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广西财政支持企业研发的对策研究

2021-01-12广西财政厅吴宏腾韦聪华楼珂宇庞嘉雁

经济研究参考 2020年16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广西科技

广西财政厅 吴宏腾 韦聪华 楼珂宇 庞嘉雁

一、广西财政支持企业研发的基本现状

(一)政策扶持效应显现

一是政策体系基本框架逐步完善。近年来,广西为支持企业研发、促进社会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加强产业技术攻关、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如顶层设计、行动方案、财税、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经费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各类政策之间既有重点与特色,又彼此相互补充。其中,财政政策支持有力,政策扶持效应不断显现,总体来说,广西正逐步完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体系框架。

二是减税降费颇见成效。2018年,广西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266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13.9亿元,1026家科技型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34亿元,同比增长59.1%,实实在在为企业减免税负。2019年,又对2018年331家符合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高新技术企业,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5.57亿元;对2018年经认定的947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奖励性后补助的方式给予资助经费8500万元。出台《广西激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财政奖补实施办法》后,2019年广西203家企业年度新增研发经费超过13亿元,下达财政奖补资金1.27亿元,财政投入与企业新增研发经费投入比例接近1∶11,为企业减税降费的同时也激励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积极培育创新平台。自“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广西共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01个。包括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国家众创空间等。按平台的牵头部门分类,科技厅52个、发改委10个、区科协10个、农业农村厅8个、教育厅6个、人社厅4个、工信厅4个、市场监管局4个、自然资源厅2个、林业局1个。广西正积极加快构建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

四是科技创新成果显著。2018年,广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36件,与2011年比提高了3.96件。截至2019年底,累计实施“三百二千”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技术突破项目112项,总投资金额约94.5亿元,资助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12.1亿元,突破重大技术81项,获得521个专利,开发出新产品293个,新增产值达159亿元。其中包括突破先进制造业重大技术19项,突破优势特色农业16项,突破高性能新材料15项,突破大健康产业11项,突破传统优势产业9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7项,突破生态环保产业3项,突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1项。一批重大技术突破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例如,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实施的“新型节能环保国VI发动机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研发成果应用于多款产品,年销售收入预期超过200亿元,发动机年产能力达60万台;“专业相机手持稳定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在电机精准控制结构及软件控制方法和人体工程体感创新方面实现专业相机稳定器多项技术的突破;“精铝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的精铝生产技术研发2019年全部完成,铝含量达到99.85%以上,产能为6.97万吨,实现产值超11亿元等。

(二)财政投入稳步增长

近年来,自治区财政厅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重点保障科技创新资金需求,建立并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引导为辅、科技与市场相结合的新型研发激励机制。2014~2018年,全区科技投入不断增大,科学技术支出年均增长率达4.86%,科学技术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1%~1.7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15年比2014年有较大回落,原因在于统计口径有变。2017年,自治区召开了创新驱动大会,自治区本级财政新增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用于支持广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受此影响,2017年科学技术支出600392万元,较上年增长32.84%(见表1)。

表12014~2018年广西科学技术支出和公共财政支出

(三)资金来源日趋丰富

一是按出资主体分。研究与发展经费(R&D)内部支出由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境外资金构成,广西研究与发展经费中,企业资金大约占总数的70%左右,政府资金主要起引导推动作用,2014~2018年,政府资金与企业资金一直为上升趋势,占总数的比例较为稳定(见表2)。

表22014~2018年广西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分解 单位:万元

二是按预算科目分。2014~2018年,科学技术支出共2792275万元,其中技术研究与开发占比最大,5年来,技术研究与开发占科学技术支出比重由69%下降到57%左右(见表3),其他预算科目略有增加,结构更加合理。

表32014~2018年科学技术支出 单位:万元

三是按研究内容分。科学研究通常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种类型。2018年,广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占科技支出比重分别为3.66%和9.18%,但早在2013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9.52%和21.96%,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四)财政资金管理逐步规范

