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
2021-01-11李谕
李谕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班主任的管理制度,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带头”,一个班级的管理制度是否优良,全靠班主任的带头作用是否能够达标。小学班主任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领路人,无论在学生的知识学习,还是在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上,班主任都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班级成了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因此,文章详细阐述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方法,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主任管理
引言:
新时期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机遇,这不但可以推动在小学教育中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班主任去解决[1]。因此,班主任更需要认识到如今的班级管理中出现的弊端,并且借助新时期的优势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使班级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一、转变管理理念,学生“当家做主”
想要更好地进行班级工作,班主任首先需要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想要在新时期开展高效的管理工作,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这个主体的能动性,教师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突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这个班级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每个学生都对这个班级的建设有着自己的一份责任[2]。当学生有了责任意识以后,就会时刻记得自己管理,主动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由教师的“他律”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的“自律”,这就使班集体的各个成员紧紧凝聚在一起,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减轻了班主任的管理压力,还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充分地信任学生,在班集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参与组织、管理,班主任再从旁协助,以达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目的。
二、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的领导者和班级的管理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学习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玩性大,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会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教师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更应该时刻和学生进行交流,多了解学生,这不仅能够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也能够促进教师对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管理,让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积极地去进行学习,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来慢慢地感化学生,保障班级管理水平[3]。此外,教师还要有一个好的管理技巧,促进教师更好地进行管理,让班级的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得到有效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管理的环境当中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既能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又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轮流当一次班级的管理者,调动学生管理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对于管理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鼓励,对于管理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建议,让学生能够不断地进步,让班级形成良好的优良作风。
三、尝试应用多元化管理方式
应用多元化管理方式是提升小学班级管理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途径,由传统单一的监管方式转变为通过日常对学生的认真观察与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实施班级管理工作。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控力与自律性较差,容易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问题与困难。小学班主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与特点,通过分组管理的方式充分顾及到班级中的每个學生。可以让每个小组内的学生轮流当队长,帮助组内成员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每个学生担任队长职务后都能亲身体会到这一职务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和同理心,使其在日后成长中能够善待身边的每个人,也有利于促进班级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例如,辛迪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男孩,虽然他数学成绩非常好,但是他不愿意给其他数学成绩差的同学讲解数学题。但在其担任小组长后,通过帮助其他同学讲解数学题,他收获了来自其他同学的真诚感谢,让他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从此改变了他原本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新时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该充分了解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并认识到创新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及时更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坚持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对待学生;尝试应用多元化管理方式,让学生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闫伟.对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及德育的思考[J].读写算,2020(31):46-47.
[2]赵会娜.新时期下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研究[J].学周刊,2020(32):159-160.
[3]樊建华.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管理的方法和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6):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