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詹文涛教授治疗胆心综合征临床经验

2021-01-11杨川洲彭艳文

陕西中医 2021年9期
关键词:心阳胸闷胆道

杨川洲,彭艳文,董 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29)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胆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1]。胆心综合征是指由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胆管炎等引起的类似冠心病症状的临床综合征[2]。临床以胸闷、心前区疼痛、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其心脏相关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3],且可随胆道疾病的控制而缓解甚至完全恢复[4-5]。胆心综合征原发病在胆道,临床症状以心脏症状为主,还可引起类似冠心病的心电图改变,表现为T波异常、ST段压低[6]。临床工作中,胆心综合征往往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7],发病率在25%~50%之间,误诊率高达51.1%[8]。《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心腹痛者,……邪气发作与正气相击,上冲于心则心痛,下攻于腹则腹痛。上下相攻,故心腹绞痛,气不得息。”故中医将“胆心综合征”归属于“胸痹”“怔忡”“惊悸”等范畴[9]。詹文涛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云南省名中医,同时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将詹文涛教授治疗胆心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1 詹文涛教授对胆心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胆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胆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尚无该病相关指南或规范出台,临床误诊率较高[8]。Babcock氏在1909年首次对胆心综合征进行报道,指出胆心综合征具有心血管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但患者无心脏原发性疾病,胆系疾病治愈后,心电图及相关症状随即消失;报道还指出心脏、胆道同受自主神经支配,其中胸2~5脊神经支配心脏,胸4~9脊神经支配胆囊[10],二者在胸4~5脊神经发生交叉[11]。当出现胆源性疾病时,神经冲动通过心胆的脊神经交叉处引起冠脉痉挛收缩,血流减少,心脏缺血缺氧,引发心脏功能失调[12]。此外有部分学者认为,当胆道梗阻或感染后,胆道压力增高,毒素吸收增加,导致电解质紊乱、心肌代谢及电活动紊乱,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绞痛和心律失常[13]。

清代张隐庵在《素问集注·六节藏象论》中曾注释:“胆主甲子,为五运六气之道,胆气升,则十一脏腑之气皆升,取决于胆也”[14],可见若胆出现病症,可影响心神,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中医整体观认为人的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各脏腑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詹教授认为,胆心综合征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在实为胆,在虚为心,虚实夹杂,实证为湿痰蕴结于胆,虚证则为心阳不振。詹教授认为现代人常年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情志不畅,久之胆汁瘀积,瘀血、砂石等堵塞胆道,气机壅滞出现胁肋疼痛、痛引肩背等症状。肝胆疏泄功能失常,痰浊、湿热、瘀血内生,气机不畅,气机郁结,横逆犯脾胃,则出现腹胀、厌食油腻、食欲不振等。痰湿内生,水湿痰饮壅滞,气血津液不布,脉道不利,心脉痹阻,心阳不振则出现心悸、胸闷、心慌等症状。

1.2 詹文涛教授对胆心综合征的理解

1.2.1 湿阻痰凝,疏泄失常:詹教授指出,肝的疏泄功能对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调控作用,若肝疏泄功能失常,胆汁排泄不畅,导致肝胆气机不利,胆腑不通,则胆汁瘀积排泄不畅,影响消化功能。《说文·肉部》中记载:“胆,连肝之腑,从肉詹声”,说明胆在胁内,附着于肝的短叶间,呈囊状,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胆囊”,肝与胆在解剖位置上相近,在经脉上也相互络属。《难经·三十五难》中称胆为“清净之腑”,《灵枢·本输》中记载胆为“中精之腑”,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胆汁,在肝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胆汁,胆汁下泌小肠,与小肠吸收消化功能密切相关。胆藏而不泄,虽不容纳水谷,但可贮藏胆汁,其性喜通降而恶壅塞,与其他腑略有不同,所以又称为“奇恒之腑”。胆附属于肝,肝与胆的生理功能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詹教授认为,通过经络循行、父子相生、君相相助、解剖相应等可以说明心与胆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心属火,内藏君火,主血脉;肝,内藏相火;胆属木,主疏泄。《医学入门》首次明确提出心与胆是相通的,历代医家对心与胆之间的生理病理研究,可以确定心胆之间存在经络联系,同时拥有共同的经络循行路线[15]。《素问·阴阳制论》:“一阳发病……其传为心掣。”这里的“一阳”指“少阳”,“心掣”描述的是心前区疼痛。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胆心相互影响,木旺生火,相火若偏盛,君火不宁则母病及子,上扰心神,出现心悸、胸闷、胸痛、胁痛等症状。《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痛者,胁支满,胁下满,胁下痛,……胁下与腰相引而痛”,气血阴阳不足,气机不畅,聚湿生痰,痰火互结,瘀血阻心,心脉痹阻,气机升降失畅,胆腑疏泄失常,心神被扰,出现心系疾病的同时也伴随胆腑相关症状的发生[16]。

