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21-01-12徐志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教育

□文/ 徐志花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 重庆)

[提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与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教育发展相适应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科学地鉴定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全面地分析影响其发展的瓶颈性问题,概括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大大促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实施,最终为高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提供保障。

当今社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只有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才能使社会活力得到激发,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更好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是党在新的时期下提出的新的战略方针。高校教育要改革,其核心内容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上需要大胆改革。完善的创新性人才体系的构建已经迫在眉睫,因此高校必须了解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价值,分析高校当前人才培养体系所存在的不足,从而进一步优化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演变以及基本内涵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演变。“创新创业教育”最先是由“创业教育”演变而来的。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于1989 年联合国组织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会议报告对“21 世纪的教学哲学”进行阐述时提到了“第三本学习护照”,也就是关于创新能力方面的问题。提倡把创业能力护照的位置提升到与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同等的位置上来。然而,现实是创业教育相关实践活动在欧美等国家中已经存在了几十年,早在1947 年,美国哈佛大学就设置了创业类的课程。1953 年,德鲁克直接开设创业与革新的教育课程,从而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为目的的有关创业的教育潮流在美国兴起。直至1968 年,百森商学院开设了第一个本科创业主修专业。1971年,南加州大学设置MBA 创业学课程,从而促进了世界高校创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 世纪80 年代,创业教育不再局限于商学院专业,进而成为全美高校发展最快的学术领域。紧接着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日本、德国、英国开始优先帮扶创业教育领域,因而很多高等学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最终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的形成。1998年在法国召开的第一届高等教育会议明确提出,为促进毕业学生的就业,高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应届毕业生不再仅是求职者的身份,更要是新岗位的创造者。为未来的高等教育,明确教育使命,再次提到了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相对于国外的创业教育来说,我国则将“创新”与“创业教育”结合了起来,使创业教育赋予了“创新”的内容,从而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于1996 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培养创新精神。2002 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对人大、清华等大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试点。2008 年国家教育部决议通过有关质量工程项目的30 个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试验区。2010 年以后,以《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为起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从“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中的“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一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创业指的是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范畴之内所开创的新的事业、企业或者岗位,强调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上的创造;而创新指的是不受现状的限制,敢于开拓与尝试富于变化的精神状态,所涉及的更多的是思维层次上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简而言之,它们有存在一致性的地方。创业所依赖的基础与关键在于创新,创新对创业有持续维系的作用。拥有创新意识与思维,加之市场机遇与实践能力,创业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大提升。同时,创业也是一种实践活动上的创新,区别于思维与观念上的创新。创业可以说成是创新在行动上的具体化形式,从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创新属于经济学概念。根据世界创新理论提出者熊彼特的说法,创新是社会经济主体把新的生产要素或条件进行重新组合,进而引入生产系统中形成的一种从未有过的生产函数。另外,根据德鲁克观点,创业是建立新的事业,他不是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重复,而是建立一个新的满足或与原有经营模式相区别的经营模式,其核心在于在原有的组织结构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生产函数。因此,可以得出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本质上是一样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上的新的转变,把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国高校大量扩招,高校的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整体有所下降。传统的高校教育重点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从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人才的培养与时代发展相脱节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现行教育相融合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更新学校的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造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提升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水平。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培养富有创新性人才,可以让高校学生毕业以后在就业或是创业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党的十九大强调,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新时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创新性、技术性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流,社会经济持续稳健地增长有赖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高校人才培养步伐需要与时代保持一致,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做出贡献,推动我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最终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与劣势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出台的文件明确指出,国家关注的重点将会放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上来,通过各种创业扶持政策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对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基本上要与引导大学生就业与职业规划持平。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不再仅仅是教学本身,而要更多地关注到教学的系统性与观念性上。在高等院校内,学校以多种形式对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理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劣势。当前,我国高校学生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致大多数学生以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作为理想的就业标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学校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一些创业课程的学习,只能通过相关选修课程来完成,致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不了体系。在我国许多高等院校中,很少配有专职的创新创业教师,所以引导学生自主创业的任务只能由对应的辅导员与相关就业指导教师来承担。由于创业知识与经验的不足,很难对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作用。学校没有打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学生创业办公受场所与经费的制约,专项资金不能到位,势必会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形成阻碍。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瓶颈性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过于模糊。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普遍被忽略,呈现边缘化的现象,大多数学校并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流教育进行教学,而是将其归纳为经济技术型学科或企业管理类学科进行教学。在我国众多高校中,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过于模糊。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功利性的特点,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速成教育。而企业家们大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个别学生的创业实践,或者说是就业行为,他们认不清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价值。因此,绝大部分学校并没有真正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将其归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当中。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的创新受限于技术层面的创新,对于创意型创业以及社会创新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从某种层面来说,社会意识的创新以及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节。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并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来进行教学,并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还仅仅局限于技术与技能层面之上。创业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被独立设置,与专业课程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高校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上。我国关于创业学的研究尚未成熟,创业类课程不够完善,且设置上也比较随意,与专业教育课程关系不大。所以,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实施不能与专业教育相脱节而孤立存在。当然,也不能将二者进行简单的叠加,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形式是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专业教育作为载体,具体的课程内容应该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来设置,从而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课程体系,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人文素养,以及将来创业所需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缺失。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的缺失,使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这方面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学校师资、教学教材、教育资金与教学方法上。学校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教育自身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教师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创业经验。然而,我国的现状是,高校师资队伍严重不足,知识结构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多元性不相匹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国外早已开发了一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适应的优质教材,然而我国却严重缺乏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教材;而已开发的创新创业教材在选用上也比较随意,并且不成系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手段上,大多数高校都采取了创业规划竞赛、创业报告等活动来安排,而标准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与课程实践则相对较少,并且在资金不足、场地有限的条件影响下,创新创业教育并不能在学校全体学生中普及。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精英教育的特性,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目的。

