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政治的特性、功能与优化路径
——基于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伦理视角
2021-01-12张爱军
张爱军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2)
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关于“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用户规模和使用率”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20 年3 月到2020 年6 月期间,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由85044 万增长至88821 万,使用率由94.1%增至94.5%,短视频用户规模由77325万增至81786万,使用率由85.6%增至87.0%,网络直播用户规模由55982 万增至56230万,使用率由62.0%降至59.8%。[1]
2016 年上线的抖音平台作为社交软件的新型迭代产品,以短视频这一工具强势介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抖音的常见内容触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育、教育、娱乐等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抖音的主旨是娱乐性,娱乐性的扩散效应带来了“反政治化”,即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盛行;娱乐性的溢出效应也带来了“政治化”,即对于日常生活中权力关系的关注。抖音克服了微博微信的局限,集形象化、具象化、事件化、即时化四位一体,更多地诉诸视觉及其带来的直观感受,并引发了新的网络政治现象,形成新的网络政治群体形态。抖音分为政治抖音和非政治抖音,反映的是政治阶层和非政治阶层的构造,折射的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本文旨在通过微观领域公共政治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博弈的伦理视角对抖音微观政治进行梳理,以期揭示抖音政治的特征、现实与理论逻辑及其优化改进的伦理措施。
一、抖音微观政治的基本特性
参与政治生活是人类的天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2](p278)中世纪经院哲学家阿奎那认为,“人天然是个社会和政治的动物,注定比其他一切动物要过更多的合群生活”。[3](p44)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p6)网络技术延伸和拓展了人类政治的深度和范围,为人类政治提供了新平台。网络政治是宏观政治,也是微观政治。从宏观角度来看,网络政治具有跨越性和重组性,引发国际交往、国内治理领域新的政治观念、政治问题、政治现象、政治格局;从微观角度来看,网络政治具有直接性和渗透性,每个能够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具有对具体政治问题发表言论的权利,同时,权力借由技术更多地向个人生活领域扩展,权力与权利的制衡表现为一种融入日常情境的“生活政治”。微博与微信都被认为在微观政治领域中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维护网民个体与群体权利的诉求表达和网络动员在这两个平台上并不鲜见,抖音作为网络技术促生的新型社交平台,同样具有关注具体政治问题,发挥监督功能,疏导社会矛盾、缓解社会焦虑情绪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抖音政治可以被视为一种“微观政治”。
抖音平台与微博、微信存在技术手段的差别,所以在微博、微信中的意见领袖能够进驻抖音平台的并不多,这就导致抖音平台中产生了新的政治群体,即网红政治群体。抖音作品页面分为头像、红心点赞、评论区和转发区四个组成部分。头像点击加关注,粉丝、点赞、转播数量的多寡是抖音网红影响力传播力的表现。评论区既可以是网红的粉丝,也可以是随意浏览的网民,是表达网民情感舆论、理性舆论、后真相舆论的区域。所以,虽然抖音与微博、微信都具有自媒体的共同特质,但又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抖音政治是生活政治。
政治生活与生活政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且互为表里、互相渗透、互相推进。生活政治是政治生活的前提与基础,政治生活是生活政治的规制和保障。政治生活是追求美德与善的政治,政治生活如果没有落实到生活政治中来,或者悬置于普通人之外,就会成为少数精英的政治,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政治。生活政治如果离开了政治生活,政治生活就失去了根基。现实政治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公共领域是公共政治,私人领域是私人政治。公共领域体现政治生活,私人领域体现生活政治,私人政治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