为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金的管理办法,规范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涉及重大专项经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等,明确资金支持的对象方向及方式,明确项目开支范围,简化预算编制,简化政府采购相关审批,改进会议费、劳务费、差旅费管理等,同时开展绩效评价以及监督检查工作,逐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

(五)企业研发势能高涨

据统计,2014~2018年广西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年均增长率为6.47%,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稳步保持在0.7%左右(见表4),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企业一直重视产品研发等项目。

表42014~2018年广西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和GDP

一是企业创新创业积极性明显增强。2018年共有12家企业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企业奖,数量比2017年增长100%。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0多家,同比增长50%以上。

二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较为稳定。2015~2019年,广西R&D经费支出总量与GDP的比重(即科技投入强度)稳定保持在0.6%~0.7%,但与全国(2017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17%)水平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三是自治区级企业科技成果数量逐渐增加。自治区级企业科技成果登记数由2014年的208个增加至2018年的680个。2014~2018年自治区级企业科技成果登记数占自治区级科技成果登记数总数比重平均为27.1%,分别为31.2%、22.8%、24.6%、29.4%、27.5%,但仍有待提高。

四是科技创新红利逐步体现。2018年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0多项,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72%,比2017年提高了1.37个百分点。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46.70%,比2017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增幅排全国第8位,科技创新红利逐步体现。2018年10月29日,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该评价报告选取了科创环境、科技活动投入及产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5个一级评价指标,又选取12个二级评价指标、39个三级评价指标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比2017年上升3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广西财政支持企业研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落地效果不明显

1.企业缺乏财务专业人才。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例,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研发费用归集、研发费用辅助账核算不规范等原因,在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审核无法通过,导致企业无法享受到税费减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的落地效果。

2.研发项目认定专业性强。当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的管理部门是税务部门,但由于税务部门缺乏研发领域的专家,在对企业研发活动进行认定时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如研发活动难以认定、费用难以归集以及真实性难以核实等,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容易出现项目判断难度大、执法风险高等问题,导致企业未能获得本应享受的税费减免红利。

3.政策宣传力度不够。一方面,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政策敏感度低,缺乏战略远见,争取政策优惠积极性不够,如在调研中发现,广西广电网络公司已经享受其他政策优惠后没有再申报加计扣除政策优惠,有的企业则因申请周期长而不积极申报;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对企业政策的辅导和交流不够深入,导致企业对政策的知晓度低。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仍有部分企业对研发奖补政策一无所知,不了解能够享受哪些政策优惠。

(二)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1.广西研发投入强度低。2015~2018年,广西R&D经费投入总体上保持稳步上升的发展态势,经费投入规模由2015年的105.9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44.85亿元,但投入强度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2015~2018年,分别为第26、第26、第27、第27位,与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江西、云南等地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2018年为例,广西GDP为20352.51亿元,全国排18位;研发支出144.85亿元,全国排名第21位;广西GDP占全国的2.26%,R&D经费投入仅为全国的0.74%。2018年与广西相邻的广东、湖南、贵州、云南R&D经费分别为2704.7亿元、658.3亿元、121.6亿元、187.3亿元,广西R&D经费占GDP比重排名最后。(1)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2.投入方式比较单一。虽然当前广西政府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资助方式已经涉及了财政补贴、税收返还、税收优惠等形式,但还是以资金的直接补贴为主,间接补助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能力达不到预期效果。风险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发放科技创新券等财政资助方式运用得还不够,投入方式缺少灵活性。

3.整体引导撬动有所回落。研发投入经费按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2015~2018年,广西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呈稳中带增趋势,而企业投入资金增长缓慢并出现下降现象。以2018年为例,广西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144.85亿元,其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42.6亿元,占比29.4%;企业资金95.08亿元,占比65.64%,同比下降2.2%。(2)根据相关年份《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调研数据整理所得。政府资金引导撬动效应有所下降,企业作为研发经费投入主体,并未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投入结构有待优化