1.2.2 心阳不振,不通则痛:詹教授认为,阳主动,具有温煦作用,阳气充盛则肢体灵活,气血运行正常。《素问·五脏生成》:“诸血者,皆属于心”,说明全身血液赖于心阳的推动[17-18]。《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说明心阳在生理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阳气旺盛则思维敏捷,行动灵活,精力充沛,阳气衰弱则心悸多梦,乏力昏沉。心阳的盛衰与心主血脉的功能直接相关[17]。《素问·太阳阳明论篇》中记载:“今脾病不能为胃行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气日亦衰,脉道不利”。起居不慎,劳倦过度,耗伤心阳,导致心阳不振,心阳的温煦鼓动能力减弱,气血瘀阻,不通则痛,故表现为气短、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17]。《医方考·脾胃论》中曾记载:“脾土虚弱不能制湿,而湿内生也”,湿阻胸中,清阳不升,导致心阳不宣的同时阴邪留滞,阻于脉络,血脉瘀阻则为疼痛[19]。

1.2.3 心胆同病,本虚标实:《灵枢·经脉》中有记载:“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说明心系疾病往往会引起胁肋部位的疼痛及目睛黄染。李梃的《医学入门》明确记载了“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此合一如也”,说明心胆之间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詹教授指出,胆心综合征因其极易误诊,加之患者在疾病早期重视度不够,迁延日久而为本虚标实之证。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说明人至中年,由于自身机体生理变化,肾气衰减,脏腑功能不断衰退[20]。故本虚主要是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则为气滞、血瘀,相互夹杂,如气滞血瘀、气虚痰凝、阳虚血瘀等。胆心综合征病位在心、胆,心属火,胆属木,胆脉行于两胁,而心脉循胸出胁,心主血脉,助血运行,胆主疏泄,调节气血。若木旺生火,火旺炼液成痰成瘀,则血脉瘀滞,心络受阻而神扰。若木微不生火,心气虚则可见胸闷、心悸、胸痹痛,此时若单纯治心脏或胆腑,则顾此失彼、收效甚微,故詹教授认为应当心胆同治。

2 常用经验方药选介

詹教授认为本病的特点为肝胆气机不畅,湿、痰、瘀互结,胆为六腑之一,也称为奇恒之腑,治疗应遵守“六腑以通为用,脏腑以调气为先”的原则,胆心同治、疏肝利胆、温通心阳。

2.1 选方用药 詹教授多选用柴胡疏肝散、失笑散、血府逐瘀汤、丹参饮、膈下逐瘀汤等疏肝胆之气,药物常选用柴胡、枳壳、佛手等,柴胡可伍枳实、白芍,一升一降,一收一散,和胃止痛,调理气机。治疗本病,针对不同证型辨证论治,诸药合用,调畅气机,使血脉通畅,诸症悉除。

2.1.1 针对“湿阻痰凝,疏泄失常”的治疗:在疏肝理气的基础上,血脂、血糖异常者,常配以荷叶、焦山楂、决明子、生蒲黄,可有化痰祛瘀、减脂降糖之效;湿、痰重者,则配伍法半夏、浙贝母、天花粉等;若肝胆湿热重者,可配伍金钱草、茵陈、青蒿等清热祛湿利胆;血瘀重者加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伍牛膝通经活血,予桔梗、枳壳、柴胡疏肝解郁,升降并用,以达气行则血行之效。

