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栏目中故事思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探析
——以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作为例

2021-01-12兰培胜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百家讲坛中华中华民族

兰培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 100089)

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这使得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百家讲坛》有了取之不尽的故事、用之不竭的题材以及传之不朽的经典。《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换言之,就是“让专家讲好中国故事,让大众领略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合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的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1]。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百家讲坛》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以故事思维进行史料的谋篇布局,在特定的历史景深和意义空间里,还原历史场景和重温经典片段,让观众在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中国力量,从而坚定文化自信,鼓舞奋发有为的精气神,凝聚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一、故事思维,建构文化传承路径

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百家讲坛》栏目在节目制作中引入故事化思维并贯穿于节目的编创始终,这是栏目在传播过程中扩大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故事化的表达契合人类爱听故事的

天性,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百家讲坛》取之不竭的故事源泉。

(一)爱听故事是大多数人的天性

讲故事是每一个人的本能,听故事是每一个人的天性。这种“故事”基因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里,永远挥之不去。现实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好故事,但一定是大多数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爱听好故事。人类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也有着与生俱来的表现欲,而所有这些都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得到满足。一个好故事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对故事主角的虚拟代入感也实现了我们的表现欲,这就是故事的意义与价值所在。故事虽然未被当作正式的文学体裁,但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离不开故事。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电影等,每一种体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有些体裁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有些强调人物的简略与想象,有些则侧重于描述事件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故事是一切文学体裁的核心组成部分。

从更深层次剖析,故事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远古时代,故事一般都和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当时人类迫切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和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于是便产生了流传至今的远古神话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故事在绘声绘色描述的外衣下,又承载了传递时代道德观的任务,例如在故事中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丑恶的批判等。有些故事里虽然没有任何评点,但对故事素材的取舍以及内容详略的剪裁等,实际上已经体现了创作者的立场。因此,听故事本身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次价值观接受和精神满足的过程。多年来《百家讲坛》节目制作秉承的即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无论哪种题材,故事思维一直贯穿在节目制作的过程。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是应对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开展国际传播和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在“西强我弱”国际舆论格局中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关系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掌握,关系国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引领国际传播和外宣事业创新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2]。

(二)无意识的感染更能深入人心

好故事总是能让人听得聚精会神,而照本宣科却常常令人昏昏欲睡。这其实已经充分说明,用故事形式传达要表述的思想,能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人类历史上,道理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是前人无数次的成败积累最终浓缩而成的宝贵经验。但道理的传递,如果仅仅是单纯的讲述和灌输,带来的更多是枯燥和沉闷。合适的表达应该是不管提出的问题在表面上如何头绪繁多、纷繁杂乱,都应当用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语言对描述对象加以总结概括和升华提炼,使之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检验传播者对复杂事物共性和个性的认识是否深入的试金石。

形象化的表述和故事化的陈述,在表达思想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事中有人物,有情节,有高潮,有低谷。好的故事有天衣无缝的悬念设置,有不着痕迹的起承转合,它能够自始至终地吊着人的胃口,让人欲罢不能。它带来的首先是娱乐,是精神享受,其次才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心。这属于无意识的感染,它润物无声,但却能深入人心。用一句通俗的话概括:听一箩筐大道理,不如听一个小故事。《百家讲坛》即是在用一个个小故事,发挥教化人心的重要作用。

(三)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故事源泉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几千年的历史跨越,无数人与事的结合、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人性善良与丑恶的拷问、文化的厚积与薄发,都存在于流传至今的文字记载中。这些文字记载积淀着中华民族孜孜进取的精神追求,具有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而留存于文字记载中的人与事,就是《百家讲坛》架构起一个个故事的不竭源泉。这些故事的呈现能够让人们更充分地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提升大众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一方面是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形成深层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则是不断创新传统文化的存在形态,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原创文化类节目通过电视影像的创新建构,让文化记忆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更能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需要[4]。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中华文化经典的无形内核便是中国精神,有形载体就是中华典籍,它镌刻着中国精神、民族灵魂,是破解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因此,要重视文献典籍的力量,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正是丰富典籍中的历史故事资源,使得《百家讲坛》播出多年,题材仍能常做常新,并且成长为传播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媒介平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为《百家讲坛》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故事资源,而富有创意的策划与制作,能够将这些故事以最有价值的形式进行传播。

二、以小见大,体现深厚文化内涵

当今的中国,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浮躁的社会流俗易滥,高雅难传。如何守住文化根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百家讲坛》用小视角小故事快速切入,既符合今人短平快的视觉需求,迅速占领文化阵地,也能管中窥豹,让人领悟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一)小视角切入大主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故事提供了精神内核。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讲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故事。《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切口切入大故事,从小视角切入大主题,栏目早期采用的是就熟说生的结构方式,将中国历史由远及近、由熟到生,进行全方位的梳理,在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百家讲坛》的选题模式也开始向纵深延展,但始终注重从小视角切入大主题的思路。同时,试图打通朝代的界限,以某个明确的主题来统领内容,一个系列可以跨越历史上的所有朝代,只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这样的小视角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虽然朝代有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众多,但仍然是形散神聚,节目所传达的精神与价值依旧清晰而明确。如栏目策划的《中国史话》系列中的大国名臣部分,就是以中国历史上的名臣为主角。不同朝代名臣众多,这些人身处的时代不同,地位高低不同,但他们都关注民生,心系天下,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他们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交往等众多领域所迸发出的卓越的创造力和自信心,都展现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而这正是选题策划的核心。以此为基础,节目从中国历史上遴选出那些德才兼备、治国有方的名臣,以他们为中心,纵向打通历史,贯穿五千年,呈现出一幅幅光耀千古的名臣群像。让观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观众,可以通过节目中的故事充分领略中华民族先贤们的伟大品格,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

