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状况调查分析
2021-01-12赵文
赵 文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上海 200083)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已成为推动新旧经济动能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女性创业是“双创”发展的亮点之一,是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女性创业有助于促进女性就业,改善妇女民生,提升女性经济领导力,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对于改变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塑造新时代的男女两性关系,贯彻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形成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合力具有重大意义。
青年女性是女性中最具活力的人群,创新、开放、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在她们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如何进一步挖掘她们的人力资源优势,集聚和发挥她们青春的智慧与力量,引导和激励她们积极投身国家的“双创”事业并为之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时代课题。本文以2015 年、2019 年两次面向上海18-40 周岁女性创业者的微型调查为基础,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的创业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内容涉及创业者及其创业企业的特点、创业者面临的困难与需求等,并对扶持和促进城市青年女性创业提出相应建议。
一、创业者个人背景
2015 年4-6 月、2019 年10-12 月,笔者先后组织参加对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的两次问卷调查。两次随机调查中,前者的调查对象为79 名女性创业青年,后者的调查对象为38 名女性创业青年。从两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具有如下的一些特征:
出生于上海、具有上海户籍的创业者所占比例较大。从出生地情况来看,2015 年的受访者中,出生于上海市的创业者占55.7%,出生于外省市的创业者占44.3%;2019 年的受访者中,出生于上海市的创业者占63.2%,出生于外省市的创业者占36.8%。从户籍情况来看,2015 年创业者中上海户籍的占63.3%,外省市户籍的占36.7%;2019 年创业者中上海户籍的占63.2%,外省市户籍的占36.8%。数据反映出近年来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中本市出生、本市户籍的居多,与人们惯常思维和想象中上海年轻女性较为保守、多为办公室白领的刻板印象并不一致。
已婚已育的创业者所占比例显著增加。2015 年的调查发现,青年女性创业者中未婚单身的占44.3%,未婚有恋人的占21.5%,已婚未育的占7.6%,已婚已育的占25.3%,曾婚的占1.3%。2019 年的调查显示,青年女性创业者中未婚单身的占18.4%,未婚有恋人的占2.6%,已婚未育的占10.5%,已婚已育的占57.9%,曾婚的占10.5%。两相对照,2015 年创业者中,未婚单身创业者的占比最高,为44.3%,而2019 年已婚已育的创业者占比最大,达57.9%。有研究者指出,近年来女性创业的增加与互联网的兴起和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有关[1]3。2015 年后,已婚已育创业者的增加是否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以及推动电商发展等政策相关,有待进一步探讨。
创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2015 年时,创业者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5.1%,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7.6%,大专高职的占11.4%,本科的占74.7%,研究生的占1.3%。2019 年,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的占2.6%,高中、职高、中专、技校的占2.6%,大专高职的占18.4%,本科的占57.9%,研究生的占18.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年女性创业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均较高。
创业者中党、团员占比较大。2015 年创业者的政治面貌中,中共党员的比例为21.5%,共青团员的比例为62.0%,民主党派的比例为1.3%,群众的比例为15.2%。2019 年创业者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的占21.1%,共青团员的占57.9%,民主党派的占5.3%,群众的占15.8%。可见,青年女性创业者中党、团员占大多数。
二、创业企业的特点
企业创办时间短,规模较小,大多处于微利状态。2015 年的调查显示,64.2%的创业者是在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创业的,51.9%的人属于首次创业。2019 年的调查表明,创业者2008 年之后开始创业的占75.4%,创业时间最早的是在1997 年。创业者中认为自己属于首次创业的占47.4%,属于第二、三、四次创业的分别占39.5%、10.5%、2.6%。从创业形态来看,创业者中独立自主创业的占31.6%,与人合伙创业的占52.6%,家庭共同创业的占15.8%,反映出企业多为合伙企业。创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企业的员工在50 人以下,企业员工在100人以上的占31.4%,规模最大的企业有员工250 人。此外,创业者认为自己的企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占31.6%,成长阶段(微利)的占52.6%,发展成熟阶段(盈利)的占15.8%。以上数据表明,青年女性创业者创办的企业存续时间都不太长,大部分企业属于发展初期的小微企业。
