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阻碍作用、原因及措施

2021-01-11张博研

中国商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粉丝经济事件

张博研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大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众多新兴经济中的一员——粉丝经济,正在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毫无疑问,粉丝经济拥有十分广阔的未来,然而,作为粉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粉丝群体在粉丝经济中并不总是扮演着正面角色。本文将以近期某事件为例,通过对各个涉事群体进行逐一分析的方式,探讨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阻碍作用,并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事件;粉丝经济;粉丝黏性;粉丝群体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1)01(a)--03

1 研究背景与事件简介

1.1 研究背景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偶像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1],是一种通过提升粉丝黏性并以口碑营销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商业运作模式。从概念中可以看出,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粉丝,目的在于通过商业运作盈利,其盈利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粉丝群体黏性的高低。

粉丝群体一直是粉丝经济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事实上,在许多关于粉丝经济的研究中,也都曾提及过粉丝或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各种作用,但阐述偶像背后经纪公司对粉丝群体产生的作用,以及粉丝群体内部相互作用的论文却并不多见。时至今日,粉丝经济的影响范围正日趋扩大,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阻碍与矛盾也日趋尖锐化。若想解决这些矛盾,对粉丝群体相关要素的探讨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粉丝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谈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阻碍作用有其现实意义。

1.2 事件简介

近期由某艺人的部分粉丝对刊载以其本人为主人公的同人小说的网站进行举报,导致国内无法访问该网站,进而引起网站用户与该艺人粉丝间的摩擦,并逐步升级为多方冲突事件。该事件不仅在现实中造成了双方多起自残与暴力人肉搜索事件,也使当事艺人的个人形象及商业活动受到影响。如某奶企原定以该艺人代言产品遭到延期处理;与该艺人有关的大部分产品纷纷遭到抵制,原定近期上映由该艺人饰主角的电视剧也面临着宣传暂停的困境。由此可见,作为该事件的发起者,该艺人的部分粉丝的确达到了阻止同人小说传播的目的,却给该艺人以及其他涉事人群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

粉丝经济的本质是一种创收行为,目的是为了盈利,但现实中,粉丝的行为却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形成了没有一方赢家的局面。而该事件中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阻碍情况也并非个例,本文将分析形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建议。

2 粉丝群体形成阻碍作用的原因分析

虽然“粉丝经济”从名字上强调了受众的重要性,但实际上,粉丝经济涉及的主体并不仅是偶像的受众,还有其他群体参与其中。因此,造成阻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经纪公司过度造星,缺乏社会责任

与大多数人的固有认知不同,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实际并非十分紧密。偶像对自己的能力与才艺进行展示,经纪公司对偶像进行培养和包装,并将其培养包装后的样子呈现在粉丝面前。可以说,偶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仅是经纪公司想让观众看到的一面,绝大部分偶像社交平台的运营,也由偶像所属的经营团队负责。 所以,在粉丝经济中,虽然偶像与粉丝间的互动是其主要表现形式,但与粉丝交流最密切的通常并非偶像本人,而是偶像背后的经纪公司。

粉丝经济的核心在于粉丝,其盈利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粉丝黏性的高低。而在粉丝经济中,粉丝的总量是有限的,倘若偶像的粉丝黏性过低,则会导致粉丝对偶像失去兴趣,被其他粉丝黏性较高的偶像抢走,从而造成偶像盈利能力的下降。因此,经纪公司为了保证自家旗下偶像的盈利能力,会用尽一切能够使用的资源与手段迎合粉丝的口味,以提高偶像的粉丝黏性,最终形成一种类似冷战时期军备竞赛的局面,但经纪公司在粉丝管理与舆情管理方面却容易出现失位现象,甚至因出于“炒热度”的动机对某些负面事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事实上,在该事件中,该艺人的经纪公司也未针对事件进行任何处理,仅通过旗下的“该艺人工作室”账号在微博发布了一则简短的道歉声明。由此可见,在粉丝经济与经纪公司相互挂钩的当下,经纪公司的过度造星是造成粉丝群体阻碍粉丝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而经纪公司更需要对其产生的弊端负责。

2.2 粉丝自我认知的失控

偶像的經纪公司致力于提升粉丝对于偶像的黏性,从而达成留住粉丝的目的,而群体间的差异也注定了经纪公司会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侧重。那么经纪公司想要留住的,是哪个群体呢?根据2018年年末《维度》与腾讯理财的联合调查显示,在00后的追星对象中,有75.04%的人热衷于歌手、乐队,有60.85%的人热衷于偶像团体;相比之下,90后中的数据分别为53.06%和26.53%;80后为36.36%和21.21%[2]。由此可见,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年龄越低,对于偶像、歌手就越热衷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低年龄群体的消费力并不算低,联合调查还显示:00后群体表示经常为偶像花钱的比例占25.16%,相比之下,90后的比例为6.01%,80后为1.75%。在消费金额上,月消费金额大于5000元的占比高于00后群体(14.89%),仅有60后群体(34.05%)。因此,对于经纪公司来说,年龄层次较低的人群争取难度较低,追星比例较高,同时有着很高的消费力,是培养粉丝黏性的首要目标群体。

