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成功经验

2021-01-12王彦红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西柏坡初心革命

王彦红

(西柏坡纪念馆,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他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正是因为坚守了这份初心和使命,才能在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道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将伟大的事业进行到底。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辉煌最成功的时期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最成功的时期之一。那么共产党人在这个时期为了坚守初心和使命进行了哪些实践?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获得了哪些经验?这些成功经验又有什么现实指导意义呢?

一、西柏坡时期我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伟大历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2]我党的初心和使命也一样,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主题。抗日战争时期,党坚守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了民族独立。解放战争时期,党坚守初心和使命,领导全国人民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打倒蒋介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作为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特定阶段,西柏坡时期围绕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我党进行了一系列伟大实践,并

取得了巨大成效。

(一)组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土地改革运动,使国民党蒋介石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一直以来,党中央十分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顺应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党在西柏坡组织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领导了解放区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3],农民获得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得到土地的农民,为了报答共产党的恩情,努力发展生产,踊跃参军参战,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使国民党蒋介石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对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社会各界的空前大团结,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空前巩固和壮大

西柏坡时期,为了成功实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主题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起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开辟了第二条战线,领导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的斗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由于具有两面性,我党对其采取了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政治上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并对其妥协性进行斗争和批评。针对广大的民主人士,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4]146。各民主党派纷纷发表通电、决议和声明,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从而实现了社会各界的空前大团结。

(三)加强纪律建设,立规严纪,提高机关和军队的战斗力

1948年,面对即将展开的战略决战,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提出“如果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并取得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忠心的,全心全意的拥护,那末,我们就将不能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而且不能保持已得的胜利!”[4]189-190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九月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正规军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5]的战略任务,同时指出 “目前工作的中心一环是加强党的纪律性”[6]454。为此,中国共产党主要从组织、宣传、群众三个方面建立起了极其严格的纪律。

针对有的机关存在不请示、不汇报的情况,1948年1月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各野战军首长和军区首长,除作战方针必须随时报告和请示,并且照过去规定,每月作一次成绩报告、损耗报告和实力报告外,从今年起,每两个月要作一次政策性的综合报告和请示”[7]1264-1266。3月25日,中共中央再次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补充指示》,除已规定的报告制度务须严格遵守外,又补充了三项制度。九月会议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的决议》,厘清了“关于各项工作中何者决定权属于中央,何者必须事前请示中央,并得到中央批准后才能付诸实行,何者必须事后报告中央备审”[6]445,指出“凡属决定权完全属于中央的事项,中央已有决定指示者,各地必须严格遵守,正确执行”[6]449。针对一些领导机关个人包办和个人解决重要问题“习气甚为浓厚”[6]459的情况,1948年9月20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要求各级党委“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从中央局至地委,从前委至旅委以及军区(军分区或领导小组)、政府党组、民众团体党组、通讯社和报社党组,都必须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这‘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又指出“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7]1340-1341。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详细阐述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是健全党委制思想的具体化。通过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和健全党委制,树立了中央权威,加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正确贯彻执行。针对各地在政策把握上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中共中央加强了宣传纪律,要求报纸在出版前要“由一个完全懂得党的正确路线和正确政策的同志,将大样看一遍,改正错误观点,然后出版”[6]285。针对当时有些部队纪律松弛的现象,中央军委于1947年10月重新颁布了统一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要求各地“以此为准,深入教育,严格执行”[7]1241。同时,还陆续制定了相应的入城纪律。通过实施这些措施,全党全军的组织纪律性得到了极大地加强,不但使我党我军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拥护,而且提高了机关和军队的战斗力。

(四)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成为定局

1948年下半年,国共两党经过两年的较量,人民解放军增长到280万,装备也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建立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部队,解放区面积和人口分别增至24.5%和35.3%。国民党军队则由原来的450万减少到365万,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但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中共中央仔细分析形势,抓住时机,发动了与国民党的战略大决战。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用短短4个月零19天时间,歼灭和改编国民党正规军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已成定局。

(五)未雨绸缪,为新中国成立精心准备,一个崭新的国家蓝图在西柏坡绘就

西柏坡时期,中国革命的形势已然明朗,建立新中国问题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如何建设一个新中国、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中国的历史课题。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8]围绕这一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站在马克思主义最前沿,彻底废除一百多年来列强强加给我们的不平等条约,提出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彻底废除了国民党的伪法统、伪宪法,与旧社会、旧制度决裂,探索确定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规划了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新型政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框架,一个崭新的国家蓝图在西柏坡绘就。

