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资本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危害及应对

2021-01-12宋德孝

河南社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

宋德孝

(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众所周知,2018 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将中美关系拖入高度紧张状态。2020年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美国政府更是公然借疫情问题对中国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政治攻势,将中美关系带入21世纪以来两国关系的最低点。在这些政治攻势中,美国多位重要政治人物公开攻击中国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赤裸裸地宣扬其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示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美国对中国的政治攻击早已见怪不怪,这也是它污蔑和攻击非西方国家的最常见手段。事实上,在美国这种强权背后,不外乎是所谓的一元主义西式资本主义价值观,不外乎是“全球资本主义”“全球自由主义”的错误意识形态观念在作祟。因此,深入研究全球资本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质,剖析其危害并积极批判应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全球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意识形态本质

所谓全球资本主义(global capitalism),有时也被称为“全球市场经济”“全球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全球化”“世界资本主义”等。冷战期间就有了全球资本主义的说法,但其成为一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西方社会思潮,则是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阵营遭受重创,资本主义阵营一时间没有了对手,资本主义全球化似乎指日可待。著名旅美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冷战结束后曾直言,世界文明的历史将要终结于资本主义了,尤其是美国式资本主义,因为它就是最好的社会①。美国激进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罗伯特·海尔布隆纳也曾直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体制的竞争,在其正式开始后不到75年时间内已经结束,资本主义获得了最终胜利。”②福山等人的观点当然值得批判,但其背后透露着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历史事实,即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全球化日益深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依托全球化的历史契机,正试图悄悄地将整个世界纳入其生产方式拓展与意识形态操控之中。

全球资本主义在左派和右派眼中是有所区别的。不管左派还是右派都承认全球化发展趋势,也承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日渐形成,在这一点上两派之间没有争议。但左派学者对全球资本主义持否定态度,视之为西方新殖民主义,认为它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全球化殖民。右翼学者则对之持肯定和赞赏态度,认为这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无可非议,而且发达国家将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意识形态带到世界各地,必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有序发展。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阿里夫·德里克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具有如下主要特征: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剥削之上,它本身是不公平的,由此,它不仅不会在全球范围内消除两极分化,帮助落后国家发展,反而造成新的两极分化;它意味着阶级剥削走出国家层面成为世界性矛盾,“资本全球化使得全球性的(而非仅仅民族的)阶级第一次成为可能”③,“资本在所有方面,尤其是在生产方面(‘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取得了超越民族性(transnationality),跨过了地区和民族的界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阶级”④;发达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具有主导性话语权,它们会通过跨国公司或各种国际会议、机构机制,去干预落后国家的内政外交,侵犯其主权;全球资本主义走出了传统的殖民方式,标志着几百年来的暴力殖民时代的结束,但也开启了一个同样危害严重的新殖民时代,即后殖民主义时代。

结合阿里夫·德里克的观点,一方面,尽管全球资本主义不只体现在经济层面,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商品、劳务的国际交换,仍然是其最为重要的现实表现。正如金融大鳄索罗斯在其颇具盛名的《全球资本主义的危机》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全球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资本的自由流动,其本质上是经济的,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性交换和流动。另一方面,这也恰恰是人们对于全球资本主义本质规定性的重要误解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国际舞台与世界历史领域,这一观点依然是成立的。只不过,不少学者愿意且仅限于从经济层面解读全球资本主义,将其简单等同于二战后所谓西方主导的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样会窄化全球资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在客观上掩盖其意识形态本质。相比而言,我们更愿意超越一般的经济学层面的意义,从更为宏大的意识形态视角及全球化视野,对其内在意识形态结构进行整体性剖析和批判。正如左翼学者、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萨米尔·阿明、沃勒斯坦等人那样,他们将对新自由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剖析,置放于资本逻辑扩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扩张、未来世界发展方向的高度,深层、整体地揭示其意识形态本质。