网络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与现实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不同的地方在于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碎片性,并具有重构和解构的功能。“公共领域重构论和解构论的分歧和争议恰好反映了网络空间公共领域的双重性。”[5](p155)网络公共领域权力的失语主要表现在微观的失语,公共权力的宏大话语难以与微观的个体性差异性话语有效对接。宏大话语只有实现微观转向,才能强化公共领域,保障私人领域的话语权。从宏观构成要件与微观话语交往生态的分野及政治传播的角度来说,网络政治传播具有转向的现实与趋势,即从宏观到微观的政治传播策略研究的转向、新时代语境下政治传播的“日常生活化”转向。[6](p166)只有顺应这两大转向趋势,才能走向生活化的微观政治、生活化的抖音政治。抖音政治的特性还在于,它易于打破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限,使私人政治公共化,公共政治私人化,形成“圈子化”政治。
抖音政治是兼具话语权力、符号权力、视频权力的复合体。抖音政治存在着支配与服从的关系。抖音完成从“话语即权力”“符号即权力”到“视频即权力”的过渡。抖音政治不同于宏大话语政治和单位微观政治。对于普通网民来说,宏观政治就是话语政治,话语政治包括国内话语和国际话语。宏大的话语政治一方面受公共权力舆论的引导,另一方面基于个人的主观认知。宏大的话语政治难以落实到微观的行为政治,因为宏大的话语政治与个人没有直接的因果性和相关性,甚至与个人生活相背离。
抖音政治则因与个人的权利、利益、生活、爱好、兴趣密切相关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具体生活而成为参与度高的样态。抖音政治也不同于单位政治。单位政治也是微观政治,但由于升迁、绩效、恐惧、担忧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单位政治或多或少地处于伪善和谐政治状态。人们对单位政治处于“失语状态”。单位“失语”政治可以或多或少地通过抖音关注、点赞、评论与转发来补偿。从这个角度来说,抖音政治具有政治心理补偿功能。一方面补偿宏观政治上因政治环境和信息匮乏而导致的“自大与自卑”并存的政治心理,另一方面补偿单位政治因恐惧而导致的“失语”政治心理。抖音政治在物理距离的“远方”,“远方”的政治不易受到物质与精神的伤害。
(二)抖音政治是鲜活的政治。
微博作为自媒体,其突出特征是有图有真相,压缩了谣言传播的空间和范围,又因其观点表达简明、断言式语言、表情包应用与政治隐喻等话语、符号、修辞方面的特征,以及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虚拟性、表演性、异质性的传播特征而兴盛一时。微信除了公众号具有自媒体属性外,其他都是半媒体性质,在具有微博一些信息传播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圈层性、封闭性、同质性等特点,且容易形成“信息茧房”“刻板印象”“沉默的大多数”“圈层化”和“回音壁”的弊端。[7](p42)抖音政治既具有微博的自媒体特征,又打破了微信的封闭性和半封闭性;既保持了时空的开放性,又具有事件的固定性,难以篡改的事件轨迹和时间序列压缩想象空间和记忆偏差。抖音的政治网红,通过流量和粉丝带来了经济收入,起到了政治与经济相互支撑的作用。抖音在内容和形式上生动而具体,涉及图景、场域、人物、景观。不但新闻的五个“W”,即时间、地点、人物、原因、事件因素以生动的视频呈现,部分视频还配有弹幕和拼图,这包括政治批评、政治调侃、政治隐喻、政治反讽、政治联想、政治构建等,从而揭示了抖音政治的多向度展开的可能性。非政治抖音通过各种方式造假和复制,并较少付出甚至不付出知识产权的成本,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才艺展示,但抖音政治因微观权力的管控,造假会付出相应的甚至是巨大的成本。抖音政治在体现生动政治的同时,也体现了真实的政治。生动政治集“眼球政治”“注意力政治”“形象政治”“流动政治”于一身。
(三)抖音政治是情境政治。
抖音政治是把真实的事件置于情境之中。事件的背景、现实政策、语言风格、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博弈等使抖音情境化。“情境化能够加强现有理论,改进其精确度,以及提升其预测能力;深入情境化尤其能发展出有效的理论来解释新情境中的独特现象”[8](p97)情境政治更易于引发正义、价值、情感、意识形态共鸣,引发参与、围观、转发、批评的热情。抖音政治都是在具体的情境下发生的,情境政治易引发网民的共鸣。抖音的情境政治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抖音政治大部分是非专业人所拍挂网,缺少专业水准,但事件的真实性在抖音里得到实现。如果说新闻的核心是追求事实、还原真相,那么抖音就是无须还原的“碎片化”真相。抖音政治与其他非抖音政治相比真实性较为突出,是微观真实政治事件的实录和再现。因抖音技术的限制,抖音只能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现,而非全景式的呈现。公共权力对抖音内容的管控。抖音政治的造谣传谣空间狭小,在客观上也为抖音政治的真实性提供了保障。抖音情境性的政治合理性在于宏观上的合宪性、合法性,微观上的合个体权利性、合利益性。抖音是动态的自媒体,它既承载了有图有真相的功能,又通过网红和进驻抖音的网民以形象直观的视频展示微观政治的不同侧面、不同维度,引发网民对微观政治视频的跟进、评论和转发,从而引发与每一个个体权利、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舆论。“社会上集中的利益与有组织的利益通常会得到更多的发声机会”“更容易受到政治人物的重视”。[9](p19)抖音情境的政治有效性在于能够迅速得到公共权力舆论和社会舆论关注,进而引起上级主管部门的注意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
