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氏杆菌病的诊疗与防治
2021-01-11金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农牧水利局动物疫病防疫检疫中心010150
金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农牧水利局动物疫病防疫检疫中心010150
随着我国畜牧业不断发展,以牛羊为代表的草食家畜的养殖也越来越规模化、标准化和融合化。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牛羊产品也受到了广泛的青睐,尤其是绿色、天然、无抗的牛羊肉产品更是供不应求。这些都促进的牛羊的养殖数量的增多和养殖规模的壮大。然而,在牛羊草食家畜养殖业发展的同时,牛羊疫病的发生、流行仍然对牛羊养殖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常见的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均可对牛羊的生产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像布氏杆菌等人畜共患性疾病,不仅对牛羊造成机体损伤还对人类造成一定的健康威胁,严重阻碍了从业者养殖牛羊的积极性。为此,掌握牛羊布氏杆菌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防治对于生产养殖就显得格外重要。
1 布氏杆菌病概述
1.1 病原学布氏杆菌为两端顿圆、细小的革兰氏阴性球状杆菌,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孢。布氏杆菌的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可分为属内抗原和属外抗原,但其不生产外毒素,但所产生的内毒素毒性较强。布氏杆菌在界环境中的抵抗力较强,土壤环境中能存活3~4 个月,排泄物中可存活42d,乳、肉中可存活60d。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较强,对热较为敏感,在60℃环境下经30min 可完全将其杀死。布氏杆菌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3%石炭酸、3%来苏尔、2%氢氧化钠溶液在一定时间内均可将其杀死;1%~2%甲醛溶液经3h 也可杀灭本菌。
1.2 流行病学布鲁菌属有9 个种,其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共有6 种。本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也可引起发生交叉感染。羊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绵羊、山羊,也可感染牛;牛布氏杆菌主要感染牛,也可感染羊、马。本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羊及带菌牛羊,妊娠动物是最危险的传染源,其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细菌。另外,还可通过患病动物的乳汁、精液、粪便、尿液排出病原对饲养环境和其他健康动物造成潜在的传播风险。本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粘膜和生殖道,蜱虫也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本病不仅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而且还可以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粘膜引起感染,公母畜交配也可引起疾病的传播。
一般情况下,雌性家畜较雄性较易感染,成年家畜较幼龄易感染。在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而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及胎衣不下等症状较多发生;在新疫区,各胎次妊娠动物均可引起流产症状。生产实践表明,饲养管理不良,饲养密度拥挤,饲料营养不足等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流行和传播。
1.3 发病机制当布氏杆菌侵入牛羊机体内,病原菌首先就在侵入门户附近的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病原菌在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原发性病灶。随着病原菌的大量繁殖,破坏了吞噬细胞后再次进入血液散播全身,引起菌血症,继而出现体温升高、出汗等临床症状。侵入血液中的布氏杆菌散布至各组织器官,在该菌特别容易生存繁殖的胎盘、胎儿、胎衣、乳腺、淋巴结、骨骼、关节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组织形成多发性病灶,大量释放的病原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表现出明显的败血症和毒血症。
布氏杆菌属于细胞内寄生菌,可在动物体内的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内生存发育。布氏杆菌也可由一个妊娠期至下一个妊娠期生存于单核细胞系统及乳房中。发病缓慢的牛羊由于胎盘增生的结缔组织使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固着粘连,致使胎衣滞留,从而引起子宫炎,甚至发生全身败血性感染。痊愈的子宫再妊娠时,乳腺组织或淋巴结中的布氏杆菌可再经血管侵入子宫,引起再流产。流产时间主要取决于感染程度、感染时间和母羊、母牛抵抗力。
1.4 临床症状牛羊感染后的潜伏期为14~180d,妊娠母畜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流产,可在妊娠后的任何时间段内发生。母畜流产前体温不升高,仅表现为阴唇和乳房肿胀,阴道粘膜出现黄豆大小红色结节,有灰白色粘液从阴门流出,而后发生流产。有时在养殖生产中无任何征兆就可发生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即使产出时存活,也很快死亡。流产后排出灰污色或棕红色恶臭的分泌液,有时还伴有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等症状。患病公畜一般会表现为睾丸炎和附睾炎,公牛、公羊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喜卧,通常膝关节和腕关节发病较多,病畜还会表现为跛行。
1.5 病理变化对病死牛羊进行解剖,可见妊娠牛羊胎衣呈胶冻样浸润、增厚并有出血点;绒毛叶呈黄色贫血样,覆有灰色或黄绿色纤维蛋白片,或覆有脂肪状渗出物。淋巴结、脾脏、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肿大,有散在炎性坏死灶。脐带常呈浆液性浸润,肥厚。公畜的精囊内有坏死灶和出血点,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
1.6 诊断在兽医临床中,本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学变化,如妊娠牛羊发生流产且多发生于初产母畜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判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取病畜的胎衣、绒毛膜渗出物或胎儿的内容物、水肿液等,制成细菌抹片,通过染色进行镜检。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还可采用核酸探针、PCR、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检测。
2 综合防治对策
2.1 无病地区群体防控措施一是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必要从外引进时,应从无疫区引入并进行严格检疫。对于引入的牛羊要进行隔离饲养,进行2~3 次的布氏杆菌免疫学检查,全群检查都为阴性时,方可引入并混群饲养。二是对于牛羊畜群进行定期的检疫和疫病检测,应用免疫学方法对牛羊群定期抽样检查布病,如发现阳性动物,按布病污染动物群体处理。三是牛羊群体发生不明原因流产时,应怀疑为布病,立即隔离患病动物,对流产母畜污染的环境和器具进行彻底消毒,对流产排出的胎儿等进行诊断和检测,如检测结果为布病则该群体动物按感染畜群处理。
2.2 感染地区控制措施一是坚持定期检疫,采用免疫学技术对所饲养的所有牛羊每年进行2 次检疫,对检出的阳性动物要隔离饲养,不允许其与健康牛羊接触,种公羊、公牛必须检疫,只有种公畜健康才能作为种用。二是做好疫病净化工作,对感染的阳性牛羊,通过免疫学技术对其进行反复多次检疫,检疫出的患病动物要立即淘汰,只有这样多次反复检疫会逐步使疫病得到净化,直至全群动物均为阴性健康动物。三是培育健康牛羊群体,如在检查中检测出的阳性动物数量较多时,不能立即淘汰处理,则要采用培育健康动物群体的方法,血检阳性母畜用健康种公畜的精液开展人工授精。母畜在开产前、产后要对体躯和产房环境、用具进行严格消毒。幼畜出生后,立即与母畜群体隔离,用健康动物的乳汁进行饲喂,在1 年内进行2~3 次免疫学检查,如检查均为阴性,可作为健康动物饲养,如检查为阳性,则淘汰处理。四是做好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最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