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发,笔者赞同从左翼学者的观点来剖析全球资本主义的内涵、外延及其运行机制。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其一,所谓全球资本主义,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向全球范围内推广其生产方式和意识形态,构建一种新殖民主义,一种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新秩序。所以,如前所述,全球资本主义并不仅仅是指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市场机制,也包括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正如吉登斯所言,经济全球化越来越难于抗拒,它虽然源起于经济一体化,但绝不是单纯的经济现象,而是体现在方方面面,它正在改变世界、重塑世界。事实也确实如此,全球资本主义已不同于早前资本主义世界性殖民之时的全球化运动,彼时主要是为了殖民入侵和开拓国际市场,今时今日的资本主义全球化与众多国际性事件或运动息息相关,已超出了经济学、外交学的范畴,成为资本主义国际性扩张行为的总和。也正基于此,它囊括了诸如经济全球化、国际剥削、世界性劳资对立、西方软实力扩散、新殖民主义、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普世价值全球化等各个领域和范畴,因而也有了各种不同的称谓。正如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化评论家詹姆逊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多种复杂定义那样,它可以叫作“现代化、后工业或消费社会、媒体或大观(spectacle)社会,或跨国资本主义”⑤。

其二,全球资本主义没有特定的组织者,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其事实上的推行者,为了重新划分世界市场,推广自身意识形态和全球影响力,它们会相互协作、相互妥协。它们通过跨国公司、发达国家峰会、国际性金融协调机构、国际性人权组织及各种非形式化的国际协作,来共同操控世界格局的走向。正如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说:“目前的全球化要求传统国家大幅度地削减主权。相反,国家放弃自己的传统特权,就全球资本的比赛者而言,是全球资本的支配不会受到挑战的最可靠、最渴望的保证。”⑥这种不同于早期殖民时代暴力殖民的“新殖民主义”,是新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继续主导和操控世界格局的新方式,这种新殖民方式,效果并不比暴力方式差,反而更具操控性和实用性。正如鲍曼概括的那样:“自由贸易的实施,关税和消费税的废除,所有这些在当前足以获得军事征服、政权交接和领土占领曾经获得的那种支配。”⑦

其三,全球资本主义与众多西方意识形态思潮一样,都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推广自身影响力、增强操控力的意识形态工具。如果单从意识形态对峙的视角来说,全球资本主义算得上西方普世价值全球化的一种理论总结。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全球化”“世界主义”“全球正义”等称谓,如果非要做一个价值判断的话,这些称谓更多是中性的,不含褒贬,是对当前整个世界一体化发展趋势的事实描述。而对于全球资本主义来说,顾名思义,其关键词是“资本主义”,它特指资本主义对于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及意识形态操控,它承载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性意识形态战略部署。从这个角度来说,全球资本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并无本质区别。如果说新自由主义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从经济学层面向全球范围传播和拓展其经济管理模式、社会管理方法,那么全球资本主义则代表着西方发达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系统地向全球传播和推广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简单地说,全球资本主义是包括经济全球化在内的西方普世价值的全球化。单就从经济学或经济运行视角而言,它与新自由主义一样,倡导西方式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国际一体化。简言之,“全球主义是一种‘新市场意识形态’,与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并无区别,不过是用‘新意识形态之瓶容旧哲学之酒’罢了”⑧。

二、全球资本主义得以流行的“时代依据”

如果将全球资本主义放置于冷战结束至今的宏大世界历史背景中可以发现,它的流行是资本裹挟全球化的必然结果,也是整个世界现代性之旅的可预见性结果。全球资本主义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隐藏功能,它与全球化、“地球村”等范畴混杂在一起,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中性化范畴,加之它与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之间易产生联动作用,形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群”,这使得它对某些群体产生了不小的魅惑力和吸引力。

(一)确定性的全球化:全球资本主义得以流行的历史性“际遇”