(四)抖音政治是阳光政治。
阳光政治就是权责统一的政治。无论是宏观公共权力还是微观公共权力,都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政治的至高至善价值。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受到权责统一的政治伦理、政治规范的约束,使公共权力具有合法性、合宪性、正当性。宏观政治权力规制微观公共权力,使微观政治权力具体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至善价值,并使权责统一落地生根。如果微观公共权力只有权力没有责任,或者权大于责,或者责大于权,就会减损以人民为中心的至高价值。微观公共权力以人民为中心,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人民权利和人民利益为中心,服从和服务于人民权益。这在主观和客观上要求权力必须在阳光的轨道上运行,微观行使公共权力的起点、过程、结果都必须以公开为前提,并贯彻微观公共权力运行的始终。
但由于微观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在态度、认知、利益等方面存在的偏差,存在着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公民的社会监督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选项。抖音政治之所以成为阳光政治,就在于监督微观公共权力的使用,防止微观公共权力对个体权益的侵犯、侵占、侵蚀。微观公共权力如果采取暗箱操作,就会被拍抖音并挂网传播,从而在多方干预下回归微观公共权力本位。抖音是让阳光政治落在实处并把微观政治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平台。抖音政治监督,涉及宏观和微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与政治有关的内容。抖音具有政治支点的作用,通过每一个具体个案的视频,影响整个社会,推动宏观政治机制、政策、决策等环节和层阶的改进以及法典的完善,使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具体人身上得到体现。
(五)抖音政治是博弈政治。
抖音政治涉及内容包括方方面面,如疫情、涉黑、腐败、环境、法治、拆迁、强征等。博弈的主体是抖音网民与微观公共权力,或者是事件相关人的博弈导致微观公共权力、上级主管部门介入和快速解决。网民对于宏大的公共权力缺少经验性认知,对宏大的公共权力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动员参与成为主流,甚至不动员不参与。网民对于微观公共权力的监督评论批评都是基于个人经验感知的,对于违背个人权利、个人利益的微观权力行为具有敏感性,且信息传递多元,进一步使自主参与成为主流。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博弈就成为微政治的基本政治生态。博弈政治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双赢政治、零和政治、僵持政治。双赢政治在于既维护了微公权力的权威,又保障了公民权利,其正向功能在于增强了微观公共权力的公信力,激发了网民参与的热情,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成为“全过程民主”的组成部分,培育了公民的政治美德,维护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零和政治与僵持政治则破坏了公共权力的公信力,催生了网民的极端话语和暴力倾向,形成了“后政治冷淡主义”,导致了网民参与政治的冷漠感和疏离感,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抖音政治视频减少,娱乐的视频多,评论抖音政治成为稀缺性资源。博弈的主体包括城管、警察、村干部、居委会与公民组织、群体和个人,既有一对多的博弈,也有多对一的博弈。博弈的内容包括摆摊、占道、车辆违规、摄像头无故损毁、微观公共权力不作为、乱作为、滥政、懒政、环境污染及各种形式的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当微观公共权力实施良政时,抖音评论区点赞增多。当类似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微观公共权力实施恶政时,抖音评论区批评的声音就会不断增多。
抖音政治的特性归结到一点就是伦理政治的特性,网民对抖音的关注、点赞、评论、转播、围观等都是基于直觉上的公平正义感。不同的社会阶层、社会群体、个人政治认知水平、政治教育程度、价值观、意识形态不同,但对抖音政治引发的道德感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伦理道德成为抖音政治评论的主线。从本质上讲,抖音政治的核心是伦理政治。
二、抖音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现实展开与原因
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具有法治、制度、规则的边界,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良性共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微观良性政治生态的基本标志。反之,突破边界则会带来恶性的政治生态,并破坏社会稳定和政治稳定。抖音政治的制作与传播是对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与平衡的保障。
