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的关联

2021-01-12隋芳莉鲁秀伟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

隋芳莉,鲁秀伟

(哈尔滨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1]比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尽管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讨论的中心议题由于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历史任务而有所不同,但两次三中全会都围绕改革开放的主线而展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开启改革开放的号角,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则是敲响了深化改革开放的战鼓,由此可见,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面临的时代课题不同,但都需要解放思想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觉醒和创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历史经验证明,社会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的解放。而思想的解放,又是由思想的觉醒开启的;思想的觉醒,意味着要彻底打破思想的枷锁,澄清思想上的困惑,清除阻碍变革的实践脚步,这就需要一种坚决到底的决心、敢于创新的勇气。对于政党而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其决策施政的根本遵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品质,成为站起来迈向富起来的思想开端。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依靠这条思想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随之而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也在中华大地上大放光彩。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但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党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因此,摆在共产党人面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进行思想上拨乱反正,即要冲破思想教条僵化的阻力,为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创造条件。

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远见卓识、高超的领导艺术、丰富的政治经验实现了思想上的觉醒。一是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强调要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的历史遗产,明确表示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不可磨灭。他还明确表示反对“两个凡是”。邓小平说:“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也没有说过‘凡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凡是’。”[2]38可见,邓小平一直坚定不移地贯彻着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与人物。二是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78 年5 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理论动态》上发表后,立即在全国掀起了讨论热潮。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认知深入人心,彻底冲破了个人崇拜、“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全国各地、各单位都参与到讨论中。这场大讨论得到胡耀邦、邓小平、叶剑英等人的有力支持,邓小平说这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打破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三是邓小平从政治高度强调了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邓小平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143经过上述充分的酝酿和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持从解放思想的高度出发,客观公正地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实现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使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认识上的进一步提升,标志着我们党的理论思想、实践思想进一步成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思想问题,统一人们的思想,抓住了错综复杂工作的主要矛盾,为改革开放的开启起到了良好的催化作用。习近平强调:“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3]正是由于思想的解放、思想的觉醒,才会有改革开放的启航,才会有家庭联产承包制取得的巨大成就,才会有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才会打破计划与市场的禁锢等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仅是一次会议,更代表一种变革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条件下实现强起来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1]。当前,中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更加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激发思想解放的精神状态,聚焦解决实际问题,聚焦全面创新,拓宽国际视野,以思想理论革命引领和推动社会实践革命。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沿着解放思想的道路前进,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被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问题越多,就越要解决,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而不是回避,视而不见,使问题扩大化。在此重要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心议题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次三中全会深刻全面剖析了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为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擘画了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只有在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中才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全面深化改革也是势在必行。

“四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概括总结,它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宝贵经验总结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可以看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条主线,是必须遵循的根本遵循,是贯彻落实《决定》的重要依据。《决定》关于十一个重大问题的战略考虑,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顶层设计上,协调统筹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进一步改革的方案,可以看出,这样的改革不同于以往之处就是同时推进所有领域改革,不偏不倚,齐头并进,以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视角来统筹。由此可见,对于这样庞大系统的改革,没有从思想深处的解放,没有从理论上的先导,是无法有效指导实际行动的。只有摒弃修修补补、零碎调整的思想,摒弃懈怠、躺在功劳簿上图安稳的思想,全面深化改革才会有成效,才能为人民、为国家带来切实的好处和利益。这样的改革,既是民心所向,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持续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对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及时总结和再部署的能力。这也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的阶段。

二、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具体的改革路径有所不同,但都遵循从实践出发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坚持从实践出发,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党和国家的命运,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启了由站起来向富起来的伟大实践。

从国内来看,由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无休止的政治运动,工作重心不在发展经济上,我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从1957年到1976年,中国职工在长达20年时间里几乎没涨过工资。农村的贫困状况更是严重,1978 年全国农民年均纯收入只有134元[4]。当时深圳出现严重的“逃港潮”,深圳香港两地收入差距巨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广东省宝安县每年人均收入130 元,香港是13 000 元,相差100 倍。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5]邓小平等人强烈意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意识到集中精力搞建设、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紧迫性,敏锐感觉到实行工作重点转移已是刻不容缓的大问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150

从国际来看,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甚至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经济上的差距巨大。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只有 127 美元,美国 9 687美元,是中国的76 倍。1978 年上半年,国务院副总理古牧率领考察团赴西欧五国考察,欧洲经济的现代化、自动化、高效率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看到联邦德国一个年产5 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 000个工人,而中国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工人,相差80倍。考察团深刻意识到:中国太落后!这些年耽误的时间太长了!我们党再不调整政策,另寻出路,奋起直追,不但愧对于国家和人民,而且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明确提出:“正确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7]由此开始了党和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作出正确的政治决断和关键战略抉择才使我们国家迈向富起来的伟大征程。习近平指出:“我们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1]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起来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超过30%;我们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的辉煌篇章,累计减少7 亿多人口贫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指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之时,也同样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决定》中创新性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表明我党对全面深化改革规律的认识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将“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起来,也是符合马克思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具体改革措施的时候,要在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统筹进行,顶层设计也兼顾具体改革措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谋划。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诠释了马克思主义重点论和整体论的辩证统一关系。全面深化改革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改革,是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彻底变革,因此,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重点论则强调在进行每一项改革中,都要抓住重点,瞄准方向,精准施策,这样才会取得行之有效的成绩。