1.从投资领域看。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上往往不足。财政科技支出在安排预算时,并没有向基础研究领域倾斜。近年来,广西基础研究投入占全部R&D经费支出的比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西研发投入结构的合理性。2015~2018年,广西基础研究支出占比基本处于10%~12%的水平,其中,2018年基础研究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11.9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见表5)。在基础研究三大支出主体中,高等学校、政府属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基础研究经费分别为10.42亿元、5.28亿元和6426.1万元,可见高等学校对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的贡献为60%,成为基础研究投入的主体,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广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表52015~2018年按投入领域分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

2.从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型企业领军作用不可替代,小型企业研发投入增速显著,但相对投入仍然偏低。以2018年为例,广西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为80.11亿元,同比下降1.5%,支出总量占企业全部支出80.07%,超过全部工业企业支出总量一半以上,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有所提高,2018年小型工业企业研发支出为19.94亿元,同比增长25.4%。总体来说,广西企业研发投入还是以大中型企业为主、小型企业为辅,小型研发投入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应多考虑小型企业,以进一步激发其研发投入积极性。

3.从投入行业来看。以工业企业为例,2017年广西工业企业中,制造业实现研发经费投入80.25亿元,同比下降1.74%。研发经费投入排名前五位的行业有汽车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其中,研发投入总量超过10亿元的行业只有汽车制造业,为38.17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部工业企业研发内部经费支出的47%。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最高的是汽车制造业(1.48%),其次是通信设备制造业(1.31%)、专用设备制造业(1.14%)(见表6),由此可见,广西各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研发活动不均衡、差距大,以汽车制造业及其他制造业为代表的优势行业和大量弱势行业的差异对比相对明显,整体研发投入仍旧侧重于传统产业。

表62017年企业R&D经费投入最多的15个行业及其强度

4.从地区来看。由于广西各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极不均衡,广西企业研发投入地区差异特征比较明显。南宁、柳州、桂林三市研发投入贡献突出。2018年,广西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排名前五位的地区依次是南宁市(471902.3万元)、柳州市(385689.1万元)、桂林市(174375.56万元)、玉林市(80138.7万元)、防城港市(74147.7万元)。其中,南宁、柳州、桂林三市工业企业合计实现研发经费内部支出1186253.4万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的81.9%。从研发投入强度看,南宁(1.17%)、柳州(1.26%)、防城港(1.06%)、桂林(0.87%)四市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区水平,其余十个市投入强度明显偏低,地区研发投入不平衡十分明显。

(四)研发投入效益有待提高

1.研发成果转化率低。一是成果转化投入不足。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阶段,企业的研发活动多具有高风险的不确定性,部分企业不愿承担风险,同时在这一阶段政府设立的各类引导资金数量较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不足,政府引导资金与市场化资金未形成有效协同作用,严重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2018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发新产品经费109.1亿元,同比下降2.6%。二是由于企业研发活动在立项阶段没有遵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研发产品没有走进市场,导致具有转化价值的科技成果比重低。2018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1833.59亿元,同比下降18.5%(见表7)。2018年,广西技术市场成交额为61.41亿元,是同样作为西部省份的贵州省(171.10亿元)的35.9%,是发达地区广东省(1365.42亿元)的4.5%。广西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仍需进一步加强。

表72015~2018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及生产 单位:万元

2.各地转化重大科技成果的能力和成效不均衡。由于广西各地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极不均衡,欠发达地市既缺少亟须引进转化科技成果的高新技术或规上企业,又缺乏供给有效科技成果的科研院所,尽管科技成果转化标准不高,仍然造成全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成效分层现象严重。2019年,南宁、柳州、桂林和梧州稳列第一梯队,合计完成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71项,占2019年全区完成总量的63%;合计转化产生效益104.26亿元,占全区产生总效益的87%,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量尤其是转化效益远远甩开处于第二梯队的其他10个地市。

3.知识产权质量有待提高。2019年,广西共申请专利4197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460件,比上年下降38.6%;获专利授权22682件,同比增长10.40%,其中发明专利获授权3413件,比上年下降21.1%。截至2019年底,广西拥有发明专利2247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仅仅4.6件,而全国(不含港澳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86.2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3.3件,广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五)资金使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1.对研发经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不够。研发经费预算是预算评审评估、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项目财务审计验收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参考。但有的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显然不足,主要表现为对预算科目列支内容理解不够到位,编制时不分项目类别就直接生搬硬套别的项目预算,预算编制说明过于粗放,盲目承诺配套等。

