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教学做合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2021-01-11杨芳
杨芳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落实好教学方案的制定,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为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实践空间,助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也能够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供根本保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做合一;教学效率;策略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阐述了“教学做合一”理念的重要性,认为教学必须要还原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利用实践来验证理论,通过创新来改善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建立在案例分析的角度进行探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落实创新。
1.落实好教材内容的挖掘,强化教学质量
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整体性,为学生提供了最为明确的教学知识以及基础框架[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能够有效强化教学质量,也是“教学做合一”理念得以实行的根本保障。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3单元中,《老王》《卖油翁》甚至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都在著名人物以及著名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整合,同时《竹里馆》《逢入京使》又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以及相关事件。这是建立在整体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将现实中常见的人物以及事件作为核心,能够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历史人物身上具有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还展现了社会与人类生存之间的紧密关联。教师将这些思想提炼出来,然后通过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且认识到人的变化或者事件的形成往往是社会发展演变以及思想碰撞的结果。这种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并且解析精神体系和主题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是进行思维拓展的主要方法,也是真正使“教学做合一”理念中的“教”与实践相关联的重要途径。
2.强化引导,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改变原有的以自身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进而才可以使“学”更具备主动性,从而为后期的“做”奠定良好基础[2]。从具体实践角度来讲,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的方式来为学生提供框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例如,《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建立在第三人称的角度,通過具有趣味性的人物表现以及情节描写来为学生呈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在初读这篇文章时,学生的感受只是单一的有趣,还未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该篇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课后习题制定导学案,凝练其中的具体问题,并且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比如:文章的主人公是什么?新衣服的制作经历了哪些环节?皇帝的言行举止与人们生活中的哪些情景比较相似?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5分钟的时间快速地浏览文章,然后总结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常规的授课,在讲述的过程中透露其中的正确答案,并且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讲述进行前期拟定答案的修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讨论答案是否正确,并且与教师达成共识。导学案的应用能够为学生制定一个最基础的自学框架,同时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也能够主动地分析答案是否存在问题。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保障,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3.构建实践空间,强化实践质量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强调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合理利用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认识、强化语文素养[3]。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建立在第一理论课堂的基础上营造第二实践课堂,而实践课堂的构建必须要服务于理论课堂,并且能够实现知识体系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在当前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涉及到了“名著导读”专业模块,而常规的名著导读环节都是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和学习的环境。那么,与实践融合起来之后,教师可以将原有的名著导读进行创新,增加情景剧、观影、资料收集、社会调查等具体的时间活动。比如,《红星照耀中国》展现了上世纪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具有较强的情绪调动以及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想意识的作用,不仅能够强化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开展实践活动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建立在名著情节的基础上,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可以首先让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以及历史档案馆,进一步了解真实的革命历史发展进程;然后,建立在学生自身的角度,撰写一篇关于讨论中国革命时期的文章,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展现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见解。这不仅为学生的阅读、实践打造了一个串联的纽带,也真正将语文教学上升到学生思想情感培养以及核心素养提升层面,从而真正实现了在实践中教学的目的。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强化学生的主观认知,同时打造科学有效的实践空间,可以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也能够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是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婷.基于“教学做”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探赜[J].成才之路,2020(33):128-129.
[2]甄学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20(22):79-80.
[3]张慧慧.关于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