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公害马铃薯种植及病虫综合防治

2021-01-10于希杰

吉林蔬菜 2021年4期
关键词:块茎侵染蚜虫

于希杰

马铃薯营养含量较高,在日常中发挥重要作用。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升,开发用途越来越广,马铃薯种植越来越广泛,不仅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促进了马铃薯产业发展,极大满足了市场需求。目前受某些外界环境影响,马铃薯重茬种植,忽视土壤消毒及抗病品种选择,导致马铃薯病虫害逐年增加。要提升马铃薯质量产量,需要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防工作。

1 马铃薯种植技术

1.1 选地整地技术

马铃薯对土壤条件与生长环境有较高要求。马铃薯块茎膨大需要肥沃疏松土壤环境。马铃薯种植地选择应充分考虑土壤条件,选疏松、耕层深厚沙质壤土,结合良好排灌条件。

无公害马铃薯种植地要求土壤呈微酸性,pH值5.5~6.5最为合适。若土壤含盐量较高,马铃薯植株会出现敏感,土壤中氯离子含量越高,块茎产量越低。

因此,种植地应规避公路边和水源受污地,确保种植地土壤不含重金属与有害元素。严格保持水源清洁,土壤耕层深,水源上游、种植地内与风向位置均不含有污染源,选择肥力高土壤环境种植马铃薯,确保作物具备健康生长环境。

我国北方地区经常遭遇春旱现象,如条件允许,可在马铃薯播种前进行浇水保湿处理。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灭茬、晒垡,充分吸收降水,雨季结束及时翻耙收墒,土壤封冻前和春季解冻后碾压保墒,做到秋雨春用、春旱秋抗。前茬作物收获后整地时,及时平整土地,做到土壤细绵、无块、无根茬。

1.2 选种育苗

做好种植环境基本准备,进行马铃薯选种。无公害马铃薯选种以种植用途为出发点,结合种植标准选种,确保种植质量,选择脱毒、完整、较小种薯。

栽培用途不同,所用育苗技术也会存在差异。如种植马铃薯作淀粉加工原料,则需选择高淀粉品种满足生产需求;应用在炸薯条或薯片加工中,则需选取芽眼较少、白肉较多、还原糖含量较低品种。针对马铃薯频发病虫害问题,应选择抗病性强、稳定效果好的品种。育苗前要对薯苗精挑细选,选择表皮光滑、皮色鲜嫩、无明显病虫害块茎薯种。

出窖后要对其催芽处理,确保足够休眠时间。当芽长到1~3厘米对其切块播种。用浓度75%酒精反复消毒处理,时间8~10分钟,有效提升消毒效果。北方地区播种及合理密植栽培,早熟品种选择4月中旬播种;中熟品种,则选择4月下旬播种;如晚熟品种,5月初安排播种。播种、施肥、覆土同时进行,选择适宜马铃薯种植密度,加强田间管理等,有效提升马铃薯生产质量。如马铃薯种植密度过小,出现马铃薯茎叶光照不足、通风较差、营养供给力不足等问题,会导致马铃薯生长缓慢。马铃薯种植密度过大,会浪费土地肥水资源。从植株特性而言,早熟品种其生长周期较短,植株矮小,可适当加大种植密度。中熟、晚熟品种,则可适当减小种植密度提升土壤肥力,为马铃薯生长提供充足营养支持。

1.3 田间管理技术

除草方面的内容从马铃薯杂草生长特点来看,多是集中在春旱或者水分较少的时间段。为此,便需要借助苗前耕地方式,减少不必要的水分蒸发,降低杂草对马铃薯正常生长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快速出苗目的。杂草长出后,如没有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将会导致杂草蔓延,严重影响马铃薯正常生长。从其影响机制看,主要是因为马铃薯在生长过程中需吸收充足养分,杂草会和马铃薯争夺养分,导致马铃薯养分供给不足,生长率低。

马铃薯其高产性、喜肥性特点较明显,对肥料反应较为明显。需肥量最大的是钾肥、氮肥和磷肥。不同时期播撒不同肥料,最终产生效果也有较大差异。马铃薯幼苗期,其植株相对较矮小,养分消耗少,对养分需求量较少。马铃薯处于块茎形成期,需要消耗大量养分,为其生长提供营养支持。养分供给不足,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一般情况下,进行施肥时,其施肥量达到总量70%以上,才能为马铃薯正常生长提供充足养分支持。

2 主要病虫害

马铃薯生产过程中主要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環腐病。主要虫害有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以及蚜虫。

2.1 马铃薯早疫病

对叶片、叶柄和块茎造成损害。疫病侵染马铃薯叶片。病株底部老叶有褐色小斑点生成,继而形成卵圆形;随病情加重,各病斑连接成片,造成叶片由底部向上逐渐枯死脱落;病菌侵染马铃薯叶柄和地上茎,主要体现在分枝部,症状与叶片基本相同;病菌侵染马铃薯地下块茎,有凹陷暗褐色病斑出现,界限明显,块茎皮下组织呈浅褐色。疫病在苗期至成株期阴雨或过于湿热环境中爆发,主要原因是马铃薯受半知菌亚门真菌感染。