2.科研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科研管理环节多,研发投入经费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涉及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管理的有科技、财政、发改、工信等多个部门,同时资金支持的科技项目类别也广,如有的是支持产业化的,有的是支持基础研究的,有的是支持成果转化的等。虽然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但是由于部门间信息不对称、沟通不顺畅等原因,导致资金监管失去原有效力。

3.科技项目“重立项,轻管理”。一是由于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常用方法是项目申报制。相应的科技经费主要体现在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申报书上,即未出成果却先得到专项经费,这就导致项目在立项和预评审环节竞争激烈,同时,由于部分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执行不够严格,专项承担单位可能出现过度竞争、“僧多粥少”的现象,容易滋生权力寻租和腐败行为。二是科技项目立项难,企业在项目申报上花的时间比科研时间多,由于专项经费已经预先拨付,一方面部分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滞后,监管体系不完善,绩效评估体系欠缺,使项目验收最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一些项目承担单位对经费使用比较随意,专款不专用,最后只是“走走过场”,导致财政资金浪费。

4.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目前,在项目实施督查检查过程中,存在有些项目承担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财务制度,经费开支随意性大,有些课题经费没有单独建账或者建账不合规,存在经费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导致项目推进力度缓慢等。另外,有些课题负责人将经费管理使用自主权当成经费所有权,将经费当成私有财产,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六)企业研发动力不足

1.企业研发活动积极性不高。2018年,广西工业企业共有6058家,有研发活动的企业仅有532家,占比8.78%,同比下降9.7%,研发投入强度为0.53%,同期全国规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为28%,研发投入强度为1.3%。不管是从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还是从投入强度看,广西企业的研发积极性还远远不够,企业研发活动相对较弱。

2019年,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共157项,按牵头单位分:企业获奖42项;大专院校获奖57项;科研机构获奖36项;医疗机构获奖14项;其他事业单位获奖8项。其中,企业牵头与参与的奖励项目共86项,占总比54.8%,根据实际调研发现,有些企业纯粹是为了获奖,并不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而开展研发活动。企业作为广西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还需进一步强化。

2.缺少创新型企业家和高层次技术人才。目前,广西企业的研发人才仍然缺乏,优势特色产业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短缺,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研发和提升创新水平的需求。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等人才政策,能享受到的企业不多。例如,“八桂学者”制度政策,目前聘期内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类“八桂学者”“八桂青年学者”在企业中工作的仅分别为5名、3名;广西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青年创新人才科研专项,2019年企业仅6人(项)获得资助,占总数2.15%;第一批广西高层次人才认定人选中,企业人才60名,占总数17.9%。广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人才相当匮乏,加大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依然任重道远。

3.研发基础条件差。良好的创新基础设施是能够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便利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广西创新基础设施总体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企业很大程度上希望能够通过孵化器、创新基地和科技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企业研发向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广西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由于重点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存在着产学研沟通渠道不通畅的问题。

三、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启示

(一)国内发达省份的经验

1.北京市经验。一是创新投入方式。以直接投入、税收返还、政府采购、收入分配等各式各样的政策形式参与企业研发活动,同时强化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主要支持具有公益性的科技领域。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进一步增加信用贷款的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对企业研发给予一定的贴息支持。三是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定位。北京市构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其主要定位是从事基础前沿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强化新型研发机构的公益性。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突出对科技工作者的奖励,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

2.浙江省经验。一是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增长机制。2019年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浙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总量要达到247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0%。二是建设高水准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创新主体。协同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扩大研发有效投入。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浙江省通过开展“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

3.江苏省经验。一是优化投入结构。突出资金预算重点分配,江苏财政科技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基础研究、科技支撑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落实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配套资金等方面。二是发力培育研发机构。江苏省财政安排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奖补资金对符合条件的研发型企业优先给予支持。三是注重人才奖励。江苏省对研发型企业全职聘用年薪收入超过50万元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按企业的实际贡献给予奖补,主要用于对高层次人才的绩效奖励和项目支持。

