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火”、“脾约”到“中消”

2021-01-12温竺熹张怡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6期
关键词:胃火麻子津液

温竺熹,张怡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32)

0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糖尿病已成为人民健康的严峻威胁。在中医古籍中,在大多数情况下,中消所描述的,即是当代所谓之糖尿病。糖尿病存在着发展的过程,其早期的许多症状如便秘、肥胖实则已经为我们的身体发出了疾病的讯号。其中,便秘一症,与以“大便秘、小便数”为主要特征的脾约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因此,笔者认为,脾约、中消、糖尿病几者在病机上是有着共通之处的。于此,以增进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治疗作用为出发点,我们在此处给予探析讨论。

1 脾约病机探析

“脾约”之名,最早可见于《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其云:“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后有条文又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脾约之证,以小便频数、大便难为主要特征。论其病因病机,成无己的注释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其著作《注解伤寒论》有云:“跌阳者胃脾之脉弦,浮为阳,知胃气强,涩为阴,知脾为约,约者俭约之约,又约束之约。”《内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大便难[1]……”

简而言之,胃火偏胜,导致脾胃间平衡失调,脾之散精功能相对减弱,津液无法布达而下输膀胱,遂致大便秘、小便数的症状。为何言其脾为相对的弱,而不言“脾虚”,缘由有二。一者,脾主升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脾虚则脾不升清,当有泄泻之症,今反大便秘而小便数,若言之脾虚,岂非与《内经》之意所相背驰乎?二者,乃以方测证得知。脾约主方为麻子仁丸,由火麻仁、大黄、芍药、杏仁、厚朴、枳实、蜜组成。方中润肠通便、行气导滞药物众,而无补脾之药,可见麻子仁丸所治证应以实证为主。且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中有言:“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方中大黄的量与君药麻子仁相当,芍药的量为为麻子仁的一半。仲景在遣方用药时,并未减少该方中攻下药物的剂量,因此,本方并不适宜“胃气弱”的脾虚患者服用。综上所述,麻子仁丸所治患者乃是胃火偏胜而脾阴相对不足之人。由此病理基础,决定了脾约患者的三个不同发展方向,即胃火亢盛而脾脏不虚,胃火燔灼而脾阴亏虚,以及脾胃俱虚。

2 中消病机探析

消渴之证,以多饮、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这与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症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古人对消渴的并发症及疾病规律的认识,亦呈现与糖尿病的高度一致性。由此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消渴所描述的,即是当代所谓之糖尿病[2]。消渴的病名,最早可追溯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即过食肥甘厚味,湿热蕴脾导致的脾瘅证,其进一步发展,可转为消渴病[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写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趺阳脉候脾胃,数脉主热,为胃热有余。热盛于内,气蒸于外,故脉浮数[4]。胃热燔灼水谷则见消谷善饥;胃热煎熬,津液被伤,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秘结;中焦有热,津液转输不利,偏渗膀胱,则见小便频数。胃热亢盛,约束津液,溲数津亏,则肠燥便坚;肠燥便坚,大便难出,热无出路,则胃热更炽。胃热与肠燥是消渴病形成变化的主要病理基础,二者互相影响,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故仲景言“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经过对消渴病证的不断探寻,宋代始有“三消”一词,且出现“消渴”、“消中”、“肾消”的分类方法。至王肯堂时,“三消”的临床分类已有了规范,《证治准绳·消瘅》中写道:“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在后文对于中消的病机描述中,又写到:“胃也,渴而多饮,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频数赤黄,热能消谷,知热在中焦也。”对于中消病机的把握,王氏的描述精当,值得深研。

笔者认为,中消的关键病机即在于脾胃二脏功能的失常,造成了水谷精微代谢的紊乱以及肢体百骸的失养。或因胃热消谷,引起多饮多食;或因胃火亢盛,脾阴不足,引起多食易饥,溲数便秘;或因脾胃俱虚,水精不布,而致口渴多饮数小便。种种病情,皆因脾胃失调,初起总以胃火亢盛为主,继而病情发展,在如胃火、体质偏性、饮食偏嗜等多因素影响叠加下,使得中消成为了病机错综复杂的产物。