创业企业行业以服务业为主,同时向新兴行业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2015 年,创业企业中从事批发零售的最多,占22.8%;其次是从事创意设计的占15.2%,餐饮服务的占13.9%,教育培训的占10.1%;从事其他行业的依次为:中介服务的占8.9%,公益志愿服务的占6.3%,文化娱乐的占6.3%,科技应用的占5.1%,运输物流的占2.5%,农业服务的占2.5%,电脑网络的占2.5%,其他的占3.8%。2019 年,创业企业中从事教育培训的占23.7%,文化娱乐的占18.4%,创意设计的占7.9%,批发零售的占5.3%,餐饮服务的占5.3%,中介服务的占5.3%,科技应用的占5.3%,公益志愿服务的占5.3%,运输物流的占2.6%,电脑网络的占2.6%,其他的占18.4%。数据显示,青年女性创办企业选择从事服务行业的较多。2019 年与2015 年相比,从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向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新兴服务业转移的趋势较为明显,从中反映出现代都市产业转型、服务升级的新变化。
三、创业具体情况
(一)创业的目的和动机
调查发现,创业者创业目的和动机具有多样性,机会型①创业动机居于主导地位。2015 年,创业者在被问到“您创业的主要目的和动机是什么”时,回答创业的目的和动机是“把握自己命运、决定自己生活”的占32.9%,“实现自我价值”的占30.4%,“追求个人财富积累”的占24.1%,“让他人可以生活得更好”的占8.9%,“养家糊口”的占3.8%,“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去创业”的占0.1%。2019 年,创业者创业目的和动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的占73.2%,选择“改善经济处境,积累更多财富”的占39.0%,选择“兼顾家庭生活,可以照料家人”的占26.8%,选择“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占26.8%,选择“利用家庭和个人现有资源”的占22.0%,选择“喜欢挑战与刺激”的占22.0%,选择“不想为别人打工”的占9.8%,选择“养家糊口,被迫创业”的占7.3%,选择“其他”的占2.4%。可见,大多数青年女性创业者的创业属于机会型创业,其目的和动机主要是为了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取得更大的事业成就。为了养家糊口或者因为找不到合适工作而被迫创业者只占极小比例,反映出当代上海青年女性创业者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她们能够敏锐地洞察时代变化,及时抓住市场机遇,勇敢积极地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二)创业准备与信息来源
调查显示,创业者创业前都进行过一定的准备,包括创业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以及创业相关信息的获取。2019 年的调查表明,94.7%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曾经有过两年以上的全职工作经历,没有上述经历的占5.3%。在被问及“您创业前是否有过一些商业经营经历”时,回答“自己开办过公司(注册企业)”的占31.6%,“没有任何商业经历”的占26.3%,“协助亲人好友开办或经营过公司”的占15.8%,“自己组织专业咨询培训服务”的占10.5%,“经常性从事金融投资活动如股票基金等”的占7.9%,“自己组织过技术研发和销售活动”的占5.3%,“自己组织经常性的线上线下批发零售活动”的占2.6%。在被问到“为创业具体做了哪些准备”时,回答“在相关企业工作过,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的占42.1%,“看过与创业有关的图书资料”的占18.4%,“求助过创业的企业家”的占13.2%,“参加过创业设计大赛”的占7.9%,“参加过创业课程学习”的占7.9%,“其他”的占10.5%。由此可见,创业者在创业之前都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储备、经济商业活动经历,为创业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这些既是她们开展创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她们创业领域的选择。在回答“选择目前创业领域主要考虑的是什么”时,调查对象回答,首先考虑的因素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其次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在2015 年的调查中,创业者创业相关信息获取来自“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最多,占比达49.4%,来自“各种青年社会组织等中介机构”的占19.0%,“熟人亲友介绍”的占16.5%,“政府机构宣传”的占11.4%,“专家咨询”的占3.8%。2019 年的调查中,创业者获取相关创业信息渠道占比依次是:“同学和朋友介绍”的占21.1%,“家人和亲戚介绍”的占18.4%,“网络新媒体”的占15.8%,“政府宣传机构”的占13.2%,“创业书籍、资料”的占7.9%,“社会上创业服务机构”的占5.3%,“专家咨询”的占5.3%,“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占2.6%。以上数据表明,创业者创业信息获取的来源渠道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与2015 年相比,2019 年创业者通过亲戚、朋友、同学等人际网络获取创业信息的比例有所上升,反映出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青年女性创业的环境更为宽松,创业的社会资本相对增加,她们的自主创业能够比过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业者选择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作为相关信息获取渠道的比例大幅下降。个中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