(二)国外政府的经验

1.美国经验。2017年,美国行政管理与预算局和科技政策办公室联合签署了“2019财年政府研发预算重点”备忘录,提出推进创新式基础性研究、基础设施和人才培育。一是强化基础性研究。面向基础性研究领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研究开发设施建设,并且这些设施大部分附属于美国能源部旗下的国立研究所。除此之外,美国科学基金也会给予资金支持。二是重视STEM教育(STEAM教育即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通过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加大科技型领导人才的供给,并为此政策的实施每年投入大约30亿美元。三是加强政府与校企合作。美国政府通过各种参与方式,支持以州政府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集群和自发产业集群的发展。另外,州政府还通过间接方式支持以大学和企业为中心的创新集群发展。

2.德国经验。一是通过大力实施新的高科技战略,从顶层政策设计上规定了优先发展对创新推动力较大的领域,集中财力重点推进具有战略前瞻性的科研项目,如2019年,德国政府投入5亿欧元,主要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同时,经济部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再投入1.5亿欧元,主要用于人工智能领域研发的奖励。二是重视人才培育。2017年,德国联邦政府推出了1000个终身教授职位,并将此政策推行到2032年。三是加大研发机构投入。2019年,德国联邦和地方政府签署了第四期《研究与创新公约》,公约明确将在2021~2030年共同为德国大学以外的重要科研机构提供总计120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四是加强政校企合作。在德国以州政府为基础,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一起打造校企合作产业群。同时,联邦政府再给予一定的资金保障。

3.日韩经验。一是巩固基础研究设施建设。日本政府在科技经费中采用非竞争性资助下拨方式,其主要目的用于支持巩固基础研究设施建设。韩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国际化基础研究所,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构建基础研究环境以及科学基础商务环境。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所需的设备费及研发经费,有一半由政府补助金提供。二是出台财税金融政策,鼓励银行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提供低息贷款。三是政校企合作方面主要以创新创业为主导,不仅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也要致力于推动基于知识产权的研发计划及撤销行政壁垒等系统性政策。

(三)启示

国内外支持科技创新的经验表明,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仅要注重科技创新投入,同时也要优化支持投入结构,强化基础创新能力的建设,加大人才培养,积极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等。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财政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增长机制。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金融机构为企业增加研发信贷额度,降低贷款利息。

2.强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重点。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方向是基础研究、公益性及具有战略前瞻性的行业领域,同时注重科研基础设施与基础条件建设。

3.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提升科技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和获得感。

4.积极培育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能够实现多元化投资、国际化建设、市场化运行和现代化管理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独立法人组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规划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研发设备进口补贴等方面对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支持。

5.创新产学研协作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开展以政府为基础,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参与的“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方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推进广西财政支持企业研发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职责,强化部门协同施策

1.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加强政策协同,联合税务、金融、科技等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加快形成一套完善的支持企业研发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整体功能、协同发力,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完善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激励体系。联合知识产权局出台知识产权补助实施细则,激励企业发明创造,如对发明专利授权大户按照件数等次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对著作权按照实际缴纳费用的比例进行补助等。二是加强资金统筹。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均有各自的项目和经费来源,各部门使各自的钱,各耕各田,政策资金使用一定程度上存在“碎片化”现象,需要集中财力,重点加大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统筹各方面政策,针对问题形成合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特别是出台提标扩面或新增支出政策时,要科学评估各级财政承受能力,不给部分市县“三保”新增新的压力。三是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联动管理信息平台,组织开展专项指南研究、项目支持等工作协同,提高分类专项管理水平,避免项目重复支持。

