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馆教育模式的发展转变与新现象

2021-01-11廖一静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0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美术教育

【摘要】美术博物馆是国民教育及实现全民美育的重要阵地,其教育活动一直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自1905年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博物馆就被赋予了开启民智的重要的社会教育历史使命。美术馆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广泛讨论,直至今日仍是美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重点。然而,由于我国博物馆事业起步较晚,当前中国美术博物馆界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活动开展形式僵化。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我国美术博物馆教育事业应更多地思考世界美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取长补短,不断探索。本文以美术博物馆为研究对象,以其教育功能及肩负的教育使命为研究核心,希望通过对美术博物馆教育模式的历史转变,及世界各大美术馆在全民终身教育、儿童教育方面的新功能探讨,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来反观现实中美术馆愈加区别于学院教育进而多元化倾向,以及美术教育的价值问题,最终回溯到我国博物馆事业应如何在国际语境下承担社会教育历史使命,不断探索与发展的讨论中。在研究方法上,首先通过观察、归纳方法进行个别现象或区域考察、案例研究、文献查阅研究;再以实证法进行事实考据及探究,其中包括文献比对方法、事实调查方法、事实表述方法;最后用系统分析方法进行总结。希望能够透过现象研究,为我国当今美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

【关键词】美术馆教育模式的转型;美术教育;全民终身教育;儿童教育;多元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0-189-03

【文献标识码】廖一静.美术馆教育模式的发展转变与新现象——对美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1,10(20):189-191.

康有为曾在《英国游记》一书中言博物馆的教育意义:“各国博物院夜皆闭,又皆收游费,皆无儿童游,惟苏格兰有之。所以预留儿童之画学,以为工艺,用意至深矣。吾国可取法焉。”自此,在我国,美术馆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广泛讨论,直至今日仍是美术博物馆学中的一个重点。

一、教育模式的转变

当代欧美博物馆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愈发彰显。1683年,英国贵族阿什莫林将其收藏全部捐给牛津大学,成立了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这是第一所向公共开放的博物馆,被看作近代博物馆诞生的标志。从“上流阶层”独有的权利变为人人都有进美术馆的权益,西方宫廷贵族、教会藏品向公众开放的真正背景是平等主义。至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卢浮宫开放,其实现的哲学背景即为平等主义基础上启蒙运动和民主思潮的教育功能,美术馆也因而越来越重视把观众拓展与教育目标结合,通过教育培养未来的观众,体现民主意识。另外,美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中,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新移民建立一种家庭和社会价值的重要纽带,取代宗教机构成为精神价值的象征系统。

在发展过程中,美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经历了由“配合收藏功能”到“形成独立的教育职责”的过程。过去在传统的美术博物馆教育模式中,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博物馆将对博物馆收藏的研究和诠释通过展览的形式或各种教育项目传递给观众,观众无法反向传递给博物馆。而如今我们走进博物馆,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变化。展览的形式更多地考虑了引导与互动、新教育项目考虑了更加多元化的群体,观众因此得以反馈给博物馆。这一切源于美术博物馆公共教育所达成的共识,即美术馆博物馆肩负着对全民终身教育的使命。

全民与终身,前者为横向的概念,意味着不同年龄、知识、身体状态、目的和经验的群体,当然也包括跨领域、跨文化背景的对象;后者为纵向概念,意味着跟随一个单独个体的成长而改变其占据的位置与作出的影响。简单的“公布答案”式教育显然是不够的。美术博物馆要进行观众拓展和观众研究,进行以观众为中心的市场战略、观众服务、机构管理以及活动规划分析,真正做到对公众保持公平而又加以区别地对待。

大都会博物馆一百四十多年前已经做出了声明:“旨在在该市建立和维护博物馆和艺术图书馆,以鼓励和发展对美术的研究,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艺术,增进同类学科的常识,以此为目的,提供大众化的指导。”由此可知,大都会博物馆对“大众化”具有相当的使命感。换句话说,大都会博物馆一直在以全民教育为目的的宗旨下运行和发展。如今点击进入大都会博物馆的官网,我们能够发现在首页中,大都会将教育分为了孩子与家庭、青少年、成年人、大学生和教师、教育者、残疾访客六大模块。韩国三星美术馆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项针对“外国人”的项目模块。而惠特尼美术馆、大英博物馆根据年龄阶段和社群将教育模块分为公共项目、家庭、K-12、青少年(或学校)、社区几大类。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则是将对象的划分(如无障碍信息、托儿服务)放入“用户指南”中,在教育普及中设置工作坊、讲座交流、刊物发表一类项目,这点与我国中国美术馆有着较大的相似之处。总而言之,不同地域、不同性质的美术博物馆都在根据自己的宗旨与使命调整“大众化”的方式,以达到“全民终身教育”的目的。

