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机遇、挑战及应对

2021-01-12王元聪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王元聪 李 雕

(1.四川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四川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阵地与渠道,其设置目标是寄望通过阐释、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旨在培养德才兼备、既红又专的栋梁之材。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切实以思政课堂教学为载体,坚持在改进中变强,通过提升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与针对性[2],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积极回应社会期待。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纵深发展的信息化情势下,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认识到作为教学对象的大学生是数字化的受众,互联网及其海量数据信息将为这一群体的学习生活带来全新体验,势必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思想、观念、认知、行为及习惯。为此,亟须辩证探析大数据背景下加速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科学前瞻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内外潜能,进而靶向设置更趋合理、更为优化的课程体系,集成合力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进而才能更好地助力教学改革向科学化方向发展[3]。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精准识别和定位二者之间衔接的契合点。基于概念内涵出发,可以发现大数据的基本特征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注入能动性、活力性要素。

一是大数据的内在特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契合。大数据具备规模大、种类多、速度快、精准性高等内在特质与外在表征,能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需求相契合。具体而言:其一,大数据的“规模大”特质能够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系统整体性需求。具有大规模特质的大数据因为能够系统完整地呈现全域数据信息,不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结构合理性、功能互补性相恰适,而且能够全方位呈现大学生的课堂、课外等所有学习、生活、工作场域,能够弥补传统思政教学中的信息捕捉盲区,充分体现了与受众对象的系统整体性相恰适优势。其二,大数据的“类型多”特质能够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对象主体化需求。运用大数据信息及技术,可助益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形式,通过调动受众对象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其思维方式从单一向多元转化,并甄选系列新颖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和充盈的知识[4],有利于促进作为受众对象的学生养成接受理论的自主性与自觉性。其三,大数据的“高速度”特质能够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时效性需求。高速运行的数据信息,便于实时记录、储存与获取学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技术分析可以呈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进而有助于实施针对性分析、靶向性施策、常态化教育和动态化引导。其四,大数据的“精确性高”特质能够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个性化育人需求。大数据信息及现代技术,有助于弥补传统经验型教学中存在的固有缺陷,能够通过分析学生思想动向进而给出合乎逻辑的理性判断。此外,大数据信息技术还能够识别知识信息的效用度,可及时过滤并甄选有效信息,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二是大数据系统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其一,激励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单凭传统的学科背景和知识积累,显然难以更好胜任教书育人的职责,而必须提升自身的数据思维及相关素养,才能更好地收集、甄别、选取和转化课程相关数据信息,才能在教学中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其二,加速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大数据思维,在客观上整合“软”“硬”两种资源,促进二者的有机融合和合理配置,则能够起到“1+1 >2”的叠加效能。其三,助推教学模式现代化变革。在移动网络、手机终端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充分结合学生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偏好,更能凸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助于促进传统思政教学的现代化变革。其四,增进教学过程的开放度与互动性。研究表明,教育主体运用大数据可以较为隐匿地展开意识形态宣传[5]。亦即在大数据背景下,作为受众与互动对象的学生,可以在解除束缚的自由状态下进行心声展示,这便于教师洞察并掌握学生的真实面貌与动态;同时促进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纸质与电子的有机结合,既能够全方位增进师生交流,又能够及时地答疑解惑,有利于增进思政教学的开放度与互动性。

二、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面临的挑战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大数据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概莫能外。大数据给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导致了对教师主体、教学内容、授课环境及讲授模式等方面诸多现实挑战。

一是对教师主体的挑战。一方面,大数据冲击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知识的更新速率、传播的时空范畴、师生的主客体界限都在悄然变化,因此,教师亟须转变传统观念,及时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模式与方法。然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消化与磨合,才能逐步构建起大数据下的全新教学思维。概言之,从对大数据下教学模式的接纳与适应到认同与践行,对教师教育观念全是挑战。另一方面,大数据动摇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知识与权威的代名词,居于主导地位。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观点与见解的渠道大大拓展,思维日渐活跃,能提出许多让教师猝不及防的新问题,课堂互动逐步从传统的“单向讲授”向“双向互动”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逐渐削弱,这也是挑战之一。此外,还增加了教师的工作时间。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课堂讲授、课后留作业的任务,而在大数据背景下,学生可能会在任何时候通过网络方式提问,这无疑会增加教师的工作时间和任务。