(二)小故事蕴含大道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下大力气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能听清中国声音。讲故事既是新闻传播的最佳手段,又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国形成强大软实力,也是《百家讲坛》栏目最重要的责任和担当。

《百家讲坛》在节目中以故事为载体,呈现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核。故事里面有事、有人、有情、有理。事情能说服人,人物能打动人,情怀能感染人,道理能影响人。观众听故事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信息接收过程。他们被各类故事吸引并产生愉悦感的同时,也被故事中所传递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6]。比如《中华成语》系列中有一个“程门立雪”的典故,这是关于宋代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有一年,杨时不辞劳苦,绕道洛阳,专门拜师程颐,以求在学问上进一步深造。一次,杨时去向程颐请教一个问题,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来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老师醒来。过了很久,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此刻杨时已经是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也已一尺多厚。“程门立雪”的故事很简单,但这个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什么?《中华成语》系列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故事实际只是载体,节目并不是为故事而故事。正如韩愈所说“文以载道”,《中华成语》系列节目里讲这个故事,真正想要传递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以及学子孜孜以求的刻苦学习精神。但如果不用故事的形式来表达,而是讲道理,就算是掰开揉碎一字一句地解析,也未必能产生想要的效果。因此,故事背后传递的是历史、是文化、是思想、是“道”。“道”贯穿于故事始终,随物赋形,润物无声。听的是“事”,悟的是“道”。观众既听了故事,又在故事之外受到熏陶。

寓深刻道理于生动的故事,寓生动故事于朴实大众化的语言表达,这是《百家讲坛》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追求。有些主讲人虽然满腹经纶,但缺少道理与故事的转化能力,那他就不能在学者与文化传播者两种身份之间自由切换。只有那些在专业与大众、高雅与普及、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这些看似对立实则相通的命题中巧妙保持平衡的人,才是《百家讲坛》最需要的嘉宾,这也是《百家讲坛》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这有赖于编导和主讲人之间互相磨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在彼此的沟通中了解对方的诉求,共同打磨一个适合电视的文本,然后再通过专家的讲述呈现在电视荧屏上。

三、两个结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今的时代中“活”起来,时代的基因注入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和今天的人们产生共鸣。“周虽旧邦,其命唯新。”当新时代的元素与传统的元素相互碰撞,实现“两个结合”,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当下,在碰撞中迸发强大的文化力量。

(一)经典与当代相结合

今天的时代是被高速发展的科技裹挟着前进的时代,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信息吸收的碎片化,也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标志。《百家讲坛》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日播栏目,一直在适应着时代变化:从最初直接的经典释义,转变为在讲述释义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关于经典的选题,努力提炼出经典的当代价值。比如面对《资治通鉴》的选题,在策划如何传播这部史学经典的时候,栏目就和主讲人确立了选题方向,专家的讲述不是单纯的读史,而是要用今人的立场去思考和辨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皇皇巨著如《资治通鉴》,也因时代不同而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解读。今天的重读,不只是为了重温那些生动传神的故事,更是要从中汲取历史智慧的滋养,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因此选题最终确立的名称为《评说资治通鉴》。通过主讲人的评说,借鉴得失,总结规律,这对今天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们个人来说,节目中体现的人性的美丑真善,也能让观众在自我理解中反求诸己。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的传播形态势必会发生改变。尽管一种新传媒技术一经出现就会拥有大批拥趸,但新媒介仍旧要经历较长的探索发展阶段。因此,对于历经近百年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传播经验和拥有无数受众的传统媒体来说,该如何在横向融合的媒介大环境中再续辉煌,也是一个非常严肃和紧迫的问题[7]。 面对当今技术不断革新的大背景和大众化碎片化学习的时代浪潮,《百家讲坛》也相应地作了很多调整——既在单集内容的架构上进行了短平快的切换,同时又开通微信公众号,将每期节目的精华在公众号中呈现。另外每集均有短小的网络版,以适应当今媒体受众移动化阅读的趋势。当然,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必须要始终秉承经典与当代相结合的原则,才能持续制作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文化传播节目。

(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脉,五千年的薪火相传,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和底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品牌,《百家讲坛》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展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在节目中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以开阔的胸怀进行选题策划,要跳出一人一事的限制,有横贯古今、打通历史的格局视野;其次要用朴实大众的语言,用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具有永恒魅力的中华文化精神。

在轻率浮躁的影像时代,依然坚守具有文化品位和深厚内涵的阵地,坚持策划制作高品位、高素质的纪实类和人文类节目,似乎是某种程度上“反其道而行之”的冒险。然而,如果拨开浮躁轻率的表面泡沫,深入思考电视节目制作的长效发展,再结合近年涌现的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电视节目,可以看出,即使电视节目传播被定位于“大众文化”,观众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思考和鉴赏能力的被动接受者,主创者真正用心、用力去策划、制作的优秀节目,一样可以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9]。

结语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百家讲坛》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道”,以故事化思维的传播方式为“术”,以“术”传“道”,从历史的一个微小瞬间,从经典的一个微小片段,感受直抵人心的力量,感悟文化的浸润给人带来的“内化于心”从而“外化于行”的自觉升华。这是文化的温度,让人升腾起理想,又让人产生回到现实的力量。它深邃而厚重,让我们知道在今天泱泱中华磅礴复兴、云蒸霞蔚大时代里,立足于我们的根脉,自信于我们的来途,这是我们昂扬发展的基石,也是《百家讲坛》这样的文化栏目孜孜传递的价值所系。只有这样,《百家讲坛》才能真正持久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凝聚起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百家讲坛中华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说 《百家讲坛》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评刊表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