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长沙市中考历史试题评析
2021-01-11熊熠文
熊熠文
[摘 要]中考作为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兼具初中毕业、高中选拔和引导初中教学的导向功能。“去考标”后的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稳中有新,试题凸显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阐释了历史学科对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作用。试题导向核心素养目标,渗透历史初高中衔接的思维意识,这对初中历史教育教学尤其是“去考标”后的历史中考备考具有引领作用。
[关键词]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试题评析;历史学科特性;核心素养;初高中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1-0074-03
2020年,随着长沙市中考制度改革,历史学科首次取消《长沙市初中历史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和《考试说明》,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作为命题的唯一依据。“去考标”后的2020年长沙中考试题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凸显学科特性、导向核心素养、关注初高中衔接,引领着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方向。
一、命题原则:凸显学科特性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主要特征是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1],因此在历年的考试说明中都将初中毕业历史学业水平考试的特性归纳为基础性、发展性、人文性和科学性。虽然2020年长沙中考“去考标”,但命题仍遵循了学科发展规律和学科特性。
一是注重命题的基础性。命题的基础性强调考查的主体是全体学生,是对学生历史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和基础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的检查。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仍旧延续2019年的题型,只设置了12道选择题和4道非选择题(含3道材料题和1道探究题),采用开卷形式。相较于往年,部分选择题的难度有所增加,但材料题的阅读量有所减少。从整体上看,试卷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板块分布比较均衡:12道选择题中,考查中国古代史的有3道(第13、14、15题),考查中国近现代史的有4道(第16、17、18、24题),考查世界史的有5道(第19、20、21、22、23题)。4道非选择题中,第30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第31题考查中国近现代政治,第32题考查世界政治及思想,第33题考查中华文明的发现与发展。试卷中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所占的分值大致为30分、40分、30分,整体分配合理恰当。若从考查人类社会发展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角度看,选择题的分布似乎不太平衡:考查政治史的题目8道(第13、15、16、17、18、19、22、23题),考查经济史的题目1道(第21题),考查文化史的题目3道(第14、20、24题)。选择题考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分值为:32分、4分、12分。非选择题考查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分值大致为:26分、14分、12分。综上,2020年中考历史试卷中考查政治史的试题分值达58分、文化史有24分、经济史有18分,明显偏重政治史的考查。
二是注重命题的综合性。命题的综合性指向命题原则中的发展性和科学性。发展性是指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进行考量,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突出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科学性则是指命题要准确反映历史学科的要求,并且要规范严谨。综合性命题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注重考查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如涉及三国时期历史的第13题考查了史料研究的形式和特点,四个选项分别为三国吴简、《三国演义》、《资治通鉴》、官渡之战战场遗址,它们分别对应了史料的四种形式:考古出土材料(实物史料)、文学作品、史学作品(文献史料)、历史遗迹(实物史料)。不同领域的资料考查了学生区别史料形式、鉴别史料价值的能力。文献史料是第二手史料,但如何区别三国吴简和官渡之战战场遗址两个第一手史料又需要学生从逻辑思考上回归到题目中的时间关键词:三国时期。本题考查的基础史实:官渡之战发生于公元200年,此时是东汉末年,它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标志是229年吴国的建立。据此得出本题的正确选项为“三国吴简”。本题考查基础史实,又涉及文学、考古学领域,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的过程也是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觀认识的过程。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如考查中国古代医学著作的第14题,结合了中医文化和防治瘟疫的现实。2020年中国在抗疫战斗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医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题引导学生回顾古代中医的重要著作,走进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的精神世界,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学是为现实服务的理念。又如考查中国近现代反侵略斗争的第31题,联系了甲午中日战争战败125周年、八国联军侵华120周年、上海早期共产党组织成立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等多个热点,将单个知识点放进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很好地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及综合,激发了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三是注重命题的人文性。命题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注重人文素养的考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求联系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在内容上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过程中关注历史思考力的增强。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不局限于考查单纯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而是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文化精神,这一点在试卷的非选择题部分体现得尤为明显。如第30题要求概括唐宋文明的政治制度如何“在整合中创新”,学生会关联到唐宋文明出现的做法、祖先的智慧,这有利于学生从政治的角度认识历史与社会,树立制度创新的意识。第31题考查中国近代反抗外来侵略救亡图存的抗争历史,学生会关联到日渐觉醒的民族意识和日益凝聚的民族精神,这其中的爱国主义、团结意识、反抗精神的熏陶都有助于学生在历史中吸取营养,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一步认识到个体是社会中的人。第32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学生会关联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民主意识、政治思想、平等意识、法制意识,有利于学生从别人的角度理解历史与社会,培养理解、宽容、尊重他人的品格。第33题要求分析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华文明如何发展,学生会关联到中华文明与世界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客观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传承意识、发展意识、包容意识。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试卷也注重对历史思考力的考查。“历史思考”,有人称之为“历史思维”或“情境化思考”,是一种基于对过去的理解以及由历史理解所转化的对历史事实的还原[2] 。区别于部分理科类题目的孤立设问,历史学科的设问都是从不同角度展开,根据一定的背景进行设问的。情境化题目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考力。如第17题以共产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次会议内容为情境,考查党代会的具体名称。如果学生具备“历史的眼光”,就能找准对应的时空。该题的情境中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心与执政措施,也加深了学生对党的执政能力的了解和认可。