3 胃火、脾约、中消的演进

脾约的脉象浮而涩,中消的脉象浮而数;脾约的症状以二便异常为主,中消的症状伴随二便的明显改变;脾约的病机核心在于胃火,中消的病理基础亦离不开胃火。由此可见,脾约与中消确实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些因素的加持下,以胃火亢盛为特征的脾约一证,极有可能向病情复杂,但仍以胃火为重的中消一证转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影响因素,即为胃火。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二者燥湿相济,在正常生理状况下,二者在饮食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密切配合,协调有序。故尤怡言:“土具冲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5]。”但当二者中任一产生病变时,即可能会同时影响二者的功能。若病者嗜食辛辣炙煿燥热之品,或素体阴虚火旺,致胃中积热,胃火亢盛。脾胃相连,必殃脾脏。轻者,胃火约束脾之通路,使其散精功能减弱,水谷不得输布,则见脾约之证;重者,在前者的基础上,胃火更盛,销铄水谷,食难用饱,则见多食易饥;脾约之困不得解,小便仍多;水为火灼,肠道干结,则大便秘结难解,诸症相合,即为中消之证也。其中之理,犹如甲乙两郡交好,互通有无,和谐共处。后甲郡听信谗言,封锁乙郡,乙郡道路不通,金银绢帛无法输往京城,遂择小路而行,道路崎岖,运输大队车毁人亡,金银尽失,京城困乏,乙郡被阻隔,有似脾约之困窘;后甲郡实力渐增,变本加厉,攻伐乙郡,乙郡独木难支,岌岌可危,向京城求援,然道路艰涩,战事连绵,费钱千万缗以计,京城援之无益,有似中消之消谷善饥。穷兵黩武,二者皆伤,有似中消发展至脾胃双亏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早期以肥胖一症为主,而无其他明显的消渴之征[6]。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糖尿病持续不断地加重,患者反而多会呈现消瘦之征。这一肥胖一消瘦的矛盾症状,说明了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病机在不断发展变化,即脾胃与亢盛之胃火彼此竞争消长而带来的病理改变。仔细分析糖尿病各个阶段的临床特点,便会明白其中缘由。在糖尿病早期,表现为脾约一证,胃强脾弱,但仅限于胃火偏胜,故临床症状以二便异常为主,或伴有轻微的的消谷善饥。脾脏非虚,仍能运化水谷,故多食而肥胖。至疾病不断发展,胃火亢盛之势已明,故消谷善饥。所食虽多,但精微皆被胃火销铄,脾无精以散,形体百骸失于濡养,故见消瘦。若任由其发展,则胃本身亦被伤,脾胃俱虚之证即成,受纳、运化水谷皆无力,筋骨肌肉更是无气以生,如此一来,等待糖尿病患者最后的结局便是进行性的消瘦。纵观糖尿病患者疾病的不断变化,各个病理因素的叠加,固是充满着偶然,其转归极大地取决于病人的体质与医生的治疗。但由肥胖到消瘦,这看似矛盾的症状下包含的却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的交争,体现的是从胃强脾弱到脾胃虚弱的病理发展,它有着自己的病理机制。这便是脾约、胃火、到中消的不断病情转化——以胃火为核心。

4 临床治疗

从脾约到中消的转化,关键在于胃火的强弱,胃火作为病理性的产物,其在轻浅之时可约束脾,其嚣张之时又可煎熬气血津液,使得脾脏虚衰,甚至伤及脾胃。这导致了临床上其会出现不同转归。

一者,胃火煎熬而脾脏不虚。即为胃火亢盛之征,胃火亢盛之期,其人多形体壮实,食欲亢进,易发便秘,治疗以峻下热结为主,方选大承气汤之类;其次,胃阳亢盛,伤及脾阴,则可见胃热阴虚之征,胃热阴虚之人多形体消瘦,食欲可,容易便秘,治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为主,方选麻子仁丸[7];再者,胃热煎熬,脾之气血阴阳皆亏,脾病及胃,胃气亦虚,即李用粹所言:“若脾胃虚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8],脾胃俱虚,运化无力,水谷不布,虽善食然气血生化乏源而瘦,或少食而肥,或虽肥而四肢不举,体倦乏力。治以健脾益气,和胃生津为主,方选七味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减等。

5 小结

脾约、糖尿病作为临床的常见疾病,其中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笔者由理论出发,结合临床实际,斗胆提出了有关其病因病机的推断。惟愿能拓宽研究的视野,发现更多疾病的内在联系,使得中医在临床上思维更加活跃,用药更加精确,以达到提高中医疗效的目的!

猜你喜欢

胃火麻子津液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窗边的媒人
如何去胃火
胃火大怎么解决?5种食物帮你有效降胃火
如何去胃火
鸡毛蒜皮的事儿
口臭治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