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造“梗”:营销还能这么玩
2021-01-12文/邓美
文/邓 美
作者单位:邓美,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在当下同质化严重的市场竞争中,无形的品牌营销策略越发能够为企业带来有形的经济效益。然而传统的品牌营销模式逐渐“落伍”,挖掘新的营销策略迫在眉睫。到底怎样的品牌营销模式才能打动消费者并引起实质性的消费?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指出,消费者通常只会购买那些与自身形象相符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对于那些与自身形象不符的产品(或服务)品牌则会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品牌瞄准成为市场消费主力的90 后,为了满足品牌与受众“形象相符”的特性,营销传播风格上逐渐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内容化”“智能化”等趋势,品牌深谙只有“有趣”“有料”“有用”才“有机会”。对于长期沉浸虚拟网络世界中的年轻人来说,玩“梗”似乎已经成为沟通“暗号”,这类带有社交属性的“梗”,能够催化“自来水效应”,引起全民狂欢,这就是社交流量节节攀升的原因之一。品牌营销恰恰需要这种“自我裂变式”的传播,表达品牌态度,传递品牌价值,以获得认同和喜爱。
对于品牌而言,玩“梗”容易,造“梗”不易,如何造“梗”引爆社交媒体确需深思。
一、触动心灵情怀“梗”
“以情动人”是品牌营销常用的一种手法,通过讲述故事、表达心声来引起受众共鸣,以求获得认同感提高品牌美誉度。在营销造“梗”中,“情感”是一味良方。人的情感丰富多彩,每一种情绪都至关重要,影响着喜恶判断。品牌想要触动受众的心灵,需要挖掘出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一件事物、一个故事、一句话,又能刚好成为该品牌的“独家记忆”,情怀“梗”因此杂糅而生。
情怀“梗”可以是怀旧。对于底蕴厚重的老字号而言,怀旧是唤醒品牌活力的不二法门,在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情怀“梗”方面,海尔提供了新思路。“海尔兄弟”作为海尔最初的LOGO 和吉祥物,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公开场合和产品标识上几乎都不再使用了,但对于90 后来说,“海尔兄弟”始终是一份珍贵的童年记忆。而这对兄弟的“裤衩”则是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谜团”,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形象?“裤衩”在长期的讨论中成为大众调侃海尔的关键词。基于早年已埋下的话题伏笔,海尔顺势孵化出“裤衩梗”,在社交平台频频抛出,唤醒90 后童年的记忆,引起网友热议,形成自发传播。甚至为此推出“裤衩小风扇”,在微博上发起#帮裤衩兄弟卖裤衩小风扇#的话题,发动网友帮忙想文案,将受众记忆中的品牌形象具化,衍生出富有社交性的话题,引导受众参与。创造出一句句诙谐幽默的文案,既加深了受众对品牌的印象,同时也让参与者“开心一刻”,获得小确幸。品牌后续将网友创作的呼声较高的文案做成海报进行宣传,引爆二次传播。
将怀旧进行到底的还有娃哈哈的“包装梗”,23 年如一日的绿色“土味”包装AD钙奶、王力宏代言矿泉水,已然成为娃哈哈留给消费者的长期印象。而站在国货崛起第一线的化妆品品牌百雀羚,也将“国货代表”的身份转化成消费者记忆中的经典“国货梗”。一提起这些“梗”,受众脑海中就能浮现对应的品牌,无形中为品牌增加了资产。
情怀“梗”可以是共鸣。品牌利用自身的属性吸引用户,创建互动机制,在双向反馈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起情感共鸣,从而深层次收服受众的心。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网易云音乐,其作为一款音乐产品,不乏酷狗音乐、QQ 音乐等同类竞争对手,但是却另辟蹊径用“乐评”杀出重围。网易云音乐鼓励用户自由表达,歌曲下面一段段乐评,写满听众的心声,“总有那么一句是你的故事”。除此之外,网易云音乐还将“乐评”印上地铁专列、整理成书籍《听什么歌都像在唱自己》,一波波的走心营销让“乐评梗”成为网易云音乐的专属“梗”。
情怀“梗”少不了受众的参与,将“梗营销”和UGC 结合,品牌和受众共同造“梗”。一个故事、一段愁绪、一份恬静,与品牌的某个部分相互交织,都能酝酿出独一无二的品牌符号,印刻成受众对品牌的“独家记忆”。
二、朗朗上口谐音“梗”
品牌造“梗”并不一定局限于自身,有时候联系外在的事物,反而能够产出奇妙的“化学反应”,谐音“梗”便是一种。单纯的品牌名称在社交平台并不出彩,没有话题度,但是如果能够挖掘出与品牌或产品产生“联想”关系的明星,借助明星个人“梗”,也是不错的方式。
景甜受邀代言景田,引起热议。很早之前就有声音讨论“为什么景田不邀请景甜代言?”,“谐音梗”始于网友,用于品牌。景田顺势邀请景甜代言,满足消费者的期待,“田”上加甜。景甜为景田拍摄的第一支广告因“沙雕剧情”让人会心一笑,“水中贵族”百岁山的“同袍”景田桶装水在广告中不太“贵族”的一面富有戏剧性,品牌无厘头玩“梗”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事实上,像景田一般天生带“梗”的品牌并不多,但是通过人为的引导,可以创造出与产品或服务相符的“梗”。例如霸王洗发水主打防脱发,品牌方“抖机灵”地邀请“每一根毛发都不容易”的歌手毛不易,在脱发这个问题上“霸王懂你防脱不易”。网友参与“梗”式传播,自发在各自社群讨论,在逗趣之余加深了对霸王防脱功效的印象,形成品牌独特的记忆点。