2.加强企业研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制度政策创新,优化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政策和高层次人才认定制度,着力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的培养和引进。一是组织实施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引育高层次人才。重点围绕汽车、机械、有色金属、高端铝等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通过实施新一批“八桂学者”、特聘专家等自治区重大人才项目,优先选聘一批国家五类人才。二是加强定点定向招才引才。组织和引导企业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充分利用自治区高层次人才认定和资助政策,以小分队方式实施对口专业领域的小规模、多频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三是探索设立“人才飞地”引才。在区外科技资源富集区域建立“人才飞地”,积极推动区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与广西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四是完善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体奖励机制。联合人社、科技部门加强科技人才认定,对经认定的优秀科技人才,通过提高计税工资基数及提高绩效工资额度、个税减免等方式增加其收入,进一步激励其研发热情。

3.持续营造良好的企业研发政策环境。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基地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科技创新创业条件保障能力。一是强化创新、提升服务。充分借鉴其他地方创新做法,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等一些特殊时期,实现惠企服务“最多点一次”,让企业“不来即享”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快科技服务、软件信息服务、产品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三是降低中小企业政策享受门槛,如降低研发费用的核算归集要求,设计更加简单的研发辅助账,进一步简化核算要求,降低享受的遵从标准。四是稳步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继续对科技部门考核通过的重点实验室分档给予资助,同时,鼓励开放实验室在完成正常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的科研团队、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与区内企业、研发中心等进行资源共享。对签订协议的开放实验室,按照为企业开展研发产生的服务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实验室团队奖励。

4.加大政策宣传。加强财政、科技、工信、税务、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在政策宣传、信息共享、需求反映、问题解决等方面形成工作合力,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多方合力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一是通过《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网以及相关部门门户网站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全面提高政策的知晓率。二是让政策解读更深入。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电话等互联网平台,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对象精准推送信息,采取“一对一或点对点”的服务方式,及时在“线上”为企业答疑解惑,派驻企业联络员入企驻点精准服务,让企业不出门就能了解掌握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全方位指导企业使用加计扣除申报系统,减轻企业在设置研发辅助账、归集核算各项研发费用等工作上的压力,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研发费用归集核算准确性,确保企业及时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

(二)精准施策,提升财政资金投入效能

1.健全财政稳投入增长机制。一是根据实际财力适当加大预算安排力度,增加财政支持企业研发投入力度,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重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财政在科技投入上的增幅要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加强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东盟信息港等国家级平台建设,积极申请国家有关部委重大科技项目在广西落地,争取中央在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再投资、再贷款再贴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方面给予广西更大的支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国家投资政策,做好“两跑四争”工作,为广西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

2.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正确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着力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灵活使用财政补偿、投资补助等方式,明确企业在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同时还能申报其他财政奖补,激励更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一是对于重大公益性建设研发项目,通过建立基金方式使财政预算安排资金作为引导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先期进入,财政逐年还本付息,放大财政资金倍数;对于一些经营性领域,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以奖代补、竞争招标、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给予扶持,对中小企业采取发放“科技创新券”方式进行补贴。二是对于产业发展研发项目,主要通过设立发展基金、股权投资、技改贴息、后补助和业绩奖励等方式予以扶持。

3.优化资金投入结构。由于广西各个行业、领域和地区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因此,不应该一味简单盲目地在投入量上做加法,而是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地区自身实际因地制宜,优化配置投入要素,动态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投入管理水平,把握“度”,追求“效”。如在预算安排时,进一步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重。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占比,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到基础研究中,进一步加快企业成为执行基础研究的绝对主力,重点支持对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带动性等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项目,增强源头创新能力。二是重视应用研究投入。应用研究作为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中心环节,在创新链条中发挥着将新知识转化成新产品的重要纽带作用,加大应用研究投入比例,将进一步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试验发展转化的进程,提高创新链条运行效率。三是根据行业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加大向国家鼓励支持的领域的投入,提高投入的利用率,如重点支持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社会公益性研究及科技服务、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等。四是做好各市研发活动的统计工作。对各市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基本情况进行数据摸底,统计内容涉及各市研发活动基本情况、政策情况、市财政科技投入情况等,并通过了解各市促进企业加大研发工作的计划措施及目标、拟重点解决的问题,统筹规划今后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4.鼓励企业向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坚持“九张名片”发展的创新思路。对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节能减排、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如柴油发动机研发、特色农业良种培育、海洋生态生物研究、水产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是广西科技创新的强项,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充分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加快突破一批重大的科技项目,不断巩固提升传统老产业。例如,汽车、机械制造、高端铝、智慧糖业、电子信息以及碳酸钙等产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要围绕这些优势产业给予一定的研发投入支持,通过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广西科技创新的新优势。