(四)高校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陈旧。缺乏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影响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有待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水平。在现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和情境模拟教学方式为主,较之前沿的交互式实践教学方法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实践教学中难以带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大下降。

五、创新创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关注知识经济的发展,着重对青年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力,积极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从宏观角度来看,社会经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信息的发展与日俱增,正是一个缺少创新创业人才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焦点。因此,高校必须注重教学方案的优化以及教学观念的转变,努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高校相关领导必须认清形势,遵循高校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鼓励创业学校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社会竞争力与科学择业的能力上来,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接受上打好基础,使其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时候可以灵活应对。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与专业课程相脱节,而去单纯地追求高效。否则,最终只能顾此失彼,竹篮打水一场空。专业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为创新创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创造来源于科学知识,学校不能单方面地强调创新创业课程,而应与专业课程相结合。(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高校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对理论的不断巩固。通过各种实践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为学生开设实践门类的课程,从而促使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3)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在学生的实践门类课程教学中,实践的场所不能局限于学校,否则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很难得到提升。因为企业对提升实践能力来说同样重要,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体验,因此学校必须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实现校企相结合,学生拥有更多实习的机会,在从事实习或见习过程中,再次巩固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优化

创新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选拔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的人才。就当前的情况而言,社会中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大部分来自于高等院校,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商定针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教师教授学生基础的创新创业课程、着力创建更多的创业基地、筹划院校创业创意大赛等。在过去,教学方案虽然很容易就被确定下来,但学生的具体课程教学却不够深入,创新创业仅仅浮于表面,对学生能力的提升并没有太大作用。有鉴于此,教学目标制定的基础,一定是紧跟市场的发展趋势。学校教学与时代步伐一致,不断优化培养方案,尽最大努力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是由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多样化的特点决定的。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才能对学生学到的各种技能进行强化,对知识的运用才会得心应手。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方面从学生角度出发,鼓励学生了解企业的创建与管理,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的一种选择;另一方面以学校角度出发,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把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践演练结合起来,对典型案例的学习融入到创业知识培训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以及小组讨论课程当中去,使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系统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

学校的师资力量,影响具体教育课程的实施,所以必须对学校的师资进行合理的分配。高校创新创业团队的组成既要包括专职教师,也要包括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广阔的理论知识,而兼职教师可以以自身经历作为示范,对学生加以引导。

