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怀集县地区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及建议

2021-01-10黄惠芬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16期

【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肇庆市怀集县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以期为掌握我县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以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肇庆市怀集县诊断为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通过问卷形式回顾性调查受访对象年龄、常住地、生活习惯以及职业类型等信息,并对部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肇庆市怀集县食源性感染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六月至九月为病例高发时间段,发病率占总数的60%(18/30)。患病年龄集中在18-35岁群体,发病率占比83.3%(25/30)。并且常住地在农村地区,海鲜爱好者以及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群体更易患食源性疾病。此外,本研究对上述3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病原菌检出率为56.7%(17/30),病原菌种类以诺如病毒以及副溶血性弧菌为主。结论:怀集县食源性疾病好发于夏季。青少年群体,常住地在农村地区,海鲜爱好者以及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群体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建议相关部门从加强监管,加大食品样本检测以及普及食品宣传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着手,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关键词】肇庆市怀集县;食源性疾病;疾病流行特征;疾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1)10-008-02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导致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进入体内所引发的疾病[1],例如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传染病均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2]。此外,食源性疾病因其具有暴发性、散发性、季节性以及传染性等特点而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3]。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报道,全球每十人就有一人因摄入被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全球因食源性疾病而导致死亡患者高达42万人[4]。而我国食源性疾病感染的情况亦不容乐观,据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患有食源性感染的患者人数高达2亿人次[5]。鉴于食源性感染在我国公共安全防控中的重要地位,笔者通过系统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肇庆市怀集县食源性感染的病例信息及检测数据,以期为掌握怀集县食源胜疾病流行特征以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肇庆市怀集县诊断为食源性疾病的病例信息,通過问卷形式回顾性调查受访对象病情信息,个人基本信息,饮食暴露信息,生活习惯等。本研究共收集病例数42例,其中有效病例数30例,病例有效数为71.4%。

1.2 方法 笔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食品安全关键因素的相关规定[6]自行设计食源性疾病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公众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家庭收入水平等);公众的饮食习惯(是否生吃鸡蛋、是否生吃水产品、肉类以及蔬菜水果等)和公众购物地点(是否在农贸市场以及路边摊点购买食物等)。随后调查问卷发放进行结果调查及统计分析,所有受访对象均明确研究意义,并自愿参与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如有错填、漏填的现象,要求向受访对象核实后才可用于后续数据分析。与此同时,对仁述3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明确感染病原菌种类。

1.3 质量控制 依照国家统一标准流程对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所有信息的收录由两名专业人员进行,一位负责数据录入,一位负责数据审核。对沙门菌、致泻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以及诺如病毒等病原菌的检测严格遵循标准程序进行,若检出阳性菌株要求进行再次复核。

1.4 统计学方法 将病例及患者信息以 Excel格式导出,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法则,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法则,若P<0.05,则表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年龄及时间分布

从食源性疾病的年龄以及时间分布来看,食源性疾病具有显著的年龄分布以及季节分布。从近四年的数据来看,年龄小于18岁的未成年人以及大于55岁的老年人食源性疾病的患病率较低,年龄区间在18~35岁的青少年群体的食源性疾病患病率最高,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区间的群体(P<0.05)。此外,从时间分布来看,食源性疾病高发于5~9月份,5~9月份发病率显著高于1~4月份以及9~12月份发病率(P<0.05)。研究结果同时相关部门应夏季食品安全科普,对青少年群体所热爱的街边烧烤、外卖等食物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管控。

2.2 患者的生活习惯比较

从患者的生活习惯分析,常住地在农村地区,有生吃食物习惯(例如生吃蔬菜、海鲜等)以及习惯性后买路边摊的群体更易患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分别高达73.3%、76.7%以及100%,发病率显著高于常住地为城市并且生活习惯更为健康的群体(P<0.05)。研究结果提示,建议相关部门从加强各单位食品安全监管,加大食品样本抽样检测频率,并加大安全检测不合理单位的惩处力度,以期从源头上杜绝问题食品的产生。

2.3 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本研究对上述3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病原菌检出率为56.7%(17/30),其中诺如病毒检出8例,占比47.1%,副溶血性弧菌检出7例,占比41.2%,大肠埃希菌及志贺菌分别检出1例,占比为5.9%。研究结果提示,食源性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主要以诺如病毒以及副溶血性弧菌为主。

3 讨论

虽然食源性疾病已成为我国当前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我国当前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研究与防控工作扔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7],故基于此,加快食源性疾病的防控研究,探明其流行病学特征对食源性疾病的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食源性感染在我国公共安全防控中的重要地位,笔者系统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肇庆市怀集县食源性感染的病例信息及检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怀集县食源性疾病好发于夏季。青少年群体,常住地在农村地区,海鲜爱好者以及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群体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归因于以下几方面:①青少年群体因其生活节奏快,加之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好食外卖及路边小吃,增加了有毒有害物质摄入的风险;②较之于冬春秋三季,夏季的气温相对高,湿度相对大,适于微生物繁殖,再加之夏季人们喜食冰冷食物,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易感性增加;③农村、路边摊等地区,卫生安全较差,而生食食物尤其是海鲜等寄生较多的病原菌,亦常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此外,国内研究者金晓敏等人[8]通过对2017年温州地区食源性腹泻病进行调研,发现诺如病毒以及副溶血性弧菌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该结果与本研究类似,故建立健全诺如病毒以及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手段及诊断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纳入对象相关较少,故本研究结果的延展及普及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后续建议纳入更多

参考文献,以期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提提供更为充足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睿,梁效成.2012-2016年甘肃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8,33(03):27-30.

[2]钟延旭,赵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展[J].应用预防医学,2019,25(1):80-82.

[3]马菊红,张景辉,杨军鹏,等.2013-2018年白银市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J].疾病预防控制通报,2019,34(05):29-31.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estimates of the global burden offoodbome diseases:executive summary[J].2015.

[5]李为为,李荣华,马伟,韩冰.2016,2017年济宁市食源性疾病流行特征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9,25(02):90-93.

[6]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食品安全战略草案口?B/OL].[20]5-07-05].

[7]陆姣,王晓莉,吴林海.国内外食源性疾病防控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7,21(02):196-199.

[8]金晓敏,陈笑南,郑蕾,等.2017年温州威海区食源性腹泻病例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24):106-109.

作者简介:黄惠芬(1980.04-),女,汉族,广东怀集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传染病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