(一)抖音政治展开的不同维度。
抖音政治展开维度包括对接维度、梯阶维度、横向维度、冲突维度、辐射维度和变异维度,其他的任何维度在每一个环节都易产生变异。抖音政治的评论功能是维度产生变异的核心。
第一,抖音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对接维度。宏观公共权力为公民权利提供宪法、制度、规则、价值保障,难以实现与个体公民权利的直接对接,即便存在着对接的个案,也具有偶然性或者偶发性。微观公共权力在受到宏观公共权力规制的情况下,能够与公民的个体性权利实行一对一、点对面的直接对接。抖音视频是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对接的真实而直观的反映。在抖音政治视频中,既有“好的主观性”,也有“坏的主观性”。在“好的主观性”主导下拍摄的视频体现的是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和谐共生共荣的微政治生态,在“坏的主观性”主导下拍摄的视频体现的是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败坏的微政治生态。但由于人们具有“传递坏消息综合征”倾向,“坏的主观性”主导的视频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对“坏的主观性”要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坏的主观性”具有破坏微政治生态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对微观公共权力具有监督和修复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微政治生态。
第二,抖音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博弈的纵向梯阶维度与横向扩散维度。抖音的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梯阶维度包括:属地维度、区域维度、中观维度和宏观维度。抖音视频是横向维度与纵向维度的结合。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属地得以有效解决,就不会上升到更高维度求助。否则,就会不断上升到更高的维度。
第三,抖音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冲突维度。微观公共权力具有易于滥用和腐败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如果微观公共权力掌握了绝对权力,更具有滥用权力和腐败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各种各样的寻租成为微观政治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核心动力,具有血缘关系和准血缘关系的地方关系网,是微观公共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推进器,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政绩考核给权力的腐败和滥用带来了外在的政治压力,从而在权利、利益等方面与公民发生直接的冲突。这些冲突既具有暴力的冲突也有和平的冲突。微观公共权力暴力执法引发血案,公民滥用公民权利超越了法治边界,如暴力抗法,“网络暴力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权力关系的实践,内含着一种微观权力结构,这个权力结构由网民自我赋权而成,并通过道德话语的生产而合法化,从而创造出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结构。”[10](p151)抖音视频是微观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直接冲突的反映。抖音反映的问题往往因关系网下的熟人社会而导致属地“失语”。如果动迁、强征土地、法律案件在属地难以解决,公民一方面是通过不断提升上访层级寻求解决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拍摄抖音传播,扩散其权利诉求,寻求外在于抖音的横向的网民舆论支持,寻求外在的纵向的公共权力舆论支持。
第四,抖音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辐射维度。抖音政治是范例政治。在抖音上,一个微政治问题的解决,将会产生涟漪效应,许多网民就会纷纷效仿,制造和传播类似的抖音政治。抖音对政治的影响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宏观政治、中观政治、微观政治,三个维度的主线是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互动。宏观和中观政治主要表现在公共权力关注、介入、干预、纠错、舆论引导。微观政治主要表现在公民权利与微观公共权力的博弈。抖音直接影响了微观政治生态,使微观政治生态向好,间接影响了宏观、中观政治生态,使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保障公民权利的正义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事上,并搭建了宏观政治、中观政治与微观政治得以畅通的平台。
