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

2021-01-11高灿灿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

【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下,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与价值研究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研究,兼顾其基于历史与面向未来的价值建构。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 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211-04

【本文著录格式】高灿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的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和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211-213,2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1JSGX109)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研究方向

大运河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大运河文物遗存是大运河千年历史的真实印记,是大运河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对大运河文物进行内涵价值研究,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关键基础工程的组成部分。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视野下,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内涵与价值研究注重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研究,兼顾其基于历史与面向未来的价值。

二、大运河济宁段历史概貌与脉络

(一)元代大运河济宁段概貌和历史脉络

元代大运河济宁段河道呈南北两段,南为泗水运道,北为新开济州河,以汶泗洸府为水源,至济宁枢纽分水。

大运河济宁段在元代的创建分2个阶段。一是开凿济州河。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开成济州河,北起寿张安山,南至任城城南。济州河最初称济州汶泗相通河道,以汶水和济水为主要补给水源,东北方有宁阳的堽城枢纽引汶入洸河,东面有金口枢纽于兖州城东截泗水入府河,洸、府二河汇于济宁会源闸南北分水,故又称四水济运。济州河开成后,立都漕运司,兼管济州南北漕运,十月,徙济州潭口驿于济州河鲁桥镇,准备由泗水接济州河。二是开凿会通河。为解决东阿至临清间 200 余里陆运的艰难,至元二十六年(1289)正月元政府开凿自须城寿张安民山至临清的会通河,同年六月竣工。然后又再次扩修“四水济运”工程。为了保证山东段运河的畅通,加强对会通河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水事宜,撤消原来的济州漕运司,改由江淮都漕运司管辖。自此,南来船只可由杭州直达通州。至元二十八年(1291)通惠河开成,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自元代开始,济州、会通河道即呈现闸坝化现象,设闸以保航运,济宁段从北至南有安山闸、开河闸、分水闸(济州上闸)、会源闸(济州中闸)、在城闸(济州下闸)、赵村闸、石佛闸、辛店闸、新闸(黄栋林新闸)、师家庄闸(店闸)、枣林闸、谷亭闸等。

(二)明代大运河济宁段概貌和历史脉络

明代定型后的大运河济宁段从南至北分别为泇河、南阳新河、会通河。会通河以汶水为水源,创建南旺枢纽。开凿于湖东的南阳新河、泇河代替了位于湖西的泗河运道。

大运河济宁段在明代的治理可为4个阶段。一是明前期宋礼重开会通河。宋礼重开会通河,并对会通河进行了整体改造,包括开宽航道、局部改道、创建南旺分枢纽,重设运河内节制闸,利用湖泊调蓄水源。陈瑄继宋礼治河,于河道上筑堤、修湖、设浅铺、设夫役、定运法。京杭大运河规制完善,均二人之力。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会通河开成,河深一丈三尺,宽三丈二尺。其中汶上袁家口至寿张沙湾一段,废弃元代旧河,东移20里另开新河,南北两端接旧河。自济宁至临清建闸15座,置闸官,立水则,定闸门启闸制度。会通河重开后,河道水源不足,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在汶河戴村旧汶河口筑戴村坝,开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分水。成化十七年(1481年),管河右通政杨恭始建南旺南北闸,南闸即柳林闸,北闸即十里闸。正德元年(1506年)增建袁家口闸、寺前铺闸。弘治十七年(1504年),工部右侍郎李鐩会同山东巡抚都御史徐源及管河诸官勘视堽城坝及南旺分水口,指出南旺分水龙王庙至济宁天井闸相距90里,南旺较之高3丈余,汶水出洸河入济宁仅能南流接济徐州一带运道,不能北流,建议修浚戴村及堽城二坝及有关河道。堽城坝起辅助作用,一阻截淤沙不入南旺,二减缓水势缓和汶水对戴村坝的冲击。经批准修浚。此后,南旺分水代替了济宁分水。济宁虽仍为重要港口,但在运河工程上已失掉了重要地位。李鐩并奏请表彰宋礼、白英,于分水口西岸之龙王庙旁建宋礼祠,并附祀白英。正德十一年(1516年)祠成。二是泉源开发与设立水柜。会通河又称泉河,意指水流常年不断,多赖泰、沂、蒙等山的大量泉源。明重开会通河后,即设官清查,旋设专管官吏、夫役,维护修浚。明中期以后,不复引黄河水济会通河,对泉源愈加重视。水柜即湖,运河水涨即减水入湖,水涸即放水入河。各建闸坝,按时启闭。汶上的南旺湖、东平的安山湖、济宁的马场湖、沛县的昭阳湖为四大水柜。三是自南阳至留城开南阳新河。工部尚书朱衡总理河道开南阳新渠,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竣工。又建闸坝、石堤,隆庆元年(1567年)五月各工始成。运道由诸湖之西,移至诸湖之东,以避黄河决溢。南阳新河建利建、珠梅、杨庄、夏镇、满家、西柳庄、马家庄、留城制水闸8座。四是由夏镇至邳州开泇河。南阳新河开成后,其南留城至境山段旧河仍避不开黄河淤积。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总河李化龙始开泇运河,从夏镇经郗山西到韩庄、台儿庄到邳州。大运河济宁段运道由此基本定型。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始设总督河道大臣,或以工部,或以都御史,驻节济宁。

