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2021-01-12□文/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县域河南省经济

□文/ 杨 娜

(郑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河南·巩义)

[提要]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单元,也是各省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但整体发展不平衡。本文以河南省105 个市县为研究对象,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对各县(市)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根据企业人文地理和产业特色,提出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环节在县城;推进“三化”协调,坚实根基在县城;全面建成小康,重点难点在县城;实现“中原梦”,光荣使命在县城。县域经济是宏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位,也是农村、城镇经济的连接,是河南省全面脱贫攻坚的主阵地。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呈现两极化等问题,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迫在眉睫。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地域特征。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黄河中下游,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约550 公里,总人口达10,906 万人,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河南省共有18 地市,105 个县(市),一半以上地处中原地区,其次是丘陵地区,山区数量最少。地理和自然条件上,处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平原地区面积较广,拥有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交通上,四通八达,兼具陆运和空运;文化上,九州之心、文明之源,是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二)产业结构。通过河南省2019 年统计年鉴可知,2018 年县域生产总值呈现两极分化现象,差距较大,不平衡、不协调,部分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31,920.8 亿元,同比增长6.84%。其中,第一产业37,11.76 亿元,增长2.39%;第二产业15,408.84 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12,500.11 亿元,增长12.6%,三次产业结构为11.74∶48.73∶39.53,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工业。相比2017 年,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了2 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三)收入状况。河南省105 个县(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1.3万~3 万元之间,38%的县(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2 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所提高。河南省县(市)平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城镇的收入差距为1.39 万元,同比增长8.11%,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城镇化率之间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已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河南省城镇化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农业产业化推进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在县域经济中起基础性作用。农业产业化推进型第一产业在社会生产总值中占比为30%~40%,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历史久远,近年来传统的农业大县,如潢川县、汤阴县、正阳县等,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新路径,实施农产品标准化、产业化,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商丘市以精细化服务“一县一品”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为农业扶贫产业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助力农民丰产丰收、脱贫致富,齐步迈向美好的未来。例如,被誉为“中国三樱椒之乡”的柘城,辣椒种植面积近40 万亩,每亩收成650 斤辣椒,是全县主要经济作物和种植户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通过农业产业化向生态农业转变。

(二)工业强县型。工业强县型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生产总值在社会生产总值中占有较高比重,达到65%以上,第二产业从业人数达到48%以上。一些县市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依靠地理优势,借助中心城市的工业基础和资源累积,获取县(市)工业发展的资金、人力和科学技术,拉动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以工业为主的县市有巩义、新郑、辉县、沁阳等。其中,巩义市长久以来以工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比重为1.5∶57.4∶41.1。巩义市历史悠久,地处豫西,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巩义市工业发展的演变过程,商周阙巩之甲、荣锜弓箭,汉代铁生沟冶铁,唐代巩县白瓷,宋代巩县宋三彩,明代桃花峪银矿,清代沿河造船;民国以兵工厂为主。从20 世纪90 年代回郭镇工业走上转型发展道路,到目前的高质量发展,巩义市按照主攻二产、突破三产、优化一产的思路,把工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支柱行业和产业。

