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生体能训练方法探究

2021-01-11钟发明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初中体育新课程

【摘要】本文论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体能训练方式,建议教师通过变简单项目为组合项目、变单人训练为合作训练、为专项技能制订专项训练内容等策略,切实提升学生体能与体育学科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体育 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138-02

体能是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身体抵抗能力、心肺耐力、肌肉能力、柔韧度等方面,以及参与运动的相关动作技能,如力量、速度、协调性、灵敏性、平衡能力等。体能主要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发展。初中是青少年身体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但这个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及性格爱好等均有异于成人,教师在制订体能训练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初中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心理特点,选择符合学生能力水平的训练内容,采取丰富多彩的训练方式,形成适合初中生运动需求的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变简单项目为组合项目

在初中体育课中,针对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身体素质的训练项目相对单一枯燥,且传統的教学过于关注成绩,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便是成绩突出的表现。这种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及兴趣爱好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倦怠、厌恶情绪,且不利于学生的耐力和持久性培养。对此,教师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唯成绩论的评判标准,关注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以及学生的兴趣特点,在日常的体能练习中,多采取组合的方式,将单一的训练动作整合为一个训练系列。这样能够增加训练的趣味性,延缓学生产生疲劳的时间,同时能够提高训练强度,达到比单一训练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折返跑教学中,笔者考虑到单一的跑步训练比较枯燥,就尝试将素质单项练习与其串联成一个组合训练项目。首先在操场上设定两条相距15米的标志线,分别作为起跑线和终点线;然后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听到开始信号后,每组第一名队员先在起跑线后完成一组5个俯卧撑,尔后迅速起跑,单脚碰到15米外的终点线后折返跑回起点,再完成一组5个原地纵跳,随后下一名队员接力继续这组动作,直到最后一名队员完成为止,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这次训练将不同训练动作串联起来,让学生在一组训练中同时完成俯卧撑、折返跑和原地纵跳三个训练动作,训练强度和训练容量均有提高,如此更易达到折返跑的专项训练目标;同时,组合训练有助于学生提高心肺功能、身体协调性、柔韧度及力量等多项身体素质。此外,这样设计教学使得训练内容丰富多变,形式上也更富有趣味,比较符合初中生喜欢挑战、喜好新鲜事物、好胜心强、乐于表现的个性特点。

又如,进行长跑训练时,笔者摒弃传统单一的持续跑方式,将各种跑步内容加以组合:让学生先以两路纵队形式进行5~10分钟慢跑,随后排尾学生听到口令后突然加速跑向排头,做变速赶超,其他学生依次跟进,完成5次。接着,跑步队伍根据笔者口令做S形或前后左右变向跑,每次1分钟,重复3次。如此将不同的跑步训练内容彼此串联,把单一的训练项目变成组合训练项目,可使训练过程灵活多变,使长跑不再枯燥乏味,这对训练学生的综合耐力、提升学生体能水平大有裨益。

二、变单人训练为合作训练

传统的体能训练通常是大班教学,教学完成后学生需要自主开展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但因性格特点、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无法独立进行自主训练,在训练时有敷衍甚至逃避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对此,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学情,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技能特长等因素制订训练策略。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这时采用“帮扶”策略,变单独训练为双人、多人合作训练,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训练水平不一的问题,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例如,在快速跑训练中,学生可以通过靠墙高抬腿练习,改进跑步过程中腿蹬伸不充分的情况。但这个练习单人训练效果不佳,一方面学生无法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动作,出现动作变形、姿势错误等问题时不能及时改正;另一方面学生易因缺乏监督指导无法完成足够的训练强度和训练时长。因此,笔者对靠墙高抬腿动作进行了改编,指导学生以身高、体重及技巧等因素自由结对,开展高抬腿双人互助练习,其中一名队员采取两脚前后开立的姿势,练习时重心前移,另一名队员用双手顶住对方的肩部,充当“墙壁”,帮助队员保持平衡。练习时要求学生上身挺直,快速交替抬腿,膝盖尽可能接近腹部,一次完成10~15秒的练习。完成5组练习后,双方交换位置继续训练。

将单人训练变为双人或多人的互助练习,可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激励与指导,帮助学生改善动作,达成在短跑时加强抬腿能力、锻炼步频、加大步幅的训练目标。此外,学生可以在互助练习中增进友谊、培养合作精神、提高体育运动的兴趣。

三、为专项技能制订专项训练内容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教师需每节课利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专门的体能训练。尤其对与运动技能有关的训练内容,更应该设计专门的体能练习,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

例如,运球过障碍是篮球教学中一项重要教学内容,其对学生的速度及灵敏度等方面有较好的培养作用。传统的运球过障碍训练通常是采用绕行标杆的方式,将8根标杆两两一组相距3米摆放,指导学生以“8”字形路线运球通过标杆,以此训练学生的运球、控球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因受到器材和场地的局限,学生的运球路线较短且相对简单,在单位时间内训练密度较小,体能训练不足。因此,笔者将每组标杆拆分开,并拉开距离,错落摆放在场地内,让学生运球时以蛇行路线依次通过所有的标杆,对绕行顺序不做限制。经过测量,标杆错落摆放后,训练场地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由于标杆摆放位置的变化,学生的运球路线较之前延长了一倍,且“地形”多变,学生在运球过程中能更灵活地设计行进路线,这更符合篮球实战时的运球过人要求。当运球训练的难度和密度均有提升,就能较好实现不改变项目特性提高体能训练强度和针对性的目标。

又如,在快速跑这一训练项目中,下肢力量固然是训练重点,但对“跑”这一动作而言,上肢力量的训练同样重要。因此,在快速跑课程中,应当适当增加上肢练习项目作为专门性的对称训练,以协调发展上下肢的力量。笔者在训练过程中,除了穿插俯卧撑、立卧撑、单杠悬吊、哑铃练习等多种传统项目,还设计了动态平板支撑、前后爬行、负重曲臂、仰卧对角伸展等多项内容,或采用橡皮筋或阻力带进行摆臂练习,帮助学生增强上肢力量,以及提高躯干的稳定性,增强上肢、腰腹的协调力量,补足快速跑项目中的体能薄弱点,从而提高跑步成绩。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体能训练应当围绕体能训练内涵、课程标准及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改进设计,通过组合简单训练内容、以合作训练替换单人训练及为专项技能制订专项训练内容等方式,提高体能训练的趣味性、有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增强体能,提升身体素质。

【作者简介】钟发明(1976— ),男,汉族,广西玉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市福绵区福绵镇第二初级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体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初中体育新课程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