《决定》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从确立指导思想到制定改革总体目标及分目标,都是反映人民利益与愿望的诉求,正因为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也将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完成,这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将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释放出来。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这就要求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本次全面深化改革始终紧紧围绕公平展开,就是要切实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际利益。

(三)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的实践异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在思想上,完全彻底否定了“左”的指导思想——“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在政治上,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不再使用、停止宣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开始为党内的一大批重大冤假错案平反,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问题,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任务。在经济上,提出了发展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决定》。《决定》主要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国防、军队及党的建设等领域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任务和举措,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率先从安徽、四川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取得了成功经验后,才逐步扩展到城市,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民的意愿,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实践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新理论体系继续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则不同,在改革挺进“深水区”时,漩涡与礁石同在,现有利益格局的调整与既得利益的冲突同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同在,“攻坚期”面对的全是难啃的硬骨头,因此要想在全社会形成利益共同体,就必须冲破多重矛盾阻力与利益雷区,阐释清楚道路问题,打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权力掣肘,遵循城乡一体、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各领域共同平衡发展的实践理念,而且从整体上对改革进行顶层设计,而后逐步付诸实践进行探索。

可以说,无论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是以出现的问题倒逼改革,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始终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期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动摇。这也进一步表明,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自信,不仅勇于改革,而且善于改革,不仅能够继续坚持改革,而且能够全面深化改革。

三、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之所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都得益于领导团队和领导核心的正确部署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党的新的领导核心

对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来说,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个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的大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离不开一个成熟睿智、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能够带领全党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辨明历史前进方向,能够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创造出来。”[8]

1976年,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毛泽东三位伟人的相继离世,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后退出了历史舞台。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必须形成一个能高瞻远瞩,以科学预见和非凡胆略领导、组织、协调、服务党和国家完成使命的领导核心。在1977 年3 月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书面提出恢复邓小平的工作,并为其他冤假错案平反。1977年7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的领导职务。随着一些党的老干部陆续恢复工作,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一大批老干部进入中央领导层,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基本形成,从而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正确的领导和坚强的组织保证。

邓小平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了一个新的领导集体,这就是第二代领导集体。在这个集体中,实际上可以说我处在一个关键地位。我是核心。”[2]31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标志。一是邓小平的思想是这次会议的灵魂和决策的理论基础,邓小平本人的主张得到全党一致认同,成为全党的共识。二是从实际工作来看,邓小平是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经历“三起三落”,在那一代领导人中,无论从资历、能力,还是从经验、威望来说,都当之无愧。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群众都衷心拥戴他。《邓小平时代》的作者傅高义说,没有像邓小平这么有威望、有经验的领导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举步维艰,不可能取得像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国家要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不可想象的。”[9]确立并维护党的领导核心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也是重大的实践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客观要求。

(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鲜明地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性质和根本任务。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因此,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正确方向的根本保障。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根本领导制度。

《决定》要求,要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为此,《决定》决定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为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力度,更高更好地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进行了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国家学说理论的进一步升华,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集中体现了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并不是一党独大,不要民主;相反,在《决定》中明确指出了协商民主的重要性。《决定》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完善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们党对协商民主的探索从延安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这在历届重要会议、文献中都可以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已经明确地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决定》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重要创新,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纳入政治体制改革的分目标中,而政治体制改革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二是《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具体化和制度化,指出要拓宽五个协商渠道,要深入开展五种协商,要规范协商的内容和程序,要更加活跃有序地开展四类协商等等。可见,要想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就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协商民主,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完成既定目标。

(三)两次“划时代的”三中全会在肯定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的建设上有着天然的延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加强党的建设,通过了一系列新方案,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强化了“领导责任制”,设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提高了党自我管理的能力,党结束了“徘徊”的局面,在党内实现了团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畅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改革的重要性,深入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行了总体部署,为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新加坡《联合早报》认为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无可匹敌,既彰显了中央领导稳健务实的风采,也昭示了其锐意改革的决心,只有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才是确保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基于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急切要求,2012 年12 月,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10]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是要向党内外、国内外传递全面深化改革的施政纲领。

猜你喜欢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对高中历史教材“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质疑
邓小平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
改革备忘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建设“工农兵”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