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培酮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
2021-01-10胡建谢建强
胡建 谢建强
摘要:目的:对我院近三年来利培酮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02例有效的利培酮不良反应报表进行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女性占比分别为58.82%、41.18%。用法用量分析显示1次2mg,1日2次为27例(23.68%);1次1mg,1日2次的用量次之为24例(21.05%);单用为87例(85.29%),联用为15例(14.71%)。102例利培酮不良反应涉及9个器官或系统,分别为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63例(60%)、胃肠系统损害9例(8.57%)。結论: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分析,可促进利培酮的合理应用并减少其不良反应。
关键词:利培酮;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16-01
利培酮为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与多巴胺的D2受体和5-羟色胺能的5-HT2受体亲和力较高。本文通过对近年我院收集到的临床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利培酮不良反应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以供临床合理用药作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资料来源于2016年11月—2019年11月本院上报的102例有效利培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男60份,女42份。
(二)统计方法按患者年龄、性别、用法、用量、联合用药、临床表现及损害的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在药品不良反应报表中,男性病人约58.82%,女性病人比例约41.18%。各年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5-14岁3例,构成比3.03%;15-44岁青壮年48例,构成比48.48%;45-64岁39例,构成比39.39%;大于65岁9例,构成比9.09%。
(二)不良反应与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的关系 详见表1:
(三)不良反应损害的系统及临床表现 见表2.
三、讨论叙述
(一)利培酮对不同性别的病人合理应用
利培酮比较高的选择性作用于丘脑结节-漏斗部多巴胺神经元,使多巴胺神经元功能降低,而催乳素的分泌受到下丘脑结节漏斗部多巴胺神经元的直接抑制性调节[1],阻断下丘脑-漏斗通路上D2受体,引起高催乳素血症,导致男性病人出现溢乳、男性乳腺发育症。女性闭经、月经紊乱[2]。一般反应出现在用量达到2mg/d以上时,表明反应与剂量相关。处理上一般需要减量或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二)利培酮对老年病人的合理应用
对老年精神病人来说,利培酮的血药浓度较高,清除速度比较慢,初始剂量应降低,后续应缓慢加量,建议起始剂量为0.5mg·d-1,治疗量为2~4mg·d-1为好,以减少不良反应产生,尤其是锥体外系反应的产生。
(三)利培酮在用法用量上的合理应用
1.利培酮的ESP发生率与剂量相关。当利培酮用量小于2mg·d-1时不出现EPS;而大于4mg·d-1时,其发生率随之增加。2.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有较好的疗效,部分病人会产生轻微的锥体外系反应及泌乳素水平上升的现象。3.体内利培酮部分代谢成,9-羟利培酮与利培酮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两者都是抗精神病的活性成分。
(四)利培酮联合用药上的合理应用
1.利培酮联用苯海索最多,可缓解和减少锥体外系反应。2.利培酮联用氯氮平为其次,利培酮、氯氮平对5-HT受体和DA受体均有阻断作用,但利培酮对5-HT2a受体的阻断作用比氯氮平高20倍,两者联用可竞争性阻断受体,引起后者血药浓度增高,因此,应注意监测氯氮平的血药浓度,便于及时调整治疗量。3.利培酮联用喹硫平,喹硫平主要由3A4酶和2D6酶代谢,利培酮不抑P450酶,所以不影响喹硫平血药浓度,因此,可以联用用于治疗难治性病例。4.利培酮联合氯硝西泮、地西泮、劳拉西泮等,苯二氮卓类药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中度兴奋的疗效与氯氮平及氟哌啶醇注射液相当,但在ADR上具显著优势。5.利培酮联合丙戊酸,仅个例表明联用有效,最好不联用。
(五)利培酮在系统损害上的合理应用
1.利培酮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总的发生率为15%—43.8%,以静坐不能最多,发生率为7%;发生时间为利培酮治疗的6—28天,平均(11.0±5.6)天,剂量为3—6mg/d,平均(4.48±0.75)mg。其次是张力障碍和流涎。
利培酮主要通过阻断多巴胺受体产生抗精神病作用,对多巴胺(DA)和5-HT受体具有双重阻滞作用,而对D2、5-HT2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当培酮用量低于2mg·d-1时不出现EPS;而超过4mg·d-1时,其发生率随之增加。但利培酮只引起较轻微的ESP症状,随着持续用药而消失或耐受,部分病人需要使用抗锥体外系病药苯海索进行治疗或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2.利培酮可致水肿,水肿的多发生在双下肢,为中到重度水肿。3.服用利培酮泌尿系统致排尿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按摩、水过流水声、肌肉注射新斯的明、导尿等方式引起排尿。停利培酮改用齐拉西酮未再出现排尿困难,作者认为是利培酮对M1受体的阻滞作用所引起。4.利培酮心血管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利培酮一般不直接引起血压升高,可能是肥胖间接造成了血压升高。5.利培酮引起血小板减少,可能是该药与一些遗传因素相结合,导致红细胞对该药更敏感,与细胞膜发生反应,改变了细胞膜的功能,导致溶血,轻者可以用中成药归脾丸调理,重者需换用用其它抗精神病药物。
参考文献:
[1]郭美萍.杨彩容等.利培酮不良反应435例综合分析[J].药物与临床,2012,2(7):70-72.
[2]王伟松.不同剂量利培酮治疗老年期精神障碍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2,24(12)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