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021-01-12周士跃
周士跃
(武警警官学院,广东 广州 510440)
思想理论的鲜明特征,往往蕴含于思想理论丰富内涵之中并反映出其精神实质,是思想理论特性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创新、需要什么样的创新、怎样推进创新的时代课题,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内涵丰富的新时代科技创新思想理论体系,是新时代建设创新型社会和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和时代特性,呈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鲜明的系统特性、缜密的辩证思维、务实的实践特色、宽广的全球视野以及强烈的创新自信等鲜明特征。全面深入地分析其鲜明的理论特征,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及其价值意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浓郁的时代气息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544任何思想理论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下形成发展的,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还是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都是对一定历史背景下时代重大课题的积极回应。从演进历程上可以看出,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在长期指导科技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日臻成熟的,而且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而丰富发展的,与实践相衔接、与时代相呼应,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是对时代发展形势的积极回应。“创新是形势所迫”,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加快新时代科技创新的严峻形势与现实紧迫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全面考察和深入分析世情与国情的基础上,精准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创造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以此为统领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全面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国际方面,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世界科技创新空前活跃,围绕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科技创新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而国内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由速度型增长阶段向质量型发展阶段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科技创新是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也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正是基于对世情与国情的精准判断,习近平对新时代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快科技创新的时代课题。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科技进步的大方向。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不仅是对社会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更以前瞻性的长远眼光指导新时代科技创新实践。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赶上时代,而且要勇于引领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2]79科技的本质在于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引领时代创新,而非亦步亦趋。当前世界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机会稍纵即逝,创新稍微慢一点儿就会被别人抢占先机,发展上就会处于被动局面。习近平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问题和发展走向,并多次在重要讲话中分析了当前世界科技前沿问题。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等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等,习近平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深刻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3]。他强调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四个面向”要求,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而居于首要的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看清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就要努力在世界前瞻性领域、关键核心领域、颠覆性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对于看得准的领域就要超前规划和战略布局,抢占科技制高点,引领时代创新潮流。
二、鲜明的系统特性
系统特性是检验一个思想理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成熟的思想理论,都需具有较为完善的系统要素,并非常注重系统各部分及其各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相互协同。从梁家河插队起步,习近平在县、市、省、中央的长期任职实践中,一步一步不断深化对科技创新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逐渐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理论,不断将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引向深入,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无论是思想理论体系方面还是实践谋划发展上,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都呈现出鲜明的系统特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系统的行动纲领与实践指南。
一方面,从思想理论体系方面来看。经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思想观点,而是逻辑结构清晰、思想内涵丰富、实践指向明确的思想理论。总体上来说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可以概括为八个层面,主要包括第一动力观、人民中心观、自主创新观、协同创新观、四个面向观、人才根基观、体制改革观、科技兴军观。这八个层面分别对创新地位、价值导向、发展道路、创新机制、创新方向、创新根基、创新保障以及强军实践等作出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思考分析与实践探索。围绕上述八个方面,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具体的、实践性强的重要论述,涉及科技创新从创新观念到政策方针、从顶层设计到制度落地落实的方方面面,形成了关于科技创新的较为系统完整的思想理论。同时,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不仅是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指南,而且日益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另一方面,从实践谋划发展方面来看。习近平非常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谋划推进科技创新也不例外,他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从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上可以看出,习近平从八个方面全方位地系统谋划了新时代如何推进科技创新,有目标、有导向、有策略、有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个系统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同时,习近平还非常注重各领域改革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和互动性。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体制机制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科技体制改革与政治、经济、国防、社会、生态等领域改革同步发力、良性互动,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衔接、相得益彰。不仅如此,习近平还把科技创新看作全面创新的一个子系统,强调理论、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创新整体推进、协同创新,注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2]65作用;提出了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2]58,将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衔接起来;强调要着力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2]61,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在谋划科技创新方面鲜明的系统思维,抓整体、谋全局,注重系统间的协同配合、共同发力。
三、缜密的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辩证思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思维运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眼光分析和处理问题,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习近平在统筹谋划科技创新过程中十分注重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统筹好科技创新各方面的利弊,探索新时代科技创新规律。