(三)创业素质与能力
创业研究表明,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能、社会经历等)和具有企业家特质的创业者更易获得成功。创新学习、财务金融、营销推广、市场前瞻、团队协作、社会交往等都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必备的素质能力。
2019 年的调查围绕上述素质能力,请青年女性创业者评估哪种能力对其创业最重要,创业者对上述创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能力进行评分(最不重要的计为0 分,最重要的计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越重要)。结果显示,在创业者眼中最重要的素质能力依次为:学习能力(8.93 分)、领导能力(8.59 分)、市场前瞻能力(8.56 分)、团队协作能力(8.46 分)、身体素质能力(8.37分)、营销推广能力(8.32 分)、创新能力(8.15 分)、社会交往能力(7.83 分)、专业技术能力(7.80分)、财务金融能力(7.61 分)。同时,请创业者围绕上述素质能力给自己打分,打分结果如下:学习能力(7.85 分)、领导能力(7.85 分)、市场前瞻能力(7.73 分)、团队协作能力(7.90 分)、身体素质能力(7.78 分)、营销推广能力(7.46 分)、创新能力(7.85 分)、社会交往能力(8.17分)、专业技术能力(7.15 分)、财务金融能力(6.61 分)。由此可见,在成功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能力中,创业者相对最为看重的是学习能力、领导能力和市场前瞻能力,而在这三个方面中,创业者给自己打分较高的是学习能力(7.85 分)和领导能力(7.85 分),打分相对较低的是自己的市场前瞻能力(7.73 分)。创业者给自己打分最高的是社会交往能力(8.17 分),打分最低的是财务金融能力(6.61 分)。2015 年的调查中,在被问及对于“自己已经具备一名创业企业家所具有的能力素质”这一说法是否认同时,受访对象对此表示完全认同的占3.8%,有些认同的占43.0%,不太认同的占39.2%,完全不认同的占14.0%。即有过半数的创业者不认同自己已经具备一名创业企业家所需要的素质能力。
在2019 年的调查中,调查对象在被问到“自己从哪些渠道获得创业素质能力”时,选择“直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占63.4%,“平时工作中自我体验和积累”的占56.1%,“参加或组织社团活动”的占46.3%,“参与经营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占36.6%,“阅读创业相关资料或书籍”的占31.7%,“参加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创业教育培训”的占19.5%,“参加创业大赛”的占14.6%,“观看创智赢家等类似节目”的占7.3%,“其他”的占4.9%。而在被问及“培养创业素质能力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时,调查对象认为是“请成功人士或专家讲授创业经验”的占28.9%,“到创业企业实习”的占26.3%,“到创业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的占18.4%,“模拟创业训练”的占7.9%。“开展创业大赛等活动”的占5.3%,“通过学校课堂学习”的占2.6%,“其他”的占7.9%。可见,创业者努力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向他人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此外,在2019 年的调查中,受访创业者表示,女性创业具有自身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做事执着有耐心”“善于沟通,人际交往灵活”“踏实肯干从小事做起”“管理企业更人性化”“女性魅力利于利用社会资源”等。
(四)创业中的困难与问题
2019 年的调查显示,创业者认为自己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困难是,“资金不足”的占63.4%,“经验不足,缺乏社会经验”的占39.0%,“经营决策困难”的占31.7%,“没有好的创业项目”的占26.8%,“面对风险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的占19.5%,“家人反对”的占2.4%,“其他”的占9.8%。反映出“资金不足”是创业者创业过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困难。从创业者创业启动资金的来源来看,来自个人、家庭资金的占80.5%,来自朋友、熟人等社会关系资本的占22.0%,来自银行贷款的占14.6%,来自天使投资的占14.6%,其他的占7.3%。数据表明,青年女性在创业过程中获取资金的渠道比较狭窄,绝大多数的创业启动资金来自个人家庭资金,这对创业企业后续发展的大量资金需求显然是不够的。这点在2015 年的调查中也有同样的反映,2015 年调查对象表示创业资金来自“个人、家庭资金”的占68.4%,来自“银行贷款”的占15.2%,来自“政府或中介机构提供的创业专项资金”的占8.9%,来自“朋友、熟人等社会关系资本”的占7.6%。可见,个人、家庭资金是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在回答“创业时最需要政府什么方面支持”的问题时,回答最多的是需要政府的融资支持。
