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1宋金秋
宋金秋
【摘要】本文阐明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以二年级“表内除法二”为例,阐述这种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构建具体情景巧设数学新作业,合理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精心设计课堂新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新知,以有效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7-0047-03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小学第一学段学生正处于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在乎别人对他的评价,很想在别人对他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常常因为干不好事情而困惑、懊恼。如何在课堂中构建平等的、有创新意识的、能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过程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课是值得教师研究的课题。研究发现,建立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课堂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小学数学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正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课堂中体现自我价值,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的有效模式。它以“新作业”为主线,将“新导学”和“新检测”贯穿整个课堂,形成学习闭环。
“新作业”是教师在新课导学前通过让学生写新课的作业,使学生在写“新作业”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并在学生想要解决问题而又一知半解或者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头绪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力。“新导学”是新课内容的导学,它是在学生写“新作业”中遇到新问题,产生想解决问题的欲望时,教师适时进行导学,用学生遇到的发现的问题为引导,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等方式,使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并解决问题。“新检测”是检测学生学习新课内容后的掌握情况,目的在于巩固和提升。它的实现方式是于新课伊始布置“新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学、问、思”;在学生展示“新作业”过程中,教师通过“导”帮助学生找到方法和规律;最后再巧设训练题,以加深学生理解新知识和巩固新知识,使知识结构体系系统化。
现笔者围绕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谈一谈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表内除法二”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表内乘除法计算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知识的迁移、比较、推理,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为此笔者从情境引入,巧设新作业、新导学和新检测。
一、构建具体情景,巧设数学新作业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为布置教室,在老师带领下做了很多面小旗子,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能帮他们解决吗?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有关7和8乘法口诀的数学信息,在学生能准确表述“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后,出示新作业一,同时提出要求:
1.仔细读题,独立完成作业,不懂的可以看老师括号里的“小诀窍”,你还可以用圈一圈、画一画、写一写的方式把不明白的记录下来,等会小组交流。(2分钟)
2.小组交流,把组内交流后仍未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教学目的】将计算教学放到日常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计算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使学生产生对数的计算的兴趣。
(二)新作业驱动
1.有8行小彩旗,每行7面,一共有多少面彩旗?
列式:
(小诀窍:要求一共多少面彩旗与行数和每行的面数有关。)
2.有56面彩旗,摆成8行,平均每行摆几面?
3.有56面彩旗,每行摆7面,可以摆几行?
4.你發现以上这三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吗?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只说不写)
(小诀窍:注意观察被除数、除数和商。)
通过这样的设计,通过“新作业”的驱动形式将问题的重难点呈现出来,并当作任务分配给学生完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学生在课堂上目标明确,能更好地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冲动。老师将这样的“冲动”吸引到“小诀窍”上,将问题层层分解,一步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这样既培养了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有序思考,转化问题的能力。
在作业设计上,笔者还特别加入了学生画一画、圈一圈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符号语言表述自己的困惑,这同样也是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上的体现。
在小组合作上,笔者安排了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收获自己成功的喜悦,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同伴的提示,从而改变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交流中让思想进一步得到碰撞,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欲望。
二、合理引导,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生机勃勃。
在课堂中,我们需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观察、自主描述、自己动手、自己体验、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自己推断,拒绝填鸭灌输式教育。在课堂中,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我的权利。对一些知识点,要让他们先悟、先思考,哪怕多花一点时间,也是值得的,这正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关键。只有学生自己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才有利于知识的吸收,才能做到课堂的高效。
教学时要遵循“三教”和“三不教”。
三不教: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可以自己独立学会的不教、教了也不会的不教。
三教:教学生独立学时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学时最难的地方、教学生独立完成时想不到的地方。
在教学“表内除法二”时,学生已经有了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经历,老师只需要运用迁移的学习方法加以引导便可算出商。导学中更应侧重在学生说算理部分,让学生能根据列出的两个除法算式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小组合作汇报:
1.你是怎么算的?你发现这两个除法算式有什么联系?
2.你们小组有什么困惑?
在导学环节中,笔者先用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说出除数是几,并想几的乘法口诀,再观察算式中缺的是几,得出商就是几。在课堂上,学生说出口诀,老师适时用括号圈出口诀中商的位置;让学生上台填一填和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并说出括号里的就是商。紧接着,比较两个算式,观察并找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追问:什么相同?(被除数相同,口诀相同)什么不同?(除数不同,而且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然后板书让学生边填边小结:
被除数相同,除数和商交换了位置,乘法口诀相同。
学生经历了口诀求商的探索过程也就明白了口诀求商的方法,进而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到这里看似完成教学过程,但不同的学生个体其掌握和理解方式不一样,因此,笔者在导学环节中设计了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刚才在作业中的错误或困惑。
第二个问题,课堂中有学生说出自己在口诀中用错了“八七五十六”,还有的学生两道除法算式是一样的,等等。笔者又把这样的错例抛回给学生,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这样做既能对学生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也能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得到同伴的评价和鼓励,能更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
在这个导学环节,教师对重难点进行导学,帮助学生理解、领悟和突破新课重难点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探究的过程,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更坚定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导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总结,以便更好地发挥评价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新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新知
新检测是一种新的学习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反馈形式,更是一种能让学生体检成功的愉悦的方式。新检测不仅能够及时反馈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现。同时,新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总结的作用,集中的训练能够再次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并巩固,使零散的知识系列化、系统化。让课堂“动起来”才是学习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才是提高课堂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节计算教学课较为浅显易懂,但为使学生深入理解新知,熟练掌握乘法口诀,笔者设计了新检测的三类题目。
(一)第一类基础题
直接让学生完成书本第38页《做一做》第1题。做题时强调运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做一做3:
7×4= 8×2= 8×6=
28+4= 16+2= 48+6=
28+7= 16+8= 48+8=
(二)第二类易错题
根據课本第40页第5题设计变式训练题,设计意图是针对学生容易将被除数、除数和商相混淆的情况,使学生从中熟练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填表:
(三)第三类提高题
完成课本第46页第4题。
一个除法算式,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是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几?
对这类提高性的题目,笔者都会在题目下方设计“小诀窍”以提示。引导学生先用逆推法,找出“计算出的得数是24”这个突破口,借助数形结合,找出正确的商。(参看P74图示)
教师通过新检测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新课内容相符的检测题目,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课堂评价。教师通过集体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获取课堂教学效果的数据,从而知道本节课的优缺点,便于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化、作业化,将知识作业化、将问题作业化、将导学个性化,让学生可以学、学得进、学得好。本节课使用的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学生告别了以往传统的局限思维,能从作业中的问题出发,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主动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作业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让学生思维更加敏捷,实现更高效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凡兴.如何利用“新作业驱动”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J].新课程,2019(5).
[2]刘凡兴.小学数学新作业驱动式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思考[J].中小学教育,2021(7).
(责编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