二是对教学内容的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提升了内容的复杂程度。无序涌动的海量信息良莠不齐,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学生在接收过程中也难免遭遇恶性内容,所以在客观上就使得内容前所未有的复杂。另一方面,大数据弱化了内容的核心观点。海量信息使得课堂知识的核心内容被淹没和遮蔽,学生会触及若干关联性偏弱的信息,使得对核心观点的接受渐趋碎片化、零散化,导致核心内容与边缘信息之间出现本末倒置、鸠占鹊巢的尴尬境地,这也是思政课内容面临的又一现实挑战。

三是对教学环境的挑战。一方面,大数据改变了外部的社会环境。人类社会平添了虚拟空间,现代的虚拟空间与传统的实景空间相互交织叠加,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难以预测的活跃因素,导致思政课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大数据冲击了内在的教学环境。原本封闭的教学环境开始逐渐转向开放,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如何保持课堂秩序维持活泼有序、师生对话亲密无间等现实问题。

四是对教学模式的挑战。一方面,课堂教学逐步弱化。大数据夹杂的海量信息,无论传播速度还是数量都比传统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更具优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资源获取相关知识,并且还可进行比较性的鉴别和甄选,这导致传统课堂教学逐步弱化。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日趋虚化。大数据背景下,虚拟网络中出现了诸如公益活动、步数捐献、网络打卡、过关升级等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找寻到现实模拟的感觉,这无疑会对现实教学带来虚拟化冲击。

三、促进大数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在大数据背景下,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关键在于如何抢抓机遇和从容应对挑战。基于理论审视与现实研判,坚持以问题、过程与结果为导向,亟须从转变理念、优化环境、创新模式和拓展平台聚焦发力。

一是形塑大数据意识引领思政课教学理念转变。思想和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起点范畴[6]17,行为是思想的外在呈现,思想则能够指导或左右人的行为。教师与大学生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客体,必须积极适应并融入数据发展趋势与潮流,适时地在教与学的各环节彻底转变理念。其中,作为课程讲授主体的教师,因主动尝试将“填鸭式”的满堂灌转变为“兴趣式”的主动学,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思考教学设计与课堂互动;作为课程学习受众的学生,则应彻底将“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切换为“我要学”的主动求知。概言之,在大数据信息与技术背景之下,通过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努力,切实转换理念,有助于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关涉问题的感性推测升华为理性预判,并可推此及彼,适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方面。

二是挖掘大数据资源促进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优化与整合思政课环境需要着力于高效利用已有的积极正向的资源要素,同时切实将负面消极的因素转化为积极正向因素,进而营造能够以环境促教学的良性空间氛围,能在客观上对作为教育受众的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孟母三迁”折射的就是环境之于教育的意义与影响,能够对人的性格、习惯和行为产生感染熏陶的作用。换言之,无论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环境都会对教育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具有规模大、数量多、更新快等特征,因此,整合网络环境要素,促进大数据资源的优化使用,更是紧迫而且必要的。具体而言,可从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媒体环境、打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及形塑积极向上的同辈群体环境等方面着手,整合各要素集成合力促进思政课教学环境优化升级。

三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助推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介乎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充当着桥梁纽带角色。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深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充分彰显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此期间,更加需要充分地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系列全新的教学模式。换言之,在大数据条件下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必须遵循时代背景、学生实际和实践需求,借助大数据下便捷科学的现代技术,围绕教学模式创新这一始发基点,将慕课、微课和翻转课堂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模式创新的生长点,在此基础上集成更多创新模式。

四是紧抓大数据优势促进思政课教学平台拓展。在大数据背景下,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大数据平台为重要的依托手段和实施载体,才能够实现更加高效的数据资源共享,供给更加优化的服务质量以及加速课程改革创新朝着科学现代的方向进阶。换言之,科学合理且健全优质的大数据平台能够在客观上助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整体性的提质增效,并且借助和利用大数据已经凸显的优势,通过创建大数据技术平台、引导监管平台和人才培养平台以切实增强技术驾驭能力、强化平台运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锻造更多优秀的师资人才等方式,在客观上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不断拓展渠道、更新内容、优化结构和调适思路。总之,围绕思政教学的实现方式、结果反馈两个维度,大数据既能够为思政理论课注入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又能够在结果反馈环节科学、精准地呈现学生对思政教学的评价与反响[7]。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