第五,抖音政治舆论传播的变异维度。抖音政治是舆论政治,舆论政治是抖音政治的核心功能,没有舆论政治,抖音政治就失去了根基和支柱。与其他网络舆论一样,“网络舆论传播与传统舆论传播既具有一致性,也具有差异性。差异性是由网络舆论传播的特有规律决定的。网络舆论传播具有虚拟性、平等性、自由性、互动性。网络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形成刻板印象、‘信息蚕房’、沉默的大多数和强势一方的舆论‘暴政’。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易于受价值、立场、意识形态、认知的影响,固守自己的偏见,进而形成极化的、多元的、对立的网络舆论。”[11](p174)抖音政治视频本身、转发、点赞不会产生变异,但具有传播与扩散效应。抖音政治产生变异的是舆论变异。
(二)抖音政治形成的主客观原因。
形成抖音政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主要包括社会阶层、情感、意识形态、政治认知和年龄层次。
第一,社会分层是抖音政治的社会客观基础。市场经济、社会出身、教育水平等诸因素导致社会分层,且社会向上的流动空间狭小,阶层固化明显。社会分层形成非健康的哑铃性社会,使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延缓甚至迟滞。经验观察、理论研究和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抖音的用户报告表明,看抖音的网民大部分教育水平低,大多属于低收入群体,抖音使底层社会既找到了自娱自乐渠道,也找到了政治宣泄渠道,公平正义的诉求得到释放。又因底层社会的流动性,使得他们突破了现实共同体的制约,摆脱了对现实微观公共权力的直接性恐惧,从而使得在抖音的政治评论极端化、断言化和口号化,导致了自我催眠和社会催眠的陶醉式结果。
第二,政治情感是抖音政治的核心动力。政治情感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伴随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于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感、爱憎感、美丑感、亲疏感等心理反应的统称。在“后真相”时代,政治情感更占有突出的位置。“后真相”是个人情感和个人信念取代事实真相的一种主观判断,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抖音的社会舆论与公共舆论”。[12](p90)抖音政治视频就是政治情感视频,抖音评论也是政治情感评论,个体政治情感评论可以超越政治视频本身,进而产生政治舆论的情感式变异,基于不同政治情感的人在评论区中互相攻击、排斥、谩骂。
第三,网络意识形态是解构政治抖音视频的基本动力。网络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一元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意识形态,非主流意识形态众多且混杂,比如民粹主义、民族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社会福利主义、左右之分等。网民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都具有重构和解构的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变异和变异性传播。网络存在多少意识形态,抖音就存在多少意识形态。抖音对政治舆论的重构与解构更形象、生动、具体,并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同一个抖音政治视频本就讲的一个事件,事件本身并没有意识形态之分。评论区生成的舆论却解构成不同的意识形态性质和方向,比如主流意识形态解构为以人民为中心的胜利。民粹主义解构为反精英、反主流、反建制的人民的力量,民族主义解构为爱国与否。女权主义可能视为此事件是男权的霸权,是对女性的不平等,甚至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左’派网民更支持政府倡导的话语而‘右’派更抵制。”[13](p42)不同的意识形态人格解构抖音具有不同的取向,比如,“个体的威权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如何看待世界和接收信息个体的意识形态则有力地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简化信息。”[14](p32)
第四,政治认知是抖音政治的重要因素。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判断、评价。“政治认知被认为是另一个影响公众舆论倾向的重要因素,它指个人对政治领域的信息和知识的熟悉程度,这一概念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政治判断能力。”[13](p34)政治认知不同,形成的政治舆论会导向不同的维度。“政治认知水平关系到公众对于相关信息的接收以及接受的程度,而这直接对公共舆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3](p35)一般来讲,低收入群体的政治认知易导向民粹主义和平等主义,中等收入群体和高收入阶层的认知易导致精英主义。现实政治认知水平、网络政治认知水平都会延伸到抖音政治当中,导致了抖音政治认知水平呈梯级分布且良莠不齐、参差不齐甚至互相对立。抖音对宏大事件的评价往往是众说纷纭,对于微观事件的评价也是观点各异。“根据其所构建的接收—接受模型的抵制原则,即在接收到相关的政治信息之后,公众常常会抵制那些与自身既有‘政治倾向’不一致的主张,并且抵制程度随其政治关注水平的升高而增强。”[13](p35)
