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基本遵循
2021-01-12易新涛
易新涛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思政课教学。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一系列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文件政策和举措不断涌现,思政课教学队伍不断壮大,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理论研究如火如荼。但是,在思政课面临新机遇新发展的大好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吸引力和实效性,匹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关键课程的地位,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实践必须面对且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科学严谨
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以科学性为基本遵循之一。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因而是科学的理论。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高地,高校思政课必然要把科学性作为自身发展的最本质属性。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和内涵发展,首先来自理论说服力和穿透力。而理论的说服力,来自理论的科学性,来自思政课教学的科学原则。因此,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克服粗放型、口号化和说教式的教学,就必须坚持和遵循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原则。只有首先坚持科学性原则,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深刻性、针对性、时代性和有效性,才能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现内涵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1.要确保教学的准确性。准确性是科学性的前提和必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改革开放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把道理原理方法讲清楚、讲透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强化价值引领功能。同时,要准确分析和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基本原理,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切忌断章取义、望文生义,避免使用学术界正在争论而没有定论的观点,从而为学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讲得精、深、透。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10)“精”就是简练精辟,突出重点难点;“深”就是深入浅出,沁人心脾;“透”就是大道至简,透彻明了。在课堂教学,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比如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问题,首先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而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其次,它是一场新式的革命,这个“新”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成为这场革命的领导阶级、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的指导思想。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既不是一场旧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而是一场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比如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的问题,可以从四个维度来展开,即从历史进程,中国梦贯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全过程;从民族利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从民族夙愿,中国梦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从党的伟大使命,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历史使命。
3.要密切联系实际。一是要联系理论产生的实际。马克思说:“没有偶然发生的事物;一切事物都有其原因而且是由原因必然地产生出来的。”[3](p39)在科学阐释和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时,我们就应该结合这些理论产生时的历史进程、历史实践和历史发展。比如,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必须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20 世纪前中期的世界形势、近代以来人民的革命斗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艰难历程。二是联系当今社会实际。包括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方位、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经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时代条件等。三是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能说服人,“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p10)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脚点就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包括他们对社会和事物的看法、所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焦点问题、难点问题、疑点问题,以及思想困惑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高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讲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继承发展关系。同时,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及时反映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不断吸收和补充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
4.要避免空洞说教。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坚持科学性原则,还应避免空洞的口号化和居高临下的说教式。不遵循基本原理,断章取义、望文生义;照搬文件或教材,照本宣科,甚至空喊口号;脱离实际,抓不住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准度不高;简单说教、机械灌输,不展开不分析;使用学术界正在争论或存在歧见的观点,奇谈怪论、歪理邪说,甚至割裂、肢解、歪曲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些问题不仅违背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而且还会极大地减弱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严重影响学生对理论的科学性的认同,远离甚至背离高校思政课开设的初衷和目的。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注重完整系统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坚持课堂教学系统性原则。系统是由诸元素相互联系、彼此作用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具有整体性、逻辑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坚持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列主义的理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有系统的知识。”[4](p342)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是一个整体,而每门课程内容也是一个整体,其间都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逻辑关联。割裂的、碎片化的教学,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都会削弱理论的说服力,也降低了教学的质量标准。只有把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以及每门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理解、系统性讲解,才能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1.把握教学的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的本质特性,是指系统中各要素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起作用。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四门必修课程,无论是从原理、发展和应用,还是在理论、历史和现实,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每一门课都具有内容上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整体性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包括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整合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史,整体性地反映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综合了道德、法制、人生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整体性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就教学过程而言,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也具有整体性,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各种要素,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