(三)产业集聚型。目前,经济发展处于常态化,产业集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突破口。产业一体化的模式适合于具有特定产业基础的城市,基于辐射效果,优势互补,能够获得集群效应。长垣、长葛、濮阳、禹城等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将产业聚齐,向产业集群模式发展,发挥边际效应。以长垣县为例,从历史上看,长垣一直是传统的农业区,兼具小型工业,经济较为贫困。从“零资源”逐步发展,将产业资本要素不断汇集,高度集中,走上了经济发展的道路,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先锋。2018 年,该县生产总值达到368.57 亿元,占河南省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1.15%,其总数在河南省县域经济中排名第22,在新乡8 个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辉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145.52 亿元,在新乡8 个县(市)中排名第一。目前,长垣经济发展依靠起重机械、卫生设备、建筑设计、营销等六大产业,以起重机械为主导,带动其他产业。中小吨位起重机市场份额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产业要素累计,产业集聚呈现递增效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四)劳务经济型。劳动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常见的一种形式,以劳动力输出和劳务经济发展为主,适用于资源匮乏、经济落后但人口众多的地区,更具实效性。河南属于劳动力密集的省份,人口稠密,新县、固始、淮阳等县是河南省劳务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新县处于多山的森林地带,适宜农耕区域较少,人均农耕不到6 分,富余农民达80,000 余名。基于以上事实,新县将劳务经济特别是对外输出劳务的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鼓励农民向外发展,离开山区走向其他地市或国家赚取货币。新县劳务输出起始于1984 年,直到1994 年开始向国外派遣劳动力。目前,新县劳动力遍布美国、英国、新加坡和泰国等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河南省第一个以劳务经济为主的县(市),其外汇收入和外汇存款占新县收入较大比重。2018 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41.02 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960 元,居信阳市第二,仅次于潢川,成为新县发展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一)打破产业发展路径依赖。第一,解放思想,突破原有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转变发展思路,消除高能耗、重污染、综合效益低下的生产能力,减少产能过剩,将产业模式选择与地方特色发展相适应,逐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从县域实际现状入手,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错位发展,创建县(市)特色品牌,从而促进县域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借助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在工业布局上与郑州及周边城市新乡、开封、洛阳等对接,提供高质量的现代服务和生产设施,完善附加功能。第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县域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按行业、类别、效益等给予不同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智能制造力,促进企业上市,培养高端人才,促进产业向绿色转型,向智能化发展。第三,改善出口结构,提高外贸产品的质量,向中高端产品转移。充分利用河南农产品加工的“三品一标”,执行严格的生产标准,着力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提高“河南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二)优化产业结构。遵循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原则,改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不是对成功个例生搬硬套,需要结合县域人文地理、特色优势。目前,全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明显的标志是经济增速放缓且将持续一段时间。县域经济发展转变了以往提高GDP,争夺排名、追求速度的模式,可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经济高质量发展,深耕县域自身发展条件,选择适当的主导产业,依托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优化产业发展,改善河南省县域的经济结构。

(三)加快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自主创新能力是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加快科技资源整合,加快创新要素的集聚。第一,积极营造创新文化,创造技术平台,加快创新要素积累。坚持创新驱动,创建创新型城市,打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促进社会各界融入到双创的浪潮中。与郑洛新国家创新示范区深入对接,支持企业建立研发部门,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进行资源整合,促进制造业发展。第二,建立培训部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综合培训,与企业合作定向培养技术工人或专业人才,提高创新人员的创造活力。第三,促进资金、人才回流,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供政策支持引导企业家回乡发展、项目回迁、资金回流;实施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人才补贴,建立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四)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县区基础设施服务建设,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县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发展水平。一方面各省(市)继续建立产业聚集平台,并根据县(市)产业发展条件和资源要素,从中心城市和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关注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黏性高的项目。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完善配套产业。郑州中心城市发展所涉及的县(市),按照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战略,互补错位进行产业布局,并将配套的相关产业纳入发展规划中。传统农业类型县域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结合农业发展的特征,借助内生型产业推进产业向工业集聚区发展。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发挥第三产业的作用,建设商圈和特色商业中心,培育集餐饮、购物、休闲、文化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业态,并合理改善城市的生活性经济服务,例如金融、保险、咨询、租赁、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等服务。

(五)优化县域营商环境。一是构建金融体系。目前县(市)已有涵盖不同类型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由城区向村镇延伸,能够发挥商业银行和小额信贷机构作用。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例如创建“中小企业帮扶基金”和“中小企业信贷补偿基金”。研究并推广宅基地和农房抵押政策,解决农民贷款缺少抵押物、融资困难的问题。二是创造良好的营商氛围。创建人人创业的商业环境,积极提升营销的意识,并为商业活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三是推进改革“放管服”。鼓励企业创新改革方式,科学设置机构,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精简政务服务审批事项,创新服务方式,为人民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不断完善线上“智慧政务”平台,提高政务处理效率。建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项目开展提供指导;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良性竞争,避免不当竞争,保护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目前,河南省105 个县(市)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县(市)发展模式集中在农业产业化推进型、工业强县型、产业集聚型以及劳动经济型。基于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打破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加快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县域营商环境。

猜你喜欢

县域河南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