第五,年龄层次也是分析政治舆论变异的一个维度。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从学历结构上看,截至2020 年6 月,初中、高中/技校/中专的网民群体占比例为40.5%、21.5%,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网民群体占比为18.8%;20—29 岁、30—39 岁网民群体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众;40—49 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 岁以上网民群体占比为22.8%。互联网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1]年轻人还没有稳定的知识结构、稳定的价值观、丰富的社会阅历,部分年轻人没有稳定的收入,对政治具有极端化、理想化的认知,在抖音政治的评论具有口号化和感性化特征。中年和老年人形成了稳定的知识结构、稳定的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在抖音的评论具有经验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当然,中老年人也具有评论极端化的特征。比如“左者恒左,右者恒右”,[15](p14)年轻时形成的价值观在中老年人那里也会具有固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三、优化抖音微观政治的平衡生态
抖音政治具有正向功能,也具有负向功能,利弊共存,具有辩证性。抖音微观政治的本质是伦理政治,向善的价值追求是抖音政治发挥良性社会作用的保障。在抖音形成的公共话语空间中,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冲突的焦点产生于信任问题。抖音一方面具有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话语接受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另一方面,“官媒和非官媒对网民的政治支持态度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存在接收官方信息就支持官方立场、接收非官方信息就抵制官方立场的情形。”[13](p42)
抖音政治的信任存在着悖论性的关系,一方面存在着积极信任,另一方面存在着消极信任,对于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个人利益的事处于极度信任状态,另一方面对于公共权力破坏公民权利、个人利益的事,又处于极度不信任状态。“熟悉是信任的前提,也是不信任的前提。”[16](p25)抖音政治的信任是虚拟性的熟悉,而非现实中的熟悉,如果网红拍发的政治视频符合粉丝和“围观”者的要求,信任度就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弱,甚至会在瞬间“人设崩塌”。抖音政治是差序信任政治,诸多学者研究表明,“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国的政府信任出现了‘信上不信下’的差序格局。”[17](p30)差序信任的源头既可以是交往与互动、承诺与兑现、信心与期待、惩罚与规训、学习与迁移,也可能是差序怨恨或差序意识形态。
抖音具有差序政治的内在悖论和矛盾冲突。作为微观政治的抖音政治虽然和宏观政治一样,都关注的是政治系统的运行规律,但宏观政治的中心化与抖音政治的去中心化,宏观政治的建构化与抖音政治的重构化与解构化,宏观舆论的一律化与抖音政治的多元化,宏观政治的整体化与抖音政治的个体化,宏观政治的理性化与抖音政治的情感化,宏观政治的信任化与抖音政治的非信任化,宏观政治的有序化与抖音政治的无序化,宏观政治的法治化与抖音政治的自由化,宏观政治的纵向到底化与抖音的“信息茧房”化等都存在内在悖论。因此,优化抖音政治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而调和两种话语体系的矛盾,需要建立一种平衡的政治生态。从抖音政治作为伦理政治的本质和作为微观政治的形态两方面来看,优化抖音政治需要采取两方面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伦理建设。
1.加强科技向善的伦理建设。
科技向善是科技研发者、利用者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公共权力、公民权利、大公司利用科技均要遵循向善原则。如果科技不向善而向恶,将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网络科技向善在抖音政治中主要涉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的运用。
第一,大数据伦理建设。大数据对抖音政治的处理要进行伦理规范。大数据对抖音政治内容的采集、存储、传输、利用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本着向善的原则。大数据的实质是把网络政治变成“透明的政治”“透明的政治人”和“透明的政治隐私”。抖音政治具有公开性和透明性,但参与的评论具有隐私性。在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抖音政治舆论的同时,必须有效防范大数据的利用主体侵犯每一个人的政治评论隐私,必须对抖音政治隐私进行脱敏处理。大数据的公开如果侵犯个人隐私,会导致政治上的“沉默的大多数”,增加人们参与政治的恐惧感和疏离感。加强大数据伦理建设要遵守以下的原则:政治隐私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政治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原则、政治隐私告知并拒绝原则、政治隐私责任与知情原则。对抖音政治进行保障,加强大数据利用的制度化、法治化管理,抖音也同样不能成为大数据的法外之地。
