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2021-01-10朱超华

师道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一流粤港澳高质量

朱超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当前,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幼儿园、小学在校生数均排全国第1位,初中、高中、高校在校生数均排全国第2位,规模居全国前列。基础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职业教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高等教育走在全国前列,为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走好广东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足人才自主培养,才能打造安全可靠的人才供给之路。“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等,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只有这样,方能确保无论到什么时候,教育事业始终能够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

立足人才自主培养,才能实现人才引领事业发展之路。“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坚持教育“四为服务”的重要论断;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作出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战略部署。“四为服务”和“四个面向”为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指明了前进方向。立足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我省以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抓手,通过学前教育抓“普惠健康”,义务教育抓“优质均衡”,职业教育抓“扩容、提质、强服务”,高等教育抓“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等进行全链条式设计,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人才。为服务我省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新一轮产业变革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试点规模17万人,位列全国第一;深化产教融合,全省41所本科高校建有173个产业学院,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本科生培养规模超过4万人,涉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40多个产业种类,81.5%的产业学院直接服务我省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只有这样,方能确保事以才立,业以才兴,推动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贡献教育力量。

立足人才自主培养,才能铸就人才资源自信之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十三五”期间,全省高校共为社会培养输送270万名毕业生,全省70%以上新增技术技能人才由职业院校配置。強调人才自主培养,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来办教育。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作用,同时敞开大门,招四方之才,招国际上的人才,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教育对外开放,自强不息同时又海纳百川,才能打造更具生命力的教育生态系统。我省现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机构15个,其中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5个,占全国同类机构数量的一半;具有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项目89个;备案可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达87所,我们既坚定地在自己的地基上“砌房子”,也欢迎更多人来“砌房子”,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方能确保广开引贤纳才之门,真正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今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发出伟大号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在新的征程中,全省教育系统进一步深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启动实施两大专项规划、开展三大专项行动、发挥两大阵地作用,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我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实施两大专项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承担着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安排,教育更要乘势而上,抓住用好“双区”、建设粤港澳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机遇,开启新的征程。

一是抓住机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提升高等教育在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实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通过建设世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区、打造一流人才培育培训体系、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世界一流师资队伍引育高地等措施,为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是人才引领,实施教育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年,首次分类制定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公办本科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4类教育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难点等,提出针对性举措,争取利用5年左右时间,使各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开展三大专项行动。“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聚焦人才自主培养,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把各项任务具体化、项目化,通过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打好系列“组合拳”。

一是开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让基础教育的资源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根基。2021年8月,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配套制定了《广东省“新强师工程”实施办法》《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等政策,力争用15年时间,解决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成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省基础教育办学质量和综合实力跨入国内先进地区行列。

二是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让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供给,高质量推进省职业教育城、广州科学教育城、深圳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等重大平台项目建设。推进高职“双高”建设,打造一批国家级“双高”院校,建设一批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建设一批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建设 80 所左右省级高水平中职学校。建设 100 个左右骨干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共同组建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團、产教融合联盟。

三是开展高等教育新一轮“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让高等教育的资源优势变为高质量发展强势。着力建设“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到2022 年,力争新增1-2所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范围,牵头建设1-2个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强化特色高校建设,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特色学科,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专业认证数量实现增加,专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实施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加强新工科建设,稳步提升理工科专业占比。紧密结合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升级改造传统理工科专业,促进专业交叉融合,拓展新的工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建设。

发挥两大阵地作用。教育既是人才的生产者,也是人才的消费者;既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

一是充分发挥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作用。把准方向,培养人才政治素养,坚持把政治引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增强广大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全方位提高人才供给体系质量,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正式设立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都会大学(肇庆)筹备设立工作,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

二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突出重点,打好引才攻坚战,重点围绕我省“双十”产业集群相关支撑学科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瞄准“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引进顶尖教育管理人才。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加快推进粤港澳高校联合实验室建设,与港澳高校、省实验室以及其他重大科研平台(装置)联合培养研究生。

(作者系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 晁芳芳

猜你喜欢

一流粤港澳高质量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新机遇,新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