2.2 马铃薯晚疫病

晚疫病会对叶片、地上茎与地下茎造成损害,但比早疫病严重得多。该病开花期发病率50%以上,高峰期可达100%。首先侵染马铃薯叶片,在叶尖和叶缘部位有暗绿色不规则或圆形病斑生成,随病情加重,整片叶子均现病斑,颜色成淡褐色;病菌侵染地上茎,植株呈焦黑状;最后侵染地下块茎,由薯肉向四周开始腐烂,最终全部烂掉,伴有恶臭。该病在日暖夜凉、高湿多雾天气大量爆发,其原因是马铃薯受到致病疫霉真菌侵染。

2.3 马铃薯环腐病

黄眼圈是其俗称。主要对马铃薯地上茎和地下茎造成损害。该病在苗期和开花期发病机率最大。当马铃薯幼苗受到感染时,出现幼苗生长缓慢、节间短缩、植株矮小等症状;并且叶子焦枯向上翻卷,由底片向上扩展蔓延,最终导致幼苗死亡。马铃薯开花后,症状尤为突出,叶子有黄色斑块生成,叶片内卷变小,整株倒伏死亡;地下茎块维管束遭破坏,有黄色汁液伴生,“脱裤子”现象十分严重。

2.4 二十八星瓢虫

花大姐是其俗称,因背部有28个小黑斑而得名。当该虫害发生时,会使马铃薯产量降低1/5左右,严重时使产量下降一半。主要以叶肉为食,爆发高峰期,可吃光整株的叶片,导致植株枯死。

2.5 地下害虫

蝼蛄、地老虎以及金针虫等为马铃薯主要地下害虫,它们主要以马铃薯地下块茎、地下茎以及地下根为食。致使马铃薯地上茎叶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导致植株枯死。当地下块茎受到蛀食后,会出现变质及腐烂,严重影响马铃薯的质量与产量,危害很大。

2.6 蚜虫

蚜虫以吸食马铃薯叶片汁液为生,同时造成马铃薯病毒传播,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当蚜虫爆发时,马铃薯叶片出现卷皱,叶色变黄,顶芽和分枝生长缓慢。

3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现阶段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化学防治使害虫抗药性大为增加,而且对人们健康和环境都会造成影响。为最大化保证马铃薯生产质量与产量,需要采用马铃薯无公害综合性防治技术进行防治。

3.1 生态防治

3.1.1 挑选抗病品种: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就是挑选马铃薯品种。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那些抗病能力强、高品质、丰产、适应能力强的脱毒品种。要对薯块进行挑选。选择无病斑、无破损、无虫蛀,表面光滑的小薯块。最后需要对薯块进行检疫。

3.1.2 合理轮作:有效降低马铃薯病虫害发生概率方法就是合理轮作或与髙秸秆作物间作。通常情况下,能与马铃薯轮作的作物有大豆、小麦、水稻等。

3.1.3 加强田间管理:对收获地块深翻处理,降低地下害虫基数;科学合理施肥,多施有机肥,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提升植株抗病力;清除田间杂草,消灭附带的虫卵及病菌;整株(地上、地下)拔除病株,进行无公害化处理。

3.2 物理防治

白天可采用悬挂涂有机油或农药的黄板对蚜虫进行诱杀,晚间可挂银灰色膜驱离蚜虫;对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等可采用频振式殺虫灯夜间诱杀;在田间放置成堆马粪,诱杀蝼蛄。这些方法能有效减少田间害虫数量,实现马铃薯病虫害防治目的。

3.3 生物防治

一种是采用培育和保护害虫天敌来进行防治,对蚜虫采用放飞七星瓢虫和食蚜蝇等进行防治;另一种是采用生物药剂进行防治,对蚜虫采用苦参素和链霉素进行防治,青枯病、黑胫病可采用链霉素进行防治。

3.4 化学防治

3.4.1 早晚疫病、环腐病防治:早晚疫病刚发生时,可采用72%的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来进行防治,间隔7~10天,喷雾2~3次,效果最佳。

环腐病可采用低浓度的苏儿溶液、石灰水、高锰酸钾溶液等擦刀进行防治。

3.4.2 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蚜虫防治:二十八星瓢虫分散危害之前,对马铃薯叶子的背面喷施敌百虫1000倍液或灭杀毙乳油6000倍液,可有效杀死孵化幼虫。

防治蚜虫可采用灭蚜威乳油或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对地下害虫可采用辛硫磷1500倍液或敌百虫800倍液拌土撒入播种沟内进行防治,地下害虫爆发高峰期,可采用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防治。

参考文献

[1] 何亚玲.马铃薯种植技术及常见病害防治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1(04):30.

[2] 王琳琳.探析无公害马铃薯种植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20(02):10.

[3] 杨吉祥.无公害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11):10.

猜你喜欢

块茎侵染蚜虫
蚜虫婆婆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就怀孕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枯萎镰刀病菌侵染西瓜幼苗的过程特征
马铃薯畸形薯咋预防
揭秘马铃薯块茎开裂原因及防治
AM真菌对甘草侵染及生长的影响
引种滨梅菌根侵染特性研究
不同丛枝菌根真菌对小麦幼苗侵染及生物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