第二,人工智能伦理建设。人工智能包括“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具有人的感知、判断和逻辑思维,“弱人工智能”是人的身体的延伸,不具备人的感知、判断和逻辑思维,目前人工智能还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人工智能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如人脸识别、生物识别、语言识别、社交机器人,这也使得人工智能可以对视频、画面、文字等进行“深度伪造”,这一方面提高了抖音技术的功能,辨析抖音政治的真伪,加强抖音政治的规制;另一方面则破坏了抖音政治的情境化,使抖音政治伪情境化,造成伪传播,使抖音政治的评论缺少真实的对象。加强人工智能伦理建设包括:加强人工智能的科技工作者的伦理建设,规范科技工作者研发制造设计推广应用行为;加强人工智能使用者的伦理建设,使其服务于良政,防止服务于恶政;加强人工智能的大众伦理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滥用的风险;加强人工智能的法治伦理建设,完善人工智能立法,学习西方人工智能伦理建设的规则和规范。
第三,算法的伦理建设。算法在抖音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算法为王”成为通则,如果算法没有伦理规范,不仅会在外部给网民搭建和强化“信息茧房”,形成“回音壁”效应,甚至会导致算法黑箱化和黑箱算法化。算法伦理包括算法主体的伦理建设,也包括算法客体的伦理建设,其中算法主体的伦理建设具有决定性,算法客体的伦理建设则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有学者建议:“‘开放伦理’可以成为实施算法透明度相关实践和话语的指导理念。”这包括“在伦理原则的制定、伦理判断、伦理抉择以及信息公开等所有实施算法透明度的环节中,都要考虑用户的认知、态度与需求。”算法主体“可通过‘公开与算法有关的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生成过程’以及公开‘算法透明度’与其他伦理原则的关系来实施‘算法透明度’”。“这意味着,算法透明度包括信息的公开即‘信息透明’、指导理念和原则的透明即‘理念透明’,以及保障各种操作化程序的透明即‘程序透明’。”[18](p82)“深度伪造”被称作一种合成媒体,“它是通过自动化的手段、特别是使用人工智能的算法技术,进行智能生产、操纵修改数据,最终实现媒体传播行为的一种结果。”[19](p67)抖音的算法推送还存在推送量连续性的问题,使抖音推送由多元化变成一元化,加固和加厚了“信息茧房”,造成了网民极化的片面认知。
抖音平台的推荐机制是赋予短视频初始流量并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再度分发,即一个视频上传到抖音进入流量池,最先进入的流量池可能只有200至500人,如果在这个池子内的用户反馈较好,抖音就会把作品推到有1000 至3000 人的更大的池子,如果反馈不好,则会被限流。也正因为如此,抖音的算法推送易失去向善的伦理。抖音“流量为王”“算法为王”的策略加剧了娱乐化和去政治化趋向,使抖音的算法推荐易失去向善的伦理。在此情况下,加强算法的伦理建设就显得十分迫切。加强算法伦理建设包括:加强“算法透明度”,“‘算法透明度’是智能时代媒介伦理问题的重要解决之道,更是智能时代媒介伦理的重要原则”;实行“开放伦理”,“需要重视非专业化的组织、群体和个人尤其是用户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必须基于具体的实践以及各主体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18](p81)加强算法科学人员的伦理建设,防止在算法的起点设计上出现黑箱问题;加强算法相关的法治规范和安全教育,防止算法滥用和算法引发的社会风险。
2.加强情境伦理建设。
第一,加强抖音政治的情境伦理建设。抖音政治情境伦理建设包括外部情境伦理建设和网络情境伦理建设两大部分。构建和完善适宜的自然环境,使网民热爱珍惜自然环境,形成良好的自然心态;构建和完善良好的生活环境,使网民安居乐业;构建和完善良好的参与政治的环境,形成开放包容的政治心态;构建良性的社区环境,自主参与社区服务,提升因参与而产生的主人翁感。构建和完善网络政治伦理建设,线上线下沟通相结合,虚拟人与现实人相结合;构建和完善具有传统特色又体现现代特色的“情本体”文化,形成以情感人的模式;构建和完善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情感模式。
第二,破解“信息茧房”的情境伦理建设。个体心理选择、技术、平台及传播模式等,都有可能作用于个体的信息选择、过滤过程。“信息茧房”的最终形成,也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所以,“信息茧房”的“破茧”也需要多重路径。算法优化、平台优化、信息供给侧的改进和个体媒介素养的提升等都是“信息茧房”的破解路径。[20](p37)