如前所述,不管左翼理论家,还是右翼理论家,可能对全球化的性质好坏有所质疑,但没有人质疑全球化本身。不仅对于理论家,对于绝大多数全球普通百姓而言,全球化早已成为一项确定性国际事件。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轻而易举地了解各种国际大事。这种愈加开放化、国际化的全球视野,为全球资本主义提供了所谓的客观“时代条件”。联系到冷战结束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之争“尘埃落定”,即苏东社会主义阵营遭遇失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相反,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占据明显的主导性优势,这些似乎进一步佐证着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趋势”。尤其对于一些年轻人而言,他们深受网络时代的影响,其“国际化程度”很高,有些曾留学国外,深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对欧美资本主义及其社会运行逻辑较为认可。在这样一种宏观国际语境下,对于全球资本主义这一范畴,将其分成两个关键词,即“全球”与“资本主义”,那么一方面,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全球”的现实性;另一方面,有些人对“资本主义”及其全球话语持肯定立场,由此来看,它为何有一定市场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资本主义的全球话语权:全球资本主义得以流行的国际格局

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资本主义的大本营,也是全球资本主义最主要的倡导者。尽管冷战结束后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已经不再是整体国际格局的核心问题,但资本主义向全球传播其意识形态,试图实现全球资本主义化的企图并没有改变。全球资本主义就是对这样一种企图心的理论化表达。毋庸讳言,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确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话语权。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生长于典型的全球化时代、颇具国际化视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吸引力不容置疑。仍以求学深造为例,绝大多数大学生将欧美发达国家作为留学首选地,尤其对美国更是趋之若鹜。在这样一种国际格局背景下,显然不难解释全球资本主义何以滋生与流行。事实上,我们既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方面,当前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格局基本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动构建,它们当然更具话语权,但这种话语权本身建立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压迫的不平等关系之上;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态势迅猛,必将在今后的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多话语权、发挥更大影响力。

(三)网络与“地球村”:全球资本主义得以流行的技术支撑

现代交通及网络信息技术,在空间上拉近了全球各地的距离,使得整个世界成为一个触手可及的“地球村”。尤其是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用麦克卢汉的话说,整个世界“内爆”了,媒介成为人体的延伸;用鲍德里亚的话说,社会熵不断增加,“各个阶级之间、各种意识形态之间、各种文化形式之间以及媒体的符号制造术与真实本身之间的各种界限均告内爆”⑨,符码化时代到来了,整个世界都成为无法区分的符码。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网络“走向全球”。尤其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通过网络进行外语学习,或收听收看西方娱乐文化节目,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信息传播与沟通更加便利化,年轻人作为各种网络客户端和自媒体平台的主力军之一,自发又自觉地扮演着“地球村”理论的追随者和实践者。如果说很多年长者只是用自媒体或其他网络渠道进行基本的信息交流、信息接收,年轻人则有效开发了自媒体的各种有用性,他们除了将其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也用其进行信息文化创造,进行信息再加工,更用其作为通往外部世界的首选信息窗。他们会通过自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时空信息交接,相互传递和共享文化体验,并通过相互之间的群体兼容性、共建性来创造带有群体再生性的共有信息资源。简言之,在这样一种时代条件下,很多人坚信自己对国际环境的认知真实确凿,压根儿不会质疑全球化,而且无意识地将全球化等同于欧美文化主导下的全球化,至多只是对全球化的性质判定不一罢了。

(四)与新自由主义联动言和:全球资本主义得以流行的国际意识形态氛围

近几十年,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影响力颇大。新自由主义本身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全球化的意识形态工具,它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以实施,客观上推动了一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但也给一些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抛开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造成的正反面影响不谈,其基本经济学精神“贸易经济自由化、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和私有化”⑩,已经推广至全球。虽然肇始于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告诫人们新自由主义并非全能,但它推广至整个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管理方法和模式,早已影响深远并会继续将影响力维持下去。对新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的认可或追捧,本身就暗含对西方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追捧,这显然影响人们对于全球化性质的判断。可以说,全球资本主义晚于且影响力小于新自由主义,但也因此,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后者的意识形态化理论提升,它与后者紧密纠合、相互印证、“携手共进”,制造出一种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然成型且不可改变的“福山式预言”。西方社会思潮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各种社会思潮表面上看起来截然不同,实则都是同一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不同表述形式而已;它们看似单打独斗,实则纠合在一起,拧成一股西方意识形态的“触角”,不断伸向世界每一个角落。

