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a)和胆红素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作用
2021-01-10卢腾娟
卢腾娟
摘要:目的 探究脂蛋白(a)和胆红素对冠心病的诊断作用。方法 纳入本院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常规组,均行脂蛋白(a)和胆红素检测,对其检测结果作出比较。结果 观察组脂蛋白(a)水平高于常规组,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则低于常规组,P<0.05;与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62.50%、67.50%)相比,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95.000%)显著较高,P<0.05。结论 脂蛋白(a)和胆红素检测对冠心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冠心病诊断及后续治疗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关键词:冠心病;脂蛋白;诊断;胆红素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6-01
冠心病是临床多见的一种心脏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与死亡率,尤其随着近些年国内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冠心病患病人群逐年递增,已成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冠心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血管粥样硬化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而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坏死,该病发生与糖尿病、高血脂及高血压等诸多危险因素均有密切关联。由于冠心病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及预后差等特征,不仅对患者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影响,且增加其家庭负担,为此如何对冠心病进行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2]。据有关报道显示[3],冠心病患者血清内脂蛋白(a)与胆红素的表达存在异常,针对此,本文对两者进行检测,分析其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现作以下阐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接治的冠心病患者中纳入40例作为观察组,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常规组,观察组患者中纳入25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最小46岁,最高71岁,均值(61.23±6.34)岁,患病时间最短1年,最高12年,均值(7.45±1.56)年,疾病类型分别为缺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各10、10、8、12例,高血压史15例,吸烟史13例,糖尿病史12例,常规组健康体检者中纳入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均值(60.57±6.48)岁,组间临床资料完整且无显著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均符合《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4];②均知晓本次研究,并全程参与;③无血液系统或肝肾功能疾病;④无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不全。
排除标准:①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②血液系统疾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合并脏器器官严重病变者;④近期应用降脂药物可能改变脂蛋白(a)浓度或胆红素水平者;⑤对本次研究不配合或参与途中退出者。
1.2 方法
两组均于清晨抽取5ml空腹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进行脂蛋白(a)与胆红素检测。检测仪器选择日立008A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通过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a)水平,通过化学氧化法检测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所有操作均依照试剂盒说明书严格展开。
1.3 观察指标
(1)对组间脂蛋白(a)、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总胆红素水平进行比较。
(2)统计单一检测与脂蛋白(a)、总胆红素联合检测阳性率。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达,应用统计软件SPSS 20.0实施t检验和X2检验,两组数据存在差异后选用P<0.05表达。
2 结果
2.1 组间对比脂蛋白(a)、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
观察组脂蛋白(a)水平高于常规组,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则低于常规组,P<0.05。详见表1:
2.2 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对比
与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62.50%、67.50%)相比,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95.000%)显著较高,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脂质代谢出现异常,导致血液堆积,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极大影响,须及时进行诊断与治疗,若患者未得到有效诊治,极有可能引起心肌梗死,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该病发病因素较多,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饮酒、吸烟及不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性等,为此早期诊断冠心病,是减少该病致残率与死亡率的关键[5-6]。
有相关研究显示[7],冠心病患者的脂类水平具有显著的上升趋势,但脂类水平与饮食、疾病等存在密切关系,为此诊断缺少特异性。脂蛋白(a)是一种无依赖性脂蛋白,其解剖结构与低密度脂蛋白相似,主要以二硫键结构为主,血浆中内脂类或蛋白质无法有效合成脂蛋白(a),为此具有独立存在的特点,脂蛋白(a)能抑制巨噬细胞、纤溶酶原、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表面亲和位点结合,并能对纤溶酶原点激活进行抑制,继而形成血栓,此外脂蛋白(a)在内膜处堆积,结合组织基质成分,加快其进入巨噬细胞的速度,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细胞,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8]。胆红素则是机体胆汁中的重要色素,在机体中以内源性降解产物的形成存在,其结构较为特殊,在患者体内大量增加会导致大脑与神经系统不可逆性损伤,且胆红素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可清除过氧自由基,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修饰,能对补体激活的瀑布反应作出激活,从而避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据有关报道表明[9],机体内血清胆红素含量上升,冠状动脉的血流水平会随之上升,且胆红素的水平与血脂的水平无相关性,为此胆红素的水平下降可作为冠心病的一项高危因素。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脂蛋白(a)水平高于常规组,而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水平则低于常规组,P<0.05;且与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相比,脂蛋白(a)+总胆红素检测阳性率显著较高,P<0.05。由此表明冠心病患者的脂蛋白(a)与胆红素水平相比健康群体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说明脂蛋白(a)和胆红素检测对冠心病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与健康群体相比,冠心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明显上升,而胆红素水平明显下降,两者共同检测能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对患者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丽霞,郭海霞,董丽.血清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在T2DM合并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7):955-957,961.
[2]刘善宽,尹俊明. PCT、CRP、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载脂蛋白A1、B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广东医学,2019,40(15):2246-2248,2253.
[3]白羽,王雄. 血清脂蛋白、纤维蛋白原、总胆红素等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6):815-817.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1,20(3):265-273.
[5]周春娟,毛文娟,王瑜硕,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血尿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9,30(24):3152-3155.
[6]李丹,鄭文武,廖双华,等.女性冠心病患者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ApoB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8,18(11):2114-2117,2131.
[7]任彬诚,高星,史小飞,等.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及胆红素水平变化与CRP、血尿酸的相关分析[J].心脏杂志,2017,29(2):184-187,191.
[8]耿蓬勃,徐晓辉,张丹凤,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胆红素血脂指数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J].临床血液学杂志,2020,33(4):237-240,244.
[9]艾民,颜昌福,夏福纯,等.血清胆红素血脂综合指数与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8,16(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