第三,破解“沉默的大多数”的情境伦理建设。抖音政治与微博政治、微信政治一样,同样存在着“沉默的大多数”,“沉默的大多数”围观抖音政治,在抖音政治中,不评论、不点赞、不转播,却对抖音政治关注度高。形成抖音政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地位、职业身份、政治的恐惧、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都易于催生“沉默的大多数”,比如在拆迁问题上,“沉默的大多数”大致可以分为不知如何维权、不敢直面维权以及变相维权等三类人,产生不知如何维权的失控感、不敢直面维权导致的愤恨感、变相维权导致的参与冷漠感。[21](p46)抖音政治同样存在着类似于拆迁的问题。构建破解“沉默的大多数”的情境伦理建设,同样需要在抖音中建设和完善使人免于恐惧的微观权利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由抖音政治的围观者到参与者的沟通机制;建立和完善抖音政治的信息流动机制;建立和完善践行正义感的激发机制。
第四,破解“刻板印象”的情境伦理建设。抖音与微博、微信一样具有形成“刻板印象”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其中后真相、价值观、意识形态是形成“刻板印象”的主观因素,社会政治地位是形成“刻板印象”的客观因素。构建破解“刻板印象”的情境伦理建设,需要建立破解后真相的机制;建立保障信息流动的多元机制;建立多元价值观的包容机制;建立和完善形成“重叠共识”的化解机制;建立主导意识形态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的沟通机制;建立社会各阶层的充分和解的流动机制。
(二)优化多维度的平衡机制。
第一,优化宏观舆论与微观舆论的平衡机制。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媒体、公共权力的著名主持人进驻抖音,对抖音中政治案件、社会性案件的焦点、人物、冲突事件进行评论性的规制、引导、批评,对抖音的舆论起到了平衡作用,也获得了抖音网民的点赞与支持。当抖音评论日趋激烈和极端化时,需要更高层级的公共权力媒体介入、引导,防止抖音舆论变成现实行动,危害社会安全。其中伦理引导、道德引导更有利于防止抖音道德极化的评论,防止网民的道德绑架。
第二,优化法治与情境的平衡机制。一方面要树立宪法权威,把宪法的公民权利具体化,建立公民权利落到实处的机制,使公共权力受到法治的限制,保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把法治与具体情境结合,使法治变成有温度的法治。当抖音视频微观公共权力与公民发生激烈冲突时,法要容情。比如,抖音平台中城管滥用权力,公民为了保护自己反伤城管的视频中,“正当防卫”成了公民选择维护自己权利的方式,但宏观法治舆论和律师在抖音发布具有温度的法治观点,使得冲突案件得以妥善解决。此外,律师在抖音发布各种个案的观点,不但解决了案件本身存在的法律问题,而且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伦理意识。
第三,优化道德与理性的平衡机制。网民对抖音政治事件的关注、点赞、评论与转发,往往都是基于公平正义的道德感,且易于通过道德绑架抖音政治。直觉上道德化是网络政治的特点,也是抖音政治的主线。直觉上的道德化往往与理性相对立相冲突。加强抖音的理性化建设,使理性优先于直觉上的道德化,需要独立于抖音之外的相关领域的专家介入。比如,涉及自然生态的政治需要生态专家介入,涉及法律的政治需要法律专家的介入,涉及教育的政治需要教育专家介入,涉及政治本身的需要政治专家介入。中国的“情本体”文化对于抖音政治具有调适功能,发挥“情本体”文化在抖音的政治功能,以伦理对伦理、以情感对情感、以道德对道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会有效防止抖音政治的极端化。
第四,优化权力理性与情感的平衡机制。公共权力的本质是服务,一方面要提供公共服务的物品,另一方面要遵守宪法、法律、规则。提供公共物品的职能和宪法、法律、规则具有普遍性、形式性、客观性、终极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宏观性。当遇到情感丰富、生动鲜活的抖音政治时形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式性与非形式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终极性与现时性、稳定性与动态性、整体性与个体性、宏观性与微观性对比关系,既具有一致性的对接,又具有非一致性的矛盾和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权力理性与权力感情的矛盾和冲突,权力理性政治与抖音感性政治的矛盾和冲突。比如小商贩占道与城市市容的矛盾,如何让地摊经济活起来,让社会底层有尊严地工作等,这都是对微观公共权力的挑战,抖音政治大部分反映的都是这方面的内容。保持其平衡,让执法者有温度,需要排除僵硬教条性执法,让执法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第五,优化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平衡机制。二者的平衡既包括抖音政治的内在平衡,也包括抖音政治的外在平衡。二者的内在平衡一方面厘清二者的边界,对于公共权力来说,法无授权不得行,不得任意删除抖音和账号,不得破坏抖音政治的良性状态,不得因抖音政治内容批评和监督权力而对抖音网民进行恐吓和威胁,保障抖音政治的合法运行;对于公民权利来说,不得利用抖音传谣造谣,不得利用抖音滥用公民权利伤害他人,不得以抖音曝光的方式侵犯他人的隐私,不得利用抖音危害社会等。外在的平衡包括当抖音政治的相关者之间难以解决问题时,需要外部权力和舆论介入,保证抖音政治相关人的问题得以公正地解决。
抖音政治既是“小政治”也是“大政治”,既是贴近生活的微观政治,也是宏观政治的组成部分。道德正义感是网民的健康情感,抖音政治伦理化,伦理抖音政治化是抖音政治的主旋律。从各个维度建立和完善抖音政治伦理化机制,无疑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