除了资金不足、经验缺乏等创业者面临的共同难题外,作为女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她们还会遇到一些源于性别的困难和问题。在2019 年的调查中,在被问及“女性创业会面临哪些困境”时,选择“照顾家庭与发展事业矛盾”的占82.9%,“社会对女性创业歧视”的占46.3%,“宏观决策能力和创新意识不够”的占31.7%,“社会关系不如男性”的占24.4%,“竞争意识不强,容易满足”的占22.0%,“其他”的占4.9%。由于社会性别角色赋予女性家庭和事业双重的责任,女性创业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用于照顾家庭,加之“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下社会对女性创业的歧视,使她们的创业之路走得十分艰辛,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调查发现,创业者每天工作8 小时的占13.1%,9-12 小时的占60.6%,13-15 小时的占15.8%,15 小时以上的占10.5%。有近六成的创业者认为自己“心理压力大,身体健康受影响,睡眠和娱乐健身等时间无法保证”。
(五)创业政策与环境
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是近年来青年女性创业能得到较快发展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政府扶持和促进女性创业的政策,更是对女性创业的巨大推动。
从调查来看,青年女性创业者对于政府的创业政策较为关心和重视。在2015 年的调查中,表示创业过程中会查询政府的相关创业政策的创业者占58.2%,表示不会查询的占41.8%。在2019 年的调查中,有78.9%的创业者表示自己会时刻关心创业相关政策,表示不关心的创业者占21.1%。2015 年,创业者最希望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支持依次是:“便利的融资机制”(占34.2%)、“创业教育与培训”(占22.8%)、“税费优惠”(占19.0%)、“技术技能支持”(占12.7%)、“信息服务”(占6.3%)、“创业场地”(占5.1%)。2019 年对创业者调查的结果与此类似,创业者最需要政府提供的创业政策支持依次为:“提供税收上的优惠”(占58.5%)、 “便利的融资机制”(占53.7%)、“创业教育与培训”(占53.7%)、“专业技术、技能支持”(占51.2%)、“充分的信息服务”(占51.2%)、“其他”(占4.9%)。反映出近年来青年女性创业者最希望得到的是政府在创业融资、税费优惠等资金政策以及创业教育与培训方面的支持。然而,创业者最希望、最需要的各种创业支持政策,长期以来执行落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2019 年的调查中,被问及“您认为目前政府的创业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哪些”时,创业者中认为“创业融资难,相关政策难落实”的占51.2%,“审批程序复杂,办事手续繁琐”的占48.8%,“创业税费偏重,相关减免没有实现”的占43.9%,“信息服务、政策信息传输不畅”的占41.5%,“创业教育培训缺乏或内容不实用”的占26.8%,“其他”的占2.4%。
包容、鼓励女性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青年女性的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2019年的调查中,青年女性创业者对上海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了评价。1 分代表很不满意,5 分代表很满意。创业者对“社会理解、支持创业”打3.51 分,对“成功创业榜样的示范作用”打3.51分,对“媒体、公众赞扬典型创业行为”打3.54 分,对“社会宽容创业失败者”打3.44 分。总体来看,创业者对上海的创业社会文化环境评价一般。尽管如此,青年女性对创业前景总体上还是偏乐观的,以10 分为满分,受访者对创业前景打7.10 分。
四、思考与建议
综上可见,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双创”的背景下,青年女性的创业活动得到了政府和妇联、共青团等组织的有力支持,青年女性创业发展势头良好,在创业过程中取得了不逊于男性的业绩和成就。据阿里巴巴发布的《互联网+她时代:女性创业者报告》显示,中国女性创业的比例与美国相当,高于法国、德国、俄罗斯等欧洲国家。同时,中国女性创业者中61%的创业女性年龄在18-29 岁之间,属于年轻女性,女性创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2]。据上海市妇联、市人社局的调查,上海女性在互联网等领域创业者中占比达55%。上海女性创业活动率为11.3%,女性意向创业活动率为14.9%,这两个指标与男性的差距仅为1%[3]。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推进,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女性创业环境的不断改善,青年女性的创业活动将日益活跃,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景光明的青年女性创业在现实中还受到多重制约。青年女性创业企业一般为小微企业,实力较弱,大多数企业尚处在起步成长阶段,其中传统行业的企业占比仍较大,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尽快做大做强势在必行。这些必然会对青年女性创业者的企业家素质、综合能力等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此外,由于受到某些传统陈旧的社会观念和僵化落后体制机制的影响,女性在融资环境、市场经营、社会网络、发展战略、创业团队、人力资本等方面或多或少都会遭遇性别歧视,青年女性创业者及其创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遭受阻碍。