二、自成体系的儿童教育——以MoMA的艺术实验室公共艺术教育为起始

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有人认为“美国儿童是在汽车和博物馆里长大的”,博物馆表现出第二教育系统的趋势。美国博物馆最初的建立仿效欧洲博物馆,但不久便形成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众多“世界之最”。譬如世界上最早一家面向儿童的博物馆(1899年,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世界上最早开设博物馆课程培训的博物馆(1908年,宾夕法尼亚博物馆);世界上最早一家设置讲解员的博物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在国际互联网上以“edu”(教育)为后缀的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系统(史密森尼博物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很显然,美国的这些“特色”与“之最”皆与教育有关。发达国家大多十分重视博物馆对观众群体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在这里我将对儿童教育模式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学者指出,美国、日本博物馆最初建立仿效欧洲博物馆,但在博物馆教育方面却后来者居上,尤其是美国历来重视研究教育功能的幵发,创造出博物馆教育方面如上述的诸多世界之最。近年来,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逐渐形成“Workseet、Lecture、Handling Session、Drama and Role Play、Holiday Activities ”等形式的教育体系,美国的博物馆亦不甘落后,在致力于推动“开拓、研究、观察、批评性思考、及凝视和交流”的基础上创造更多互动平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艺术实验室(Art Lab)。艺术实验室作为MoM公共教育开展的主要实践部门,不接受团体的活动,仅适用于个人游客和家庭,划分在“儿童及家庭”之下,与“家庭展室谈话”“家庭参观”“工作坊”“电影”“应用服务与网页” 并列。从中可以看出MoMA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

MoMA 现任馆长格伦·迪·劳瑞(Glenn D. Lowry)表示,“MoMA 为公众提供理解现代艺术的历史语境,以及参与、欣赏现代艺术成果的工具,并使得现代艺术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大学 的情况比较而言,我们所致力的是一种非正式的、自我引导教育”。自2008年以来,MoMA 艺术实验室已连续推出了多个主题公共艺术教育项目:《色彩实验室》(Color Lab)、《线条实验 室》(Line Lab)、《形状实验室》(Shape Lab)、《材料实验室》 (Material Lab)、《人》(People)、《运动》(Movement)、《场所与空间》(Places and Spaces)和《過程》(Process)、《自然》(nature)等等。项目中主要包含三个环节:“导入”“开展”和“自我评价”,且这三个环节间的依次推进都由参与者自行把控,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美国的博物馆普遍倾向于将自己归于整个国家的教育矩阵之中,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因此,MoMA 艺术实验室所呈现的特点是相对新颖别致的,它不仅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沉浸式的艺术创作体验,还进一步为儿童公共艺术教育实践的体系建设作出了贡献。在美术馆场域中为非美术馆场域下的儿童艺术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

MoMA之后,许多机构性质相当的美术馆也效仿艺术实验室或儿童教育(或说儿童美育)中心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比如韩国首尔三星美术馆的儿童教育与文化中心,是一栋为提高未来一代的创造力水平而打造的独立建筑,具有教育和展览功能,是当代和未来艺术的自由空间。该建筑位于美术馆入口,共计13,300㎡。无论从其承载的功能还是建筑本身所包含的意义来说,三星博物馆的儿童教育与文化中心都揭示了当今儿童艺术教育在广义上的概念——儿童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起点,代表的是当下和未来。

三、美术馆区别学院的教育功能——以惠特尼美术馆ISP为例

早在公元306年,德米特里·法勒斯(Demetrius Phalereus)接近托勒密一世( Ptolemy I ),并建议他建造两个建筑物:图书馆和纪念缪斯女神的机构。该图书馆成为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致力于存储当时的所有书面知识。而纪念缪斯女神的机构(Mouseion)基本上是一所大学,其职能是取代埃及文化,为希腊文化腾出空间。这就是后来我们所称的亚历山大历亚博学园(Mouseion at Alexandria),拥有从神庙收藏传统的继承到私人艺术珍品和稀有物收藏陈列室,历史上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博物馆群起源,也意味着博物馆脱离神庙的属性向研究为目的转移。这种知识的产生不由得让人想起“现代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1088),向研究为目的转移与作为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学院的是相一致的。

