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边远山区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2021-01-11杨丽芳

广西教育·A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

【摘要】本文论述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边远山区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针对缺乏名师引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教学素养、教学技能缺乏系统的构建的问题,提出着力提升名师工作室成员教育理论专业素养,建构“种子课+微讲座”培训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边远山区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49-02

长期以来,边远山区教育存在城乡发展不均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特别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偏低,集中表现为观念老化陈旧、教学技能薄弱等。教师专业成长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缺乏名师引领,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没有长远规划,教学素养、教学技能缺乏系统培养,这些逐渐成为边远山区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要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找到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着力点。笔者认为,依托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当地名师的引领、指导、示范、辐射作用,有助于解决边远山区教师缺乏理论指导、教学技能薄弱的难题。

笔者所在的工作室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热点与讨论并存的“种子课+微讲座”的研修模式帮助教师成长。“种子课”指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工作室成员专门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易把握的课,潜心研究,经过持续深度思考、持续实践、持续改进最终形成可供参考的有效课型。工作室成员在研修期间会经历“由导师指定内容—成员自行磨课—专家具体指导—形成有效课型—名师工作室成员深入片区示范、指导”的过程。工作室结合每一次“种子课”推广,附带一个微讲座,说一说每个“种子课”后面的教育理论支撑及故事。微讲座很好地扩展了“种子课”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有疑问及时参与讨论,使课堂教学导向明确,让课堂教学更有效。以下为笔者工作室“种子课+微讲座”的具体运行策略:

一、提升工作室成员教育理论专业素养

首先,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工作室始终围绕“读书助我成长——提高教育理论修养”主题,为工作室成员推荐经典教育理论阅读书目,例如《拆掉思维的墙》《陶行知教育文集》《教育因自然而美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等,然后采用两种阅读提升方式,一种是定期开展阅读分享活动,采用人人参与制,以精彩课件分享,然后成员再写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另一种是由每位成员挑选自己喜欢的一本,通过精读后,书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格式为四个部分:一是资料、二是简评、三是内容概要、四是阅读报告的主题。以这样的格式写3000字以上的读书报告。目的是使成员发生由内到外的蜕变、由浅到深的体悟,逐渐唤醒成员对读书的热爱,意识到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其次,开设名师讲堂。每学期邀请名师做教育理论专业素养讲座,讲座的主题内容为政治素养、管理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文学素养,再到哲学素养、艺术文化素养和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工作室成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慢慢增加自身素养的厚度。

再次,进行专题交流。组织工作室成员外出观摩、学习、交流。例如,笔者工作室组织成员前往深圳市盐田区外国语学校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还力争参加“国培计划统筹项目——名师工作室研修”。在交流学习中,工作室成员不仅与高规格工作室教师进行深度交流,还与她们情深义重;无论是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教学理念、精湛的教学技艺,还是面向未来的现代化课堂、高端的信息化技术、对外开放的宣传窗口,都成为工作室成员学习的标杆、行动的力量。

最后,开办学员讲堂。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讲堂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学微讲座,另一种是专题讲座。微讲座,由工作室成员轮流开展,重在微讲座能力的打磨。例如,每一次的磨课、研课,都会附带有一个微讲座,在微讲座中,成员讲述每个课型后面的教育理论支撑及故事。这样不仅提升了成员的表达能力,还很好地扩展了课型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有疑问及时参与讨论,促进课堂教学导向的明确性。为了提升成员的讲座能力,每一次的“种子课+微讲座”模式都由同一个人完成,然后集体工作室成员再进行评议,不断打磨种子课与微讲座之间的精准衔接度,即呈现一个受教师欢迎的微讲座。专题讲座,例如,笔者工作室善于挖掘社会热点,以“疫情下的中国——聚焦中国力量和精神”为专题来做讲座,采用人人参与制,并深入学校做2个小时的爱国宣讲。这样多形式反复训练,成员们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建构“种子课+微讲座”培训模式