三、全球资本主义的多重危害

现代性与启蒙、自由、民主、平等、工业化等范畴相伴而行,但也与同一性悄悄密谋。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之旅伴随着世界文化的同一化之殇,正如埃及左翼理论家萨米尔·阿明所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现代性的出现是唯一也是同一个现实的两个方面。”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深处,总是试图将整个世界统一于单一的西式文明形态之中,这虽然在客观上推动了整体人类文明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但也隐藏着西方的意识形态暴政与价值独占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发展是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辩证统一,每种文明有其文化的独特性。因此,我们不反对现代性,我们反对被资本主义价值标准垄断后的现代性。现代性不应当等同于同一化,越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越应尊重各民族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而不是单一化为某一种发展道路或社会形态。全球资本主义抹杀世界多元化趋势,不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民族个性,在哲学上是一种独断的一元主义、普遍主义,它割裂了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种独断的一元主义、普遍主义如若肆意传播,对于国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显然是有危害的。

(一)鼓吹资本主义“文明终结论”,对部分人的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造成干扰

如果说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只是隐藏着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隐性地向人们传递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观,那么全球资本主义则是赤裸裸地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显性地向人们强行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政治观。如前所述,全球资本主义依托“资本主义文明终结论”,将资本主义视作人类文明的最高和最后阶段,视其为人类发展的极限。这种独断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这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我们是有制度自信的,也理应有制度自信。然而,有些人缺乏制度自信,尤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面前缺乏制度自信。一方面,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方面存在优于我们的地方,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受到一些人的误解。他们只是一味地进行横向的经济数据对比,而忽略了中国具有更为突出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改进能力,且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毕竟很短,当然与稳步发展了数百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尚有差距。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一些社会发展难题逐步凸显,这影响了一些人对国家的制度自信,他们质疑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相对应地,他们则对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总之,在价值观、政治观上倒向全球资本主义,势必削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鼓吹西方优越论,造成民族离心力增大

全球资本主义赤裸裸地宣扬西方价值观及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西方文明视作世界文明的标杆,并相应地将所有非西方文明视作落后、野蛮、专制的文明形态。偏信之,必然会削弱民族自信心,造成民族离心力增大。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5000 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早已渗入我们的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民族性格之一。我们尊重每一种文明,坚决不搞民族沙文主义;但我们也坚持民族自信,坚决不搞民族虚无主义。问题在于,有些人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发达的西方国家面前,缺乏民族自信,对自己民族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缺乏信心,最终走向民族虚无主义之路。可怕的是,民族虚无主义并不会单一性发生,它会引发一连串的其他问题。“在人类文明史上,民族虚无主义总是与种族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帝国主义以及殖民主义分不开。种种现象表明,在新帝国主义时代,民族虚无主义仍在加剧。”⑫

(三)易与多种社会思潮勾连,产生联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入,对中国社会各个群体都产生了多元化影响。尤其是虚无主义、存在主义、消费主义、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全球资本主义等,它们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相互论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西方意识形态群,将西方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历史观等勾连在一起,一股脑倾盆而泻。例如新自由主义,如前所述,全球资本主义与其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价值色彩更为显性,看似更多地体现为政治制度层面的意识形态;后者价值色彩则相对隐性,看似更多地体现为经济管理方法与模式层面的意识形态。事实上,两者相互印证、协同作业,将西方意识形态强行推广至世界各地。可以说,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相互关联、混合作用,其破坏力巨大。全球资本主义是近年才逐渐兴起的一股西方社会思潮,较之其他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时间短、影响还不够,但其意识形态色彩更突出、更显性化,它早已依托其他西方社会思潮在全球广泛传播,并且在具备了一定社会影响之时,似乎进行了一个理论收尾,将早先各种思潮进行了意识形态“大汇总”。