(三)清代大运河济宁段概貌和历史脉络

清代在济宁段修浚工程较为频繁,主要有排除淤积和修建闸坝等工程。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由大清河穿运入海,将会通河分为两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下令废河运,京杭大运河随之失去了南北大動脉的作用和繁荣景象。

三、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的内涵

济宁是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大运河物质文化遗产近70处,包括11处世界文化遗产点段、47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遗存,涵盖大运河济宁段河道和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以及其他关联遗存。

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的分布以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微山段河道为主线,以小汶河为支线,沿线分布以南旺枢纽、利建闸为代表的水运工程遗产,以河道总督衙门遗址为代表的河道衙署机构,和以太白楼、东大寺、吕公堂春秋阁等为代表的古建筑。

河道。会通河南旺枢纽段、会通河微山段、小汶河是3处遗产河道。会通河南旺枢纽段是元代开凿济州河的南旺段河道,明代宋礼重浚,并在此设立南旺枢纽。会通河微山段是明代中期新开南阳新河的北段。小汶河是南旺枢纽引汶济运的引河,自汶河口戴村坝至分水口,是明代宋礼采纳汶上老人白英建议修建,解决南旺枢纽的水源问题。

南旺樞纽。南旺枢纽工程是京杭运河全线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项目。由明朝宋礼、白英创建,包括建戴村坝引汶河水、开凿小汶河作为引水渠、设置水柜蓄水减水,建设节制闸控制河道水量等项目。文物遗存包括徐建口斗门遗址、邢通斗门遗址、十里闸、柳林闸、寺前铺闸、运河砖砌河堤、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北五湖湖堤。南旺枢纽充分展示了高超的治水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和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紧邻南旺分水处建宋公祠,颂扬宋礼、白英重浚运河、创建南旺枢纽的丰功伟绩。清代河东河道总督白钟山在《奏报重修汶河祠庙事》中赞到:“至今东南数百万漕粟,岁岁转输,直达天庾,无海运之险,无陆运之费者,皆礼之功也。”

闸。明代称会通河为“闸漕”,以控制水量及深度全靠多数闸门启闭以平水及蓄水通航而得名。大运河济宁段现存河闸文物遗存17座:通济闸、天井闸遗址、靳口闸遗址、袁口闸遗址、寺前铺闸、十里闸、柳林闸、利建闸遗址、南阳闸遗址、师庄闸遗址、枣林闸、仲浅闸、通惠闸遗址和赵村闸、永通闸、新闸、辛店闸遗址。自元代开凿始,济州河、会通河就采取了“度高低,分远迩,以节蓄泄”的闸化运道的方案。元代济州河建成河闸6座,至清代,根据《京杭运河史》,济宁段河道上约34座闸。闸座功能的发挥,依赖启闭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清张伯行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分巡济宁道,管理山东运河,著《居济一得》遍论各闸坝管理利弊并建议每闸定操作规则,能根据各闸特点和上下闸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启闭制度,例如,他指出柳林闸为南运第一闸,闸下积船至200只方可开发一次,防水南下以致南淹、北浅。

桥。任城区共有会通桥、太和桥、大石桥、夏桥、漕井桥5座桥,均为洸、府引河之上的桥梁。

河道总督衙门遗址。据明《兖州府志*建置志》记载,河道总督衙门始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由工部尚书宋礼所建。明成化七年(1471年)始设总理河道,驻地济宁,专管主持黄运修治,成为常设。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河道总督,驻地济宁,掌治河渠。康熙十六年(1677年),移驻江苏清江浦。雍正时,分总河为三,其中,河东河道总督,管理河南、山东两省的黄、运两河,简称东河,驻济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河道总督”撤裁。

清真寺。共有三处清真寺建筑,济宁东大寺、柳行东寺和南阳镇清真寺,反映了运河城市人民真实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运河对文化交流传播、民族融合作用的重要见证。济宁东大寺位于济宁市中区上河西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天顺三年(1459年)进行重修,清康熙时大型扩建,乾隆年间钦赐重修,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具有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建筑风格与空间构成。柳行东寺位于济宁市中区柳行南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三年,进行重修扩建,始具今日之规模,清乾隆五十年、道光二十三年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维修,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群的典型代表。清真寺位于南阳镇政府北侧、南阳新河由北向东南拐弯处的西岸,始建于明代,为因运河而生的南阳镇清代古建筑之一,是运河村镇坛庙祠堂类建筑的代表。