二、命题立意:导向核心素养
命题立意是一套试题中的关键与核心,要准确实现考试的目的,体现素养考查的主旨。有了立意的统摄,整份试题的内涵和深度得以凸显[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融合已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也突出了导向素养立意,其中涉及显性考查和隐形渗透核心素养的题目有很多。关于唯物史观的典型题目有考查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第31题,需要从经济、生产力等方面去探究原因。关于时空观念的典型题目有:第15题,需要结合清朝地图对地理空间进行有效观察,并对阶段特征进行概括说明;第30题,需要观察比较唐朝和宋朝都城平面示意图的变化,并归纳其经济发展特点。关于史料实证的典型题目有考查三国时期历史的第13题,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史料的不同类型和不同价值,形成正确的历史判断。关于历史解释的典型题目有考查文艺复兴形式和实质的第20题,要求学生能对《西洋史》中关于文艺复兴复生与新生的观点加以分析,找到不同历史解释的对应点。关于家国情怀的典型题目有第31题,谈“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这道开放性试题不拘泥于某一角度,能挖掘主题的深度、延展思维的宽度,学生可以谈中华民族维护主权尊严的优良传统,可以谈全民族抗战的精神,也可以谈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等等。学生在对历史进行反思时,吸取历史中的经验教训,更好地认识现实问题。
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在导向核心素养立意时还体现了对核心素养目标的进阶考查,该特点主要表现在家国情怀的涵育上。“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4]初中生正值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国情怀的涵养应该把学生的“文化自信”摆在首要位置。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第33题以探究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为主题,多层次地涵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该题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文明起源”,了解早期文明的遗址和青铜文明的特征,知道文明是什么;第二板块“文明传承”,分析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并结合乡土历史湖湘文化的发展,知道文明为什么能延续;第三板块“文明发展”,探究中华文明如何在未来发展,激励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坚持文化自信,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三个板块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础逻辑,从理解与认同中华文明到把握处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中华文明的发展趋势,再到将个人所学与民族、国家发展相结合并作出自己的贡献,恰到好处地把教学知识以试题的形式转变为“育人”资源。
三、命题亮点:关注初高中衔接
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部分题目对高中历史教学知识的隐形渗透,体现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意识。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与统编版初中教科书均采用通史体例编排。初高中课程体系的不同以及学情的差异,使得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5]。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卷关注了这一现实问题。如第31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该题的部分设问为:(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的历次反抗斗争呈现怎样的共同特点?(2)分析共产党是如何促成“一个势力集中的党”出现的。(3)你对“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有何认识?有师生认为这是体现试卷区分度的题目,其实这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应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学生在八年级上册历史中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基础知识,但这四次运动分别归属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新时代的建立》等四个单元,加上初中生更多的是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就缺乏对这一时期史实的整体把握。在高中人教版《中外历史钢要》(上)专题7《晚晴时期的内憂外患与救亡图存》的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就概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实际、性质和意义,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更多的是对这一时期历史线索的梳理和史实的整体把握。由此可知,初中历史课程中有关该内容的知识更多的是一个一个的点,高中历史课程则是将这些知识以线的方式呈现,让学生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得基本的史实与历史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在该题中,考查的知识内容是一个一个的点,问题却是以整体把握的方式来设置,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衔接意识,在初中教学中有过对该类核心知识点的比较与梳理,学生回答此题应该不困难。教师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教,学生就能获得更深度的学习。
从概念上说,学生学业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研究试题是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教,最终实现学生更有效地学。2020年长沙中考历史试卷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是对初中新课程的一次很好审视,而试题导向核心素养目标,渗透历史初高中衔接的思维意识,则给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提供了方向。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 齐世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8.
[3] 周继荣,闫晓馨,狄峰.涵情育智 让情怀生根 让素养落地:2019 年山西省中考历史试题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7-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胡军哲,田奎,贺新.由课标差异看初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衔接:以“北洋军阀的统治”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2020(6):24-29.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