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无法孤立于集体之外
2021-01-10袁志坚
袁志坚
一个人感受到孤独,并由此而体会自由,正是其心智独立之始,或者说,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之始。个体意识的觉醒非常重要,但是,个体主义不是绝对价值。在思想史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从未停止,而当不同的思想形式发展成为社会意识形态,在不同的国家产生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不同的政治现实。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走到极端,都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忽视个人权利和个体价值的社会,必然走向专制极权;而忽视公共利益和整体秩序的社会,必然走向一盘散沙。
我之所以在文章一开头就引申到这么复杂的一个问题,就是想回到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要与他人打交道,要追求优良的政治生活,人与人之间要通过理性与语言来形成共识,要通过城邦形成一个公民集团。古典主义政治学所关心的,即从个体开始,并且涉及小我与大我的问题。
差不多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礼记·中庸》明确说,“仁者,人也”,“仁”是从个体自觉开始的。“仁”字的写法,一种是“二人为仁”,强调人的社会性,“仁”是协调和评价人际关系的原则和标准;一种是出土楚简中的写法,“上身下心”,强调的是身心的自我协调、自我和谐,对他人的遭遇能够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在这个意义上说,由己及人、成人达己就是“仁”的政治道德。孔子的思想贯通、协调“己”与“人”的关系,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都主张把人的伦理道德与政治内在地联系起来,既是为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也是为了社会的和諧善治。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从自我、家庭走向学校、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将遇到各色各样的人。譬如说,学生自高中军训、住校开始,就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和同学的交往较之以前方位更多、层次更多。这个时候,既不能自我封闭,排斥与同学的思想交流,又不能无所适从,受他人的行为习惯的干扰,处理好这个度,还得自个儿多琢磨、与同学多磨合。
对于交友而言,有两点原则极其重要。一是不讲利害。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诚纯朴的友谊是不会掺杂利益交易的。二是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之交是包容的,也是互补的。孔子所言,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既尊重个体差异,又推动整体和谐;既不失去主见,又不固执己见;既直面矛盾、正视矛盾,又调适矛盾、化解矛盾。
以上两个原则,不仅适用于一对一交友的伦理规范,而且适用于个体在集体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一个善于处理各方面关系、取舍各方面优劣、管控各方面分歧的人,必然是一个有胸怀、有格局的人,是一个有智慧、有责任的人,能够将自己的个体意识从小我升华为大我,从独善其身扩大为兼济天下,从自奉清流发展为海纳百川。
每一个人都无法与世隔绝,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之中,感受到它的合理与不合理,感受到自我所受的挤压与吸附。一方面,我们可以对既有的社会秩序提出批评,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学会在这种紧张的秩序中,寻求个体的独立与自由。如何做到呢?对他人、对社会、对世界有包容之心,有大爱之心,有求同之心,唯其如此,才能从各种不同的思想资源里汲取营养,才能从各种不同的权利诉求中发现共识,才能从各种不同的利益博弈中寻求合作。
个体无法孤立于集体之外,个体的自由乃来自其在集体之中坚守的道德、理性、良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话至今依然具有鼓舞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力量。