(三)发挥财政金融政策合力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1.加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科技金融,进一步降低企业研发的融资成本和门槛,增加授信额度,提高审批效率,建立“政银担”风险分担模式,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允许企业以专利权、商标权、股权、订货单等作为抵押标的贷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高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比例,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研发的薄弱环节。其中,财政给予贷款贴息和担保费补助,在进一步做实担保平台等方面再添把火,再加把力,推动金融惠企政策更好地支持企业研发。

2.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联合保险公司开发“科技险”“研发费用损失保险”等险种,为高风险的科技型企业研发进行“兜底”,进一步激发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的热情。政府可补贴部分保费。如参保的企业研发项目失败后,保险公司则可以根据签订的保险合同,给企业约定的赔偿。

3.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充分利用财政政策性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科创人才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机构活动中。一是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对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并实现股权融资或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发行债券实现融资的企业,财政可以按其中介费用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二是构建广西科创投融资新模式,充分利用广西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科创子基金,如科创人才等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广西企业研发,支持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

(四)完善研发投入资金管理体系

1.加强研发经费预算编制与管理。一是简化财政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在项目直接费用中除了设备费以外,其他的科目费用全部由项目承担单位统筹使用。二是进一步探索建立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不设绩效支出、劳务费等科目的比例限制,注重强化项目成果的产出评价。

2.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制定研发资金管理办法,规定项目研发资金使用要求和使用范围,根据研发项目情况,设立研发费用台账,准确归集核算研发费用。切实加强研发经费的管理,确保研发资金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监督管理、会计核算的职能作用,确保项目研发资金的安全、高效,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和研发效率。对截留克扣、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违反财经纪律和未按规定使用管理研发资金的行为,要按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3.完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机制,提升研发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转变以往“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重立项、轻结果”的惯性思维。完善研发经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流程和方式方法,准确评价研发专项资金的绩效水平,做“足”绩效评价,做“优”绩效目标,做“真”绩效评价,建立财政专项研发资金的绩效监控和问责机制,做到“支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应当将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建立公正、透明、规范的科研项目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五)突出研发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1.进一步支持发展创新型企业。强化企业作为研发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及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一是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领头羊。通过资金、机制、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广西龙头企业和支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融资平台,让“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培育更多像华为一样的创新发展型企业的“领头羊”。二是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瞪羚企业”作为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是提升广西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制定完善加快“瞪羚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措施,如对经认定的“瞪羚企业”给予生产经营用房补贴;对“瞪羚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按照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降低其研发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展销活动,并给予一定展位费补贴等。三是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群。成立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小组,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组织认定工作力度,依托高新区、科技孵化器、科技园等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基地,培育和壮大一批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对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用地用电补贴、科技项目支持等政策激励,进一步推动广西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快速增长。

2.鼓励企业构建和引进研发机构。制定鼓励企业构建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加强对企业研发机构的管理与支持,通过利用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对经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进行资助,充分借鉴江苏省等先进省份的成功经验做法,如对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企业研发机构从自治区科技基地和人才专项中分别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经评价为优秀的研发机构再给予5万~10万元资金奖励,以此鼓励企业建立国家级、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外知名研发机构在广西设立高水平研发机构。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是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财政补助政策。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项目发现机制,推进实施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考核指标的“后补助”机制。积极落实新产品研发扶持政策,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加大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力度,构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二是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协同体系,借鉴浙江省经验,开展以“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方式,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以订单等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同时鼓励企业积极承接和转化高校、科研院所具有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加强与本地高校如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合作。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与发布体系,畅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实现各类科技计划、科技奖励成果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四是加强以科技金融手段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分担机制,按照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合作银行风险补偿。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广西科技
广西贵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