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赖希及其性格结构理论研究

2021-01-11郝雪宁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赖希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者,其独特的个人经历令他十分关注现实时代,他以性格结构理论为核心致力于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提出了性格盔甲及三层人格结构学说,开创了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学派。

【关键词】赖希;性格结构;性格盔甲;人格结构

一、赖希的生平

在西方心理学史、现代哲学史和社会学史上,赖希一生中多次因惊世骇俗的言论和与众不同的行为举止遭到众人非议,总的来说,赖希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赖希在奥地利的一个极为富有的农场主家庭出生,自幼在农场中生活,童年安逸而快乐。但在他少年时代,他的母亲自杀身亡,父亲又因病去世,双重打击使他的生活蒙上了昏暗的阴霾。成年后他成为一名陆军并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亲身经历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和战争的血腥性与残酷性。战争结束之后他在维也纳大学就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赖希独特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磨难,使他的人生经验和阅历极为丰厚,也奠定了他研究精神分析学的基础。

赖希早期的独特经历引领着他迈入精神分析学的大门,而他所经历的时代的冲击则令他开始关注整个时代的命运。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正处于十分嚴重的经济危机中,大批马克思主义的支持者都认为工人阶级发生革命的条件已经具备。但是,令人意外的是纳粹党取得了胜利。赖希研究指出德国群众的潜层意识是长期受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浸染而畸化了的心理结构,他认为,一切灾难的根源都与群众的性格结构密切相关。

二、赖希的性格结构理论

赖希的“性格结构”概念是从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概念发展而来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心理结构”是指人的行为的总体方式。但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仅仅是从心理上论证,没有跳脱出自身的局限。因此,赖希将“心理结构”概念升华,提出了崭新的“性格结构”的概念。赖希认为,要对人的性格结构进行分析,就必须既涉及到人的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涉及到外部社会给人带来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影响。他认为这是将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的最好方式,所以赖希思想理论的核心便是性格结构理论。性格结构的形成受到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本我在冲突中是压抑本能还是释放本能的平衡过程;二是外部世界的经济、政治和道德文化加诸于性格结构的影响。性格结构的形成与压抑紧密相连,性格结构是在自我的本能需求与外部世界不断冲突的条件下产生的,必然受到来自自身和外部世界两方面施加的束缚和压制。

(一)性格盔甲

赖希的“性格结构”理论主要确认了人的“性格盗甲”的存在。性格盗甲是在自我领域之中形成的,是在自我的原始本能要求与外部世界的压制与阻碍之间长期发生矛盾与对立而逐渐形成的。“性格盔甲”不仅仅具有生理学意义上的功能,还具有社会学功能。“性格盗甲”为本能自我构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外壳,人为了解决自我本能需求与外部世界的矛盾对立和内心随之而来的不满与焦虑状态,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只能通过在自我与外部世界间构建防护机制,也就是赖希所提出的“性格盔甲”。

“性格盔甲”起源于人在童年时期同社会的交往过程中,是在儿童自然本能需求和原始自然冲动与外部世界强加在人的本能需求和自然冲动之上的阻碍相互矛盾的过程中产生的,“性格盔甲”一旦形成便成为人的较为稳定的生活状态与行为模式。在赖希看来,人的“性格盗甲”最初是在家庭、父母的监督与教育下形成的,家庭是童年时期形成个人“性格盗甲”的主要场所。在家庭环境之中,父母和社会主要是通过压抑下一代自然冲动、本能需求和性欲把儿童造就成为畏惧权力、畏惧生活的奴隶。性格结构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强化和沉淀于下一代的结果。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方式便是通过这种普遍的家庭结构从儿童时期便造成人的潜意识的服从和性压抑,可以说强迫人们压制原始自然本能需要的外部世界形成了维护社会发展和意识形态的与之相对应的性格结构。

(二)三层人格结构

赖希认为,在一定的年龄段发生的冲突总是会对人的性格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总是会在人的性格中留下某些痕迹,这种痕迹就是个人性格的固化。性格结构的每一分层都是人的不同生活史中的一部分,以不同的形式保存和活跃在当下。

赖希认为人的性格结构共有三个层次,性格结构的最外层是由社会人格组成的。社会人格从根本上是不稳定的,外在表现为理性。在最外层当中,人的和真实面目和原本动机隐藏在谦卑和煦的虚假面具后面,内在需求被表面的理性所掩盖,是一种虚假的伪装表现,最外层的作用是掌控人的本能冲动。在赖希看来,他提出的所谓“性格盜甲”其位置就在最外层之中。性格结构的第二层是人的本能自然需要和原始冲动受到挫折之后发生扭曲的产物,由各种粗鲁的、破坏性的冲动组成。人格结构的第二层大致相当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的“被压抑的东西”。第三层是最深层,也称“生物核心层”。在最深层中,人是和善的、勤劳的、乐于助人的生物,无论外部世界发生什么事情,人都会合情合理地去处理。赖希认为,外部世界的各种意识形态对应于人的性格结构的每个不同层次。自由主义者对应的是表层;法西斯主义者对应的是中层,赖希特别分析了法西斯主义的根源,他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从人的性格结构的角度来看,法西斯主义对应着性格结构的第二层,具有粗暴性、毁灭性,表现为施虐与受虐倾向;而艺术家、革命家和科学家等对应的则是性格结构的最深层,即生物核心层。

另外,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恶论,赖希主张本能一元论,即所有本能都是善的。赖希反对弗洛伊德夸大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对人的的最终决定作用和邪恶性,倡导通过社会因素来诠释人的本质。他相信人的生物性本质是善的,人并不是生来就具有反抗社会的倾向,只是在性格养成中由于外部世界的压抑与束缚才出现了所谓“性格盔甲”,所以,赖希倡导解除“性格盔甲”对人们的控制,恢复人的本来样貌,恢复人对爱和合作的渴望。

参考文献:

[1]薛民:《W·赖希研究》,《哲学动态》1987年01期。

[2]彭冰冰:《性格结构与意识形态》,《台州学院学报》2010年10月05期。

[3]杨飞:《赖希的性格理论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作者简介:郝雪宁,1997,女,汉族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