吕公堂春秋阁、南阳古建筑群(皇宫所、康熙御宴房、皇帝下榻处、堂房、清代钱庄、娘娘庙、清真寺)。吕公堂春秋阁位于济宁市微山县夏镇,为明清时期夏镇众多商业会馆中的一个,是因运河发展而兴建的商旅会馆类建筑的代表。吕公堂春秋阁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民国时期对构件有更换维修。南阳古建筑群(皇宫所、康熙御宴房、皇帝下榻处、堂房、清代钱庄、娘娘庙、清真寺)为民居类建筑和坛庙祠堂类建筑。元代,伴随着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济宁发展成人口众多,有一定城市规模的交通运输中心和贸易中心。明代中期济宁就已是一座商业性都会了。作为转运贸易的主要码头,济宁是鲁西南地区最大的商货集散地。外埠商人会馆达30多个。频繁的漕运及商品流通促进了沿线地区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发展南阳镇、夏镇和袁家口镇、南旺镇、鲁桥镇、谷亭镇逐渐形成市镇规模。南阳镇,元代前仅为几处村落,元代开会通河始建南阳闸。明隆庆元年新开南阳新河过南阳后,人口骤增,商业日盛,遂成市镇。清代以后,南阳为南北漕船、商船必驻之地,是湖区商货集散中心。夏镇,原名夏村,明嘉靖末新开夏镇至南阳运道,即成为沿运码头,遂改村为镇。清代,夏镇商贸颇为兴盛,商贸辐射达苏北鲁南数县地。

太白楼、浣笔泉遗址。贯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促进了济宁与世界的联系。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鄂多立克,明代意大利人利玛窦都曾经沿运河来到济宁。明朝采取鼓励海外国家来京朝贡的政策,据《明史·外国传》前来朝贡的国家有40多个。济宁是与日本等国进行贸易的运河沿岸七个主要商埠之一。来华的日本勘合贸易使团中,有僧人和学者,济宁境内的名胜古迹和运河重镇是他们时常驻足的地方。日本佛僧策彦周良两次率团来明,四次全程经过大运河济宁段,曾多次游历南旺分水龙王庙、太白楼、浣笔泉、南池、观澜亭等名胜。

四、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航运价值。大运河济宁段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的关键河段。元代济州河与会通河共同完成了大运河裁弯取直的重大转变。明朝以系统工程引汶济运,建南旺枢纽创造性地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问题。明朝中后期开凿南阳新河、泇运河,使运道避开了黄河决溢。济宁段河道置闸坝克服地势、水源不足问题保障通航。河段的畅通保障了漕运的畅通,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繁盛,对沿岸城市城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工程价值。济宁是大运河水利科技高地。南旺枢纽是京杭大运河上最具科技价值的水利枢纽,工程围绕引、蓄、分、排四大重要环节,通过引汶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措施,成功解决了会通河水源难题,是京杭大运河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

水政价值。济宁是河道管理最高机构驻地,见证了京杭大运河的波澜壮阔的治运史。河道管理机构及其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了运河的河道管理、闸坝管理、泉源管理,主导了大运河治理的方向,完成了历次运河整治工程,使京杭大运河走向鼎盛。在以河道总督衙门为代表的治河体系里,涌现和形成了一大批著名的治运人物和宝贵的运河文献,在京杭运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价值。运河在济宁的贯通,便利了漕运物资在豫东、鲁西南和苏北地区的转运和集散,促进了任城乃至济宁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繁荣,使济宁从元代初期隶属兖州府的一个小县城,长成帆樯如林、货物山积、商贸发达、百业兴旺的运河名城,明清时期成为全国著名的 33 个工商业大城市之一,运河沿线 7 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沿线袁家口镇、南旺镇、鲁桥镇、南阳镇、谷亭镇、夏镇也因沿运商品经济日渐活跃与发展,逐渐形成市镇规模。

文化价值。大运河带动了商业、文化、南北、中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在文化的多维度交流和融合中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文明。京杭运河为中国各民族友谊交往、相互促进,提供了条件。回族同胞沿运而居,他们的生产生活丰富着运河文化的内容。济宁作为运河沿线 7 个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之一,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发生地。

(二)当代价值

遗产价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对运河有着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申遗成功后,具有了世界认同价值。大运河不但是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大运河济宁段拥有11处世界遗产点,拥有600多年的治运史,以高度的智慧、决心和勇气展现了在水利技术方面的杰出成就,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推动民族融合、促进文化交流、促进沿线城镇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精神价值。大运河的开凿与治理凝结了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执著信念,体现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展现了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态度,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思想智慧。保护好大运河文物遗存本体,弘扬好大运河精神价值内涵,就是传承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

教育休闲价值。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人们精神生活要求结合,与城乡建设提升结合,与改善生态环境结合,赋予了大运河文物遗存教育休闲价值。

线性价值。作为线性文化遗产,大运河济宁段既具有历史的完整性,文物遗存之间也有着时间与空間的双重链接,具有极强的串并能力,为文物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保护与建设新思路。大运河济宁段文物遗存应坚持一体化保护与利用,使人们能够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得到完整的文化体验和知觉,从而发现深刻历史文化与精神价值。

参考文献:

[1]姚汉源.京杭运河史[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2]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山东省济宁市委员会编.运河名城济宁[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0.

[4]步伟.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研究[D].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2.

作者简介:高灿灿(1982-),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济宁市文物保护中心馆员。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一粒米的价值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木木相册
小黑羊的价值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