七、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一)学科定位,促进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由于高校创新创业学科的不断边缘化,导致了学校创新创业课程重视程度在减弱,执行的标准被弱化。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对创新创业学科重新定位,从而推动创新创业学科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据可依,在确立的标准指导下,严格完成课程的设置、学校师资的建设以及学校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将其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使全体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探索改进,形成有特色的多样化教育模式。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探索改进、加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不同的学校类型、教育阶段以及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不同学校类型为例:综合性的研究类高校教育的侧重点应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上,塑造具有较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承担国家高层次创新体系的建设重任;而对于普通教学类高校,其教学侧重点在于创业相关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上,从而为区域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以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例: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创业观念的树立以及资源的挖掘上;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在经验上有一定积累的高校来说,其侧重点在于对相关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质资源的利用以及重点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上。以高校所处不同区域为例: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中小型企业相对较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对这些优势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实务精神进行重点培养,创建服务于新兴产业的创业引导教学模式;对于京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发达,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比较集中,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培养上,着重引导建立技术型的教育模式;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传统产业占比较高,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创新创业元素的引入,强调整合已有社会资源,为高校学生打造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创业社会氛围。

(三)建设多元化的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师资团队需要兼具广阔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所在。教师注重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对于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另外,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意识的树立与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以从教学质量考核、职称级别评定以及相关经费支持上加大扶持力度。倡导高校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相关实践,系统地组织教师到创新创业教育比较有基础的其他高校进行学习与交流。整合配置校内已有资源以及校外社会资源,积极聘请业内创业成功人士或经验较为丰富的企业家作为高校兼职教师。加强校企合作,为相关专职教师提供短期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创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四)构建多学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究的是多学科相互交叉、具有跨学科创造性高的课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需要将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学理念渗透到专业教学课程中去。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学内容丰富,且操作性也比较强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选用高质量而又适用的教材与科学的教学方法,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也是极其重要的。高校应大力倡导相关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探索出更多具有时效性的创新性教学模式与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课程与学习实践活动的参与积极性,最终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的达成。

(五)推进校企合作,打造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多元化的校园创业大赛等活动相融合。可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学术报告、组织论坛和设立社团组织等方式,加强组织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创新。与此同时,更要加强推动大学科技园与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的开发,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与高校相连接的桥梁纽带作用。大学科技园的课程设置要注重突出实例教学,以大量的成功或者失败的企业案例作为教案,整个教学过程需要贯穿相应的谋略、技巧以及方法,从具体的操作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作为大学的科技园,同样可以从资金的投入,场地与设备的供给上施以相应的创业扶持,并为高校免费提供创业资讯与服务,真正做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实目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需要业界的积极参与与支持。例如,美国企业界为高校学生提供了大量能力支持与实践的机会,在资金上对教育研究中心进行扶持,从而形成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支持。更为关键的是,学校应该积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改善硬件条件。对于通过审批的项目进入到学生创业园区,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服务,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以便于为后续相关工作开展打下坚实基础和提供保障。

八、结语

当今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只有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大量培养,才能使社会活力得到激发,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以及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关键,同时也是高校新时期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我国高校学生仍然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以致大多数学生以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作为理想的就业标准,严重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在我国众多高校中,许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定位过于模糊。创业创新教育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被独立设置,与专业课程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高校的教育重点仍然放在创业技能方面的训练上。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手段的缺失,使其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强烈的精英教育的特性,很难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目的。

高校相关领导必须认清形势,遵循高校教育发展的规律,为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有鉴于此,我国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五个方面的路径着手:(1)学科定位,促进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教育相关部门必须对创新创业学科重新定位,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并将其纳入素质教育之中,渗透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全过程,使全体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获益。(2)探索改进,形成有特色的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在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化、探索改进、加强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不同的学校类型、教育阶段以及区域差异为立足点,最终形成具有特色、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3)建设多元化的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师资团队需要兼具广阔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实现的关键所在。(4)构建多学科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讲究的是多学科相互交叉、具有跨学科创造性高的课程。(5)推进校企合作,打造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要注重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以各种实践活动作为载体,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具体的实验教学、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以及多元化的校园创业大赛等活动相融合。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