2.讲出逻辑层次。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大大小小各种子系统通过有序整理和编排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有一定的逻辑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课程与课程、课程与章、章与章、章与节、不同理论、理论中不同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形成的逻辑层次和系统结构。课程体系及其内容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演绎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理论基础,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理论发展,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实践根基,主要讲授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思想运用,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就教学内容而言,也有各自不同的逻辑性。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从总体上要顺次讲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例,在准确把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明确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这场新式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在这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按照这种设计和布局,党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党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即“三大法宝”;革命成功后,党解决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在此基础上,党带领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例,首先应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梳理并概要介绍它的发展过程,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分析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基础上,讲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及其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基础,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特色大国外交和党的建设等。以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为例,首先是党的地位和使命问题,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次,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即“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再次,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即“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任务”。
3.要防止教学中的碎片化。在“互联网+”时代,纷纷来袭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五花八门的专题教学、层出不穷的“读经悟典”之类的教学新形式,虽然给高校思政课堂注入了新元素,让人感到活泼、新颖、有趣,但却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系统性,加剧了理论教学的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微课就是一个微型化、结构化、可视化的数字资源,特别适合那些系统性不强、章节关联度不大、知识型的课程。由于具有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丰富、情景真实、使用方便、时代感强等优点,微课能够给课堂理论教学带来生机。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单个的、孤立的微课将系统的理论切割,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或者理论点,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的是一个个知识片段而非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更不利于他们运用系统的理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专题教学是一种与主题教学相辅相成的“少而精”的教学形式。它以某一专题为单位,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对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讲解,既提高了这一专题的教学针对性,增强了教学效果,又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过多过细的专题模糊了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必然会将原本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割裂成若干碎片,从而妨碍学生对科学理论全面而系统的认知,在他们的头脑中难以形成完整框架结构和逻辑体系。党政领导、专家学者、知名校友、成功企业家、社会贤达等走上讲台,结合自己的经历、背景和感悟,讲好“精彩一课”,确实是一种很好的补充形式,在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弥补师资不足、营造浓郁氛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它不能替代高校思政课的系统讲授。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艺术色彩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马克思说:“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5](p231)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博大精深,又抽象枯燥。如何把抽象、枯燥的内容讲述得生动活泼,有温度有热度,让学生“入脑”“入心”,就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在课堂上,教师遵照教学法则、审美尺度,采取极具创意的导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灵活自如的方法、现代化的手段,辅之以必要的情感,达到清新自然、春风化雨、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实际上,思政课的质量提高,内涵发展,除了教学内容以外,还需要借助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和穿透力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方法。
1.设计恰当的导入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开始,一个简洁、新颖、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兴趣,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一般可以采取视频导入、问题导入、案例导入、现象导入、场景导入、任务导入等方式。比如讲“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歌曲《东方红》,然后讲解当年陕北农民李有源为什么要创作这首歌,以及其成为70多年来中国流传最广泛的歌曲之一的缘由,从而进入主题。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采取问题导入的方式。1949 年8 月,美国国务院发表的《美国与中国关系白皮书》说,中国发生革命的根本原因有二:“人口太多了,饭少了”“西方的影响”。[6](p1510,1512)请问:这样的分析正确吗?近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在此基础上,导入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样,顺畅地导入教学主题,自然生动。
2.运用有效的方法。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是否得以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时段等因素,灵活选择理论讲授法、专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方法。对历史叙事、概念阐释、原理分析,应强调传统的讲授法;对一些宏观性或纵横跨度大、学生关注度很高的理论问题,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流与发展、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等,我们可以采取专题教学法,将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系统、综合地加以分析;对现实性很强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建设美丽中国等,可以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借助视频、典型案例,以问题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对文科院系的学生,多采取专题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对理工科学生,多采取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3.借助现代的手段。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与教学内容关联的影视作品、图片、图表等素材,或有针对性地制作一些教学资料,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借助生动、形象的视听媒介,增强教学的直观感受,提升教学感染力,引领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鉴别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理论学习的效果;通过微信、微博、网上课堂、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将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拓宽教学渠道。
4.使用合适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7](p32)要让学生对所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概念、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产生印象,进而有意识地接受、认同,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还需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艺术的效应。从总体上说,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语言应该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通俗形象、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充满浓厚的中国风格和气派。在类别上,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表现形式上,吐字清楚,条理清晰;在表达上,语句规范,表意准确,辅之以必要的幽默风趣;在语气上,刚柔相济,掷地有声;在语音上,明亮清晰,轻重自如;在语速上,快慢适当,富有节奏;在语调上,抑扬顿挫,起伏跌宕;辅之必要的形体语言如手势、表情、眼神、体态等。
5.投入饱满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知识能够促动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人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必须“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8](p425)在课堂中,教师投入真诚饱满的情感,就会做到热情奔放、神采飞扬、内容娴熟、从容自如、是非分明、情挚意浓,从而达到声情并茂,自然会产生一种独特的魅力。在讲授中,根据教学内容,或热情奔放、神采飞扬,或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或铿锵有力、荡气回肠,或义愤填膺、义正词严,或语挚情长、感人肺腑,或激昂奋进、斗志昂扬。这样,无形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6.力戒泛娱乐化倾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如果一味地强调教学形式上的创新,势必会淡化或忽略课程的宗旨指向和价值归宿。有些课堂引入了大量的娱乐化因素,将教学内容过分地以娱乐化形式表达,从而呈现出泛娱乐化、游戏化的现象。教学思想旨在取悦学生、吸引眼球,追求“娱乐人生”“开心就好”“玩的就是心跳”;教学内容上“庸俗化”,充斥着大量的小道消息、逸闻趣事、野史趣闻,采用大量表象化、个性化的案例,甚至“抹黑化”“愤青化”;教学方法上“情景化”,用“还原场景”“情景再现”“辩论赛”“故事会”“吹拉弹唱”等代替理论讲授;教学手段上技术化、线上化,采用网络技术、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拍“微电影”,推送“思政课”,引入电视剧、电影、网络视频、歌曲歌剧,采用双语、弹幕、大数据、现场问卷等;教学语言上随意化,大量运用“给力”“点赞”“任性”等网络词汇,使用刺激性、冲击性、感染性的语言,采取戏谑、调侃或近乎庸俗的语气,等等。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反而消解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损害了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冲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权威性,从而降低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