2.1.2 针对“心阳不振,不通则痛”的治疗:胸痛较重者,加入檀香、砂仁、乌药、延胡索、行气止痛;瘀血重者,可加大红花、桃仁、五灵脂用量;胸阳不振者,予薤白、瓜蒌等豁痰开胸通阳;心气不足者,予五味子、吴茱萸、黄芪以补气。

2.1.3 针对“心胆同病,本虚标实”的治疗:合并胆囊结石者,予金钱草、郁金、鸡内金排石利胆。

2.2 心理疏导及生活方式干预 詹教授除使用药物治疗外,还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及日常生活方式的干预,嘱患者放松心情,作息规律,忌大量饮用咖啡、酒、烟、浓茶等,多食绿色蔬菜,少食肥甘厚腻之品,适当运动。

3 典型病案

朱某,男,59岁。2018年10月3日初诊,以间断发作胸闷、心前区疼痛4年,加重6 d为主诉。患者4年前饮酒、情绪激动及上下楼后自觉胸闷,伴有心前区憋闷疼痛,偶有左上臂及左肩放射痛,严重时伴胸痛、心悸、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当地医生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予冠心病常规治疗,症状发作时予速效救心丸或丹参滴丸含服,5~10 min后症状缓解,期间反复发作,6 d前劳累后再次发作。2018年8月查心电图提示:T波低平。心肌酶: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刻下症:胸胁胀痛,心前区憋闷、疼痛,气短,心悸,厌食油腻,神疲乏力,纳眠一般,小便可,大便偏干、两日一行;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苔薄、略黄,脉弦、细。西医诊断:胆心综合征。中医诊断:心悸、胸痹,心阳不振、气滞血瘀证。治以振奋心阳,行气活血,具体方药如下:桃仁、丹参各20 g,瓜蒌18 g,赤芍15 g,丹参、川芎、当归、延胡索、薤白、柴胡各12 g,丹皮、乌药、五灵脂、郁金各10 g,法夏、桂枝各9 g,炙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30 min服用,并嘱患者清淡饮食、作息规律。2018年10月18日二诊:患者诉服上方后,胸闷及心前区憋闷疼痛减轻,偶胸胁胀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稍好转,纳眠一般,二便调;舌质红,舌边有瘀点,苔薄、略黄,脉弦、细。原方基础上去瓜蒌、薤白,加佛手、金钱草各12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饭后30 min服用。2018年10月31日三诊:患者心慌、胸闷、胸胁胀痛明显减轻,仍不喜油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瘀点减轻,苔薄黄,脉细。原方基础上去延胡索加虎杖、鸡内金各12 g,焦山楂10 g,续服14剂。2018年11月17日四诊:患者胸闷、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续服前方14剂。

按:患者初诊时见“胸胁胀痛,心前区憋闷疼痛、心悸、厌油腻”,结合辅助检查,辨病为“心悸、胸痹”,结合舌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四诊和参,辨证为心阳不振、气滞血瘀证,治以振奋心阳、行气活血,予膈下逐瘀汤合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中桃仁、五灵脂具有破结、散瘀之功;当归、川芎养血行血,其中川芎为血中气药,不仅能行血中之气,还可养血活血,祛瘀而不伤阴;乌药、延胡索行气止痛;丹皮清热凉血;患者病久损伤心阳,心阳不振,予薤白辛散温通,散结开胸痹,瓜蒌宽胸化痰,理气利膈,两药通降相伍,寒温并用;柴胡、郁金、丹参、法半夏、桂枝等共同发挥理气活血之效。二诊患者心悸、胸闷等症减轻,但仍胸胁胀痛、厌油腻,故前方去瓜蒌、薤白,加佛手、金钱草以加强理气和中、清热利湿之效。三诊患者仍厌油腻,故去延胡索加虎杖、焦山楂、鸡内金以清热利湿、健胃消食。四诊患者诸症减轻,效不更方,续服前方14剂巩固疗效。

4 小 结

詹教授认为胆心综合征病位在肝胆,与心、脾、胃相关,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病机多以气滞、痰浊、血瘀、心阳亏虚为主,治法以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止痛、振奋心阳为主,辨证论治,效如桴鼓。有是证,用是药,经过临床反复实践验证,故对于胆心综合征的临床治疗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心阳胸闷胆道
标点符号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
腹腔镜胆道手术中Luschka管损伤致胆漏的防治
前桃后杏终归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