而随着大学、现代国家与私人收藏捐赠的发展,公共博物馆逐渐变成了辅助大学教学的一部分。前文中也曾提及,“美国的博物馆普遍倾向于将自己归于整个国家的教育矩阵之中,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补充”。从伴随着牛津大学建立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of Art&Archaeology)诞生开始,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与学院一齐成为自然和人文科学研究教育的中心。

然而,却也有区别于此的发展模式。在这里以惠特尼美术馆的独立学习计划(The Independent Study Program)为例分析博物馆在教育功能中与学院不同的另一关系。

惠特尼的独立学习计划(ISP)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工作室计划,策展计划和批判研究计划。其不同之处在于ISP提供了一个环境,让从事艺术实践,策展工作,艺术历史奖学金和评论写作的学生可以参与正在进行的讨论和辩论,以检查艺术创作的历史,社会和知识条件。该计划鼓励对构成文化领域的实践,机构和话语进行理论和批判性研究。每年有15名学生被选出参加Studio计划,其中有4名参加策展计划,还有6名参加批判研究计划。该计划一般于9月初开始,并于次年5月底结束。许多参与者被大学和艺术学校录取,并因其参与而获得了学分,而其他参与者最近也同样完成了正规学习。

惠特尼每年都为此设置一个展览会,场地却不一定设置在惠特尼美术馆,比如《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在危机与可能性之间》之中所谓的危机与可能性之间所发生的场所在厨房(The Kitchen)。我们可以从中清晰感知到ISP与其他项目的差异。它既与附在各种板块下的辅助研究教学讲座不同,也不同于面对大学生和教师群体所简单地提供的实习机会、奖学金及根据馆藏设计的策展实践计划。它是从艺术圈的主体人入手,通过打破学院生产性的输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独立社群,和学院刻意的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以探求博物馆在教育领域的个性。

这种发展与艺术家驻地项目有着相似的模式,比如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驻地项目,与美术馆本身的展览相联系,再独立创作的过程中把艺术家的大门打开,让观众得以参与进此公共项目。但后者还有一部分是基于学院所提供的场所进行创作的。比如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每年夏季的生物艺术驻地项目,根据SVA的资源依托,艺术家有权使用教学楼内的所有设施。而也有不依附任何其他机构的驻地项目,如NEW INC为期一年的“孵化”项目,偏向“创业(Entrepreneurship)”与跨学科,考虑艺术实践的可持续性。虽然艺术家驻地项目本身性质不同,主要是面对纯艺艺术家,令其的创作能够在项目中与各种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是其中的“生产环节”确存有潜在的关系。

美术博物馆的培育体系在原有的轨道中拓展了新的轨道,使得观众得以站在更多的语境下参与艺术活动,改变了美术博物馆单一的语言模式,从而影响到其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美术博物馆的教育体系经过时代的更迭已经进入了不同于以往的格局中,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发展,美术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线上也发挥着新的作用。点击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官网,我们可见“Tate Kids”一栏所广泛包含的游戏、问卷测试、创作、展示等结合线上结合的项目,由此达成完整的引导和实践体系。我国博物馆事业虽然起步晚,但自1905年我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诞生之日开始,博物馆就被赋予了开启民智的重要的社会教育历史使命。 在此发展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的挑战不断,但与之相对的,变化中机遇时并存的,在博物馆教育事业发展步入新阶段的当下,我们更多要去思考国际的环境下美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展趋势,取长补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婧景.博物館儿童教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3.

[2]赵冬霞.MoMA艺术实验室公共艺术教育初探[J].艺术科技,2017(6):366-367.

[3]纽约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宪章,1870年法律,第197章,1870年4月13日通过,并经L.1898修正。34; L.1908,P219

[4]ArtLab[EB/OL]. https://www.moma.org/calendar/groups/5,2008-05-12/2017-01-02.

[5]https://www.e-flux.com/journal/26/67938/museums-anduniversities/

[6]https://whitney.org/collection/research/isp

[7]https://mp.weixin.qq.com/s/o6xC5oSBseiQg51vGvh6Og

作者简介:廖一静(2000-),女,广东广州,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展览策划与管理。曾于嘉兴美术馆合作策划中国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展览《“迟来者”的敲门声》(2020);作为“艺术你我C”与“漫游者”艺术编辑撰写多篇热门艺术史文章;并参与画廊周北京2021整体媒体推广及部分执行工作,其中包括“自由定艺”和 “聚焦现场”等核心板块内容。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美术教育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学生人文精神在高职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