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三重逻辑

2021-01-11杨欣悦付瑶

青年文献·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时代

杨欣悦 付瑶

【摘要】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进入新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更应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断重视劳动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为中国凝聚力量。

【关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

一、加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逻辑

我国的劳动教育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毛泽东1957年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深化了高校对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认识,这之后的教育过程中更要珍惜成果,不断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加强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而凝聚力量。

(一)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训练锻炼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立德的过程结合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更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劳动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国家社会的深入改革,大学生的劳动环境也发生了改变,高校的劳动教育也应该不断进步,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当中。

(二)有利于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奋斗的,面对这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只有不断提高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当中,才能在创造性的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中国梦凝聚力量。劳动托起中国梦。在新时代,我国正在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这样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大学生要不断通过劳动与实践,才能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实逻辑

劳动教育和高校的教育紧密相连的,而完善的课程体系更是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水平的重要支撑。进入新时代,高校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在劳动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还比较薄弱,暴露出一些问题。

劳动教育已经引起了全国高校的重视,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还是薄弱环节。首先,高校尚未普遍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高校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培养的主要依托课程,关于其他劳动技能的体验主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专门劳动教育的课程是缺失的,这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是缺少了更加专业系统的指导。随着新时代对于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部分高校的劳动课程跟不上时代的脚步,造成了对于大学生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落后。其次,高校关于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是缺乏的,没有专门承担劳动教育的教师进行理论的讲授和实践的指导。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一支专业的劳动教育的教师队伍,就意味着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全面的指导,导致劳动观扭曲,因此,高校必须不断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水平。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逻辑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深化劳动认知

完善劳动教育课程,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还要在第二课堂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一方面,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要紧跟时代的脚步,不断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形成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高校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基础,坚持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观。高校要在开设劳动教育专业和学科的同时,实现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从点到面的覆盖,实现更有深度的劳动实践教育。同时,高校要充分地发挥模范的影响力,要看到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坚持不懈做出不平凡的事业的人;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困难时临危受命、敢为人先的那些英雄,他们的品格和才能都值得每一个人学习。高校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看到每一个“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去挖掘他们的故事,去弘扬和传承他们的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创造伟大。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加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不仅在知识理论上给大学生更专业的指导,在实际的工作中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念、素养、机能的方法策略也要形成制度,建立健全考核和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劳动教育的水平,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言传身教,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给予教师良好的反馈,深化劳动认知。

(二)共享劳动教育资源,拓宽劳动渠道

高校要充分整合和共享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高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設相对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但仅仅依靠一方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充分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协同社会各主体共同参与,搭建更大的劳动教育资源平台,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条件的大学生的需求,拓宽劳动渠道,更好地进行创造性劳动,也为社会各企业、组织提供更优秀的人才,实现共赢。例如,引导学生进入到企业、工厂等组织中去和普通劳动者一起经历劳动过程;进入高新行业中学习现代科条件下劳动实践的新的方式;也可以与政府部门协同,让大学生进入一些基层组织,例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福利组织,开展公益活动,服务人民,拓宽劳动渠道,提升劳动技能,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时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