随着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教师作为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群体,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社会对教师岗位的新要求。对大部分农村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教学和专业上的无助是他们在职业生涯早期遭遇的最大困境。如果此时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能对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帮扶,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教师的流失。[3]湖南泸溪县就通过创新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将精准扶贫与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并逐渐改变该地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因此,湘潭可以效仿泸溪县,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制度。
农村学校及所属教育部门可以发挥长株潭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湖南省的高等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城乡教师网络交流等形式,打破城乡之间的时空限制,促进湘潭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政府通过建立湖南省高等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不仅能逐渐拓宽农村教师的专业知识面,而且能让新入职的教师得到更加专业的指导,使其教学技能得到快速提升。鉴于长株潭地区的高校众多,政府也可以采取高校专家团队与农村学校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的方式,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水平。
(三)多方位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增强农村教师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针对湘潭农村地区因方言差异出现的外来新教师难以融入当地社会文化圈、难以适应农村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相关方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解决。
第一,学校应多与当地村镇联合开展农村特色文化主题活动,如湘乡壶天镇的“山歌艺术节”、中沙镇的“梅龙冬笋节”,等等。这些特色活动不仅能增进外来新教师对当地农村文化的了解,而且可以消除因方言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对当地的陌生感。此外,农村学校可以就地取材,开展教师之间的研究性活动,组织本校各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当地方言文化的成因、发展历程等。这种研究性活动在促进新老教师相互了解的同时,也能让新教师熟悉当地方言文化,有利于其产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社会层面存在农村教师的地位不如城市教师,长期在农村执教是一种“不上进”和“退步”表现的错误认知。[4]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和学校应加大对优秀农村教师的宣传力度,增加各界对农村学校及教师的了解与信任。通过深入体验农村生活,教师也能提升对农村的归属感和当地文化的认同感,避免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5]例如,湘潭市政府可以通过给在农村执教二十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在市优秀教师表彰项目中增设类似“湘潭最可爱农村教师”的奖项以及在评选和表彰教育先进个人、确定特级教师评选指标和评选条件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等多种激励方式,提升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这种宣传方式不仅能加深普通村民与农村教师之间的相互理解,也能进一步提升教师对农村地区的归属感。
总而言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面对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依据相关地理学理论来制定一系列对策,从而促进农村教师队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