品牌也可以着眼于用户需求,挖掘社交“梗”。爱奇艺自制动漫频道邀请林更新担任“首席催更官”便是因为粉丝每天都在催促动漫更新,“让林更新来帮大家催更新”再合适不过,有趣的“谐音”联想既传递出了爱奇艺的品牌调性,又借“梗”让品牌火了一把。
音律是最能穿透人心,留下记忆的东西。“谐音梗”是品牌独特的记忆点,相同频率的发音,让不同群体的人听见彼此。将“梗营销”和饭圈经济连成一线,品牌与明星的“碰撞”,擦出的不仅有火花,还有营销“梗”。
三、大胆调侃自黑“梗”
品牌“自黑”已经不是新鲜事儿了,但大多都是源于“被黑”,因为各种因素被网友吐槽或是调侃,大胆“自黑”成了危机公关的救命稻草。“自黑”并不是一味的贬低自己,而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态度加入“吐槽大军”一起吐槽自己,拉近和受众的距离,理解他们的心声。从“吐槽声”中挑出具有话题性的观点,经过品牌“加工”,形成口口相传的“自黑梗”,不但可以解品牌困局,还能反向利用“黑梗”进行品牌营销。
在因“黑”造“梗”这条路上,有许多成功的品牌。如早期的苹果iphone 因为定位高端机,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纵然如此,国人仍然趋之若鹜,曾有关于“卖肾”买苹果手机的新闻引起轩然大波,苹果公司面临巨大的负面影响,但后面“卖肾”一词渐成网络流行语,形容喜欢的东西标注天价只好“卖肾”去买(一种调侃,并不会付诸行动),苹果“卖肾梗”便源于此,后续苹果在新品上市或品牌营销时也会时不时拿“卖肾梗”自我调侃。
说起品牌里的营销鬼才,少不得要提到杜蕾斯。作为两性健康品牌,如何内涵而不下流地性暗示,是难点也是营销制胜点。杜蕾斯在这一点上,无品牌能及,追得一手好热点,写得一手好文案。在感恩节之际,杜蕾斯接连“感谢”了十几个品牌,对Jeep 说“感谢你,让我在翻山越岭之后,依然可以穿山越岭”;对德芙说“感谢你,因为你的怦然心动,才有了我的初次登场”;对宜家说“感谢你,感谢你的菲亚伯会议椅,尤其是它扶手的角度”……文案句句内涵十足,杜蕾斯“老司机”的头衔也变得人尽皆知,“老司机”带有一定的贬义,但是在新的语义环境下,调侃意味逐渐占据主导,“司机梗”渐成杜蕾斯的品牌符号。
随着电子阅读的兴起,专业阅读器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亚马逊Kindle 是该细分品类国内的引领者。很大一部分电子产品发烧友购买kindle后,很少用它看书,而是发掘出一项令人匪夷所思的用途——盖泡面。年轻人的玩笑在网络上渐渐传成段子,对品牌的“嘲笑”无处不在。Kindle 迅速反应,将“泡面梗”提炼出来,在“聚划算欢聚日”揭幕泡面礼盒系列产品,打出“盖Kindle,面更香”的口号,引发巨大的社交流量。后续推出泡面盖子的话题,阅读数瞬间突破上亿次,Kindle 泡面礼盒开售2分钟即售出100 台。大胆“自黑”,迅速“接梗”,kindle这波“被黑”一点也不亏。
“自黑梗”既能解“被黑”危局,又能反向借力营销。把“黑料”变成“养料”,品牌对“黑梗”进行包装再“加工”,选择合适时机抛出,话题度和粉丝集聚力都十分可观。
四、技能点满跨界“梗”
品牌本身无“梗”可造,并不意味着与“梗营销”绝缘。部分品牌在做好主营业务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展新的业务,有的是公司战略布局的需要,有的则是品牌营销新的突破口。将跨界业务做到专业水准,甚至超过专业公司,必然能够引起关注,获得认可。
玩跨界营销的品牌太多,玩出独特品牌“梗”的却很少。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营业务显而易见,无论是手机业务、运营商业务还是企业业务,几乎都做到了国内顶尖水平,成为相关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导品牌。但是,偶尔华为也会“不务正业”,向一些毫无联系的领域延伸,比如电影行业。华为为P30系列打造一部又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首部竖屏电影《悟空》中的男孩奇幻时光之旅;《未来之眼》里未来人类与世界相互感知的“猫之眼”“虫之耳”“蜂之手”“鱼之念”;定格动画《大象》用孩童的声音讲述“世人渺小,莫说大象”的宏大格局;堪比大片的《暗夜追光》让台灯们开启冒险之旅……既是艺术与审美共存的微电影,又是P30 系列拍摄功能的完美广告,也如愿被网友盖上“电影梗”的章,这波“跨界”可谓用心良苦。
跨界造“梗”最关键的还是“联系度”和“延续度”,找准和品牌有所关联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推出高品质有吸引力的跨界成品,重复进入受众视线,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梗”式传播。
想要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的品牌,无一例外都要“会玩”。这是属于天马行空爱玩会玩的90 后的消费时代,混迹互联网谁能不玩“梗”。品牌营销要投其所好,便要深入了解年轻人的社交文化、网络语言,造“梗”玩“梗”是拉近受众距离的新营销方式,“社交化”“娱乐化”都需“梗文化”,“感情牌”“自黑牌”都能“梗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