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
2021-01-11郭玉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025450
郭玉峰/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025450
随着我国畜牧业朝着标准化、集约化、融合化方向不断发展,肉牛养殖也越来越科学规范化。在肉牛养殖过程中,疫病防控仍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等仍旧威胁着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类疾病来说,肉牛细菌性疾病比病毒性疾病的种类要多,大多数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用药物可防可控,但细菌疫苗种类相对较少,免疫效果有限,这就需要养殖企业、养殖户一定要从平常的管理中树立“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疗”的养殖理念,做好管理,做好免疫接种,遏制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为此,掌握生产实践中肉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治疗方法等就具有重要作用。
1 肉牛常见细菌性疾病概述
1.1 结核病病原为结核分枝杆菌,是一种人畜共患性、慢性传染性疾病,特点为多种组织器官形成结核结节和干酪样性坏死或钙化结节。肉牛感染该病原菌后,通常会表现出肺结核、乳房结核和淋巴结核,有时还可见肠结核、脑结核、浆膜结核。病初食欲减退,易疲劳,常有短而干的咳嗽。随着病情的发展,咳嗽加重,频繁且表现痛苦,呼吸次数增加,也可发生气喘。患病肉牛渐进性消瘦、贫血,有的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及颈淋巴结。病理变化为肺脏或其他脏器出现突起白色结节,切面干酪样坏死。胸膜和腹膜发生密集结核结节,形似珍珠状。胃肠黏膜可能有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母牛子宫病理变换多为弥漫性干酪化,粘膜下组织或肌层组织内也有结节、溃疡或癍痕化。
肉牛场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结核病检疫,主要用结核菌素并结合临床症状。发现阳性病牛要及时淘汰、处理,对感染牛群要反复检查,淘汰病牛及经济价值不高的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的牛。对于该病,应早发现、早治疗、严隔离。有效药物可选用异烟肼、链霉素或氨基水杨酸钠。
1.2 巴氏杆菌病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牛和带菌牛,病原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行传播,本病虽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冷热交替、闷热,潮湿的气候和环境中较为多发,呈地方流行。患病牛初期发烧,精神沉郁,低头弓背,心跳加快,肌肉震颤,步态不稳。皮温不整,结膜潮红,鼻镜干燥,不食,瘤胃蠕动音消失,泌乳和反刍停止。粪便初期为粥状,后呈液状并混有粘液和血液,具有恶臭,常于12~24h 死亡,濒死期出现体温下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内脏广泛出血,肺有大量出血点肺间质增宽、充血水肿,关节感染肿胀。
对于肉牛巴氏杆菌的防控,首先就是要注意饲养管理,消除可能降低机体抵抗力的各类因素。对圈舍、围栏、饲槽、饮水等器具进行定期消毒,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对于患病肉牛要尽早隔离,及早确诊和治疗,对于假定健康群可用高免血清、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进行紧急预防。
1.3 布氏杆菌病该病的病原为布鲁氏菌,属革兰氏阴性菌,为需氧菌,无芽孢、无鞭毛。布氏杆菌病可危害肉牛生殖系统,引起母牛流产,公牛不育和机体各组织出现局部病灶。病畜及带菌动物为传染源,病原菌可经消化道、破损皮肤粘膜、生殖道感染,也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患病牛的眼鼻分泌物和母牛产仔后的恶露等均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对环境造成潜在的威胁,该病属于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也有一定的威胁性。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母牛的胎衣水肿、增厚,呈胶样浸润;流产的胎儿为木乃伊胎,并伴有皮下水肿,胎儿脾脏有不同程度肿胀。公牛的精囊内有出血点和坏死灶,睾丸和附睾可能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对于该病的预防可采用布氏杆菌疫苗,对于流行严重的地区的牛可用猪布鲁菌2 号疫苗进行饮水免疫,每年免疫1 次,配合检疫净化措施,可在每年免疫前采血进行血清学检测,扑杀血检阳性动物。
1.4 葡萄球菌病该病的病原为葡萄球菌,属革兰氏阳性球菌,无鞭毛、芽孢和荚膜,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临床上可引起皮肤化脓性炎症,菌血症、败血症和各内脏器官的严重感染。牛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乳房炎,含有大量脓性絮片的微黄色或微红色浆液性分泌物及白细胞渗入到间质组织中。乳房皮肤紧绷,呈蓝红色,并伴有全身症状,有时表现为化脓性炎症。
对于该病的治疗首要进行菌株分离再进行药敏试验,找出敏感药物再进行给药治疗,临床上可选用红霉素、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进行给药治疗。
1.5 李斯特菌病该病的病原为李斯特菌属,属革兰氏阳性菌,两端顿圆。肉牛主要以脑膜脑炎、败血症和妊娠母牛流产为主要临床症状。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一般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进行传播,被污染的饲料、饮水以及周围环境可能会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患病牛病初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低头垂耳,流涎、流鼻涕,咀嚼吞咽迟缓。妊娠母牛还会发生流产。对于该病的治疗可使用氨苄西林治疗,配合以庆大霉素连用几天后可见效果。
1.6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不同日龄的肉牛均有易感性,病牛及带菌牛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肺组织、胸腔渗出液、胸部淋巴结及气管分泌物。自然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病牛呼出的空气飞沫可对健康牛造成感染,该病春、秋、冬季节较为多发。饲养管理条件差、牛舍拥挤、卫生不良、营养缺乏等因素都可诱发本病的发生。病初患牛症状不甚明显,仅在清晨或饮水时发生短暂性干咳,食欲减退、反刍迟缓。病情随后发展为呼吸极度困难,咳嗽逐渐频繁,可视粘膜发绀,眼结膜潮红,鼻腔有流出浆液性或脓性鼻液。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肺脏和胸膜。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出血,有时可见到坏死灶。
对于本病的预防可使用弱毒苗或灭活苗进行免疫预防,常用的疫苗有牛肺疫氢氧化铝苗、盐水苗和牛肺疫冻干弱毒苗。预防、消除本病的根源在消除传染源,坚持疫苗接种,根据疫区的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扑杀销毁病牛和与病牛接触过的牛,彻底消毒。
2 综合预防措施
2.1 科学饲养管理用科学养殖理念赋能牛产业合理健康发展,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定期做好圈舍内外的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饲养管理,对饲料做好科学营养的配比,保证各个生理阶段牛群的营养健康。
2.2 做好疫病净化和疾病防控做好牛群疫苗的接种工作,一是要做好疫苗的选择,注意疫苗的合理保存以及选择合适的接种方法;二是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对于必须要引进的种牛要进行隔离饲养和疫病检测,确保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三是对肉牛要做好定期驱虫,抗寄生虫药物要轮换使用。
2.3 加强疫病技术诊断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学科不断完善与发展,对于病情较为复杂、不容易诊断的疫病要应用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