首先,研究课型。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针对工作室成员所教班级教学存在问题,通过案例的形式,进行分析与研究,加强对其课堂教学的指导。这一环节重在以研促教,秉承“教师应上好一节课,命好一份试题,做好一个课题”的理念。实践证明,“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建立在“命好一份试题和做好一个课题”的基础上。在“命好一份试题”方面,笔者工作室以“命题+审题”的模式进行。工作室主持人审题,成员命题。主持人严格把好“审题”关,每一份试题出炉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力争紧扣边远山区学情无缝衔接新课标精神,并着力与当地中考试题方向接轨。为了减轻成员负担,工作室把一份完整的试题分成三份,分别由三个人完成,且着力以边远山区各年级的月考试题、段考或期考试题为任务,让成员做好命题工作。在“命好一份试题”后,成员们就逐渐明白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教学的立足点在哪儿。“做好一个课题”是提高研究者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笔者工作室以“小课题+大課题”模式进行。课题分为小课题和大课题,做好小课题就是为做大课题研究打下扎实基础。小课题研究秉承“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果即成长”的理念,是指教师自觉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某些具体的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其进行持续的关注,不断探究追问,积极进行改进的研究性教育行为,它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效地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例如,笔者工作室研究的小课题选题有“朗读使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的策略研究”“如何快速有效地背诵文言文”“中学生古诗文背诵习惯的养成策略”等,这些选题切入口小,可操作性强。大课题的兼容性更大,成果的形式多样化,成果更显著,教师在做好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去做大课题,思路会更清晰,选题的意义和价值更大,例如笔者工作室立项省级规划重点课题选题为“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边远山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成果都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活动,并加强对成员课堂教学的指导,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员“以研促教,教学相长”。

其次,磨炼技能。工作室主持人组织工作室成员相互开展听课、评课、磨课、同课异构、优质课展示等活动,然后不断研究、实践、创新、改进,最终形成不同课型的种子课。这一环节重在成员教学技能的打磨,即种子课的形成过程。专门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易把握的课,潜心研究,经过持续深度思考、实践、改进,最终形成可供参考的有效课型。如教师面对现代文阅读课型总是游离于文章的表面,却找不到研读文本的切入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工作室挑选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打磨,首先进行集体备课,再推选代表上课,最后进行集体评课、研课。在探讨怎样深挖文本时,始终坚持三个核心点:第一,立足教材中的经典问题;第二,设计问题要精炼;第三,学生能看懂的地方就要回避。最后鎖定“找出对于勒的称呼,思考这些称呼与小说的情节有怎样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因为于勒的地位变了,其经济状况也就变了,家人对他的称呼也变了,态度也变了,亲情也变了,这一切的变都是因为金钱,从而深刻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扭曲、金钱至上的丑恶现象,这样设计就达到了一针见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工作室成员就会在一次次磨炼中提升授课能力,“种子课”也会因此而璀璨。除此之外,还可进行同课异构,例如,笔者工作室挑选课题《猫》进行同课异构,工作室成员分成两组进行集体备课,然后选代表上课,之后进行集体评课,找出各自的亮点和不足,不断改进,形成“种子课”。这样多形式训练,成员们的教学技能就能在不断打磨中成长。

再次,构建模式。工作室成员之间开展“种子课+微讲座”模式活动,反复实践,准确推敲“种子课”与微讲座之间的度,使推行的“种子课”有据可依,即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热点与讨论并存。比如说现代文阅读课型《我的叔叔于勒》作为“种子课”教学结束时,工作室会附上一个微讲座,讲讲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教学的重难点是什么,怎样研读文章才有深度,教学效果怎样,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有疑问及时参与讨论,促进课堂教学导向的明确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打磨各种“种子课”的课型之前,工作室必须深入边远山区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边远山区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

最后,成果持续推广。首先由工作室成员深入边远山区学校开展“种子课+微讲座”活动,巡回讲学,并针对“种子课”不断检测评估,不断完善,然后由边远山区骨干教师依照“种子课+微讲座”培训模式持续进行有效培训,使“种子课”在边远山区教育教学中逐层推广,由点及面,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

边远山区依托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再用名师去点燃一大片迷失方向的普通教师,最终达到以点促面“百花齐放”的局面,使边远山区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成为难题,让边远山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建磐.中国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趋势[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5).

[2]张冬冬.国外教师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文化产业,2014(5).

[3]张振海.依托名师工作室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8(33).

[4]黄烨琦.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城区教师专业发展[J].广西教育,2018(3).

[5]王成.对中小学教师有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0(2).

【作者简介】杨丽芳(1979— ),女,汉族,广西乐业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首批百色市名师工作坊主持人,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养。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名师工作室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录播教室应用与管理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创建名师工作室 探索培训企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关键事件研究
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教师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