而低年龄层次的人群特点不言而喻,由于心智发育未成熟,社会阅历较浅,从众心理强烈,低年龄层次的人群很容易被同龄人与晕轮效应影响,从而在自我认知上失控,在本质上未认清楚偶像的情况下陷入狂热,甚至产生一些非理性行为[3]。以该艺人的某微博账号为例,截至3月5日,该艺人新浪微博共有24397560位关注者,近半年来,该艺人共发布了93篇微博,其中评论数量低于10万的微博仅有10篇,即便是评论数较少(100000条评论)的微博,评论/关注比例也高于0.00405,甚至有11篇微博的评论数量高于100万。而另一位知名作家博主的关注者数量为6977787,其微博下的评论多在100~600,取中间数350,评论/关注比例仅为0.00005。由数据可知,低年龄群体对偶像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如此之多的精力,让偶像在粉丝心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高于对自我的认知,“为偶像出头”“给偶像做主”“帮偶像抱不平”的想法也就前所未有的强烈,从而导致网络暴力易发。由此可见,粉丝年龄层较低、粉丝自我认知缺位,是粉丝群体造成阻碍的来源之一,也是其负面影响扩大的因素之一。

2.3 粉丝群体的分散性与排他性

从概念上讲,粉丝经济中的“粉丝”泛指崇拜某个明星、艺人的个体集合。但在现实生活中,“粉丝”与“崇拜”的外延更为宽广,囊括的范围也更大,受收入水平、年龄阶段、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不同粉丝的黏性各不相同的现象。以该艺人的粉丝群体为例,该艺人最核心的粉丝会为了该艺人花光绝大部分收入,而位于边缘的粉丝可能仅仅喜欢该艺人的某首歌曲或电视剧中饰演的某个角色。粉丝黏性的差异并非个例,它普遍出现在每一个公众人物或团体中。这种差异也注定了同一个偶像的应援团体下,存在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非正式组织,现实中人们将这种非正式组织称为“圈子”,即粉丝群体的“分散性”:看似志趣相投的两个人,实际的兴趣点可能大相径庭。这种分散性也造成了不同圈子的粉丝间对于偶像相关话题阈值的不同,而阈值上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不同圈子间冲突的诞生,即粉丝群体的“排他性”:某一个圈子里习以为常的话题,在另一个圈子里却可能是不可讨论的禁语。

以该事件为例,该艺人同人小说的作者,无疑是该艺人的粉丝,否则不会将该艺人设定为文章的主人公,阅读该同人小说的读者,大多也是被以该艺人为主角的故事设定吸引而来的,在读者与作者间,形成了一个该艺人的粉丝圈子。但在另一个粉丝圈子看来,这种非官方的创作是对该艺人形象的诋毁,是不能被容忍的,自己对维护偶像的纯净性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不同观念的碰撞下,冲突的产生自然也就难以避免了,这种冲突或许仅限于小范围内,但也有可能造成突破圈子间的限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而这也恰恰成为粉丝群体的第三个阻碍。

3 避免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造成阻碍的建议

3.1 经纪公司调整经营方式

总而言之,通过对问题成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经纪公司来说,粉丝经济的首要目的是盈利,因此对偶像的盈利能力非常看重;对于粉丝来说,他们需要通过追星满足自己的需求,虽然自己会通过种种渠道为偶像花钱,但偶像的盈利能力却并非自己关心的主要方面。作为粉丝经济中的两大主体,两者的动机并不相同。因此,想要避免阻碍的发生,就必须解决粉丝与经纪公司之间动机上的差异。经纪公司应改善经营方式由粉丝过高黏性造成的负面影响,经纪公司应担负起相应责任,通过理性引导粉丝、提高对相关事件的回应效率等方法,在短时间内将事件向好的方向引导,争取在影响突破圈子局限前取得各方都满意的结果,将损失降到最低。

不仅如此,经纪公司也应改变以往的经营理念,通过以偶像作品的质量取胜,而非仅用卖人设、炒话题等提高粉丝黏性的方式取胜,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与粉丝的动机达成一致,进而降低出现麻烦的可能性。

3.2 监护人应加强对粉丝群体的引导

通过分析粉丝的年龄分布,得出了追星的主要群体年龄层级较低的结论,这部分人大多数尚未成年,并不具备完全的行为能力,也不具备成熟的三观,相对成年人来说更易做出极端行为,如该事件中参与人肉搜索与自残行为的部分人员便是如此。因此,对于该部分未成年人来说,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监护人应主动担负教育责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理解他人、尊重自己,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追星方面,监护人也应引导粉丝,在现实中培养除追星外的其他爱好,以此減少投身于偶像上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分散追星动机,降低负面事件出现的概率。

3.3 不同的圈子间应加强包容性

基于种种条件的不同,同一群体的粉丝注定会形成不同的圈子,而不同圈子的偏好也不尽相同。在相处过程中,一方面,不同圈子里的群体应加强边界意识,界定自己圈子的范围,尽可能在自己的圈子内交流爱好;另一方面,不同圈子间的群体应加强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与持不同观点的粉丝共存,保持粉丝群体间和而不同的关系,进而减少冲突,保持粉丝经济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粉丝经济对文化娱乐产业的正面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但在粉丝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然暴露了许多问题。且随着互联网技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粉丝经济正在逐渐向其他领域渗透。因此,目前发生在文娱产业中的问题在未来只会更为突出。在未来,如何减少粉丝群体对粉丝经济的负面效应,如何利用粉丝经济的正面效益健康引导行业发展,这些都是身处粉丝经济大潮中的人与团体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张凯欣,谭玲玲.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

腾讯网.追星族消费调查:超3成60后每月花超5000元80后最抠[N/OL].(2018-12-05).https://new.qq.com/omn/20181205/2018 1205A0ESZS.html?pgv_ref=aio2015.

王业奇.选秀类真人秀节目中偶像传播的价值导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粉丝经济事件
Contiki系统进程与事件剖析
网络舆情反转现象中的“参照点效应”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保罗·利科的“话语事件”思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热点事件中的“舆论搭车”现象探析
从网络直播看电视台如何利用粉丝经济扩大影响力
嵌入式系统课程“中断、异常与事件”教学实践及启示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粉丝经济”的商业价值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