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仅在银行贷款、创业教育培训两个方面,男性创业者所获便利就远超女性创业者。创业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男性和女性创业者分别占28.2%、15.2%,接受过创业教育培训的男性和女性创业者分别占38.5%、22.8%。有过半的青年女性创业者认为,女性在创业中较为弱势。如何有效地解决青年女性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问题和特殊困难,培养和发挥青年女性在创业中的优势,进而促进青年女性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仍然是摆在政府、社会以及广大创业者面前需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将性别意识纳入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对青年女性创业者给予专项资金扶持
有关研究表明,女性更倾向于开办小企业,并集中于零售及服务业。这种现象在经济转轨国家更为常见,主要是因为其市场体系不健全加大了创业风险,加之女性在融资及风险防范方面通常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宁愿选择风险小的中下游产业[4]。我国青年女性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也有类似选择。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创业者的大问题,对女性创业者而言,由于性别歧视等原因,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学习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专项政策,在贷款税收等方面向青年女性创业者倾斜,给予她们创立的中小企业特别的优惠措施。同时,可设立投资风险评估专门机构,针对青年女性创业企业风险投资进行预测估算,为企业融资提供精准服务和帮助。还可成立“青年女性创业基金”“女大学生创业基金”等,为已创业或即将创业的青年女性解决企业创办和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
(二)加强与完善青年女性创业培训服务体系,促进青年女性创业者建立创业者联盟
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积极扶持青年女性创业者协会等组织,注重构建支持和促进青年女性创业发展的组织网络体系,在及时了解和把握青年女性创业者动态的基础上,帮助她们解决创业中面临的实际困难,精准服务她们创业发展的需求。尤其需要在青年女性创业培训方面加大力度,顺应“互联网+”时代女性创业的新态势,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有针对性的青年女性创业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面向青年女性创业者的政策法规、管理科学、心理健康等培训,为她们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咨询和学习交流等服务,以此增强她们的专业知识储备、风险意识和市场战略意识,切实提高青年女性创业者的创业素质与能力。此外,要引导帮助青年女性创业者建立创业者联盟,构建促进青年女性创业的组织保障体系,分享其他创业者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获取相关的创业资源、人脉和信息,赢得企业发展的新机。
(三)营造男女平等的创业文化与环境,为青年女性创业者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受“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相比于男性,女性创业者获得创业资源的机会和渠道都较少,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资金、资源、社交等方面的困难。对此,各级党政以及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要大力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教育宣传,努力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积极营造男女平等的创业环境。要广泛宣传青年女性创业典型,全方位展示她们的创业风采,让这些创业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影响带动更多的青年女性参与投身创业活动。教育、劳动部门以及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还要密切配合、主动作为,深入高校广泛开展女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实践培训等方式激发她们的创业热情,引导鼓励她们中的佼佼者争做青年女性创业带头人。另外,要从性别视角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从家庭服务体系的建构、服务的提供、市场监管等方面入手,多方联合发力,为家庭提供婴幼儿照护和养育支持,帮助青年女性创业者更好地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通过以上政策举措使全社会提高对青年女性创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改变和消除社会上对女性创业的歧视和偏见,使社会各界真正形成理解、关心、支持女性创业的良好氛围与环境,为青年女性争取更大的创业发展空间。
注 释:
① 根据创业目的和动机可以把创业划分为两种:一种是迫于生存需要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的的生存驱动型创业,另一种是为了谋求更多的利润或社会价值而选择的机会驱动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