二、西柏坡时期我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成功经验

西柏坡时期,正因为我们党坚守初心和使命,进行了一系列伟大的革命实践,才完成了革命的阶段性任务,取得了革命的阶段性成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定政治立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不渝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西柏坡时期,是党与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之一。当时,中国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问题、土地问题,党中央深谋远虑,通过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领导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了中国人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通过在国统区开辟第二条战线、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团结了倾向革命的广大知识分子、工商业人士和民主人士等。这些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工作路线。我们的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工作路线是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常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立场就是为大多数人民谋利益。我们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9]。

(二)坚定理想信念,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始终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奋斗到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10]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付诸实际行动,通过实实在在的矢志奋斗方能成功。西柏坡时期,面对敌强我弱,面对国际上帝国主义的虎视眈眈,敢不敢不失时机地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并将革命进行到底、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此关键历史时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积极开拓思路,拓宽视野,对当时的革命形势进行了客观估计和准确判断,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1947年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指出“只要我们能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信任群众,紧紧地和群众一道,并领导他们前进,我们是完全能够超越任何障碍和战胜任何困难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11]1260,“我们不但必须打败蒋介石,而且能够打败他”[11]1245。于是,断然发起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主体的战略大决战。在消灭国民党主要军事力量之后,面对国民党“求和”,中共中央拒绝“划江而治”,号召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不使革命半途而废。西柏坡司令部里,领袖们鞠躬尽瘁,殚精竭虑;战场上,广大指战员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三)坚持科学创新,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西柏坡时期,面对全国解放战争即将胜利,怎样创建人民自己的国家,如何在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国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马列主义没有现成答案,国际上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7]1439中国共产党人知难而进,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经济方针、外交方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创建了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党制度,建立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这一系列创造和创新,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框架。

(四)坚持自我革命,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2]作为长期在中国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必须进行自我革命。唯有进行自我革命,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来解决党在作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3]。西柏坡时期,我们党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变化、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提出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针对党内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我党开展了整党整军运动,颁布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健全党委制》《党委会的工作方法》,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大量培养、提拔新干部,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预见“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7]1438,向全党发出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1438-1439。为了防止革命胜利后党内可能出现的麻痹、松懈思想,根据毛泽东同志的建议,制定了“六条规定”:一曰不做寿,二曰不送礼,三曰少敬酒,四曰少拍掌,五曰不以人名作地名,六曰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14]。动身前往北京时,毛泽东同志生动指出我们是“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提出了“赶考”命题,并制定了入城纪律。通过一系列措施,极大地纯洁了党的干部队伍,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了党的战斗力,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西柏坡时期我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现实意义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担负着领导团结全体中华儿女“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5]15的伟大使命。借鉴西柏坡时期我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成功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考验、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是应对新形势新考验的需要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和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能不能继续保持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能不能抵御住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能不能避免“李自成”的悲剧,针对种种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毛泽东适时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同志们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从而使我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6]8,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抵御住“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16]48,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只有继续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才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保证党的肌体不被侵蚀,保证党的坚强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二)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史。早在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面临血与火的考验,中国共产党人一直用前赴后继、英勇献身的行动,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数革命先烈怀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追求,不惧生命安危,赴汤蹈火,慷慨赴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镌刻于中南海新华门的红墙上,更从内心深处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初衷播种在每个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中。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一以贯之地秉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接续“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出现多重性、多样化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们维护群众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对于我们强化群众观点、宗旨观念,对于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具有积极作用。

(三)是加快创新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7]72年前,我们党依靠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创新精神,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使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前,我国进入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期,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在新的征程上,继续发扬“两个善于”的创新精神,克服思想上的僵化,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必将为我们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是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西柏坡时期,在关系到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国的命运重新定格。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在世界上都有了大幅度的飞跃,但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全党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15]4-5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我们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气节和胆魄,加强斗争历练,增强斗争本领,永葆斗争精神,应对好每一场重大风险挑战,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猜你喜欢

西柏坡初心革命
西柏坡精神引领实现“中国梦”——期刊中心党支部赴西柏坡参观学习感言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中国的出行革命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风雨西柏坡行
走进西柏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