第一,战略谋划上注重全局谋划与重点推进的统一配合。习近平深谙矛盾分析法,在谋划科技创新上有步骤、有重点,注重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习近平牢牢抓住了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全局的主要矛盾,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科学论断。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抓住“牛鼻子”、下好“先手棋”,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社会全局发展。同时,习近平在谋划科技创新上,既十分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从宏观全局和发展长远上统筹谋划科技创新体系布局,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又突出重点、讲究策略,把薄弱环节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坚持科技创新的“三个面向”发展要求,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培育自己的非对称杀手锏技术。再者,习近平还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基础研究与高精尖技术研究并重、科技创新与科技普及并举等,都充分彰显了习近平谋划科技创新方面缜密的辩证思维。
第二,发展策略上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统筹协同。一方面,习近平把核心技术比作是花钱买不来的“国之利器”“定海神针”“不二法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保证科技领域的安全从根本上是保证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等国家安全。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一条非走不可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习近平又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和单打独斗[2]46,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当今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走向深入,创新要素的全球性、开放性、流动性显著增强,加之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我们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又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科技创新资源,在开放式创新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为解决人类共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这也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
第三,科技体制改革上注重“破”与“立”的辩证统一。正所谓破旧立新,改革必然是在“破”与“立”上同步发力,“破”是为“立”打通障碍,“立”是改革的根本着力点。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既强调要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束缚、体制机制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又对构建新时代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涵盖了科技体制的方方面面,指明了新时代科技体制的改革方向。在“破”“立”并举中,习近平擘画了新时代科技体制的改革蓝图与制度体系,全面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与创新潜力。习近平还突出强调了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57。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同时又要转变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全面厘清两者关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要义,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
四、务实的实践特色
马克思曾强调:“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36“改变世界”表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立场,揭示了思想理论的根本落脚点在于指导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4]。科技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实践问题,务实的实践特色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鲜明特质。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不仅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更是加快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行动纲领,注重回答和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充分彰显了理论的实践力量。
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5]习近平在指导新时代科技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鲜明的问题意识,注重以问题为中心分析现实、解决难题。习近平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6]74面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下围绕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严峻形势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变等现实需求,习近平表现出强烈的危机意识与现实紧迫感。习近平在深入分析国内科技创新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指明了新时代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路径,并针对科技体制中存在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大刀阔斧地进行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制度体系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释放创新活力。习近平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道路的新思路、新论断和新要求,目标路径清晰,实践要求明确,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系统的、具体的、明确的行动纲领和实践指南。
另一方面,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注重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习近平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结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思考了为什么历史上科技成果丰硕的中国却渐渐落伍,并进一步指明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科技创新成果被束之高阁,被当作猎奇、雅兴、奇技淫巧,而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没有对现实社会产生推动作用[2]62。因此,习近平始终把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作为新时代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方向和落脚点,并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避免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除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国防等领域的方方面面,注重推动科技创新与政治制度、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防安全等各领域具体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的关键作用,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非常鲜明的现实指向性。
五、宽广的全球视野
视野的高度决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习近平强调:“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7]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推进,创新要素越来越呈现出世界性、开放性、流动性特点。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布局科技创新,是适应科技全球化的战略抉择,也是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更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从世界历史演进中探索发展之路,以全球视野谋划推动科技创新,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充分彰显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宽广的全球视野。