(四)后冷战时代客观上扮演“和平演变”的角色

冷战结束后,东西方尖锐对峙的时代已然成为历史,国际社会的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但是,不能因此忽视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价值渗透。当今国际社会,大国之间不会轻易发动铁与血的大规模武力战斗,但相互之间进行文化软实力比拼,进行价值观渗透,还是始终如一、从未停止。第三世界许多国家遭遇的“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玫瑰花革命”“郁金香革命”“天鹅绒革命”等“和平演变”也依然历历在目。尤其是近期以来,美国不顾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悍然发动中美贸易战,并且肆无忌惮地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责任归咎于中国,甚至公然将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敌视“摆上台面”。可以说,美国有意针对和敌视中国,将两国之间的对抗不断引向深处,以至于很多人将目前的中美关系称作新一轮“冷战”。这些事情告诫我们,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并未得到实质性和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心怀敌视和猜忌。同时可以看出,美国还是将美式资本主义作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学习标杆”,试图在全球范围强行推广其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这是一种盲目的政治自大,也是一种危险的强权政治和国际主义“政治入侵”。

四、应对全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多维路径

应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危害,首先要剖其根本、弄其究竟,要跨越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思潮,对其内涵与外延进行全面的理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配合以正面的引导教育,用事实讲道理、用现实析理论。即是说,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学术史梳理明辨其意识形态本质,将其放置于多元社会思潮的整体框架中体悟其价值危害;另一方面,要结合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加强对民众的制度自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用现实的“中国之美”教育来对抗消极的他者化“独断之殇”。

(一)通过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厘清其意识形态本质

全球化以及资本的国际拓展,并不是一个多么新颖的概念,早在几百年前,就有很多学者预测过全球化发展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写作《共产党宣言》时也曾对资本的全球化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只不过,马克思、恩格斯讨论的重点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预见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会到来,资本将整个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他们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⑬,“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⑭。由此可以看出,全球化并不令人惊奇,资本全球化也不令人惊奇,这是近代资本逻辑发展的可预见性结果。问题在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全球资本主义的旗号,试图将整个世界纳入其新殖民主义范围,着力构建利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这是一种赤裸裸的国际剥削,是西方发达国家最爱批评的所谓的“不人道”。因此,对我们而言,要通过系统的学术史梳理,剖析其意识形态实质,识别其虚妄的人道口号背后的不人道实质。全球化固然不可置疑,当前它由西方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也不能回避,但我们要搞清楚,全球化不应当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更不应当是美国全球化;而应当是各个民族平等相处、共生共荣的全球化,它应当包容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的历史和发展道路。中国近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战略设想,对如何构建全球化时代平等相处、共生共荣的多元民族关系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思考角度,目前该设想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全球资本主义思潮具有截然不同的思想内核,它不仅反对对世界文化的同一化认定,并且强调不同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发展水平的国家应相互尊重、互惠互利、共同进步。从这个角度来讲,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坚决反对全球资本主义思潮的一个有力思想武器,也是解决当代国际问题的重要精神法则。

(二)将其与多种社会思潮批判相结合,推进社会思潮的整体性批判

全球资本主义也好,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也罢,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实质上并无二致。尤其是新自由主义,它与全球资本主义可以说是一种事物的两个面向。单独批判某一种西方社会思潮当然具有一定有效性,但这种效果显然不是最好的。例如对于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如果结合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不仅可以从经济学层面剖析它们的市场学本质,也可以从政治、国际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层面剖析其制度性本质和意识形态诉求,这种批判效果显然更好、更系统、更立体。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将对它们的批判同对西方消费主义、存在主义、末世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批判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批判图示。可以说,全球资本主义思潮是众多西方社会思潮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绝不是唯一值得高度警惕的一种,各种西方社会思潮已经结成一个错落有序、层层递进的意识形态网。只有开展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综合性批判,才能从整体上做好意识形态防御工作,并实现意识形态教育的整体化、深度化和系统化。