第一,注重从世界历史演进中认识科技创新。习近平指出:“重视科技的历史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23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习近平从世界历史发展变革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在国家强盛、民族兴盛、人民幸福中的决定性作用。从罗马、波斯、阿拉伯、奥斯曼等古代大帝国由于创新不足、技术停滞等原因而走向衰败和解体,到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紧紧抓住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重大发展机遇成为世界强国,两者截然不同的历史结果充分说明了科技强弱与国家兴衰的高度相关性。习近平还分析西方发达国家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的“串联式”发展过程,并强调我国要想后来居上、实现战略赶超,不能走西方这种“串联式”发展老路,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走四化同步的“并联式”叠加发展道路[2]25。
第二,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坚持以世界眼光搞好顶层设计。习近平指出:“要研究和找准世界科技发展的背景、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的现状、中国应走的路径,把需要与现实能力统筹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这样提出切合实际的发展方向、目标、工作重点。”[2]40-41以世界眼光搞好顶层设计,要将全球视野与国情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既要注重分析和把握好全球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也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实需求与实际能力。不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科学的科技政策与发展计划。另一方面,科技创新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科技创新不是盲目创新,创新最核心的要义就是先发制人、走在前列,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和发展先机,这也是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最关键、最核心、最本质的要求。习近平特别关注世界科技前沿性问题,始终把紧跟和研判世界科技前沿趋势放在科技创新的重要位置,多次强调要抢先在世界原创性、前沿性、颠覆性领域有所突破,抢占发展先机,引领创新潮流。
第三,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向纵深推进,人类全球性挑战威胁日益突出,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发展格局。中国作为全球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一员,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是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的现实路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手段,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2018 年5 月,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全面阐释了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思想,并强调要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其一,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二,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其三,在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中着力提高我国的科技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积极主导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并以“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为重要抓手,搭建世界各国合作平台,提升我国科技话语权。
六、强烈的创新自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创新一直处于以“跟跑”或“并行”为主的发展阶段,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科技创新上表现出崇洋媚外、妄自菲薄等不自信心态。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增强创新自信,我们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2]36。强烈的创新自信是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精神力量和显著特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以积极的、主动的、自信的心态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一方面,强烈的创新自信源自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创新自信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深厚的底气和根源。2014 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我们在世界尖端水平上一定要有自信,这也源于我们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2]4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道路是实现路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文化是精神力量,四位一体奠定了创新自信之源。就科技创新领域来说,其一,强烈的创新自信源自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科技创新发展道路,是我国科技事业从小到大、从大向强的历史抉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二,强烈的创新自信源自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指导。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夯实创新自信的理论根基。其三,强烈的创新自信源自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习近平多次强调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成就事业的法宝[2]35。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充分整合全社会的优势科研力量,协同创新、集体攻关,从而造就了“两弹一星”等高精尖科技的研发成功。其四,强烈的创新自信还源自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创新文化积淀。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民族禀赋。正是这种创新精神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科技创新的累累硕果,也使得中国长期处于世界强国之列。创新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相辅相成,创新自信源自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创新自信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难克坚,在一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跟跑”向“并行”“领跑”转变,科技创新的自信心更强,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另一方面,强烈的创新自信是时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现实要求。新时代有新任务、新挑战和新要求,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自信才能够积极应对、攻难克坚,这是时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现实要求。首先,强烈的创新自信要求我们端正位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良好的心态,才能够泰然处之。习近平强调:“在创新过程中,既不能妄自菲薄,对自主创新能力没有信心,把自主创新成果看轻了,亦步亦趋,不敢超越;也不能妄自尊大,缺少虚心学习的态度,骄傲自满,夜郎自大。”[2]37-38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都是不科学、不理智的态度,只有客观看待和理性认识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自身科技水平,才能够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其次,强烈的创新自信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更要加强自主创新。面对世界先进科技成果,我们要积极引进和学习,但是最终落脚点还必须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跟踪模仿是没有出路的。跟踪模仿作为提高自身科技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落后领域来说这种方式是较为经济可行的,但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跟踪模仿将越来越受到限制,而且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最后,强烈的创新自信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精神。习近平强调:“要创新,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凡事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攻坚克难,追求卓越。”[2]39创新自信不是一句简单的动员口号,而是一种攻坚克难、追求卓越、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要求科技工作者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开拓方向、敢于接受挑战、敢于承担风险。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2]50,这就是创新自信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