(三)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制,警惕各种意识形态渗透及和平演变

事实上,相比早些年代,当前的意识形态管控工作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一方面,网络化时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面更大,这使得意识形态斗争看似无声无息,实则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斗争不再那样摩拳擦掌、刀光剑影,但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换成了更隐性的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讲,网络化时代带给我们最直接、最迫切的要求,就是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控。帮助人们识别各种杂乱的西方社会思潮,要超越普通的学术研究的角度,从和平演变的高度警惕其意识形态诉求。当然,一方面,我们不能用极左思维思考和处理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网络管控,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将各种相关网络一概封杀,或者设置极其苛刻的网络使用壁垒,而要采用更为柔性化的管控方法,例如引荐和推送好的网络平台、网络App等,这些方法既不容易引起人们反感,又容易起到积极有效的管控效果,值得我们下大力气探索。

(四)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加强制度自信教育

全球资本主义之所以有些许的市场,归根结底是因为西方国家对年轻人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相应地,对自己国家的不自信,对自己国家发展模式、社会制度不自信,自然也是原因之一。事实上,中国已经今非昔比,“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⑮,在新时代,我们理应有民族自信、制度自信。我们在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⑯当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中国的科技水平也日渐提高,一些高科技领域在国际上颇具竞争力;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飞速提升,不仅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正义大国的作用,也通过参与和组织一系列国际峰会,日渐成为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用短短几十年就实现了如此伟大的成就,足以令我们自信、自豪。面对各种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入,我们不能闭目塞听、假装无视,而要正面迎战,用中国社会发展的事实说话,通过加强制度自信教育,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

(五)着力做好中国精神教育,增强民族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⑰中华民族具有5000 多年的悠久历史,5000 多年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此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伟大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努力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又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不应该妄自菲薄,华夏儿女应当有民族自信,应该为中国精神而骄傲。不可否认,100 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尽屈辱,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发展一度严重滞后,但时至今日,我们重新站起来了,我们仍然是值得自豪的民族。某些西方社会思潮之所以对中国某些人具有吸引力,说白了还是他们过于崇尚西方国家,对本民族缺乏自信。基于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信教育,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一方面,最为重要的是不能自我贬低,不能虚无自己的民族,对自己民族和民族的未来要有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盲目自大,搞大国沙文主义,鼓吹民族强权。中华民族不畏强权、勇敢自强、爱好和平、睦邻友邦,不管是过度自我贬低还是自我吹捧,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正确有序地开展。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果每个人始终心怀民族、热爱祖国,那么无论哪种妄图诋毁中国、颠覆中国的社会思潮,都必将汹汹而来、铩羽而去。

注释:

①近年,福山观点发生较大改变,他不再坚称美国的资本主义形态完美无瑕。尤其自2007年起,美国在新自由主义模式主导下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福山进行了政治学层面的反思。他直言,美国的政治体制有明显的问题,寡头政治与利益集团对美国民主政体造成了扭曲。

②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西方左翼学者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若干理论的评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1期。

③④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5、70页。

⑤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99页。

⑥⑦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0、69页。

⑧申小翠:《全球主义的基本主张及其批判》,《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2期。

⑨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⑩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⑪萨米尔·阿明:《自由主义病毒/欧洲中心论批判》,王麟进、谭荣根、李宝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⑫邹诗鹏:《虚无主义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64页。

⑬⑭《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0页。

⑮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

⑯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页。

⑰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0页。

猜你喜欢

自由主义思潮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必须宣布新自由主义已完结。下一步何去何从?
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克服自由主义——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导读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至善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